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设备图片共2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27
一、1、第一台计算机ENIAC淡生于1946年,是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科学计算;信息管理;实时控制;办公、生产自动化;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电子商务;辅助设计(CAI);辅助设计(CAD);3、计算机的信息表示形式为二进制,它采用了冯。
诺依曼的思想原理,即以0 和1两个数字形式用于展现,“逢二进一”;它的基本信息单位为位,即一个二进制位。
常用的换算单位有:1 B ===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1TB===1024GB;1个汉字===2B;4、二进制换算法则:将十进制转化为二进制时除二取佘;二进制转化为八进制时以三位为一组,三位的权重等于八进进中的一位权重,二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时以四位为一组;5、对于字符的编码,普遍采用的是ASCII码,中文含义为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作用通用信息交换标准。
6、计算机的系统的组成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部分组成;7、硬件系统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控制器和运算器合成为中央处理器即CPU ,存储器主要有内存和外内之分;内存又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断电内容丢失的是RAM,外存主要有硬盘(GB),软盘(3。
5寸,1。
44MB),光盘(650MB左右),移动存储器优盘(MB),MP3(MB)等;8、软件指在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各种程序及其有关的资料。
主要有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软件即实用程序(如WPS,OFFICE,PHOTOSHOP 等)。
9、计算机性能的衡量指标有:10、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是计算机语言;11、显示器的分辩率是显示器一屏能显示的像素数目,是品价一台计算机好坏的主要指标。
第一章1.根据计算机用途,计算机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2.电子商务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
3.在微型机中,信息的基本存储单位是字节,每个字节内含8个二进制位。
4.24×24点阵的汉字,其字形码占72个字节。
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6.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重要资源。
7.根据计算机的性能、规模和处理能力,可将计算机分为大型通用计算机、巨型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
8.用1个字节表示的非负整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559.二进制数右起第10 位上的1 相当于2 的9次方。
10.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其中计算机技术被很多人认为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1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CAD12.20世纪40年代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拉开了第5次信息革命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13.GB2312—80 国标码最高位为0,为防止与ASCII 码混淆,因此,在机内处理时采用机内码。
14.信息技术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第二章1.在Windows7中,当用户打开多个窗口时,只有一个窗口处于激活状态,该窗口称之为当前窗口。
2.文件的类型可以根据文件的扩展名来识别。
3.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总线,主要可分为控制总线、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
4.微型计算机中的主板是承载和连接其他设备的载体。
5.在Windows7中,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器窗口来查看和管理计算机中的各种文件。
6.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7.在Windows7中,系统磁盘分区必须为NTFS格式。
8.启动任务管理器的快捷键是Ctrl+Alt+Del。
9.在Windows7中通过窗口透视功能,可以直观看到每个窗口边框的大小和相对位置。
10.汇编语言是利用助记符表达机器指令,其优点是易读写。
11.操作系统具有处理机管理、文件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作业管理五大功能。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论本章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本章重点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库系统组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三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重点介绍关系数据库的有关知识。
1.1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史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
数据作为表达信息的一种量化符号,正在成为人们处理信息时重要的操作对象。
所谓数据处理就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类、排序、检索、维护、加工、统计和传输等一系列工作全部过程的概述。
数据处理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数据海洋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信息,作为我们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决策依据。
数据管理则是指对数据的组织、编码、分类、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心。
数据处理工作由来以久,早在1880年美国进行人口普查统计时,就已采用穿孔卡片来存储人口普查数据,并采用机械设备来完成对这些普查数据所进行的处理工作。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其后其硬件、软件的迅速发展,加之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为数据管理进入一个革命性阶段提供有力的支持。
根据数据和应用程序相互依赖关系、数据共享以及数据的操作方式,数据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管理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发生于六十年代以前,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发展才刚刚起步,数据管理中全部工作,都必须要由应用程序员自己设计程序完成去完成。
由于需要与计算机硬件以及各外部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直接打交道,程序员们常常需要编制大量重复的数据管理基本程序。
数据的逻辑组织与它的物理组织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当数据的逻辑组织、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发生变化时,进行数据管理工作的许多应用程序就必须要进行重新编制。
这样就给数据管理的维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并且由于一组数据常常只对应于一种应用程序,因此很难实现多个不同应用程序间的数据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