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治疗2012.10.27
- 格式:ppt
- 大小:806.00 KB
- 文档页数:89
论述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导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学派。
本文将探讨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主流学派,它强调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而忽视了内部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关注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
以下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1.1 反应与刺激的关系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外界刺激对个体的反应。
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形成的。
例如,爱因斯坦的狗实验中,狗通过与食物相联系的铃声来形成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1.2 强化与惩罚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强化和惩罚对行为的影响。
强化是指增加某种行为的力量,惩罚是指减少某种行为的力量。
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塑造和改变人的行为。
例如,奖励孩子的好行为可以增强其重复该行为的可能性,而惩罚不良行为可以减少其再次出现的概率。
1.3 行为的可观察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忽视了个体的内部思维和感受。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观察和记录行为,可以对人类行为进行客观评估和预测。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回应,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以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2.1 个体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潜力的内在动力。
个体追求成为最好的自己,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2 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对其行为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个体的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自我价值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
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对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
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
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
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
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已经发展出多个主要的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技术,以下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及其特点。
1.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的本性善良,认为每个个体都有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力。
治疗师与个体之间建立积极的、真诚的关系,并提供尊重、接纳和理解。
人本主义治疗注重个体的自我探索和发展,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个体的整体增长和改善。
2. 洞察力导向心理治疗洞察力导向心理治疗注重对个体无意识过程的探索和理解。
治疗师通过分析和解读个体的梦境、幻觉和其他非理性表达,帮助个体认识自己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防御机制,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洞察力导向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体心理健康。
3.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主要关注个体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治疗师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和改变有害的行为模式,以及建立积极的行为和健康的习惯来改善个体的心理状态。
行为疗法主要注重行为的改变和技能的培养,通过正反馈、系统脱敏和认知重构等技术来帮助个体学会应对和解决问题。
4.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个体的思维和信念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因此通过认识和改变个体的认知来改善心理健康。
治疗师与个体一起探索和挑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信念,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健康的思维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结合行为技巧和认知重构,旨在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减轻心理痛苦和提升心理功能的目的。
5. 系统治疗系统治疗强调个体与其家庭和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治疗师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与其系统中成员的互动和关系,帮助其认识个体问题的背后系统动力和模式,并通过改变整个系统的互动方式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
系统治疗注重家庭和群体的治疗,通过提高系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亲密关系,增强系统的适应能力。
人本疗法的基本技术人本疗法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人的主观体验、价值观和成长潜力。
以下是人本疗法的基本技术:一、真诚理解真诚理解是指治疗师以真诚的态度,从患者的角度理解其感受、需求和困惑。
治疗师要努力感知患者的内心世界,对其情感和经验给予共鸣和理解。
这种真诚的理解有助于建立信任的治疗关系。
二、无条件关注无条件关注是指治疗师对患者表达的任何情感和观点都给予关注和重视,不论其是否积极或消极。
治疗师要尊重患者的感受,不评判、不指责,让患者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
这种无条件的关注有助于患者自由地表达情感和观点,进一步促进治疗进程。
三、深度倾听深度倾听是指治疗师全神贯注地倾听患者的叙述,不中断、不打断,全面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治疗师要用心倾听患者的声音,对其情感和经验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促进患者情感的释放和宣泄。
四、积极引导积极引导是指治疗师在了解患者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提示和引导,帮助患者自我探索和成长。
治疗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启发患者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
同时,治疗师也要鼓励患者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经验,促进其自我成长。
五、启发自我探索启发自我探索是指治疗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探索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
治疗师可以鼓励患者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发现对自己的认识和成长有帮助的元素。
这种自我探索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六、培养自主能力培养自主能力是指治疗师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治疗师也要鼓励患者勇于承担责任和决策,提高其自主性和自信心。
