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健康学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3.66 KB
- 文档页数:12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一、中医的基本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组成。
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医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和谐,认为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护体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平衡与协调。
二、中医的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的时令性,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三、中医的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中医建议人们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也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等现代运动方式。
但是,中医也提醒人们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四、中医的精神养生
中医认为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强调精神养生。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提倡静心养神,如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来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静。
五、中医的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建议人们保持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此外,中医还强调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中医也强调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中医药健康普及知识宣传资料第一部分健康保护篇人为何会患病中医认为,人体发生疾病主要有正与邪两个方面。
“正”是指人体的正气,也就是抗病能力,“邪”是指全部致病的要素。
发病的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
总的来说,只需正气旺盛,致病要素就不可以危害人体,人也就不会发生疾病。
所以中医特别重视保护人体的正气,在没有发病的状况下,就采纳防备,也称为“治未病”。
怎样保护人体的正气人体的正气第一取决于天生秉赋(即从受孕到出生时天生身体状况)的强弱,同时也有赖于后天的保护。
关于后天的培补和固护,主假如经过保养脾胃,提升脾胃的运输消化汲取营养物质的能力,进而达到强健五脏六腑的功能。
别的,平常还要注意减少房事,珍爱精气。
同时要注意合适增补益髓添精的食品,饮食要有克制和规律,要适应四时养生的要求。
不要过分疲惫,既不行过于劳心,也不行过于劳力。
这样气血才能旺盛,精气充分,阴阳和平而不病。
第二部分起居养生篇为何人体要适应四时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一定适应自然四时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均衡,才能顺利安康的渡过一年四时。
人体跟着四时变,生长珍藏有特色;夏吃萝卜冬吃姜,适应天地与自然。
春季怎样养生保健春季,阳气初生,抵挡力衰,最怕风邪的侵袭,而此季多风,所以要避风邪,注意身体的保暖,不要随即忽然减少衣服,防备着凉受风,免得发生春温 , 风温,感冒 , 流感等各样春季多发的疾病。
民间谚语常说“春捂”就是这个意思。
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酸味的食品,可防备肝气过旺,要合适增加甘(甜)味食品,这样有利于补益性情,防止肝旺而克伤脾。
所吃食品性宜偏凉,要慎用或禁食热性食品,这样能够减少因为饮食滋长内热,而发生温热性疾病。
如各样流感、感冒、痄腮、风疹等。
平常宜饮菊花茶、银花,用来清热、散风。
喝茶宜用花茶类,花茶其性凉而不寒,较为中和。
宜食大麦粥、黄花菜、菠菜、芥菜、豆芽菜,鸭肉等。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医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的生命规律、衰老机理、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和解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实用学科。
)2、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3.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脏的统称。
它具有接收、传输和排泄的功能。
它的生理特征是不隐藏地传播化学物质,它是固体但不饱满。
4.七种情绪:七种情绪变化:喜悦、愤怒、担忧、思考、悲伤、恐惧和震惊。
5、劳逸损伤: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会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二、简答题1、简述整体观念。
整体是统一和完整的。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的关系。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协调互补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此外,人体与自然密不可分。
大自然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
人类在积极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身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就是完整性的概念。
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辨证和治疗。
2、简述气血的主要功能。
气的作用:第一,促进作用。
气可以促进精气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体液的生成、分布和排泄。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刺激各种脏器、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
第二,温煦作用。
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第三,防御的作用。
气具有抵御邪气的功能。
它不仅能保护肌肉表面,防止外邪入侵,还能对抗入侵的邪气,驱除邪气。
第四,固摄作用。
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第五,气化作用。
[练习]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
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
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养生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养生目标- 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手段,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 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 延年益寿: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延长健康寿命。
3. 养生原则-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养生要维持阴阳平衡。
- 因时因地:养生方法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
- 辨证施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养生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协调。
2. 阴阳平衡性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养生要维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性养生方法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4. 辨证施养性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5. 预防为主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6. 综合调养性中医养生学采用多种手段,如饮食、起居、情志、锻炼、药物等,进行综合调养。
三、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遵循自然界昼夜交替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 房事养生:合理安排性生活,以维持肾精的充盈。
2. 饮食养生- 合理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饮食,以滋养身体。
