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石柱子参的发展与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155.23 KB
- 文档页数:2
┃文物鉴赏┃晋城,古称泽州,位于山西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居太行之南端,扼三晋之门户,这里山川壮美,历史悠久。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置晋君于高都奉祀,迁晋静公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晋城”由此得名。
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合适的人文氛围,使大量的古代建筑在这里得以留存。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城的古建筑文化,晋城博物馆(原晋城市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自建馆之初即开始收集整理晋城地区的各类古建筑资料,同时对散落于民间乡村的各类古建筑构件进行收集,并加以收藏和保护。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古建筑构件,收藏的品类涵盖柱础、石柱、斗拱、瓦当瓦件、木雕、砖雕、琉璃脊饰等。
其中,收藏石质柱础十余件。
这些柱础在晋城博物馆改陈时,作为“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的文物类展品,展示在“走进古建筑”单元,现作简单介绍,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柱础的发展历史“柱础”一词起源很早,宋人李诫在《营造法式》第一卷《总释》中就提到《淮南子》对柱础的记载:“山云蒸,柱础润。
”并在《补遗》中对柱础的古今异名做了解释:“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櫍,三曰磶,四曰磌,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
”柱础的现在含义比较容易理解,即柱子的基础,也就是柱子下面的垫石,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大柱脚的承压面积,保持柱身的稳定;二是防止柱脚因湿气上升而受损。
谈柱础离不开柱,古人在建造房屋时都会用柱。
最先为防止柱的歪斜而将柱“种”于地下,进而为防止柱的下沉,采取夯实柱下地基并放置石块的做法。
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就发现柱下有坚硬的夯土层。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柱子洞,在多数柱子洞下部发现柱础石,同时还发现有显露于基址表面的柱础石。
由于地下湿气的侵蚀,柱脚经常受到腐蚀,为隔绝湿气,后来就发明了铜锧,置于柱和础石之间。
例如在安阳小屯殷墟遗址中就发现了铜锧,并且带有漆画装饰,显然是露明使用的。
道地药材辽东人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辽东人参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栽培及采收加工、质量特征及包装、标志和标签、运输及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辽东人参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SB/T 11094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SB/T 11095 《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T/CACM 003-2016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 术语和定义T/CACM 003-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T/CACM 003-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道地药材 Daodi-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T/CACM 003-2016 定义3.1]3.2 辽东人参 Liaodong Renshen产于辽宁宽甸、凤城、桓仁、本溪、新宾等东部山区野生抚育的长脖类林下山参。
4 来源及形态4.1 来源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和根茎。
4.2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
以长脖类(包括草芦、线芦、竹节芦)和圆膀圆芦(包括大圆芦、小圆芦)为基原植物,采用接近野生人参的生长条件,经过十余年的缓慢生长,具有野生人参的基本形态特征。
参茎高度和叶面积都较小,6年生以上各龄叶部形态基本一致,参叶多为3片掌状复叶或4片掌状复叶,叶片狭长;芦头较长,膀头处有较多的细纹;根部增重较慢,主根圆柱形或纺锤形,根上部呈“人”字形二叉分枝;参须数少,须根长,生有多数疣状突起。
2018 年第 5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42科研◎农业科学林下石柱参栽培模式纪宏清石柱子人参是由野山参驯化栽培而来的,其形酷似野山参,其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野山参相差相似。
其特点是芦头细长,15年生以上芦头长达6~8公分。
体形多为横灵体或顺灵体,膀头处有较多的细纹,参须数少而清晰,有明显的珍珠疙瘩,体重较轻,15年生左右单支重为20~25克。
宽甸县振江乡石柱子村是石柱参原产地,也是中国人参长脖品种的生产代表区,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有300公顷,但按业内学者利用中药材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国内约有1.6万平方公里区域适宜种植石柱参,94%以上面积分布于辽宁,随着科学认知水平的提高,届时石柱参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大。
