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导师及方向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2
姓名:朱京涛
出生年月:1978年01月
性别:男
导师类别:博导
学历:博士
电子邮箱:jtzhu@
光学:1989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同济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信息(物理系、化学系、声学研究所)
李同保* 07020
7 光学计量科学与技术tbli@
王占山07020
7 光学极紫外软X射线光学、薄膜光学wangzs@
吴永刚07020
7 光学薄膜光学及其技术ygwu@
唐永建07020
7 光学先进光学薄膜材料
tangyongjian2000@sina.co
m
吴卫东07020
7 光学先进光学薄膜材料wuweidongding@
丁永坤07020
7 光学计算物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朱少平07020
7 光学
激光核聚变和激光核爆模拟的实验物
理与诊断
朱京涛
亚飞秒啁啾Mo/Si多层膜反射镜的设计、制作与性能检测
基于多层膜技术的硬X射线Laue透镜衍射效率的理论研究
软X光多层镜反射率的标定与修正
Mo/Si多层膜表面保护层设计
基于遗传算法的30.4 nm多层膜设计
50~110 nm波段高反射率多层膜的设计与制备
同济大学各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物理系徐老师65983380 physics@。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卓桂荣性别- 女(46岁出生年月- 1968年11月职称- 副教授行政职务- 导师类型- 硕导研究方向-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电子邮箱***************办公电话- 021-********通讯地址- 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卓桂荣,1968年11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同年分配至哈尔滨轧钢厂工作。
1997年-200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硕士课题为“三指灵巧手结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博士课题“并联机床数控系统的研制”。
2002年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博士后课题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
2004年12月留校工作至今。
主要研发经历及成果:[1] 2006年完成了华普混合动力轿车管柱助力式EPS系统的研制,并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2] 研制了线控转向系统(SBW及驾驶模拟试验装置,荣获2005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特等奖。
[3] 2005年研制了具有转角限位功能和高精度传感器冗余技术的线控转向系统,已应用于春晖系列线控转向电动汽车和驾驶模拟器。
[4] 参加了上海市科委“EPS电动助力转向”项目,完成了非接触式传感器管柱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器的设计,应用该转向器的转向系统台架参加了2005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获得好评。
该结构已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5] 2002年-2004年博士后期间参与国家科技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燃料电池轿车项目子课题“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负责“春晖二号”电动汽车底盘设计和整车总布置、电动轮加载试验台架结构及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线控4WD/4WS 台架的方案论证及结构设计;“春晖三号”4WD电动汽车线控转向控制系统的研制与调试;线控转向硬件在回路仿真台架结构与控制系统设计;四轮驱动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驱动防滑控制、转速闭环控制、转矩闭环控制等。
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导师团队一览表刘遂庆教授团队-概况一、研究方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与运行最优化,城市水系统优化管理技术。
内容包括:* 水资源与水环境数学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 城市原水系统优化调度技术与原水保护支持系统* 给水管网设计与运行最优化理论与软件开发* 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行与计算机模拟技术* 城市水信息学理论与方法二、团队成员刘遂庆,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树平,副教授陶涛,副教授信昆仑,讲师三、在研科研项目* 2007.1-2010.1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小城镇饮用水输送系统水质保障技术(2006BAJ08 B03),子课题-小城镇供水管网水质预警技术集成";* 2008.4-2010.12 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分散型水源地突发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及示范(2008AA06A413),分课题-城市原水系统优化调度应急方案";* 2008.10-2010.9 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中法合作城市污染控制与安全保障技术(08230707000)";四、已完成科研项目* 2005.1-20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型与信息化集成研究"(50409016);* 2004.11-2007.10 中法研究协作网计划(P2R):"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管理与保护",主要承担城市水资源雨水管理研究;* 2002.10-2006.4中欧科技合作第五框架项目:"Sustainable Agro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Urban Interaction( SUSDEV-CHINA) (ICA4-CT-2002-10004);* 2003.1-2005.12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研究项目("863"项目)分课题:管网二次污染控制和供水安全输配技术研究;* 2003.9-2005.12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供水管网爆管预防和事故处理技术研究,";* 2005.1-2006.12江苏省科委项目:"城市供水管网安全可靠性评估与更新改造优化策略研究";* 2005.1-2006.12江苏省科委项目:"城市排水监测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 中国-欧共体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水环境数学模拟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开发";* 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城市给水系统最优化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五、成果获奖情况1)"南京市供水管网优化调度系统",获江苏省2005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政府,2005.12,刘遂庆排名第一2)"城市供水管网安全可靠性评估与更新改造策略",江苏省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建设厅,2007.12,刘遂庆排名第二3)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给水管网实时运行水力物理模型试验",获2006年胡家骏奖学金学生团体创新奖4)《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35)《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获同济大学精品课程,2006.9.六、学生培养情况在读博士生7人:喻良,李翠梅,吕科峰,董晓磊,王康乐,林哲,袁文麒在读硕士生22人:王永,陆怡,王凤仙,刘先品,吕存阵,王园园,王绍伟等。
戴复东学历:本科最后毕业学校:南京大学建筑系职称: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职务: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学科分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团队:AD-建筑与高新技术简介: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