- 四性五味: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调整饮食结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与实践6篇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是我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瑰宝,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实践经验和现代科技,旨在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篇文档将分为六个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知识与实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中医养生基本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平衡、五行调和、整体观念、预防为主”。
阴阳平衡指的是人体内外环境中的阴阳两个方面要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行调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会影响整体,因此养生保健应从整体出发。
预防为主则是说养生保健应以预防疾病为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第二篇: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情绪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和药物养生。
饮食养生强调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和环境选择适宜的食物,以保持营养平衡。
起居养生则是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按时起床、就寝,避免熬夜、劳累等。
情绪养生提倡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
运动养生推荐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按摩养生则通过按摩经络、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
药物养生则是利用中药的防治作用,进行体质调理和疾病预防。
第三篇:中医养生食疗中医养生食疗是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通过合理搭配、烹饪,达到预防疾病、调理体质的目的。
食疗方法包括食性养生、食量养生、食物搭配和药膳。
食性养生是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等性质,选择适宜的食物。
食量养生则是根据个人体质、年龄、工作量等因素,合理安排每日的饮食量。
食物搭配要求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搭配、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搭配等。
药膳则是将中药与食物相结合,发挥中药的防治作用。
第四篇:中医养生运动中医养生运动是指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运动实践,以达到预防疾病、调理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
这些运动具有动作柔和、节奏缓慢、动静结合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医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与健康教育1. 简介《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文献之一。
它记录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结构、气血循环、疾病发病机理以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与健康,而《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养生和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中医养生理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包括阴阳平衡、五行调理、脏腑功能调节、气血运行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如何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绪管理等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阴阳平衡:《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阴阳失衡是引起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作息时间以及情绪管理等方式,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五行调理:《黄帝内经》中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每个人体都有五脏对应五行,通过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平衡。
•脏腑功能调节:《黄帝内经》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配合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及采用草药等方法,可以有效调节脏腑功能,促进健康。
•气血运行:《黄帝内经》指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通过正常呼吸、适度锻炼等方式,可以保持气血畅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3. 健康教育实践基于《黄帝内经》中医养生理论,开展健康教育实践十分重要。
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措施:•普及相关知识: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公众普及《黄帝内经》中医养生的知识。
讲解理论,示范实操,并提供书籍和资料以供参考。
•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中华医学文化节、中医药健康嘉年华等,以增强公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兴趣。
•制定个人养生计划:根据《黄帝内经》的原理,制定适合个人的养生计划。
包括饮食、运动、情绪管理等方面,并进行持续跟踪与评估。
•知识宣传与推广: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推广《黄帝内经》中医养生的知识。
包括编写文章、发布视频等,让更多人了解与学习。
中医养生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中医养生,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
就像家里传下来的一件绝世珍宝,越品越有味道。
咱中国人讲究个顺应自然。
你看那大自然里的花花草草,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那都是有规律的。
人也一样啊。
早晨太阳升起来了,就像给大地注入了活力,咱人这时候也该起来活动活动,伸伸懒腰,就像刚睡醒的小动物,迎接新的一天。
可别学那懒虫,太阳都晒屁股了还在被窝里躺着。
夜晚呢,月亮出来了,周围都安静下来,这时候就该休息了。
你要是大晚上还像白天一样精神抖擞地折腾,身体能好吗?就好比你非要让一朵花在夜里盛开,那不是违背它的本性嘛。
饮食在中医养生里也是个大学问。
食物啊,就像一个个小士兵,有的能帮你打跑病魔,有的能让你活力满满。
五谷杂粮那是基础,就像盖房子的砖头,一顿饭里没有它们,就像房子没了根基,不稳当。
蔬菜和水果呢,就像房子里的装饰品,又好看又健康。
咱老祖宗还讲究个“不时不食”,啥意思呢?就是说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少吃。
你想啊,大冬天的你非要吃西瓜,那西瓜就像个外乡人,在这个季节里它也不自在,吃了可能还会让你肚子不舒服。
吃的量也得讲究,不能暴饮暴食。
你看那装水的容器,装得太满就会溢出来,肚子也是一样,吃太多消化不了,那不是自找苦吃嘛。
再说说运动。
运动可不是让你像运动员一样拼命,而是适度地活动活动。
打打太极拳就挺好,动作慢悠悠的,像行云流水一样。
你在打拳的时候,感觉就像和周围的空气在对话,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像是被唤醒了。
还有散步,这是最轻松的运动了。
就像闲庭信步,一边走一边感受着周围的环境。
你要是整天坐在那儿不动,身体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这时候病菌就像小坏蛋一样,专挑这种没活力的地方捣乱。
中医养生还讲究个情志的调节。
人啊,可不是光有个身体就行,还有心情呢。
心情就像天气,有时候阳光明媚,有时候阴云密布。
高兴的时候,身体里就像开了一场欢乐的派对,各个器官都很活跃。
可要是整天愁眉苦脸的,就像被乌云笼罩着,身体里也变得死气沉沉。
中医养生科普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科普讲座是针对大众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以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科普和宣传教育活动。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讲座内容概述:
