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正确使用成语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46
小学语文教案: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常见成语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在语言表达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常见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成语卡片;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学生一些与成语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需求。
例如:“你们听过哪些成语?”“你们知道成语的意思吗?”“你们使用过哪些成语?”师生互动,渐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成语的含义和用法(10分钟)教师利用黑板上的成语卡片,逐个向学生介绍常见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可以采用联想、解析、举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些成语。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
3. 分组合作学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组成语进行学习。
组内成员互相配合,利用课本和练习册,查找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归纳总结。
然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选择的成语,包括成语的解释和使用场景。
全班师生一起评价、讨论并补充。
4. 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成语进行语言表达。
例如,描述一个人的特点、讲述一个故事、写一篇小作文等。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先进行讨论,然后展示出来。
教师在展示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表达方式。
5. 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成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训练。
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答案讲解,并对常见错误进行解释。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今天学到的成语,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成语的经验。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3.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成语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谈论一些常用的成语,如“一马当先”、“一举两得”等,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存在和使用。
2. 学习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特定的用法。
成语的特点是:语言简练、意义深刻、形象生动、富有文化内涵。
3. 学习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技巧。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熟记成语的意义和用法;2.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3.注意成语的搭配和用法;4.避免滥用成语。
4. 练习成语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些句子,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或者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句子,运用所学的成语。
5. 总结归纳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成语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些成语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或者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句子,运用所学的成语,检验自己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语的运用水平。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
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高考成语考查的设误类型2.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思3.积累易误用的成语(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成语的能力2.培养迁移能力,提高学生使用成语的应试能力(三)情感和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2.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学习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教学难点:具体语境中形近义近成语的辨析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点介绍1.词语题考查重点是什么?考查重点固定突出:考查重点是常见成语的辨析和使用,实词、虚词未曾设题。
其中常考设误类型为: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词义混淆、搭配不当。
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考查形式稳中有变:一般为选择题,2013年以前采用传统的成语正误辨析形式,2014年则采用选词辨析式,注重近义成语的辨析应用。
,2016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
二、透析七大设误类型成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语。
要准确、快速解答成语题,一方面要多积累,正确理解成语;另一方面要掌握高考成语题的常见命题设误角度,掌握辨析技巧。
高考成语题一般从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谦敬错位、重复累赘、轻重不分、词义混淆、搭配不当等角度设置错误。
备考时应关注以下几方面:错误类型一:望文生义,曲解成语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思维流程][知识储备]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
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①不足为训.(准则) ②不刊.之论(更改)③久假.不归(借) ④危.言正色(正直)⑤七月流火.(火星) ⑥屡试不爽.(差错)⑦一文不名.(占有) ⑧哀而不伤.(伤害)⑨不孚.众望(令人信服) ⑩犯而不校.(计较)⑪一傅.众咻(教导) ⑫差.强人意(稍微)⑬安土重.迁(不轻率) ⑭细大不捐.(抛弃)⑮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⑯不速.之客(邀请)⑰不赞.一词(说) ⑱计日程.功(计算)⑲莫衷一是.(对,正确) ⑳首当其冲.(要冲)○21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22大方..之家(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应用体验]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
《成语的正确运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易错成语的几种类型。
2、判别成语使用的正误,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的失误原因,并确定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明确考查重点一般是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教学难点】成语量非常大,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掌握技巧、分析方法是本专题需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成语是我国汉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
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对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幻灯片展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类题型已经成为众多同学的考查难点,丢分率较高。
其实原因很简单:平时积累少,不能很好的理解成语的含义。
要想解答好此类题型,除了平时的勤动手查、勤动嘴问,还需要掌握一些解答此类题型的技巧。
