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 第三十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18
新知识产权法全文
第一章:总则
本法旨在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和发展。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合法权益,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第二章:专利权
第一节:专利申请和授予
第五条:任何单位或个人有权申请专利。
专利权授予的实质条件是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第二节:专利权的保护和维权
第十条: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20年,从申请日起计算。
第三章:商标权
第一节:商标的注册
第十五条:商标的注册是指商标在商标注册局依法通过审查,并予以登记。
第二节:商标的使用和保护
第二十条: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
第四章:著作权
第一节:著作权权利的取得和归属
第二十五条:著作权权利自作品创作完成时产生。
第二节:著作权的保护和维权
第三十条:著作权享有保护期限为作者终身和丧失著作权的其他情况发生之前的50年。
第五章: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措施
第一节: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国家建立知识产权的监督和管理机构,负责实施知识产权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节:纠纷解决
第四十条: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政府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第四十二条:本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以上为新知识产权法的全文,依法保护各种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和发展。
第三十一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相关国际公约第一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概述一、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概述1.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历了“巴黎联盟与伯尔尼联盟时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时期”与“世界贸易组织时期”,它是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知识产权制度自身变革的结果。
2.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原则,具有其直接适用性和普遍适用性,主要是国民待遇原则、最低保护标准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
3.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已基本形成。
在知识产权各领域中确立了一系列的国际保护标准,这些标准为范围广泛的国家所普遍接受,并通过其国内立法得以实现。
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中的地位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根据1967年7月14日签订、1970年4月26日生效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设立的。
到2010年8月止,该公约已有184个成员国。
我国于1980年6月3日正式加入。
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发展的产物。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并在适当的情况下,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以促进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知识产权,并保证知识产权组织各联盟之间的行政合作。
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下设四个机构:(1)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2)成员国会议,由全体成员国组成;(3)协调委员会;(4)国际局,是该组织的常设办事机构。
第二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下的主要国际条约一、《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一)《巴黎公约》概述1.《巴黎公约》签订于1883年3月20日,1884年7月7日正式生效,最新文本是1967年斯德哥尔摩文本。
2.截止到2010年8月,《巴黎公约》的成员国共有164个,中国于1984年12月19日加入,公约于1985年3月19日对中国生效。
(二)国民待遇1.关于工业产权保护方面的国民待遇是《巴黎公约》的重要内容。
2.《巴黎公约》第2条第2款特别禁止被请求保护的国家要求成员国国民必须在该国有永久住所或营业所才能享有工业产权。
知识产权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是我国专门规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一部重要法律。
该法共有六十一条,分为八章,包括一般规定、专利、商标、著作权、专有技术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
此法主要旨在保护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
以下将对该法进行全面解读。
首先,该法的一般规定部分从知识产权的概念、基本原则、权利主体和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其中,概念部分对“知识产权”进行了界定,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或者依法设定的其他权益。
基本原则部分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平、公正和平衡,并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应当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为目的。
权利主体部分明确了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包括个人、法人、其他组织等。
其次,该法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几个主要知识产权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专利部分,该法明确了专利的定义、登记、实质审查、授权和维护等环节,并规定了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和范围。
在商标部分,该法规定了商标的定义、注册、使用和保护等事项,并明确商标的注册手续、有效期和维护程序。
在著作权部分,该法规定了著作的保护范围、权利的取得方式以及侵权责任等内容。
此外,该法还对专有技术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和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保护。
在专有技术秘密部分,该法明确了专有技术秘密的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并规定了保密期限和保密义务等。
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部分,该法规定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保护方式和范围,并明确了保护期限和权利的归属。
在植物新品种和实用新型专利部分,该法规定了新品种和新型专利的申请和审查程序,以及权利的范围和保护期限等。
总的来说,该法全面规定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未来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等。
2022年关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规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是指海关对与进出口货物有关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专利权(以下统称知识产权)实施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维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是指海关对与进出口货物有关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专利权(以下统称知识产权)实施的保护。
第三条国家禁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进出口。
海关依照有关法律和本条例的规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规定的有关权力。
第四条知识产权权利人请求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应当向海关提出采取保护措施的申请。
第五条进口货物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海关如实申报与进出口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状况,并提交有关证明文件。
第六条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时,应当保守有关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第二章知识产权的备案第七条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总署申请备案;申请备案的,应当提交申请书。
申请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注册地或者国籍等;(二)知识产权的名称、内容及其相关信息;(三)知识产权许可行使状况;(四)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行使知识产权的货物的名称、产地、进出境地海关、进出口商、主要特征、价格等;(五)已知的侵犯知识产权货物的制造商、进出口商、进出境地海关、主要特征、价格等。
前款规定的申请书内容有证明文件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当附送证明文件。
第八条海关总署应当自收到全部申请文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备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备案的,应当说明理由。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关总署不予备案:(一)申请文件不齐全或者无效的;(二)申请人不是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三)知识产权不再受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
知识产权法法条(全)知识产权法法条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规范知识产权的行使,促进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知识产权,是指以发明、创造、标志、商号等人类智力创造或者掌握的技术信息、经济信息和文化信息所享有的权利。
