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难点:学习侧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描写风雨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预习检测叫学生在多媒体上注音,后纠正。
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三、整体感知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四、品读风雨文章虽是描写“风雨”,但全文却无“风雨”二字,又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表现风姿雨态。
请你读一读,初步感知一下哪些段落中的句子或词语能够表现出作者独特而又新鲜的体验?1.先请全班同学自由放声的读一读。
(5分半)2.学生读后,老师出示第一段的后半段。
请同学们一起赏析,得出赏析的方法。
(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在同学们的朗读中已经感受到了疾风骤雨,下面我们仔仔细细的读一读,品一品。
)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读后由学生对句子进行赏析。
运用“挤”“拉长”“扭”等动词,以及绿借代树林,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落叶被风吹起的景象;拟声词“哗啦”一词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落叶形成的蘑菇坍塌的情景,这些描写都衬托了风之猛烈。
3.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白,赏析语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入手来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4.请各组同学选择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或读得最有独特感受的语段进行赏析,用上三个鉴赏方法,可侧重其中的一种方面。
风雨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暴风的暴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咱们展示出了风雨夹攻的景象。
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多处运用,语段精彩,是写景散文的模范之作。
经过本单元前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开始把握了写景散文的一些办法,但关于美文的赏析和鉴赏能力却有待进步。
学习《风雨》对学生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补,又可得到审美的熏陶。
激起学生酷爱美酷爱大天然的思想爱情。
1.有爱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3.培育酷爱天然、赏识天然的思想爱情。
1.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2.培育酷爱天然、赏识天然的思想爱情。
品尝本文生动精确的言语。
1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指点法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求一、激趣导入说起暴风雨,咱们忍不住联想到“暴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跟着暴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片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今日,咱们学习闻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触他笔下的暴风骤雨吧。
(板书课题、作者)二、查看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片刻(chà)蜷曲(quán)倏忽(shū)栅门(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liáo)2.解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片刻:极短的时刻,瞬间。
栅门: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相似篱笆而较巩固的东西。
蜷曲:曲折(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遽然,很快。
3.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世,陕西丹凤人,今世闻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今世文坛寥寥无几的文学咱们和文学奇才,是一位今世我国最具背叛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国际含义的作家,也是今世我国能够进入我国和国际文学史书的为数不多的闻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 1、2三、课时 1课时四、教学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一)导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那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正音正字并评点、指导、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明确: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明确: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13.风雨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朗读课文,理解、品味优美的语句。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语言描写和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是出自名家之手,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特点。
3.中招考点“赏析语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1分的居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能学会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通过品读语言,能学会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几幅图片。
欣赏过后,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此刻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贾平凹,某某丹凤人。
原名贾平娃。
某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曾多次获文学大奖,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别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风格。
偌大蘑菇刹那蜷曲倏忽栅栏屋檐鸟巢撩起锥形捶打芦苇槐树攀附弧形(四)当堂训练描写一段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的优美文字,运用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风雨》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本单元主要涉及课文《风雨》,是一篇以故事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农村的自然环境和民众的生活状态的作品,是一篇描写生活的文艺作品。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农民在生活中艰苦奋斗的场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形式,强化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故事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同情关爱农民的生活,树立大公无私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以图片来引入文章学生们已经学过了一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到的相关生词,在这里我们可以为他们进一步构建一个切入点。
将一些农村生活典型的图片呈现出来,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展开思考,进行全面的构建。
2. 故事阅读将文章分段读给学生听,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予连贯的概括,了解文章讲的是农民的生活,体会故事中的些许细节描写,学习情境表达。
3. 细节审读读完文章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发现故事中的各种暗示和隐喻,并进行思考。
例如,粒粒皆辛苦,针锋相对的场景。
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劳动都应该被尊重,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就算是再微小的事情也不能被忽视。
4. 讨论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提问,考虑问题观点选取。
例如,故事中的那个乡村,说的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呢?为什么人们还要忍受这样的苦难和艰辛呢?社会公正和两性之间的问题等等。
5. 作文或者口头语言表达为了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故事中的情境为基础,写一篇感人肺腑的作文。
或者在口头表达中,让学生便于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能够更好的将自己的情绪借助语言表达出来。
四、师生互动式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如让学生在比较某一段经典小说中的情节或者某一部电影与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比对,或者通过对叙事方法的对比和分析等思想,来加深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风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雨》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所学习的课文都是一些写景诗文。
这些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既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收获知识,又可以熏陶我们的情感。
而《风雨》是一篇写景——描写风与雨的课文,它表达的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对生活美好的赞美之情。
作者笔下的风雨是不同寻常的,它好像一只充满魔力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
最突出的特点是写风雨,但全文竟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
学习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陶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正处于形成当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文中重点字词的把握,朗读技能的训练等等。
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的文本分析解读,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增进学生对风雨的进一步认知。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出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细细品读赏析课文中的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了解相关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文中传达的微妙感情,保持一份童真,做勇敢的生活前进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并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通过赏析文中的精美语言,揣摩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教法:品读赏析法图片展示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圈点勾画法【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教师: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几幅图片。
欣赏过后,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此刻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ppt屏幕展示有关风雨的图片。
13 《风雨》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使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使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使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一、导入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理解作者,理解“凹”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2、这些景物大致能够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体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4、实例理解正面描写。
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段两至三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2、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小结:文章使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
在这些景物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4、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四、摹写风雨景请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约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指导:选景、修辞、写作顺序。
五、布置作业: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风雨》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高明的手法,感受文章生动的侧面描写。
2、积累文中生字词。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二、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⑵教学难点:掌握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手法,学会运用修辞并注意精确用词来传神表达事物的情态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流程:㈠菲特图片展示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风雨景象?请两位同学说说.这是同学们眼中的风雨,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位名家的《风雨》是怎样的?介绍作者贾平凹,补充介绍“凹”的字音,贾平凹小名平娃。
㈡初感风雨景1.落实字音偌大( ruò ) 蜷曲( quán)倏忽(shū)模样( mú)葡萄蔓( wàn )撩起( liāo)槐树(huái) 栅栏(zhà)刹那(chà)锥形(zhuī)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风雨,并逐段在书上划描写的景物。
3.明确每段景物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这篇文章不着风字不着雨字,又是怎么让你们感受到狂风暴雨的呢?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池水鱼儿木架油灯老头孩子们……明确:作者在狂风暴雨中,能观察到这么多的景物,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一双细致观察的眼睛。
这种不是直接描写风雨而是通过其它景物在风雨中的景象烘托风雨的写法,叫侧面描写。
㈢共赏风雨奇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一个景物进行细细品读,并和同学分享。
预设:①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在大风下的狂乱。
)②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 ……(直接描写景物细节,观察非常仔细.动词比较精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在大风中的弱小,侧面写出了风之大.)③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 ……(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了落叶在风中的狂乱。
13 《风雨》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一、导入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认识作者,认识“凹”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2、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4、实例认识正面描写。
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段两至三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2、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小结: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
在这些景物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4、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四、摹写风雨景请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约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指导:选景、修辞、写作顺序。
五、布置作业: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风雨》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四、课时教学内容
1课时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侧面描写:风雨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