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孝文化传播途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试论云南白族民间曲艺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杨秀玲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2期【摘要】云南白族的民间曲艺已经被中国的曲艺专家所认同,民间曲艺反映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历程,和民间文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瑰宝。
因此,做好云南白族民间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就云南白族民间曲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析,依托大理古戏台的传播平台,提出了有效的传承发展策略,旨在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云南白族;民间曲艺;传承【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一、云南白族民间曲艺概况云南民间曲艺是少数民族的曲艺,据相关研究统计,云南的曲艺种类有很多,在全国范围中曲艺的种类最多,已经有83种,其中56种为少数民族曲艺,也正因为如此,云南素有“曲艺富省”和“民族曲艺之乡”的称号[1]。
白族是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人口众多。
白族的古代先民创造了各种传说、神话和歌谣,《白族调》《摘果瑶》等都是白族广为流传的古歌,反映了白族先民的实际生活。
大本曲是白族传统的民间曲艺,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曲艺,在云龙、大理、鹤庆等地区最为盛行。
大本曲是在哪个具体年代产生的现无定论,人们一般认为最迟于唐宋时期发展流行起来的。
白族大本曲的曲目非常多,现搜集到的已经超过100本。
从大本曲的内容来看,大本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从汉族的民间故事或者历史演变出来的,第二种是由白族自身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改编而成的,《白族调》《摘果瑶》反映的分别为白族先民的农耕生活和采集生活。
此外,《血汗衫》《百王的故事》《蟒蛇记》也是根据白族的民间故事和历史而创作的。
第三种是根据宗教故事进行改编而形成的。
在明清时代,白族大本曲的曲艺发展就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产生了三腔、十八调和九板,其中三腔分别为北腔、南腔和海东腔,十八调分别为螃蟹调、道情调、祭奠调、放羊调和麻花调等;九板分别为小哭边板、大哭边板、小哭板、大哭板、脆板、平板和阴阳板等。
白族风俗作文450字White Ethnic Customs.White Ethnic Cust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i culture. They reflect the traditions,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 Bai people. 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some of the key customs and practices followed by the Bai people.Firstly, the Bai people have a unique way of greeting each other. When meeting someone, they greet each other by saying "Ming an" which means "peaceful and safe." This greeting reflects the Bai people's desire for a harmonious and peaceful society. It is a way of showing respect and goodwill towards others.Another important custom is the Bai people's love for tea. Tea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daily lives. They have a traditional tea ceremony called "San Dao Cha" which means "Three Cups of Tea." The first cup is bitter, representing life's hardships. The second cup is sweet,symbolizing the joys of life. And the third cup is light, signifying the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This ceremony is not only a way of enjoying tea but also a way of appreciat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Furthermore, the Bai people have a strong belief in nature and worship the sun, moon, and mountains. They believe that these natural element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lives. For example, the Bai people celebrate the "Torch Festival" every year to worship the fire. They believe that fire can drive away evil spirits and bring good luck. During this festival, they light torches and dance around the fire, creating a lively and festive atmosphere.In addition, the Bai people have a unique way of celebrating weddings. Unlike other cultures where the groom's family pays for the wedding, in Bai culture, it is the bride's family who bears the expenses. This tradition reflects the Bai people'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women and their role in the family. It also symbolizes the bride's family's love and care for their daughter.Moreover, the Bai people have a rich tradition of music and dance.