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
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
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
撰写专著7部,论文107篇,译书1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生课程房屋产业化构配件产业化建筑体系主要成果[出版著作]追求.探索--戴复东的建筑创作印迹[发表论文]武钢技术中心系统工程(建筑学报2007-8)[发表论文]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时代建筑2007-2)1[发表论文]钢结构建筑语言解读(建筑学报2006-10)[发表论文]我国北方远古时代城市形成的足迹——《诗经》的记述和启示(建筑学报2006-7)[发表论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与环境创作(建筑学报2005-1)郑时龄学历:博士最后毕业学校:同济大学职称: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职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学科分类: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团队:AZ-建筑与城市空间简介:郑时龄,同济大学工学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
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曾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等。
E - mail:本科生课程建筑评论研究生课程建筑评论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文献主要成果[出版著作]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著作]建筑批评学[出版著作]桑丘-玛德丽德霍斯事务所设计作品:1991-20042[出版著作]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出版著作]世博与建筑[出版著作]世博园及世博场馆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出版著作]黑川纪章[发表论文]“历史街区不利用就没有生命力”(建筑师2008-6)[发表论文]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时代建筑2008-6)[发表论文]当代建筑批评的转型——关于建筑批评的读书笔记(时代建筑2006-5)[发表论文]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建筑师2006-3)[发表论文]建筑批评的生产(建筑师2006-3)[发表论文]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中国当代建筑的传统趋向探索(建筑学报2005-8)[发表论文]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验与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时代建筑2005-1)[发表论文]中国建筑的自主创新——中国建筑师应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的主导(城市规划学刊2006-2)[发表论文]城市中的世博会规划和建筑(城市规划学刊2005-4)[科学研究][上海市科委课题]基于高科技时代的世博会主题演绎研究蔡永洁学历:博士最后毕业学校: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职称:教授 (博导)职务:建筑系副系主任学科分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团队:A12-城市更新与设计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方向:简介:3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研究重点是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欧洲传统城市空间本科以来的教育简历:1986年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建筑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博士学位近年教学与科研成果:主持、参加的重要科研项目3项,获市级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出版专著1本,译著1本。
周顺华,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市。
1985年获西南交通大学隧道和地下铁道学士学位,1988年获西南交通大学结构力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西南交通大学桥隧工程博士学位。
现为同济大学城市轨道和铁道工程方向学科带头人,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副站长。
获铁道部火车头奖、茅以升教育科研基金铁路科技奖和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分会理事;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和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隧道和地下工程分会防排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近年来主持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城市轨道交通、磁浮结构、高速铁路等领域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30余项,有8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EI收录50余篇;出版《开挖理论》和《管棚工法的计算原理及其使用》学术专著2部,主编《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教材2部,参编著作5部,主审教材多部。
现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导。
1982年2月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铁道工程本科专业, 同年考取上海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研究生,1984年8月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加拿大科学院地面运输技术研究中心进修一年。
参加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铁道学会,任《铁道学报》编委。
长期从事铁路轨道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已培养博士生毕业7名,在读4名;硕士研究生毕业7名,在读5名;工程硕士毕业4名,在读7名。
研究方向为:铁路轨道结构,轮轨关系,结构动力分析等。
研究成果有:在内燃牵引下减缓曲线钢轨侧面磨耗的研究、减轻重载列车轮轨磨耗的研究、铁路线路纵断面竖曲线和平面缓和曲线重叠设置条件的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措施研究等十几项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70余篇。
出版专著《铁路曲线钢轨磨耗及其减缓措施》和《轨道动力学》两部,出版《轨道工程》教材二部。
1991年8月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7年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第十二届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奖。
