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历史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6.15 KB
- 文档页数:3
王安石简介及作品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
他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以改革制度和思想为核心的政策,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以其深厚的学问和执政手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王安石的简介和其代表作品为主线,逐一介绍他的贡献和成就。
王安石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今保定市),尽管家境贫寒,却自小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胜,第一次考中举人,第二次更是一举考中进士。
考取进士后,他进入司门员外郎衙门工作,后来得到宰相张载的赏识,被任命为河南、陕西两地的知府。
在此期间,他深入了解到国家内外的形势,并开始思考如何改革国家以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挑战。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改革制度来提升官员素质和治理效能,二是提出新的经济政策来解决财政问题。
在制度改革方面,他实行了新法,强调以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选拔官员,废除了传统的举荐制度。
他还建立了学校来培养人才,推行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开发新的考试科目,注重实用性和实践能力。
此外,他还实行了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国家的能源和水利管理水平。
在经济政策方面,王安石主张通过放贷来解决当时国家的财政问题。
他推行了青苗法和均输法,通过向地主征收土地税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使用这些税收来发放低息贷款,鼓励农民投资农田水利和生产工具。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时的经济状况,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此外,他还提倡节俭和抑制奢侈,以降低社会消费水平,增加国家的内外汇储备。
王安石的重要作品主要有《新论》、《变法通议》等。
其中,《新论》是他的一篇重要思想著作,该书中王安石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方案。
他主张以人才为本,通过制度改革来提高国家的管理效能。
他批判了当时的党争和政治腐败,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不完善和官员素质低下。
因此,他以科举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实用性考试和培训机构的建立,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唐宋八大家的资料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群体,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这些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对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而闻名。
1.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文以载道,反对僵化的骈文。
他的散文清新豪放,内容广泛,包括议论、记叙、书信等多种体裁。
2.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淡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柳宗元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均有建树,特别是其山水记游文,为后世山水文学奠定了基础。
3.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散文、诗歌、词和史学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尤其以散文和词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以文辞典雅、清新流畅著称。
4.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豪放不羁、情感丰富著称。
5.苏洵(1009-1066):苏轼的父亲,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散文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
6.苏辙(1039-1112):苏轼的弟弟,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沉内敛、思想深刻著称。
7.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他是宋代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王安石的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儒家经典的讲解,也有诗歌和散文。
8.曾巩(1019-1083):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散文以简约淡泊、理性克制著称,被视为宋代散文的典范。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文学理念和作品风格各异,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篇章。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其诗“学杜得其瘦”,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深刻独到,还在于其诗歌形象的理性概括和见解的独到深刻,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王安石出生于临江军府治清河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王益是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吴氏的母亲即王安石的外婆黄氏也是一位有文化的妇女,且兼喜阴阳数术之学。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多子女家庭,上有两个哥哥安仁、安道,下有四个弟弟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和三个妹妹。
两个哥哥为父亲前妻徐氏所生,后都在30多岁时英年早逝。
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年经历: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他的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他考中进士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
2.地方官经历:在宋仁宗末年,王安石曾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宋初以来的法度提出全面批评和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
之后,他在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位上担任地方官,表现出色。
3.推行新法:在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重用,开始大力推行新法。
他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新法。
这些新法的实施,旨在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改变封建士大夫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的局面。
4.担任宰相:熙宁二年(1068年),王安石被召入京,升任参知政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是政治家,也是改革家和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安石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21年,王安石在临川出生,自幼聪慧,喜爱读书,且能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王安石幼时随父亲到各地出游,因此对民生疾苦深有感触。
十七岁时,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京师,结识了曾巩与欧阳修等人。
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在地方任职,政绩显著。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了其赏识,被召入京城,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变法。
但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被罢免。
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钟山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被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但因各种元素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并不顺利,但他在文学上却有非常杰出的成就,其诗词、短文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于世的作品有《桂枝香·金陵怀古》、《读孟尝君传》等。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来看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精髓所在。
一:王安石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所以他在任官期间,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方面,施行改革,反对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进步和革新的。
所以这种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保守派是儒学者,从小受到了儒家经典的毒害,对于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思维和方式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二:王安石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人才才是国家之栋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有着很大的关联。
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铺垫,这也是现在国家所面临与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有谁王安石是北宗著名的诗人,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宋代的有谁,希望对你有帮助!宋代王安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21年,王安石在临川出生,自幼聪慧,喜爱读书,且能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王安石幼时随父亲到各地出游,因此对民生疾苦深有感触。