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滥用成语的现象,及考试中我们考察的重点和范围,我把错用成语的类型做了以下分类:二:讲解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第一类望文生义幻灯片展示例句:(同学们,看句中成语运用是否准确?)1、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啊,好美的大海!”2、在飞机上俯瞰祖国的沧海桑田,我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
学生发言后,归纳:成语源于典故,因此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幻灯片:第一类望文生义)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错误的理解着,甚至使用着,有时难免会出笑话。
看下面这些成语,你理解对了多少。
幻灯片展示:大方之家具体而微差强人意高山仰止空穴来风屡试不爽不足为训振聋发聩罪不容诛首当其冲学生活动:同桌二人交流,找出自认为理解准确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第二类用错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有指个体的,有指群体的;有指人的,有指物的;有专用于夫妻间的,也有专用于亲人间的。
即这类成语是有专指范围的,不能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幻灯片展示成语汗牛充栋妙手回春鳞次栉比天伦之乐豆蔻年华信笔涂鸦破镜重圆巧夺天工济济一堂学生活动:试着说出这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并用一词造句。
成语教案范⽂3篇《正确使⽤成语》教案教学⽬标:1.辨析成语运⽤中主要会出现的错误类型。
2.学习基本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提⾼判断⼒。
教学重点:辨析成语运⽤中主要会出现的错误类型。
教学难点:学习基本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提⾼判断⼒。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悠悠成语,融贯千秋。
它是历史事迹的缩影,是民族⽂化的结晶,是前⼈经验的积累,⽆不闪烁着祖先丰富智慧的光芒。
从⼀定意义上来讲,千古流传的成语是中华民族⼈⽂素质的⽂化底蕴。
⼆、成语运⽤的错误类型纵观近⼏年的⾼考试题,辨析成语运⽤时会出现下列错误类型:(⼀)望⽂⽣义⾼考中有⼀些不常见的成语,因为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望⽂⽣义,曲解词义。
例:在语⽂⽼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掉了⽂不加点的⽑病。
总结:很多时候,字⾯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不相同的,如果按字⾯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这样的成语很多,如:⼤⽅之家、下⾥巴⼈、登堂⼊室、毫厘不爽等。
(⼆)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使⽤范围或误作他⽤。
例:古⼈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充栋。
类似的现象还有:相敬如宾只能⽤于夫妻之间;青梅⽵马只能⽤于年幼的男⼥之间;⾖蔻年华指⼗三四岁的少⼥;等等。
(三)搭配不当每个成语由于⾃⾝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或与中⼼词搭配错误。
例:第⼗五届北京放映推介晚会在华彬紫⾦剧院举⾏,⼏百名中外电影⼈济济⼀堂地重温62部精彩的国产⽚。
总结:⼀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式,⽐如说,有的只能⽤于否定句中,如“同⽇⽽语”“等量齐观”等;有的不受数量词修饰,如“莘莘学⼦”等。
(四)误⽤褒贬成语从感情⾊彩上⼜可以分为褒义、中性、贬义。
在使⽤中,必须辨明⾊彩,否则就会误⽤。
例:司机张师傅冒着⽣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感动了⽆数市民。
正确使用成语教学案(高三)【教学目标】(1) 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
(2) 掌握成语题的解题技巧。
【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一、高考试题示例1、(2004年某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XX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2、(2005年某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C.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3、(2006年某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再次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谴责某某当局的“台独”行径。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二、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高考正确使用成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2. 提高学生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汉语成语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3. 高考成语题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4. 成语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正确使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或成语接龙游戏,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来源,举例说明成语的演变过程。
3. 练习:提供高考成语题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4. 讨论:分组讨论成语的正确使用场合和语境,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成语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讲解、练习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练习答题正确率:评估学生在高考成语题中的答题正确率。
五、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或视频资料。
2. 高考成语题练习册和参考答案。
3. 成语接龙游戏道具或应用程序。
4. 汉语成语文化相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成语接龙游戏目的: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步骤: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每个小组轮流说出一个成语,下一个小组需要接上上一个成语的一个字,说出一个新的成语。
如果某个小组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接出成语,则其他小组得分。
活动2:成语猜谜游戏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步骤:教师准备一些成语谜语,挂在教室的不同位置。
学生需要分组寻找谜语,并猜出成语。
猜对的小组获得相应分数。
公布答案并总结。
七、教学策略策略1:案例分析法目的:通过分析典型的高考成语题案例,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策略。
步骤: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高考成语题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
每组需要找出案例中的关键信息,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各组分享成果并进行讨论。
策略2:情境教学法目的:帮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成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辅导小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特色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正确使用成语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加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然而,小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常常出现错误,因此,如何辅导小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辅导方法,以帮助小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一、培养对成语的理解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使用成语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小学生对成语的理解:1.成语解释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生动的例子解释成语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并帮助他们记住成语的意义。
2.情境示例教学:通过真实的情境示例,让学生感受成语的使用场景,培养他们对成语的感性认知。