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硕导学术型硕学术型硕胎学学学术型硕学术型硕导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型博导学术型博导学术型博导学术型博导导师姓名所在院系安毛毛医学院陈建军医学院陈锡群医学院陈义汉医学院成昱医学院崔磊医学院戴亚蕾医学院丁玉强医学院范国荣医学院高正良医学院戈宝学医学院何淑君医学院贾鑫明医学院姜远英医学院李华顺医学院李丽医学院李少光医学院李思光医学院李永勇医学院林欣医学院刘根桃医学院刘海亮医学院栾冰医学院罗坤甜附属东方医院潘卫庆医学院彭鲁英医学院亓立峰医学院时东陆医学院孙毅医学院孙云甫医学院文学军医学院徐国彤医学院徐俊医学院薛志刚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招生专业袁健附属东方医院张兵波医学院张鸿声医学院张军医学院张磊医学院张玲医学院张青锋医学院张文医学院章小清医学院郑加麟医学院周大鹏医学院左为医学院陈义汉医学院陈英杰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葛均波医学院李俊附属东方医院梁兴群附属东方医院刘学波附属东方医院罗明附属同济医院吕斐附属同济医院彭文辉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沈甫明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王娟附属同济医院王乐民附属同济医院魏毅东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学许嘉鸿附属同济医院张少衡附属杨浦医院朱伟东附属东方医院丛英滋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郜恒骏附属同济医院江华附属东方医院刘占举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选福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许树长附属同济医院杨长青附属同济医院褚海青附属肺科医院郭忠良附属东方医院荆志成附属肺科医院李惠萍附属肺科医院刘锦铭附属肺科医院邱忠民附属同济医院任涛附属东方医院肖和平附属肺科医院徐金富附属肺科医院冯波附属东方医院曲伸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克勤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学呼吸内科学内分泌内科学内科学彭艾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余晨附属同济医院庄守纲附属东方医院梁爱斌附属同济医院施菊妹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临床流行病学李觉医学院消化病理生理学李永渝医学院中医内科学颜新医学院侯黎莉附属肺科医院施雁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谢晓恬附属同济医院靳令经附属同济医院李刚附属东方医院刘学源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聂志余附属同济医院赵延欣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赵旭东医学院申远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史玉玲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王秀丽皮肤病医院周平玉皮肤病医院吕中伟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肾内科学血液病护理学儿科学史景云附属肺科医院汤光宇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王培军附属同济医院吴蓉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辉雄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波附属东方医院赵小虎附属同济医院范列英附属东方医院李冬附属同济医院刘维薇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潘秋辉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孙奋勇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吴文娟附属东方医院艾开兴附属同济医院范跃祖附属同济医院房林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葛海燕附属东方医院李济宇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林谋斌附属杨浦医院秦环龙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宋振顺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普外科余震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昶附属肺科医院范慧敏附属东方医院费苛附属肺科医院姜格宁附属肺科医院李钦传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附属东方医院梅运清附属同济医院蔡明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雁西附属东方医院程飚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程黎明附属同济医院李少华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谭军附属东方医院吴德升附属东方医院吴兴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春林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张世民附属杨浦医院神经外科海舰附属同济医院吴登龙附属同济医院许云飞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姚旭东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泌尿外科外科学胸外科郑军华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李茂全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汪饶饶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姜成华医学院分子病理学易祥华附属同济医院程忠平附属杨浦医院段涛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郭晓青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李芳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千日成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孙静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万小平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汪希鹏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毕燕龙附属同济医院王方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国彤医学院于靖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董春燕附属东方医院高勇附属东方医院陆琰君医学院任胜祥附属肺科医院妇产科学眼科学唐定国附属东方医院王军臣附属东方医院蔚青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谢克平附属东方医院许青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周彩存附属肺科医院周崧雯附属肺科医院褚立希医学院李泉附属东方医院王清秀附属东方医院吕欣附属肺科医院高成金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王胜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肿瘤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周颖详细资料姓名:周颖职务:博士、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性别:女出生年月:1978年11月邮箱:yingzhou@详细:主要经历:1995.09-1999.0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士1999.09-2002.0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2002.03-2005.12,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博士2006.01-2009.12,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讲师2008.12至今,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2009.12至今,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副教授2010.01-2011.0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访问学者本科生教学:建筑结构抗震(双语,国家精品课程,参加)研究生教学:专业英语(结构工程专业;防灾专业)研究方向:1. 复杂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研究3. 混合结构、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4. 结构动力试验方法与技术研究主要科研项目: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2008-2010)2. 主持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高层混合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2008-2009)3. 