十七岁时,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京师,结识了曾巩与欧阳修等人。
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在地方任职,政绩显著。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了其赏识,被召入京城,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变法。
但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被罢免。
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钟山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被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但因各种元素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并不顺利,但他在文学上却有非常杰出的成就,其诗词、短文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于世的作品有《桂枝香·金陵怀古》、《读孟尝君传》等。
宋代王安石的品质文献记载中记载了多个王安石的典故,如《王安石待客》、《王安石改字》等作品,这些都是被收录在宋朝的奇闻异事中,从这些典故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在《王安石待客》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的人,虽然官至宰相,但是他依然过的很朴素,没有豪华大宴,没有铺张浪费,就算是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例外,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待客之风。
在《王安石改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真写作的态度,他注重语言与字句的锤炼,特别是艺术展现手法上独具创造力,也是有着这一份执着与态度,让他在文学上能有此成就。
在《王安石辞妾》中看以看出王安石为人仗义,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不论是做事做人都有其原则,而且严谨,一丝不苟,他从不夸大自我也不贬低他人,这是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涵养的人必须要做到的。
唐宋八大家的人物简介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们的介绍,欢迎阅读!起源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人物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诗词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
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去世于1086年,享年65岁。
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老家是抚州临川,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王安石从小就表现的与一般人不一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其不仅天赋好后天也很努力,在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塑造的王安石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天才。
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此后也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王安石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没有好的职位他宁愿做地方官吏,直到被宋神宗任用后,期间他一直都在当一个小官吏,当过鄞县知县,当过舒州通判,当周常州知州等等多个地方官吏。
直到1067年,新皇登基,王安石才得以重用,短短2年时间,王安石从一个知江宁府升到翰林学士再升到参知政事,最后升到宰相一职。
1069年,王安石提出变法,并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变法开始,王安石推行了数十项新法来解决一些列问题,其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经济改革,改善”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但是王安石变法最大程度的损害了官僚集团和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强烈的反对,最终变法失败。
熙宁九年,王安石辞去宰相之位,开始了隐居生活,纵情于山水间,写诗作画安享晚年,最后病死于江苏南京。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积弱问题,北宋财政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与改善,但是由于诸多因素造成了变法失败。
但是我们不得不否认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政绩。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自推行新法到变法失败,历时16年,这段期间王安石两次罢相,他不畏艰难,毅然推行新法,但是王安石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与成效,劳心费神,最终变法失败,还给自己捞了个千古骂名。
古代诗人王安石简介本文是关于古代诗人王安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古代诗人王安石的人物简介王安石(1020xx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古代诗人王安石的主要成就文学成就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3] 散文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距今996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
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
江西抚州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他的文章雄健宏肆,揭露时弊,简练有力。
诗歌险峭奇拔、颇多佳作。
词则风格高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字说》《易言》等。
今存《临川集》、《唐百家诗选》及《周官新义》残卷等。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 熙宁元年(1068 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 :“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 择术为始。
” 熙宁二 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 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 也”。
熙宁二年(1069 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翰 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 然“少取与多取, 犹 五十步与百步”, 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 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 舍“尧 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 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 悦, 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 非与百姓治天下。
”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 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 弃者取之,??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 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 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 使人愁痛, 你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 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 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 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列举实施新 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 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 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 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 阳专心编纂《资治通鉴》。
唐震《唐宋八大家》讲稿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一)这个宰相不寻常。
朋友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唐宋八大家里面最独特也是最不寻常的一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为什么独特?因为在这八大家里边,他的官做得是最大的,而且他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王安石一生两次担任宰相(国务院总理),又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之职。
所以他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对他的褒贬也不统一。
又为什么说王安石这个人他不寻常呢?他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一讲到王安石这个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是什么呢?变法。
所以王安石和变法,基本等于一个固定词组,就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的王安石变法影响力更大。
不但对他当时的影响力大,而且一直影响到了八九百年以后的二十世纪。
所以我们说他的第一个不寻常是他的历史评价力不同寻常。
他的历史评价的不寻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今中外,赞不绝口。
我们先来看中国,在1908年的中国,这一年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光绪皇帝和他的姨妈慈禧太后去死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当年的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为王安石立传的,在这本王安石的传记里边,梁启超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他说王安石是什么人呢?说王安石这个人就像千万公顷的湖泊一样广大,就像万仞的高山一样高尚。