3.绘画合作:将一些常见的成语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幅成语图片,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通过绘画来表达成语的意思,提升对成语的理解。
二、扩大成语的应用范围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之后,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扩大其应用范围:1.成语接龙游戏:教师可以安排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成语,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成语故事听写:每周安排一篇富有成语的故事,要求学生听后按照故事内容完成填空题,以此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擂台赛角逐:组织成语应用擂台赛活动,学生们可以编写一篇短文或者演讲,要求其中包含尽可能多的成语,激发他们对成语的运用兴趣。
三、引导学生学习成语的来源和典故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成语的含义。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成语的来源和典故:1.讲故事传承:每个成语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让他们在故事中感受成语的丰富内涵。
2.成语演讲比赛:组织成语演讲比赛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成语的来源和典故,通过演讲的形式分享给其他同学,进一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创设情境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成语的有效方法。
《三年级语文教案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典故》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正确使用成语和典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成语和典故,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如何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和典故。
一、教学目标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和典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成语和典故,能够正确运用到日常的语言表达中;2. 培养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特定的意义和用法;2. 常用的成语:介绍一些三年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常用成语,如“井井有条”、“一马当先”等;3. 什么是典故:典故是指古代的一些故事或事件,常被用来说明道理或引申比喻;4. 著名的典故: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如“愚公移山”、“三打白骨精”等。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和典故:1. 听故事学成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成语和典故,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成语和典故的魅力;2. 课堂互动: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3.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和典故;4.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和典故,如写作文、演讲等,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习成语:介绍几个常用的成语,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并通过例句加深印象;3. 学习典故:讲解几个脍炙人口的典故,让学生了解其来源和含义;4. 拓展活动: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成语和典故,互相学习;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成语和典故。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高考成语考查的设误类型2.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思3.积累易误用的成语(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成语的能力2.培养迁移能力,提高学生使用成语的应试能力(三)情感和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2.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学习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三、教学难点:具体语境中形近义近成语的辨析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和步骤导入课题在这次作文的评判过程我从你们的作文中摘录了下面一些句子,念给大家听听:(1)当我醒来之时已把昨夜那天马行空的梦幻遗忘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所谓的恍如一梦吧!(2)当今社会主流文化发展得越来越丰富,而那些下里巴人的文化需求也应得到满足呀!看来我们对成语的把握和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从今天起来复习《正确使用成语》这个板块。
教学过程:一、回顾高考成语考查的规律1、从成语结构来看,所考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成语。
2.常用常见常错成语是重点3.考查形式:单项选择题,找最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4.对成语的考查主要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和对成语的正确理解。
二、成语的误用类型请学生看资料找出成语误用的原因(一)望文生义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目标。
2.李大伯拍着孩子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啊!”3.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成语源于典故,其中又蕴含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如不仔细辨析,就易望文生义,我们应该吃透词义,多识记多积累。
类似的成语还有:五风十雨久假不归目无全牛别无长物空穴来风三人成虎七月流火大方之家差强人意对簿公堂屡试不爽首当其冲(二)褒贬不分4.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了一些刚性。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正确使用成语与谚语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成语与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智慧。
正确使用成语与谚语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性,还能够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感染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导学生学习正确使用成语与谚语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以帮助教师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成语与谚语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常见的成语与谚语及其含义;- 掌握成语与谚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运用成语与谚语进行表达,并理解其意义;- 能够在作文、口语和阅读中运用成语与谚语,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成语与谚语的定义和特点- 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是一种固定搭配的词语,具有独立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 谚语的定义与特点:谚语是一种简短而形象的民间智慧,具有总结人生经验的功能。
2. 常见的成语与谚语及其含义-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进程,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常见的成语与谚语进行教学,如“井底之蛙”、“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
3. 成语与谚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成语与谚语的含义;- 注意成语与谚语的音、形、义和用法;- 学习通过比喻和联想记忆成语与谚语。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 营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成语与谚语的用法和意义;- 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成语与谚语的主动性。