1.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 阴阳五行理论:介绍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 人体经络系统:解释经络系统的作用和调控机制。
2. 保健养生的重要性:
- 病从口入: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 “和为贵”:讲解平衡饮食和情绪的重要性。
- 生活规律:介绍作息规律、运动等对养生的影响。
3. 中医养生方法:
- 中药养生:介绍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如人参、枸杞等。
- 食疗养生:讲解常见食物的养生功效,如蜂蜜、大蒜等。
- 按摩和针灸:简单介绍按摩和针灸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4. 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与调理:
- 失眠与调理:探讨失眠的中医调理方法,如按揉“神门”穴位。
- 压力与应对:介绍中医中的压力调理方法,如草本茶饮等。
- 消化不良与调理:讲解中医中对消化系统问题的诊断和调
理方法。
5.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
- 个体差异:提醒听众不同体质需具体调理。
- 寻求专业帮助:强调遇到健康问题应及时咨询医生。
在讲座中,可以通过PPT展示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实例和简单实践活动,增加互动性,促进听众的参与和学习效果。
同时,还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宣传品,供听众参考和进一步学习。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与家庭健康中医养生与家庭健康中医养生在中国历史悠久,并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中医养生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强调预防保健,倡导和谐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对家庭健康的积极影响,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养生方法。
1.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防与治”的结合,旨在通过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达到疾病预防和身体健康的目的。
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平衡阴阳:中医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人们应该注意调节饮食、休息和情绪,追求内外平衡。
(2)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调理气血的循环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饮食、运动和良好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气血的平衡。
(3)注重预防:中医强调通过预防胜于治疗,提倡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行为,如良好的卫生习惯、适度的运动以及规律的生活作息。
2. 中医养生在家庭健康中的应用(1)中草药的应用:中医养生常常使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
例如,一些中草药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肠胃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在家庭中,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采用合适的中草药进行调理。
(2)饮食养生:中医养生提倡根据个体特点和季节变化合理调配饮食。
平衡膳食中的五味,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油腻的食物,这些都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原则。
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合理搭配饮食,以维持家庭成员的健康。
(3)按摩和针灸: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按摩和针灸技术被认为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理身体。
家庭成员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按摩技巧,如推拿和穴位按摩,用于日常保健和舒缓疲劳。
(4)调节情绪:情绪的平衡对于家庭成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推崇积极向上的情绪调节方法,如冥想、太极拳和瑜伽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家庭成员缓解压力、减轻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实用的中医养生方法(1)合理饮食:每天均衡摄入谷类、蔬菜、水果、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并避免食用过多高糖、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
中医养生健康教育知识总结
《中医养生健康教育知识总结》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预防和保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养生健康教育知识,希望通过中医的方法来保持健康。
首先,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就要调养阴阳,保持阴阳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调节,来促进阴阳平衡。
其次,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
人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和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作息和运动方式,让自己与自然同频共振。
另外,中医养生还强调“气血调和”。
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动力,血是生命的载体,气血调和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节情绪、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来调和气血,保持身体的健康。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健康教育知识无论对于健康者还是病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还可以帮助病人康复和恢复健康。
因此,学习和掌握中医养生健康教育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希望大家能够
重视中医养生健康教育知识,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中医养生与健康1.举例说明自然界中阴阳是怎样划分?说说阴阳偏盛与阴阳偏衰的表现?答:(1)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是根据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性质、动态、位置、发展趋势等因素来划分的。
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阳: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一方都属于阴例如:天地(《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
”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
)日月(唐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宋苏辙《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山丘的北面和南面(《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
(《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
”张守节正义:“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寒暑。
(《楚辞·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王逸注:“寒往暑来,难追逐也。
”唐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春夏和秋冬。
(《文选·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李善注:“《神农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男女(宋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阴阳》:“《春秋内事》曰:‘伏羲氏定天地,分阴阳。
’”明归有光《贞女论》:“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
”明程羽文《鸳鸯牒》:“不知世人阴阳之契,有缱绻司总统,其长官号氤氲大使,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人间和阴间(唐晅妻张氏《答夫诗》之一:“阴阳徒自隔,聚散两难心。