说从夏商周一直到现在1908年,过去几千年了,你要说中国有一个最完美的人,这个人是谁?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不仅对当时的北宋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梁启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二十世纪的中西方的各国的政治体制都在产生在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特高。
梁启超说:“我们应该给他塑一个特大号的金像,把他供起来。
”这是在中国。
在国外对他什么评价呢?1906年,这一年,距离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有十年。
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在和他的同志们讨论俄国土地政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实行土地的国有政策表示赞同。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改革家。
王安石还与韩愈、柳宗元还有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出生在官僚家庭,从小跟父亲游历各地,目睹了宋朝的民生疾苦,立下改变世道的志向。
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身份前往淮南上任节度判官,后调任鄞县知府,任职四年时间,注重水利建设,并扩建学堂,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1501年,宰相文彦博向宋仁宗推荐王安石,王安石辞不前往,后来欧阳修又推荐王安石,王安石以侍养老母回绝。
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认识周敦颐并成为知己。
1058年,王安石被调往京城,此次进京,王安石以《上仁宗黄寺言事书》提出了自己变法的内容,但宋仁宗并不采纳。
1063年,王安石辞官回乡守丧,宋英宗多次召王安石进京,王安石都回绝了。
一直到1067年,宋神宗继位,王安石得以重用,1608年。
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次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一直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废除新法,1086年王安石病逝。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他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文学家,王安石将其政治理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一个紧密的结合,王安石一生作品颇丰,流传到现在的诗共有1531首之多。
王安石的诗前期作品有政治诗,咏史诗,送别诗,寓言诗等。
政治诗:如代表作《河北民》这是一首政治诗,当时辽和西夏入侵北宋,但是朝廷委屈求全,忍辱求和,不断的搜刮民脂民膏来求和平,造成底层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从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应该要改革弊政。
这类作品均以议论的形式为诗,但是情感真挚,思想深邃而被后人所喜欢。
咏史诗:《明妃曲二首》、《孔子》、《孟子》、《商鞅》、《张良》、《范增》、《贾生》、《谢安》、《杜甫画像》这些作品则是属于咏史作品,借古讽今,这是一种思想与艺术结合的作品。
寓言诗:《同昌叔赋雁奴》、《秃山》等是借助寓言故事的来历来表达主旨,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最新推荐】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人物简介)·王安石(政治活动)·王安石(酝酿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危机)·王安石(变法的成果)·王安石(文学成就)·王安石(历史评价)·王安石(个人恩怨)·王安石(年谱)。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生平简介作为北宋时期的名臣,王安石在政坛上翻云覆雨,好生潇洒,王安石在文坛上也是颇有建树。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安石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个人恩怨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王安石去世后,中书舍人苏轼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关系的不一般。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
熙宁二年(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阻拦并力荐吕惠卿。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
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
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
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
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
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
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
蔡京之用,由于温公。
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
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
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
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
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
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
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
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
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
《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一言以蔽之,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胡适之先生亦持有相类的观点。
其后研究者虽然已涉及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方方面面,但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
1949年以来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
最早运用唯物史观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
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
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和阶级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
指出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改革运动,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尤以持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学者较多,王安石在政治哲学思想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
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政治运动阻碍了历史的前进。
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
四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
二、文革中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遭批判和否定。
在1973—1976年10月发表文章150多篇。
文章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四人帮的宣传班子,专门为四人帮篡党夺权制造舆论,藉此攻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炮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量甚重,犹如重磅炸弹,一时影响极大。
罗思鼎《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
二是工厂、学校和部队的理论小组和学习小组撰写的文章,都根据四人帮的调子,上纲上线,无学术意义可言。
三是一些专家、学者经受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违心地跟着撰写了一些著作和文章。
1977—1979年学界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批判和矫正四人帮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扭曲,并力图澄清一些基本史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出现三种意见: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曾经教导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地展开。
肯定说基本承接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肯定性意见。
否定说又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意见,第一种是对五六十年代肯定观点的全盘否定: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变法期间阶级矛盾依然尖锐,一句话王安石富国有术,强兵无方,应予以基本否定。
另一种否定意见是以全盘否定王安石,全面肯定司马光,亦即尊马抑王为其特色的。
不完全肯定说,一方面充分肯
定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
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既承认它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又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的一面。
国外
20世纪俄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於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
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
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
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