主持“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项目“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性能与分析方法研究”(2007-2008)4. 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大型及重要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2010)5. 参加973计划项目“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坏与控制”(2007-2011)6.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强地震作用下超高层建筑损伤机理及破坏全过程研究”(2009-2014)7. 参加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大型复杂高层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2011)8. 负责虹桥机场综合培训大楼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研究(2007)9. 参加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结构抗震性能研究(2007)10. 参加上海嘉里静安南塔楼结构抗震性能研究(2008)11. 参加北京财富中心二期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2009)12. 参加上海大中里地块T1、T2塔楼结构抗震性能研究(2009)主要科研成果:1. 上海市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2005)2. 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3. 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优秀青年论文奖(2008)4. 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9)主要科研论文:1. Xilin Lu, Ying Zhou and Wensheng Lu. Shaking table tes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complex high–rise building. The Str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16(2): 131-164. 2007.2. Xilin Lu and Ying Zhou. An applied model for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Mechanics –An Intern Journal, 27(6): 697-711. 2007.3. Xilin Lu, Ying Zhou, Feng Yan. Shaking Table Tes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RC Frames with Viscous Wall Dampers. Journal of Str Engineering. 134(1): 64-76. 2008.4. 周颖, 吕西林. 立面开大洞复杂高层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评价,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8(1): 56-63, 2008.5. 胡侃, 周颖, 吕西林, 韩建平.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结构弹性时程分析及试验验证. 结构工程师, 24(2): 81-84, 2008.6. 周颖, 吕西林, 卢文胜, 陈林之, 黄志华. 双塔连体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8(5): 71-78, 2008.7. 周颖,吕西林. 中震弹性设计与中震不屈服设计的理解及实施. 结构工程师, 24(6): 1-5, 2008.8. 尹超, 周颖, 吕西林.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超限高层结构抗震分析. 结构工程师, 24(6): 80-84, 2008.9. 周颖,胡凯,鲁亮,吕西林,潘全胜. 高位转换大梁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极限承载力研究. 结构工程师, 25(1): 90-94, 2009.10.卜一,吕西林,周颖,黄志华. 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滞回耗能比研究. 结构工程师, 25(1): 55-61, 74, 2009.11. 蒋建, 吕西林, 周颖, 蒋欢军. 考虑场地类别的阻尼比修正系数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9(1): 153-161, 2009.12.Ying Zhou, Xilin Lu, Wensheng Lu. Shaking table test on a multi-tower connected hybrid structure, Earthquake Engineeri Engineering Vibration, 8(1): 47-59, 2009.13.黄志华,吕西林,周颖,卜一. 不同模型对比研究及其在高层混合结构位移需求中的应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9(2): 42-50, 2009.14.周颖,卜一,吕西林,黄志华. 考虑我国场地土类型的弹塑性反应谱法在高层混合结构中的应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9(2): 57-65, 215.卜一,吕西林,周颖,黄志华. 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确定高层混合结构的性能水准. 结构工程师, 25(2): 77-84, 2009.16. 黄志华,吕西林,周颖,卢文胜,陈林之,孙宗鹏,欧阳冬. 双塔连体结构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30(5): 2009.17. 黄志华,吕西林,周颖.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变形能力及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9(5): 86-93, 2009.18. 黄志华,吕西林,周颖. 钢筋混凝土连梁的变形能力及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 结构工程师, 25(5): 13-18, 2009.19. Xilin Lu, Linzhi Chen, Ying Zhou and Zhihua Huang.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s on a complex high-rise building with two to different height connected by trusse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18, 765-788, 2009.关闭。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导师信息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机械电子工程.陆敏恂男 409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严继东男 410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乌建中男 411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王安麟男 412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奇才男 413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赵炯男 414080202机械电子工程.訚耀保男 415080202机械电子工程.李万莉女 416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米智楠男 417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爱国男陆敏恂教授简介陆敏恂,男,1949年3月4日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曾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进修,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副秘书长,现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
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
曾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30多项,主持八六三课题新型曲线地下穿孔机方向检测、发讯和导向控制机理的研究。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和其它多项奖项,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在各种杂志先后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陆敏恂1949年3月4日生于上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
