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例到底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953.50 KB
- 文档页数:16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三、学情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词对高一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
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方法:采取情景-探究-感悟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理念,通过讨论、讲故事、看漫画、读诗词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高效课堂。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手段,但又不拘泥多媒体,有板书、讨论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高兴今天能在咱们高一7班给大家上这节公开课,当我接到通知的时候,我觉得不错哦,这可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啊!但是老师今年带高三,大家知道,还有半个月,你们的学哥学姐们就要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进高考的大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他们很累,老师们为了帮助他们实现理想也非常辛苦,每天都要上大量的课,还要备课,还要做更多的练习题、模拟卷,还有班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需要老师去做,于是我有了困惑: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面对这样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和马上就要实现梦想的我的那些学生们,我该怎么办呢?我知道,我不能退缩,我必须而且一定能解决好这个困惑,于是在不影响我的学生情绪和成绩的前提下,每天克服困难,在仅有的闲暇时间就来准备一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终于今天我很自信地站在这里为同学们上这节课,希望大家能够欢迎哦!好的同学们,遇到困难一定要解决,那你们每天有没有自己的困惑呢?你觉得你从早起到放学回家这一天里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呢?自己如何解决这样的困惑的呢?大家每组先讨论然后来谈一谈。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讲义(讲课稿)阳雄2010210172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停顿:板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黑板中间靠上),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关知识情境导入:故事——白马非马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传说他非常具有诡辩之才,能够把没的说成有的,把有的说成没的。
话说,他有一天,牵着一匹马出关,在关口被把关的卫士拦住了,这把关的卫士对他说,这位先生,不好意思,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
过了一会儿,公孙龙一本正经地对那卫士说:“这位大哥,你看,我这牵的是马吗?我牵的这是白马啊,非马也?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这卫士一听,愣住了,被公孙龙给搅糊涂了。
公孙龙接着说:“你仔细想想,“马”是不是指马的形态,说它长这个样子呢?这卫士一想,是啊;”白马”是不是指马的颜色,说它是白色的呢?这卫士再一想,确实是这样子的。
而马的形态不等于马的颜色,所以白马并不是马。
你们的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啊!这卫士一听啊,无言以对了,觉得公孙龙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但心里又老是觉得缺了点什么。
经过这么一番有趣的舌战之后,公孙龙大摇大罢地牵着他心爱的白马出关去了。
看来大家听得都挺入神,这就是著名的“白马非马”的故事,以我们的常识判断,白马真的不是马吗?这其中必有蹊跷,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呢?下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并且认真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不用站起来,坐着回答问题就行):(1)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来的结论就不同,但只要是自己经过思考得出来的结论,都应该得到尊重)(2)这卫士心里到底缺了点什么?(明知道白马是马,但被公孙龙硬说成白马非马,而且句句在理,无从辩驳了,他已经不相信自己的直觉了,缺了自信心了,这就是思想家的厉害之处啊)(3)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公孙龙:学会善于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守门卫士:坚定自己的立场;总体来看:看问题、做事情一定要学会分清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关系)其实,对于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就要涉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初步具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难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学法指导】1.自主阅读教材, 完成预习案。
合作探究, 交流共享。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 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课前独立完成)一、矛盾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即_______________;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_______________。
2.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___________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我们要_______矛盾, _______矛盾, 勇于_______ 矛盾, 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________矛盾。
坚持两分法,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防止片面性。
二、矛盾特殊性原理1.原理内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_____________。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不同事物有___________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________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_________矛盾、_____________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__________。
2.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_____________。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也就是矛盾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1.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_____________。
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二政治必修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从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教材分析),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学习了本课,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能力。
识记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地位,这是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社会生活和身边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现象的能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这是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直面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的要求。
由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本课主要采用直观的图表法、自学法、讨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所列举事例尽量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生为本,将学生划分为7个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学法)教学过程:(一)感受音乐,情境导入:播放音乐,出示画面,通过“白马非马”的论断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引出课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任务驱动,开始新授1、通过“说一说”环节,让学生列举各种矛盾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矛盾的普遍性”。
并让学生阅读课本P69——70页的第一自然段,自学矛盾的普遍性的有关知识。
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引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含义及方法论,层层设疑,这样的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为什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设想这样的世外桃源?让学生讨论探究,自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