第三条 知识产权权利人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并对侵权行为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
第四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活动,保护并赋予其相应的知识产权。
第五条 知识产权的保护适合国民待遇原则。
第二章版权第六条 著作权自作品完成时产生。
第七条 著作权权利人享有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权利。
第八条 署名权是指著作权人要求他人在使用其作品时,按照其指定方式表明其署名,不得侵犯其名誉权。
第九条 发表权是指著作权人决定是否首次向公众提供其作品的权利。
第十条 修改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已经发布的作品进行修改或者者要求他人不得对其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
第十一条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著作权人要求他人不得对其作品进行删减、篡改、扭曲等伤害其作品完整性的行为。
第十二条 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的权利享有期限作如下规定: (一)个人著作权享有权利的期限为作者终身及其死后五十年,匿名作品、未成年人的作品、合作作品、作品由法人和非法人单位所作的作品的权利享有期限为五十年。
(二)合作作品是指两个以上作者合作完成的作品。
(三)法人和非法人单位的作品是指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名义发布的作品。
第十三条 著作权人可以依法转让著作权或者许可他人行使著作权。
第十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十五条 国家促进著作权利的合理利用,支持正当使用和传播知识产权相关信息。
第三章商标第十六条 商标权是指商标注册人依法享有的排他权。
第十七条 商标可以是图形、文字、标识、三维符号、颜色组合或者其它形式,用于区别商品或者服务。
第十八条 商标注册人享有对其商标的专用权。
第十九条 商标注册人可以委托他人使用其商标,但应当标明品牌所有人。
知识产权法全文版知识产权法全文版是指法律文件中包含的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的完整版本。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全文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鼓励创造,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知识产权,是指依法享有的对下列客体的专有权:(一) 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专利权;(二) 对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三) 对作品的著作权及与著作权有关的邻接权;(四) 对软件的著作权及与软件著作权有关的邻接权;(五) 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专有权;(六) 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知识产权实行保护制度。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转让和保护。
第二章专利第四条依法授予的发明专利权,是对新的技术在产品、方法或者是其改进上的创造和实施的专有权。
第五条依法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权,是对产品在形状、构造或者是其组合上的新的技术方案的专有权。
第六条依法授予的外观设计专利权,是对产品在其形状、纹饰或者是其组合上的新的设计的专有权。
第七条发明的授权条件是:(一)有新颖性;(二)有创造性;(三)能够被实施。
其他有关专利的条款和授权条件请参照详细法规。
第三章商标第十五条注册商标的产权,包括专用权和独占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第十六条商标的注册条件是:(一)商标有新的标志性特点;(二)商标能够区别商品或者是服务;(三)商标不得违反公共秩序,不得有欺骗性。
其他有关商标的条款和注册条件请参照详细法规。
第四章著作权第十八条作品的著作权是作者依法享有的权益。
第十九条作品的著作权自作品完成时产生。
第二十条作品的著作权包括:(一)原创作品的著作权;(二)改编作品的著作权;(三)翻译作品的著作权;(四)汇编作品的著作权;(五)注释作品的著作权;(六)其他法律规定的著作权。
其他有关著作权的条款和保护条件请参照详细法规。
第五章软件保护第三十一条软件著作权人对其软件享有著作权。
《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中文):知识产权法课程名称(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3、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4、先修课程:民法学5、面向对象:法学院本科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7、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教学参考书:1.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韩赤风主编《知识产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4.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韦之著《著作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郑成思著《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张今著《知识产权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刘春茂主编《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黄勤男主编《新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吴汉东等著《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属于法学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由知识产权法概述、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部分组成,共计54学时,是法学专业本科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知识产权法学中的问题时应该掌握的内容。
知识产权法是民法内容的深化课程,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而提高对知识产权案件的分析判断及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知识产权法的教学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括号中的数字为供参考的学时要求)。
总论(2)一、知识产权的概念二、知识产权的性质三、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四、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五、知识产权的侵害与救济六、知识产权制度的体系七、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八、知识产权制度的民法定位要求:掌握知识产权的概念、性质及基本特征以及保护对象,尤其是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四)美术、建筑作品;(五)摄影作品;(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第四条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
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五条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时事新闻;(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第六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七条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著作权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著作权管理工作。
第八条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
知识产权法29-30 知识产权法29-30第一章知识产权法总则第一节本法目的和任务第二节法律适用范围第三节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第四节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第二章版权第一节作品的保护1. 作品的范围2. 作品的创作和保护第二节著作权权利和权利人1. 著作权权利2. 著作权权利的归属和转让第三节著作权的限制制度1. 合理使用原则2. 公共权益制度第四节著作权的保护措施1. 技术保护措施2. 覆盖保护措施第五节著作权的终止1. 著作权的终止条件2. 终止著作权的效力第三章商标和标志第一节商标的保护1. 商标的定义2. 商标的保护范围第二节商标的申请与注册1. 商标的申请条件2. 商标的注册程序第三节商标使用和管理1. 商标的使用要求2. 商标的管理机构第四节商标的侵权与纠纷解决1. 商标的侵权行为2. 商标纠纷的解决方式第四章专利第一节发明专利的保护1. 专利的保护范围2. 专利权的申请程序第二节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1. 实用新型专利的定义2. 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与保护第三节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1. 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要求2. 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第四节专利权的终止与无效宣告1. 专利权的终止条件2. 专利权的无效宣告程序第五章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第一节网络著作权的保护1. 网络著作权的范围和条件2. 网络著作权的维护和保护第二节网络商标的保护1. 网络商标的注册和保护2. 网络商标的侵权行为第三节网络专利的保护1. 网络专利的申请和保护2. 网络专利的侵权行为第六章知识产权的维权与保护第一节维权方式和途径1. 许可使用与转让2. 仲裁和诉讼维权第二节知识产权的保护1. 知识产权的保护机构和组织2. 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一节违法行为的认定和处理1. 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2. 违反商标法的行为第二节民事赔偿责任1. 民事赔偿的范围2. 民事赔偿的计算方法第三节行政处罚责任1. 行政处罚的种类和程度2. 行政处罚的申诉和执行第四节刑事责任1. 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2. 刑事责任的量刑标准第八章附则第一节法律的解释和适用第二节法律的施行和效力【附件】附件一:知识产权法29-30相关法规附件二:知识产权法29-30相关案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 作品:指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音乐、艺术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