目录1简介2荣誉表彰1简介1973年进同济大学机电系工程机械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
1993年8月至1994年8月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1994年8月1995年3月在德国狼堡大众汽车公司进修。
1997年至2002年在同济大学攻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在同济大学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
研究领域 - 工商管理、系统工程研究方向 -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工程与组织仿真电子邮箱 - booblu@个人介绍研究领域: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研究方向: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复杂工程管理、服务组织设计与优化、计算组织理论2000年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2004年韩国庆熙大学进修;2007年获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007年6月起至今,在同济大学任教,现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专注于建设工程和汽车工程领域企业或重大项目的组织设计、建模、仿真与优化研究,研发相应的组织与流程仿真软件,服务于教学和社会实践。
教学经历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与优化》、《项目组织建模与仿真》等课程或专题讲座。
指导大学生比赛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2项。
科研经历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大型复杂项目“隐性工作”涌现模型研究》(2011-2013、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群管理协同机制及组织集成研究》(2010-2012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Robocup-Rescue的应急响应多主体组织网络模型研究》(2009-2011自然基金青年项目)、《服务运作管理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2010-2013、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运作维护与改进研究》(2011-2014、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企业知识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内在关联度分析及策略研究》(2010-2012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部级《人力资源部门绩效管理研究》(2006-2008、山东省软科学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群体项目系统性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08~2009上海市科委世博会重大专项)、《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与成长路径研究》(2010-201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等课题。
荣获2007年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中国项目管理成就奖、2011年中国姓 名 - 罗瑾琏 学 位 - 博士(工) 职 称 - 教授所属部门 - 工商管理系 行政职务 -导师情况 - 博导 研究领域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 - 个体/团队创造力、高层次人才成才路径电子邮箱 - luojl@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市公司独立董事,IACMR 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沈祖炎(主要成就是在土建领域中的钢结构方面)个人履历男,1934年6月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理论和工程结构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结构稳定理论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在国际钢结构工程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研究成果被我国多本国家规范所采用,为我国自己的钢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填补我国在高层钢结构工程领域的空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其专长是结构非线性稳定理论问题和高层钢结构抗震。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建设部、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1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9项,上海市重点工程项目一等奖2项。
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
多部著作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一、二等奖。
1987年被授予上海市普通高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88年获国家全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5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2000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炎教授,1934年6月生于浙江杭州。
1951年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毕业。
1955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本科毕业,1966年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层次研究生毕业。
曾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及评估委员会主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
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并被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薄壁型钢轻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结构行业协会副会长等。
近期有朋友打听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情况。
在官方网站上收藏了一些,便于大家查找。
以下是按照拼音顺序排序。
曹曙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与规划个人经历: 1982年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工学学士,198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建筑学院(ECOLE D'ARCHITECTURE DE STRASBOURG)建筑师文凭后学位,1995年获法国巴黎第一大学(L'UNIVERSITE DE PARIS I –SORBONNE)博士学位。
1982-1988年在同济大学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
1992-1996法国斯特拉斯堡建筑学院兼职讲师、副教授。