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mus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Sanxian" and "Erhu,"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their traditional music. The Bai people also have a traditional dance called "Lusheng Dance," which is performed during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This dance involves a group of people holding bamboo pipes called "Lusheng" and dancing to the rhythm of the music. It is a lively and energetic dance that showcases the Bai people's love for music and dance.In conclusion, the Bai people have a rich and diverse culture with uniqu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eir customs reflect their values, beliefs, and way of life. From their unique way of greeting to their love for tea, worship of nature, wedding customs, and traditional music and dance, the Bai people's custom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identity. They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Bai people.白族风俗。
德智体美多元化的传承白族文化,使校园民族文化底气更足侯 说(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旧营乡中学,贵州 六盘水 553537)摘要:一向以来,我们一部分老师把民族文化进校园,简单的理解为歌舞文化进校园。
当然,歌舞的确使校园气氛活跃不少,但是歌舞文化单一,没有从思想上和习惯上促进校园民族文化的发展。
因此,要使校园民族文化底气足,长足发展,必须多元化的传承。
现以白族乡村中学为例,谈谈如何多元化的传承白族文化。
关键词:多元化传承;白族文化;校园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白族文化的先进性仅次于汉族文化,并且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接地气方面也更为突出。
传承好白族文化,学生感觉文化就在身边,学生易于接受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
从而消除厌学情绪,增强民族自豪感,良性循环,校园民族文化气氛更加浓厚、底气更足。
白族有那些文化元素呢?下面我们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衣着文化、歌舞文化、祭祀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传承。
一、语言文字现在的白族文字是拼音文字,原来的文字被南诏王所灭。
他的优点是,凡是大自然有的声音都能表示,语音特点是温柔、优美。
如果不学习,许多年后所剩无几,将成古董。
根据1993年6月18日,云南省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写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①记录。
(1)共有字母26个,手写体和汉语拼音方案相同;(2)共有声母23个;(3)共有韵母37个,鼻音重;(4)共有声调符号8个,比普通话多3个,分别是:I 调(调值51相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首标调(44,不标,相当于普通话的轻声);f调(调值35,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二声);p调(调值42);x调(调值)z(调值32);t调值(31);d(调值21)。
例如:你好(由ngoufqion If和I是调号)与“侬琼”近音。
如何学习和传承。
首先,开设白族语言文字课,认真学习《白族文字方案》,准确掌握方案内容;其次,加入中国社科院教授王锋建的《白族语言文字学习交流》微信群和QQ群。
2021高三作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族语言,生存危机日益严重,附于语言之上的白族文化同样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发布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招生简章,白族语言文学专业正式列入招生计划。
东巴文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由于象形文字复杂和难以学习的固有属性,在日常交流中丽江的纳西族居民很少使用东巴文,但在公共标识和商业招牌上,东巴文展现出了其独有的价值与魅力。
妇女纹面,曾是独龙族独特的习俗,不过现在,怒江独龙族妇女纹面的传统已经失传,据当地相关领导介绍,以后开发独龙江旅游时,会以“贴画”的形式再现纹面女的风采。
班级计划举行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之下,涉及了面临着消失危机的白族语言、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独龙族独特的习俗——妇女纹面等三个方面,考生要捕捉这三者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从中梳理出具有价值理念的表达。
从材料的理解来看,上述三个方面是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例子,材料的关键点在于以此引起大家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视,思考如何化解这三个方面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面临的生存危机。
考生需要在此基础上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可偏离或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
本题的任务指令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写作情境限定为班会发言;二是写作身份限定,“班级计划举行班会”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为学生,写作对象为同班同学,考生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三是写作主题限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四是内容限定,考生要“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材料内容谈的是传统文化(白族语言、东巴文字、妇女纹面等)的保护与继承,考生要围绕这三者并就如何化解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面临的生存危机来构思行文,写作时要着重阐释自己对此的感受和思考;五是文体和体式限制,既然要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文体限定即为议论文,且考生要写的是一篇发言稿。
对白族文化文化的看法
白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形式。
白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立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首先,白族文化体现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
白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传承了自己的祖先智慧和文化传统。
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手工艺品,如白族刺绣、白族银饰等,展示了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观。