1 选地石柱参为阴性植物,适于半干半旱肥沃土壤,土壤的PH 值为5.5~6.5左右,主要生长在海拔300~900米的天然林下。
1.1 植被:以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树高10~15米,郁闭度在0.6~0.8。
1.2 土壤:多选用表层含砂量在30%以上的腐殖质,底土为疏散的黄土,并有少量石砾。
1.3 坡度:以15°~40°的坡度为宜,栽植区选择坡的中下段为佳。
1.4 坡向以半阳半背为最佳,南坡土壤瘠薄易受缓阳冻,西坡易受风害,选地时要根据地形地貌灵活运用。
2 整地2.1 规划;在林地中、下部位种植,首先用绳量划种植区,每块种植区上下长8~10M ,宽为6~7M ,种植区间上下左右留出0.5米的作业道。
2.2 清林:清除林中小灌木及多年生杂草。
3 种子处理选成熟饱满、无病种子,用50%多菌灵800倍液浸种15分钟,捞出阴干。
4 种子催芽采用室外催芽。
干籽6月中旬前开始催芽,水籽8月上旬开始。
选择背风向阳的场地,取用林地土做高20厘米,宽1米的床,根据种子多少,要求长度。
床面铺纱布,将沙子、林地土、种子按2∶1∶1比例混拌,湿度以松散湿润为宜。
柱参的起源与发展
辽宁石柱参是中国人参王国的一支奇葩,因其形体结构、药用成份、营养价值酷似山参而著称,并远销海外,是“国之瑰宝”、“园参之冠”。
柱参有着近四百年的悠久发展史,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有山东七翁到此采参,将大山货带走,幼参和参籽就地做池栽培,并立石栽榆,作为日后寻找此地的标志,小村由此得名,山参由此变园参,后人称“石柱子参”,这就是柱参的起源,栽种人参成为养家糊口的一种生产方式,流传下来。
400多年后的今天,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还伫立在石柱子村西桥头,石柱傲立,老榆挺拔,树石同根,相拥相抱,成为宽甸一景。
清朝入关后,石柱子地区被封禁了200年,直到道光后期,山东、河北以及朝鲜难民不断涌进石柱子地区,柱参业随之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石柱子村的老榆树下有座石碑,为光绪十八年六月众参户所立,碑正面刻“奭公德政”四字,碑文10行347字,记载了在地方贪官污吏苛捐杂税盘剥下的参民反抗苛税赢得发展的历史。
民国时期,柱参的数量与质量都达到相当的高度,成为“园参之冠”,“国之瑰宝”,在营口人参交易市场上,有“柱参不到不开行”之说。
日本侵略东北后,柱参生产再度萧条。
文革期间,农村“以粮为纲”,限制了柱参业的发展,后来偏面追求产量,以新品种“大马芽”取代老品种柱参,柱参几乎灭绝。
改革开放以来,柱参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参农、石柱子村及宽甸长白·石柱野山参发展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柱参园总面积达已3650亩,33000多帘。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柱参的介绍与历史柱参的历史柱参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独产于辽宁石柱子村山上,不仅外形酷似野山参,而且药用价值也近似野山参。
外行人难以辨认,就连内行人也常常看走眼。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有山东七翁到辽东鸭绿江畔的深山老林里采挖野山参,在一处发现大量的生长年久、品质顶级的野山参。
他们将成品野山参带走,把幼参与参籽就地栽种,并在此地立一石柱旁栽一榆树,作为日后寻找的标记。
此后人们便不断到这里采参,并安家落户,逐渐摸索出一套独有的栽培方式,遂发展成最接近野山参的独有人参品种,这就是柱参,也称石柱参。
现今老榆树树干与石柱已紧密融合为一体,成为柱参悠久历史的见证。
据《宽甸县志》记载的长寿老人阮公,生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经历两朝七帝五总统,活了一百六十四岁,生前就居住在石柱子村附近,民间流传喜食柱参养生。
历史记载·宽甸县志记载柱参自清朝顺治十三年(1664年)奏请开垦,是清政府人参栽培开禁的首个试点。
·现存石柱子村的清朝光绪年间(1892年)“奭公德政”碑,是柱参种植历史实证,并说明了当时柱参的重要地位。
·民国初期,在当时东北最大的人参市场—营口,柱参享有“柱参不到不开行”的市场标杆地位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至1978年,柱参种植遭到破坏,最低时仅存200帘,几近灭绝。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柱参传人王奎荣的带领下,高品质的柱参种植产业获得新生,并销往国内外市场。
柱参传人王清泉生生元公司高级顾问、柱参种植专家、柱参传人王清泉,生于柱参种植世家,自幼随父王奎荣种植柱参,其种植的柱参参园被政府确定为“柱参示范基地”。
柱参传说1)会长高的石柱子:据石柱子村70多岁的村民王淑荣说,她爷爷13岁时,就从山东来到这里,开始了种植石柱参的生涯。
和十年参相比,高年限的人参,就好比人一样。
不可能像年轻的时候皮肤光滑水嫩,经过岁月的洗礼,会在人参上形成痕迹。
年头低一些的人参,表皮光滑,水嫩,白白胖胖的感觉,行话称之为——楞。
而十五年参,表皮或褶皱明显,或横纹多且明显,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20-30年的人参,参体还是不见得多少横纹,也不见得多老,这个也和生长的环境、土质、管理方式有关。
时间参产品中的十五年生时间参,单支重30-45克,芦长约4.5cm,人参皂甙含量在4-4.5%,每株售价300元左右。
与是十年参相比,十五年参生长时间更为漫长,人参皂甙含量更高,营养价值更接近野生人参。
时间参是由丹东时间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开发和运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认养生产的人参产品。
围绕“时间参”主题产业,以“多元、分享、自组织”为运作原则。
公司结合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围绕宽甸柱参的种植、流通和消费等产业环节,实现了实体人参资产的数字化和移动化,组织了人参文化的网络社交化分享,建立了开放、共享、安全的人参种植认养和人参价值交易机制,创立了基于传统宽甸柱参产业的新营销和新零售业务的平台。
