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5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在唯物辩证法中主要有两种含义:世界上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矛盾性质的普遍性。
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就必须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去研究和处理一切问题,将矛盾分析法作为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无视矛盾和回避矛盾都是错误的。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在唯物辩证法中指不同事物矛盾的性质、地位、作用及解决方式等的差别性与特点,可从三个方面把握:其一:矛盾性质及矛盾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其一,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相互区别,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相互依存,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
相互转化,即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第二,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其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
其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则则具体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与其他知识点联系: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是矛盾的普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矛盾的特殊性。
市场经济不能孤立存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包含着市场经济。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具有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基本标志,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我国完全可以大胆借鉴和吸收,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我国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因此,不能照搬照抄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
2.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教材内容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通过分析矛盾普遍存在,让学生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承认矛盾,分析矛盾,不回避矛盾。
并能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本节课主要讲三个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由于没有学过经济、文化等具体学科的内容,知识积累不足,虽然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盾这一部分更加抽象、晦涩,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部分是学习的难点部分。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知识。
三、学习目标识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重点难点重点: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导入:视频《贯中故里,水浒东平》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东平经济发展落后,是山东有名的贫困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东平开始走上一条强县富民的发展道路,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体验东平发展的过程。
进入新课同学们阅读学案探究一,思考下面的问题。
探究一:发展路上的难题东平县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这里风光秀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一些原因,东平县发展依然落后,在东平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内需严重不足,外需紧缩,生产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落后;人才储备不足;收入差距过大等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
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
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看,其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从二十世纪早期起,我们党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
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后,我们党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和总结。
尽管党的十三大报告就宣告我们党已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则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相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来的。
由此可知,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水平。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①二者是有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特殊性表现出来。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普遍性方法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意义在于,它既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的分析矛盾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采取
正确方针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第九课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9.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课稿)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教学内容。
矛盾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又是矛盾论的精髓。
本课紧扣此问题依次说明“是什么”、剖析“怎么样”和探讨“怎么办”,线条清晰、内容丰实、逻辑严密。
由于矛盾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因而本课内容必然涉及到前面所学唯物辩证法相关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并对后面所学相关内容作思想理论与方法的铺垫,这就奠定了本课内容在第三单元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教师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把握需更具宏观视野。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非常抽象,学生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采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并注重从哲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第九课的要求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标准》要求和学生情况,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并据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原理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基础上,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难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三、设计理念与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科探究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学情、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我选择了设疑导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
学的认识方法。
(三)实践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掌握这一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