2. 语境操练法- 将成语与谚语融入到课文、作文、口语表达等语境中,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成语与谚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利用例句或段落的填空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与谚语完成句子。
3. 合作学习法-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自己所学的成语与谚语;- 通过小组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成语与谚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 考察学生掌握的成语与谚语的数量和准确性;- 观察学生在作文、口语表达等方面是否运用了成语与谚语;- 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高考成语考查的设误类型2.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思3.积累易误用的成语(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成语的能力2.培养迁移能力,提高学生使用成语的应试能力(三)情感和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2.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学习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三、教学难点:具体语境中形近义近成语的辨析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和步骤导入课题在这次作文的评判过程我从你们的作文中摘录了下面一些句子,念给大家听听:(1)当我醒来之时已把昨夜那天马行空的梦幻遗忘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所谓的恍如一梦吧!(2)当今社会主流文化发展得越来越丰富,而那些下里巴人的文化需求也应得到满足呀!看来我们对成语的把握和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从今天起来复习《正确使用成语》这个板块。
教学过程:一、回顾高考成语考查的规律1、从成语结构来看,所考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成语。
2.常用常见常错成语是重点3.考查形式:单项选择题,找最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4.对成语的考查主要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和对成语的正确理解。
二、成语的误用类型请学生看资料找出成语误用的原因(一)望文生义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目标。
2.李大伯拍着孩子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啊!”3.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成语源于典故,其中又蕴含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如不仔细辨析,就易望文生义,我们应该吃透词义,多识记多积累。
类似的成语还有:五风十雨久假不归目无全牛别无长物空穴来风三人成虎七月流火大方之家差强人意对簿公堂屡试不爽首当其冲(二)褒贬不分4.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了一些刚性。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教案标题:正确使用成语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一些常见的成语。
2. 学生能够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成语,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常见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会在适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成语教材、多媒体设备、课件、学生练习册。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成语,例如“一箭双雕”、“亡羊补牢”等,并向学生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经验。
Step 2: 学习成语(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一到两个成语。
2. 学生利用教材或其他参考资料,了解所负责的成语的意义、来源和用法,并记录在学习笔记中。
3.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所学的成语知识,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Step 3: 运用成语(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常见的情景,例如描述一个人的特点、讲述一个故事等。
2. 学生利用所学的成语,尝试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成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表演的方式展示。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Step 4: 拓展和巩固(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与成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成语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任务,教师进行检查和评价。
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成语,并总结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3.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故事或新闻,进一步了解和运用成语。
正确使用成语、谚语等熟语重点点难梳理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
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
了解这些,可针对性地复习、辨析。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①会意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②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
写作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语意完整、形式简洁、字数固定、表现力强的固定词组。
成语的正确使用,可以让语言简洁明了、文采飞扬,使文章的表现力更加生动。
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喜欢使用成语,然而却经常有用错成语的现象。
成语用错可不是小事,轻则不知所云,重则谬以千里。
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课中,如何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成语、避免用错是很有必要的。
1 学生用错成语面面观1.1 错误一:以今释古相当多的成语是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因此,许多成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词义,不能用现代汉语词义去解释,这样就会误解误用。
例如对“不刊之论”的误解。
有一篇学生习作这样写道:“我的好朋友赵明亮平时爱看一些玄幻小说,所以他有时说的话我总觉得是不刊之论、不实之词。
”“刊”在古汉语中指消除错字,“不刊”就是不可消除不可修改,“不刊之论”引申为言论正确不可改动。
而本例中学生把“不刊”按现代语“不可以刊登”来理解了,当然属于误用了。
1.2 错误二:望文生义许多成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有些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或古代诗歌,有些具有深层次的含义,绝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对“三人成虎”的误解。
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星期天我们去郊游。
我们把郊游所需的物品都一一罗列写在纸上,以防把什么东西落下了。
当然对于郊游有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我们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会三人成虎,克服各种困难。
”显然把“三人成虎”理解成立众人人团结起来可以顶个老虎。
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
“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魏策》,原意是城里没有老虎,三个人谎报集市有老虎,听者信以为真。
比喻谣言多次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1.3 错误三:任意曲解:有一个学生在她的作文《观灯展》中写道:“春节城墙灯会灯火通明,灯火辉煌、灯火阑珊,我和妈妈兴致盎然的欣赏着……”她想表达灯光明亮,但显然是随意曲解“阑珊”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