丹东时间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自主开发的APP“人参铺子”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操作便捷,且集创新电商、主题社交和自媒体等综合功能于一身,并以数字资产化、社交化思维实现了围绕人参文化互动交流和人参资产价值交换的开放式共享社区。
公司以“柱参认养”方式销售参龄5年左右的幼参,成交后公司提供管护服务,成熟后用户可收获实物10-15年柱参,用户也随时掌握柱参的生长状况,且可以参观考察柱参的种植基地,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信息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等特点,保证了平台的开放性、安全性和公正性。
公司产品“石柱子参”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曾获得国家农业博览会银奖,被喻为“国之瑰宝,园参之冠”。
柱参传统栽培技艺已列为辽宁省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柱参的药性很强,栽培15年以上的柱参药用价值近似野山参,人参皂甙总含量远远高于普通园参。
人参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市场也有很多人参供应商,有些商家为了谋取利益,大多都是以次充好。
人参的生长是需要时间的,时间越长,价值越高。
但是目前市场混乱导致客户根本无法直面人参,所以才会有时间参这个项目的出现,等待也是种增值过程。
一、公司介绍丹东时间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位于号称“柱参之乡”的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成立于2017年8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是一家以柱参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创新电子商务企业。
拥有林下柱参种植基地510亩,柱参保有量1000万株。
公司产品“石柱子参”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曾获得国家农业博览会银奖,被喻为“国之瑰宝,园参之冠”。
柱参传统栽培技艺已列为辽宁省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柱参的药性很强,栽培15年以上的柱参药用价值近似野山参,人参皂甙总含量远远高于普通园参。
公司规划逐步实现累计柱参种植规模超万亩,存量达到1亿株。
二、公司项目时间参是丹东时间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人参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认养。
本公司选择在丹东宽甸建立一个与长白山同品质的人参基地来种植石柱参。
将目前种植有相当数量的5年左右的宽甸石柱幼参开放认养,时间设置为5-10年,也就是说您购买的是5年份的参苗和它所包含的后5-10年的增值空间,价格从现在开始,随着参年份的增加会持续走高。
同时,在我们基地装有各方位的监控设备,您可以通过【莹石云】平台云端来实时查看您认养的参的生长情况。
至于O2C,则是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指将客户与商品直接对接,免掉中间商赚取差价,所以我们保证顾客朋友们拿到的是实惠质好的人参。
2018年7月20日,丹东时间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在时间参平台认养的时间参做保,全国开创给尚在种植期地下的农作物做保,首期为基地300万株的时间参投保,总保额达1亿元。
公司为地下的农作物:时间参做保,这是参业发展的一次创造性尝试,不仅刷新了人参保险的范畴,也将引起参业保险创新思路。
2016年第3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农民致富之友林下石柱子参实用栽培技术卞晓云(辽宁宽甸县双山子镇农技中心,辽宁宽甸118200)[中图分类号]S56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187-01科研◎技术推广石柱子参,简称柱参,为五加科多年草本植物,起源于野山参,是野山参经人工栽培驯化选育的品种,栽培区域是以宽甸县振江镇石柱子村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石柱参传统的栽培方式是毁林栽参,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导致石柱参生产处于停顿状态参,致使林参用地矛盾突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参林矛盾,延续发展石柱参产业,科技人员提出了发展林下石柱参,让柱参回归大自然的发展理念,引导参农进行林下柱参栽培,经多年试验试范林下栽培柱参技术已获成功。
目前,石柱子村已有573户农民发展柱参产业,占全村农户总数的52%,发展林下柱参已达到5000多亩,全镇年产鲜柱参10000公斤,年产值8000万元,纯收入500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6319.00元。
解决了1000多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建园1.1土壤的选择土壤表层以枯叶为主的腐殖质层,其下是黄沙土壤,含有矿物质和有机物质,有清香味或中药味,具有团粒结构,肥沃疏松,通透性良好的微酸性壤土和沙壤土为宜。
腐殖质层深厚(10CM 左右)有黄泥底,不漏水,底为块粒状,呈亮褐色,土壤温度适宜,蓄水透气性良好,上松下紧,松而不散,紧而不坚。
1.2坡向、坡度林地的坡向最好是北坡(坐南面北),也就是山的背坡,其次是东坡(坐西面东)或西北坡(坐东南面西北),坡度为20—25度为宜。
1.3植被要求选择天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主要有桦树、山榆、色树、花曲柳、水曲柳、裂叶榆、黄波萝、柞木、刺槐、核桃楸等树种的混杂林,其林龄最好是在20—30年生的中龄林,树高10米以上,具有较为发达的树冠,林下空间大,通风透光适宜,透光度达到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