2003年重回同济大学从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 2005年起,《国际城市规划》编委近期咨询顾问项目:天津市南开区总体城市设计湖北省荆州开发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江苏省太仓市人民南路区域改造规划与城市设计出版著作教材:城市空间的形成和演变与政治经济因素的关系,法国博士论文出版,里尔,1995,曹曙Atelier de reproduction des theses, Lille, 1995,CAO Shu法国城市建设的管理与控制,法国公共工程,交通与住宅部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巴黎,1996,曹曙(Ministere de I'Equipement,des Transports et du logementCentre d'Etudeet de Prospective desVilles et Territoire, Paris,1996,CAO Shu)1997,12 专著;中国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 法国公共工程,交通与住宅部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巴黎,1996,曹曙(Ministete de l'Equipement,desTransports et du logementCentre d'Etude et de Prospective des Villes et Territoire, Paris,1996, CAO Shu)发表论文:材料性能所提供的空间——设计的创作方法,法国Technique et Architecture 杂志勒·柯布西埃-Villa la Roche别墅导游专册,勒·柯布西埃基金会,巴黎,1993勒·柯布西埃-萨沃伊别墅Villa Savoye导游专册,勒柯布西埃基金会,巴黎,1993勒·柯布西埃-Villa LeLac别墅,勒·柯布西埃基金会,巴黎,1994勒·柯布西埃—瑞士学生公寓导游专册,勒·柯布西埃基金会,巴黎,1994对城市的形成和演变的思考,都市的文化,空间与品质国际会议论文集,同济建筑城规学院,EBRA2002编委会,华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在城市上建造城市—以上海长风地区规划为例,《建筑创作》2004年第5期如何面对城市文化遗产—意大利博洛尼亚市的实践,《理想空间》2004年第6期总第四辑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地块尺度及用地边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济要素作用的探讨,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戴慎志教授出版著作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城市基础设施条目《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第十六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二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中国建工业出版社《中国小城镇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实用全书》第六章城镇基础设施工程规划城市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全国市长培训中心教材《城市规划决策概论》建设部城乡规划司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指导书《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设计项目获奖情况:江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6年全国城乡建设优秀设计优秀工程表扬奖排名第二红果镇中心区详细规划,1988年湖北省城乡建设优秀设计三等奖、排名第一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1989年全国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1988年湖北省城乡建设优秀设计一等奖、黄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辅助城市总体规划,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湖北省优秀设计二等奖、排名第一长葛市城市总体规划,获1998年长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周庄古镇区保护规划,获1998年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本人排名第三海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获2000年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排名第一桐乡市北港河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获2003年浙江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排名第一2004年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导则研究,获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叁等奖,排名第四新郑市城市总体规划,获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规划设计叁等奖。
朱慈勉语录完整版同济史上最受争议的老师(转)朱慈勉,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结构力学研究室主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固体力学专业,此后几年在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1978年进入同济大学。
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数十篇。
提出了“概念结构力学”与“计算结构力学”并进发展的结构力学学科发展思想,并付诸于教学实践。
1997年和2003年曾先后获得上海市育才奖和高校名师奖。
曾先后主持和参加数十项大型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技术咨询,具有深厚的学科造诣,并善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研究方向:概念结构力学,结构非线性分析,结构与地基的共同工作工号: 1981128 姓名: 朱慈勉性别: 男籍贯: 上海民族: 汉出生日期: 保密政治面貌: 中XXXXX员参加时间: 保密系/所: 建筑工程系部门: 结构力学教学管理室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务: 结构力学研究室主任传真: 65986345 办公电话: 65982927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最高学位: 博士第一外语: 英语家庭电话: 保密博导任职时间: 1999年08月享受津贴时间:电子邮件: zcm@抽烟,骂人,捧自己,瞧不起女生......朗诵俄文,抨击时政......上课时幽默到极点,下课时古怪到极点.....1。
全世界的结构力学书上就我编的有这个内容,不信你去看2。
你平时也算是好学生,怎么每次都出这些低级错误?3。
我上周去中南地区开会,那些人都说是我的"粉丝",叫我出个题目讲解一下,我看下面全是五六十岁的老教授,都教了一辈子结构力学了,不想为难他们,但是他们就是要我讲,没办法,我就讲了一个,就是我刚才问你们的这个,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唉,概念都没掌握,教了一辈子结构力学,连最基本的都做不来,还搞出什么抛物线形........4。
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导师信息表同济大学土木学院硕士导师信息表(资料来源:同济研究生院网站)1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刘妙龙男1944.06教授土木学院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周炳中男1959.10副教授土木学院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石忆邵男1963.09教授土木学院4岩土工程孙钧*男1926.09教授土木学院5岩土工程周健男1957.10教授土木学院6岩土工程杨敏男1960.05教授土木学院7岩土工程袁聚云男1960.09教授土木学院8岩土工程高广运男1961.10正高工土木学院9岩土工程李镜培男1963.12教授土木学院10岩土工程姚笑青女1964.02副教授土木学院11岩土工程赵春风男1964.04教授土木学院12岩土工程楼晓明男1965.02副教授土木学院13岩土工程蒋明镜男1965.03研究员土木学院14岩土工程黄茂松男1965.05研究员土木学院15岩土工程艾智勇男1966.10副教授土木学院16岩土工程熊巨华男1966.10副教授土木学院17岩土工程钟才根男1966.11副教授土木学院18岩土工程马险峰男1972.0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9岩土工程钱建固男1972.10副教授土木学院20岩土工程陈宝男1973.10副教授土木学院21岩土工程梁发云男1976.03副教授土木学院22结构工程沈祖炎*男1935.06教授土木学院23结构工程钱若军男1945.10研究员土木学院24结构工程朱慈勉男1947.07教授土木学院25结构工程苏旭霖男1948.03正高工土木学院26结构工程马人乐男1951.06教授土木学院27结构工程许强男1951.11教授土木学院28结构工程金国芳女1952.07研究员土木学院29结构工程吕西林男1955.01教授土木学院30结构工程刘祖华男1955.09教授土木学院31结构工程陈以一男1955.12教授土木学院32结构工程巢斯男1956.11正高工土木学院33结构工程苏小卒男1956.11教授土木学院34结构工程陈世鸣男1957.04教授土木学院35结构工程郑毅敏男1957.06正高