其次,白族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白族人民崇尚勤劳、诚实、勇敢的品质,尊重长辈、敬畏自然的精神,崇高的家庭观念也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白族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待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这种生态保护的观念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白族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作为中国众多民族文化之一,白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互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图景。
白族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文化元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内涵。
总的来说,白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敬畏,为世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窗口,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2-08-10【作者简介】王积超(1973-),男,安徽六安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① 点主就是圈点亡人的神主牌。
在当地民俗信仰中,这是一个人由凡世进入阴间的仪式。
【民族社会学研究】白族家族文化传统职能及其演化王积超(中央财经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081)摘 要:大理白族家族文化的职能主要包括祭祀职能、教化和传承职能、经济职能、族内纠纷的调解职能和娱乐职能。
这些职能既承袭着古老的传统,又随着社会的变迁表现出演化的特征。
关键词:白族;家族文化;传统职能;演化【中图分类号】C91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3)04-0151-05 大理白族家族文化的职能指的是它对族内成员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的行为和意识导向作用。
族内成员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祭祀祖先、帮助族人和发展生产,约束族人的不良社会行为等。
自古至今,在大理白族社会中,这种职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祭祀职能祭祀是白族家族组织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家族祭祀主要是祖先祭祀。
大理白族祭祀祖先的行为相当盛行,每个家族均有宗祠和族谱,宗祠里供着祖先的牌位,并规定有合族祭祀祖先的节日。
一般说来,白族家族组织的祖先祭祀又称为“家祭”,包括三种形式,即堂祭、墓祭和祠祭。
11堂祭堂祭是家族的个体小家庭中的祖先祭祀。
家族成员在自家厅堂二楼的正中处,设龛供奉祖先牌位。
这些牌位用于在人死后进行一项点主仪式,①结束后,孝子向主丧官磕头致谢,旋即头顶神主牌安放在祖先灵台上,供四时祭祀。
家中的龛同宗祠的龛意思一致,形制也差不多,不过规模较小。
龛上供奉的主要是自己小家庭的直系祖先的神主牌位,包括两个部分,即“祖先榜”和“神祖”牌位,祖先榜是一张裱糊的卷纸,上面列着从始祖开始该支系的所有祖先的名字,或者用“×氏门中历代宗亲灵位”一句话代替,一般挂在墙上或贴于神龛内侧;“神主”牌位是一个或一对祖先单独的牌位,是一个个的小木片,木片中间写祖先的名讳,旁边写奉祀的儿孙名字,“神主”牌位在死者埋葬以后便放到神龛里。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而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民间仪式。
这些仪式承载着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情感,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包括其特点、意义、流程和相关传承情况。
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主要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仪式在白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承载着族群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认同,而且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仪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浓厚情感,也能够领略到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二、大理白族婚丧嫁娶仪式在大理白族的传统文化中,婚丧嫁娶仪式是最为重要和常见的民间仪式之一。
婚礼是两个家庭共同参与、亲朋好友热烈祝贺的盛大仪式。
在白族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如全家出动抬娘家亲戚到新郎家送亲等环节。
新娘穿着华丽的白族传统服饰,以展示其婚礼的庄严和美丽。
而丧葬则包括忌日、葬礼、安葬等环节,家属和亲友需依照传统仪式进行,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三、大理白族的节日庆典大理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三月三、火把节、五月会等,每逢节庆之时,都会举办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庆典活动。
在这些节日庆典上,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跳起白族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还有丰富的传统表演、手工艺品展示和美食飨宴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与。
四、大理白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大理白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代表了人们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敬和仰慕。
白族民间仪式中的祭祀活动包括对祖先、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各种神灵的敬拜和祈祷。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献上供品,点燃香火,唱起赞歌,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传统信仰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祈愿和祝福。
五、传承和发展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白族家乡风俗作文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少数民族。
作为白族人,我从小就接受了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熏陶,深受家乡风俗的影响。
白族人崇尚"三不离"的生活方式,即不离农事、不离手艺、不离礼俗。
农事是白族人的主要生计来源,白族人勤劳勇敢,善于开垦荒地。
传统的白族村落,房屋多为两层木构架民居,四合院式布局,房前屋后皆种植着果树、蔬菜,田园风光十分怡人。