”题解:“晋昌唐晅,娶姑女张氏,颇有令德。
开元十八年,晅入洛,妻卒于卫南庄。
后数岁,得归,追感陈迹,赋诗悲吟,忽见张氏前来……晅以诗赠张氏,氏亦裂带题诗以答(2)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包括:阳胜则热(阳邪作用下,机体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阳偏盛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阳胜则阴病(阳胜病理变化对阴的制约过度,从而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此即“阳长阴消”的过程。
多表现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阳热太盛,伤耗阴液,则会引起阴液相对不足,津液亏耗的病证);阴胜则寒(感受阴邪,体内机能阻滞或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阴胜则阳病(阳盛则热属于实热证,常用苦凉药抑制阳火过盛,即热者寒之;阴盛则寒属于寒实证,常用温热药物来消退阴寒,即寒者热之。
两者都属于邪气有余的实证,涉及很多病症,不是你所理解的某一种疾病)阴阳偏衰是人体阴精或阳气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阳气亏虚,阳不制阴,使阴相对偏亢,形成“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反之,阴精亏损,阴不制阳,使阳相对偏亢,从而形成“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包括:阳虚则寒: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失于温煦,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变化。
形成阳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最。
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
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弱衰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就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
阳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所以,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所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阴虚则热: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2.什么是五行?它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是怎样的,简述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怎样根据五行与四季不同来养生?答:(1)五行属于物质的,也属于精神的,其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
(2)在人体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与五行关系如下:肺与大肠,五行属金。
同类为:西方,秋天,鼻,涕,腥(气味),皮肤与毫毛,悲,辛辣,白色,水稻等五行都属金。
肾与膀胱,五行属水。
同类为:北,秋,耳,唾,腐(气味),头发,恐惧,咸,黑色,豆类等五行都属水。
肝与胆,五行属木。
同类为:东,春,眼睛,泪,臊(气味),爪(指甲),怒(生气),酸,苍色,麦类等五行都属木。
心与小肠,五行属火。
同类为:南,舌,汗,焦(气味),面(脸),喜,苦,赤色,黍等五行都属火。
脾与胃,五行属土。
同类为:中,长夏,口,涎(口水),香(气味),思,甘(甜),黄色,稷等五行都属土。
(3)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驳、互相战斗、制衡。
相生:唯一有生命活力的是木,生命需要由水滋润才能成长,故“水生木”。
人类最早取得的人造火种是钻木取火,所以“木生火”。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运动过程亦即能量释放过程,亦即火的生成过程。
“火曰炎上”指能量释放,在能量释放殆尽时,生命也走到尽头,只剩下一堆灰烬,生命归于一杯黄土,土属中性,是向上、外向、扩张发挥到极致的转折点,蕴藏着各种矿藏,以及向下、肃杀、收敛之力,故“土生金”。
“金生水”月亮天干属庚,金为秋,为八月,古人认为潮水是因月亮而生,尤以申秋月圆之潮最甚。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环状态。
相克:赤裸裸的大地(土)一定要植树(木),用大树的根(木)来拱固土质大雨来时才不会土质(土)流失,故“木克土”。
大雨(水)会造成水灾就必需用土(土)来筑墙保卫家园,故“土克水”。
古时家园的门口都要摆个大水缸(水)下雨时备水以备火灾可灭火(火),故“水克火”。
为保卫家园及家中煮饭生活必需有刀枪斧头器具所以要生火(火)提炼顽铁(金),故“火克金”。
生火需要用锯子斧头(金)来劈材(木),故“金克木”。
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因为金——秋天;木——春天;水——冬天;火——夏天;土——长夏。
所以四季养生,应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
具体如下:春天:推荐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叶菜。
属木的情志是怒,味道是酸味。
食物是青色食品,如果木系某个器官感觉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属木的青色食物。
它们对应人体的肝脏及胆,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夏天:推荐食品:红薯、红苕。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心属火,火性很热而且向上蔓延。
这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
除了多吃养心食物之外,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肾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补养肾气是个有远见的方法。
长夏:推荐食物:橙、南瓜、玉米、黄豆。
长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湿的时期。
湿气过多会伤害脾胃,脾胃受伤影响食欲,所以盛夏季节我们总是没有胃口。
这时候在饮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补充脾气;按五行来讲,属火的心滋养属土的脾,多吃苦味强心的结果也是健脾。
秋天:金系食物对应的主要是肺脏,大多是白色食物。
它们性情偏平、凉,能健肺爽声,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强化新陈代谢,让肌肤充满弹性与光泽。
秋天最应该保养的是肺,最容易出现的病痛是咳嗽,这是五行中的精神影响。
秋天帽落西风,草木开始枯萎,很容易让人感时伤月,心情抑郁。
悲属金,跟肺同源,过度悲伤就会造成肺损伤冬天:推荐食物:黑豆、黑芝麻、蓝莓、香菇、黑枣、桂圆、乌梅。
此时最应该多吃黑色食物。
这些食物对应的是肾脏及骨骼,经常吃能帮助和肾、膀胱、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正常,使多余水分不至于积存在体内造成体表水肿,有强壮骨骼的作用。
3.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答:五脏由心肝脾肺肾组成,其生理功能如下:一、心(1)主血脉——新奇推动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二、肝(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4)开窍于目.三、脾(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2)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的作用(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
以营养全身(4)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四、肺(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2)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3)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5)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
五、肾(1)主藏精——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创造条件(2)主水液代谢——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3)主纳气——指肾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4)主骨、髓、脑,其华在发(5)开窍于耳4.什么是六淫?其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七情有哪些?七情致病是怎么损伤脏腑、怎样影响脏腑的气机的?答:一、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其致病共同特点:①外感性: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