工土木学院36结构工程程才渊男1957.08副研究员土木学院37结构工程丁洁民男1957.09研究员土木学院38结构工程罗永峰男1957.10教授土木学院39结构工程李杰男1957.10教授土木学院40结构工程陆洲导男1957.11教授土木学院41结构工程屈文俊男1958.11教授土木学院42结构工程钱江男1960.01教授土木学院43结构工程祁德庆男1960.09副教授土木学院44结构工程邓洪洲男1960.11教授土木学院45结构工程周德源男1960.11教授土木学院46结构工程周建民男1961.02副教授土木学院47结构工程李杰男1961.02副教授土木学院48结构工程程尧舜男1961.04副教授土木学院49结构工程童乐为男1961.05教授土木学院50结构工程张建荣男1962.05教授土木学院51结构工程周克荣男1962.07教授土木学院52结构工程熊学玉男1962.08教授土木学院53结构工程邓长根男1962.08教授土木学院54结构工程余绍锋男1962.10副教授土木学院55结构工程施卫星男1962.10教授土木学院56结构工程李国强男1963.02教授土木学院57结构工程顾祥林男1963.04教授土木学院58结构工程邹祖军男1963.05副教授土木学院59结构工程赵鸣男1963.05副教授土木学院60结构工程何敏娟女1963.07教授土木学院61结构工程吴晓涵男1964.01副研究员土木学院62结构工程赵晓林男1964.01教授土木学院63结构工程王人鹏男1964.0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64结构工程熊海贝女1964.06副教授土木学院65结构工程胡克旭男1964.11教授土木学院66结构工程罗烈男1965.04副教授土木学院67结构工程吴明儿男1965.04副教授土木学院68结构工程朱玉华女1965.09副教授土木学院69结构工程匡志平男1965.11教授土木学院70结构工程吴善能男1966.02副教授土木学院71结构工程吕凤梧男1966.10副教授土木学院72结构工程卢文胜男1967.03教授土木学院73结构工程赵斌男1967.10副教授土木学院74结构工程肖建庄男1968.02教授土木学院75结构工程余琼女1968.02高级工程师土木学院76结构工程张晓光男1968.06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院77结构工程吴宇清男1969.05副教授土木学院78结构工程鲁亮男1969.11副教授土木学院79结构工程沈之容男1970.03副教授土木学院80结构工程薛伟辰男1970.10教授土木学院81结构工程李元齐男1971.05教授土木学院82结构工程蒋首超男1971.08副研究员土木学院83结构工程孙飞飞男1971.09副教授土木学院84结构工程谢强男1971.11副研究员土木学院85结构工程陈隽男1972.04副教授土木学院86结构工程赵宪忠男1972.05副教授土木学院87结构工程蒋欢军男1973.09副研究员土木学院88结构工程张伟平男1973.10副教授土木学院89结构工程陈素文女1974.02副教授土木学院90结构工程李培振男1975.0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91结构工程陈建兵男1975.08副教授土木学院92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楼梦麟男1947.08教授土木学院9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罗奇峰男1948.01教授土木学院9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翁大根男1952.10研究员土木学院95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傅公康男1954.10教授土木学院96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李遇春男1962.0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97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陈清军男1963.04教授土木学院98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韩新男1967.10副研究员土木学院99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翟永梅女1968.07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00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任晓崧男1968.10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01桥梁与隧道工程范立础*男1933.06教授土木学院102桥梁与隧道工程项海帆*男1935.12教授土木学院103桥梁与隧道工程陈德伟男1956.03研究员土木学院104桥梁与隧道工程吴定俊男1956.12教授土木学院105桥梁与隧道工程葛耀君男1958.06教授土木学院106桥梁与隧道工程王刚男1958.08教授土木学院107桥梁与隧道工程李国平男1958.10教授土木学院108桥梁与隧道工程吴迅男1958.11教授土木学院109桥梁与隧道工程魏红一女1961.03教授土木学院110桥梁与隧道工程凌知民男1961.05副教授土木学院111桥梁与隧道工程吴冲男1962.07教授土木学院112桥梁与隧道工程袁万城男1962.10研究员土木学院113桥梁与隧道工程陈惟珍男1962.11教授土木学院114桥梁与隧道工程王君杰男1962.12研究员土木学院115桥梁与隧道工程肖汝诚男1962.12教授土木学院116桥梁与隧道工程刘玉擎男1962.12副教授土木学院117桥梁与隧道工程程纬男1963.06副教授土木学院118桥梁与隧道工程陈艾荣男1963.07教授土木学院119桥梁与隧道工程李建中男1963.07教授土木学院120桥梁与隧道工程顾萍女1963.08副教授土木学院121桥梁与隧道工程孙利民男1963.11教授土木学院122桥梁与隧道工程石雪飞男1964.05教授土木学院123桥梁与隧道工程马坤全男1964.09副教授土木学院124桥梁与隧道工程徐利平男1964.09正高工建筑设计院125桥梁与隧道工程朱乐东男1965.06研究员土木学院126桥梁与隧道工程徐栋男1966.06教授土木学院127桥梁与隧道工程孙建渊男1966.06副教授土木学院128桥梁与隧道工程张启伟男1966.11教授土木学院129桥梁与隧道工程贾丽君女1967.01高级工程师土木学院130桥梁与隧道工程李映女1968.05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院131桥梁与隧道工程罗喜恒男1969.12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院132桥梁与隧道工程叶爱君女1970.04教授土木学院133桥梁与隧道工程周志勇男1971.06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34桥梁与隧道工程王志强男1971.06副教授土木学院135桥梁与隧道工程程进男1971.07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36桥梁与隧道工程李方元男1972.10副教授土木学院137桥梁与隧道工程丁泉顺男1973.1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38桥梁与隧道工程杨詠昕男1974.09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39桥梁与隧道工程孙智男1977.02副教授土木学院140土木工程施工应惠清男1946.11教授土木学院141土木工程施工徐伟男1954.09教授土木学院142土木工程施工徐蓉女1964.12副教授土木学院143土木工程施工韩兵康男1965.03副教授土木学院144土木工程施工吴水根男1965.09高级工程师土木学院145土木工程施工席永慧女1965.12副教授土木学院146土木工程施工马锦明女1970.07副教授土木学院147风工程陈镕男1944.11研究员土木学院148风工程顾明男1957.08研究员土木学院149风工程陈伟男1960.04研究员土木学院150风工程薛松涛男1963.12教授土木学院151风工程全涌男1971.07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52风工程黄鹏男1974.04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53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杨林德男1939.12教授土木学院154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张庆贺男1944.10教授土木学院155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陶履彬男1949.04教授土木学院156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陆浩亮男1949.04教授土木学院157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唐忠德男1949.09正高工土木学院158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李永盛男1951.01教授土木学院159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束昱男1951.09正高工土木学院160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胡向东男1961.02副教授土木学院161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朱合华男1962.10教授土木学院16