白族人也擅长各种手艺,如编织、染布、雕刻等。
白族的银饰品独树一帜,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白族的蓝靛染布更是驰名中外,以藤蓝草为原料,色泽纯正,经久不褪。
白族人对手艺的坚持和执着,令人敬佩。
白族人最为推崇的就是礼俗文化。
无论是节日习俗,如元宵节的"舂火"、"斗鸡"活动,还是人生重要仪式,如"过大门"婚俗、"开光"等,都有着严格而庄重的礼仪程序。
白族人视礼节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代代相传。
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白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让白族文化这颗宝贵的明珠永放光芒。
白族孝文化传播途径论文
摘要:孝,是我国千百年来传承和发扬的优良道德传统。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笔者认为,要注重传统孝文化的传播,孝道是五伦关系的根本,当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做到以孝为本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白族;孝文化;传播途径
“百善孝为先”,白族文化深受儒家文化之熏陶,尤以孝最为突出。
孝文化无疑成为了白族传统文化之核心,体现在白族人民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从白族孝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入手,深入分析白族孝文化的博大底蕴,从而起到对白族深厚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作用。
一、文字传播
1.文学典籍传播。
白族较早接受汉文化的洗礼,大理从唐宋以来接受了大量的中原文化,诸子百家的思想浸润了大理各个时期的士大夫阶层。
其中出现了许多白族的有志之士,为了弘扬和传承孝文化,他们针对白族孝文化历史进行深入细致地发掘探索研究,吸收创新了适合白族地方的行孝文献,使之形成足以鞭策激发,教育感化后代子孙的孝文化教材。
如杨黼注释的《孝经》、《大孝记》、《报恩经》等。
2.遗嘱、家规。
有些白族先人将遗嘱镌刻在其始祖墓碑上,目的是为了昭示后世子孙必须奉行“慎终追远”、“报本返祖”的中华民族孝道。
此外,奔干村张氏“分类”遗嘱、张氏家规等都是白族
人民借助遗嘱、家规传播孝文化的佐证。
3.挽联、挽诗、楹联。
在白族有些地方的灵堂、墓碑上可以看到用汉字写作的挽联、挽诗。
这些挽联、挽诗既为白族礼俗增添文化氛围,也可以抒发出作者对死者深沉的悼念与无限哀思之情。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白族人家竖新房时,都要制作对联,这些对联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准,有些有宣传和教育意义。
4.族谱。
白族人注重修谱,修谱时常将家训、治家格言、先辈们的文章词赋一起编入,用以教育子孙。
白族人认为:“祖宗功德流芳远,子肖孙贤衍庆长。
”只有弘扬先辈美德,福禄才会厚重绵长。
二、建筑艺术传播
1.民居。
白族自古以来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因此,白族民居与我国传统汉族民居建筑有很多相同之处。
白族民居古朴、典雅、大方、实用,具有独特的风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白族民居的主房坐西朝东,这一地区西高东低,院落和主房以东为主向,这样可以使主房得到充足的阳光和比较开阔的视野。
同时,这一地区常年多吹西南风,院落朝东,可以避免受西南风的吹袭。
因此,白族的主房一般都是家族的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对于长辈的尊敬和孝顺。
2.雕刻。
在白族地区,可以从殷实富户家修建的大型墓碑以及当地人民集资兴建的一些道观寺庙或宗祠的屏门及石头栏杆上看到
富有传奇色彩、感化后人奉行孝道的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的雕
刻图案。
例如“王祥卧冰求鲤”、“虞舜孝感动天”、“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等这些在我们汉族地区家喻户晓的行孝故事。
3.牌坊。
牌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区的兴旺光辉。
牌坊对于古代孝道的传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白族一些历史悠久地区的街道上仍立有“节孝”坊匾。
三、民间故事、民谣传播
1.民间故事。
白族流传有许多论仁义道德、宣传孝行孝道、抨击地方不良社会风气和忘恩负义、大逆不道、不孝之行为的民间故事。
如:《苦尽甜来》、《白鹦哥尽孝的传说》、《割肉》、《树根老人》、《还要背你》等。
2.民谣:古训歌、祖训词。
古训歌是白族谴责逆子、维系孝道而流行与民间的歌谣。
白族民间歌手传承下来三首非常有名,在白族地区流传甚广的古训歌均为“白语”歌词。
当白族子女为去世的白族老人送葬时,前来送葬的人常唱这三首歌给死者以慰藉,给逆子以教训斥责鞭笞的古训歌。
这三首歌为《紫竹林中白鹦哥》、《喧》、《啦哩嘞》。
祖训词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由家族或大家庭全体成年人共同制定,为了培养教育子女处人做事,勤耕善读,尊重长辈而制定流传下来的。
四、风俗传播
1.婚俗传播。
白族婚俗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仍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很盛行。
男女相恋必须得到双
方家长的承认,这是对父母权威的肯定,遵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此乃“以顺怡亲,上体亲志,使父母顺心安乐。
”谓之中孝。
在白族父母年老时,一般同幼子居住。
惟有男子才有继承财产权。
有女无子当可以招赘女婿,叫“讨实子”。
无子女当须立嗣,招婿和过继都要按女方规矩改名换姓,方能有权继承家产。
2.丧俗传播。
在白族丧葬习俗中有不少文明行为,体现了民族的孝文化道德观念。
比如给老人送终时的“接气”就是这样。
孝道在丧俗中的重要性在白族的“踏丧歌”中尤为突出。
3.节日、传统习俗传播。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火把节。
新婚男女围绕着大火把转,祈求早生儿女。
生育子嗣,延续祖宗香火,是头等大事,也是孝顺与否的评判标准之一。
此外,在白族一些地区,一般孩子生下来五至六天,都要请长辈取乳名,尤其是头生子要举行“汤饼会”。
取名时讲究名字不能与长辈名字重复,以示尊重。
凡举办“汤饼会”的人家,在今后几天,把鸡蛋用红色染料染红,送给邻居或本村老人一个鸡蛋,表示对老人对爱戴。
五、宗教信仰传播
本主,是白族人民奉祀的民族神,本主者,本境之主也。
在佛教、道教传入白族地区之前,本主崇拜是白族的唯一宗教。
佛教、道教传入白族地区以后,善于兼收并蓄的白族人民,巧妙地将佛教和道教吸收融入本主崇拜而独树一帜。
本主教是与儒、释、道信仰并行不悖的一种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白族相异于其他民族的一种特殊信仰。
此外,大理白族还崇尚佛教。
大理从唐宋以来皆称“妙香三国”,王室至民间崇佛之风盛行,以密宗为王室推崇。
大理从唐宋以来接受了大量的中原文化,诸子百家的思想浸润了大理各个时期的士大夫阶层。
六、结论及建议
孝,是我国千百年来传承和发扬的优良道德传统。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笔者认为,要注重传统孝文化的传播,孝道是五伦关系的根本,当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做到以孝为本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国才.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M].北京:当代中国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