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贾坚男1963.01正高工土木学院163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袁勇男1963.02教授土木学院164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夏才初男1963.08教授土木学院165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汤永净女1965.02副教授土木学院166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彭芳乐男1965.09研究员土木学院167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刘国彬男1966.05教授土木学院168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黄宏伟男1966.09教授土木学院169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廖少明男1966.10副教授土木学院170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张子新男1967.01教授土木学院171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王璇男1968.05副教授土木学院17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丁文其男1969.11教授土木学院173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刘学增男1971.09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院174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蔡永昌男1972.12副教授土木学院175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谢雄耀男1972.12副教授土木学院176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张冬梅女1975.01副教授土木学院177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谢步瀛男1950.05教授土木学院178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董冰男1956.06副教授土木学院179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张其林男1962.07教授土木学院180水文学及水资源周念清男1964.07教授土木学院181水工结构工程李南生男1960.11教授土木学院182水工结构工程徐连民男1963.02副教授土木学院183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刘曙光男1962.09教授土木学院184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郑永来男1964.09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85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匡翠萍女1966.03研究员土木学院186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须鼎兴男1948.06副教授土木学院187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鲍峰男1959.08教授土木学院188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陈义男1960.03教授土木学院189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潘国荣男1960.11教授土木学院190大地测量学及测量工程沈云中男1962.11教授土木学院19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胡丛玮男1963.01副教授土木学院192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伍吉仓男1963.10教授土木学院193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王解先男1963.10教授土木学院194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李全海男1964.02教授土木学院195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楼立志男1971.11副教授土木学院196摄影测量与遥感李荣兴男1959.04教授土木学院197摄影测量与遥感程效军男1964.12教授土木学院198摄影测量与遥感邵永社男1966.05副教授土木学院199摄影测量与遥感叶勤女1970.01副教授土木学院200摄影测量与遥感林怡女1970.04副研究员土木学院201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王卫安男1960.12教授土木学院202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姚连璧男1964.04教授土木学院2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童小华男1971.02教授土木学院204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刘春男1973.02副教授土木学院205地质工程卢耀如*男1931.05教授土木学院206地质工程董炳炎男1948.08副教授土木学院207地质工程沈明荣男1951.01教授土木学院208地质工程唐益群男1952.08教授土木学院209地质工程唐世栋男1952.12副教授土木学院210地质工程胡展飞男1956.03教授土木学院211地质工程叶为民男1963.04教授土木学院212地质工程叶观宝男1964.10教授土木学院213地质工程徐超男1965.09教授土木学院214地质工程张雷男1967.12副教授土木学院215地质工程石振明男1968.03副教授土木学院216地质工程王建秀男1971.04副教授土木学院217地质工程陈建峰男1972.09副教授土木学院218地质工程黄雨男1973.04副教授土木学院。
电站给排水设计前期工作。
系助教、讲师,流体力学教研室副主任。
环境工程学院给排水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总支委员。
1988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工程设计分院院长,上海净水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给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家组专家。
开化、新昌、诸暨、建德、江西乐安余座。
研究的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投资最省,新增制水成本最低,已获专利,并正在安徽、江董秉直(Dong bingzhi )教授 教授,博士,1955年8月26日出生,男,福州人。
1981年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7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03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6年至今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
社会兼职:上海市化工学会会员,中国海水淡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饮用水处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前着重研究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主持和参与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和参与国家863科研项目,主要有: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国家863计划),小城镇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及装置开发(05231208)”,超滤膜处理地表原水的试验研究,超滤膜生产饮用水的应用研究,超滤膜处理长江原水的试验研究,东丽MF 膜深度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已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论文有:UF 膜与混凝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原水,F 膜过滤天然原水阻力特性的研究,混凝对膜过滤的影响,硫酸铝混凝条件的变化对膜分离特性的影响,UF 膜与混凝联用处理淮河水的中试研究,混凝对膜污染的防止作用,混凝处理防止膜污染的作用与机理,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研究,天然沸石去除腐殖酸和氨氮的研究,Effect of pH on UF membranefou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