七、强化自我接纳强化自我接纳是指治疗师帮助患者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态度。
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从中发现成长的机会。
同时,治疗师也要鼓励患者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自我价值感。
第二节人本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是一种人性化的治疗模式人本治疗第二节人本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是一种人性化的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对人的本性持有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人本治疗法的一个核心的概念是自我概念一、理论背景人本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的,其理论分析模式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非指导性治疗阶段:从1940年到1950年,罗杰斯提出一种与传统的治疗模式不同的治疗方法,称为非指导性治疗,以区别于以往的以个案工作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者应尽可能地不表露个人的观点和意愿,减少对案主的影响,以促进案主的自然成长。
2、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从1950到1957年。
罗杰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治疗技术转向对个案工作者的品质的强调。
他指出,个案工作者应以案主的情绪状况为主要感受对象,敏锐反映案主内心变化,了解案主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消除案主的内心冲突,使案主形成协调统一的自我概念。
3、治疗的条件阶段:从1957年罗杰斯着重探讨治疗效果产生的充分条件。
指出,个案工作的重点不是纯粹地反映案主地感受,而是创造一些可以促进案主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如无条件关怀、同感、真诚和尊重,工作者需要积极介入整个个案辅导过程,依靠自己的个人品质引导案主解决问题。
注重工作者与案主的伙伴关系,强调双方情感和体验的相互交流。
4、以人为中心之治疗阶段:罗杰斯赋予了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工作者除了可以运用非指导性治疗技术之外,也可以运用一些影响性治疗技术,如自我暴露、提问和反馈,只有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才能使案主体会到被接纳的感受。
二、理论假设(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罗杰斯对人的本性抱有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进取的、有责任感的,有与他人协作和友好相处的能力和愿望。
人的善良本质也是人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根本动力。
(二)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罗杰斯的人本治疗法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自我概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关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无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并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
后来,罗杰斯把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使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念。
正如罗杰斯所言:咨询师并非专家,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
因此,咨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咨访关系的建立。
作为度麦学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温暖、接纳、真诚的氛围,就能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
无数成功的案例证实:来访者的信任与配合才是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获得来访者信任与配合的最佳途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
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来到度麦学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像缩成一团的刺猬,带着强烈的防备。
我请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并轻声询问他来这里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想回答,却几番犹豫不敢说出口.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一会儿看我一眼,一会儿又低下头想想,终于在五分钟后猛然抬头问了我一句话:“老师,你不会骂我吧?”感受到他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我坚定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会。
人本主义疗法-管理资料典型代表是罗杰斯(Rogers,C.R)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其基本思想是咨询人员或治疗者不是直接治疗患者的行为,而是指导患者自我探索,内省、发现和判断自我的价值,调整自我观念,使其内心发生变化而达到治疗目的,。
咨询人员或治疗者只在于创造一种好的环境,形成真诚相待、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无条件尊重的气氛。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患者中心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来访者;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患者中心疗法指在人本主义治疗思想指导下的个别谈话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贯彻非指导性原则,讨论问题的思路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是来访者而不是咨询者。
非指导性的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
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
在咨询过程中要求咨询者努力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气氛,使来访者体会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朋友小组的成员由背景或问题相似的人组成,如不善于与人交往、有一定社交恐惧心理的人,或不习惯与异性相处和交往的人等,管理资料《人本主义疗法》(https://www.)。
参加人数在十人左右。
参加者虽然有一定心理障碍,但病情不太严重,他可以坐下来参加小组的谈话而不会因为有妄想或奇异行为而影响集体行动。
交朋友小组一般由咨询人员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的作用在于促进组内成员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建立融洽而无拘束的气氛,使参加小组活动的人逐渐消除防范心理,达到能相互吐露真情,建立较深的感情关系。
通过交朋友小组的活动,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
人本主义疗法与传统的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有较大的区别,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服务对象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位置,关注服务对象自身的提升。
人本主义疗法利用许多特有的理论和技巧,在真诚和接纳的专业理念之上,帮助社会工作者在相关的干预介入过程中制造合适的活动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的集大成者,自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逝世以后,罗杰斯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他提出了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拥有丰富的心理学临床经验,他不赞同使用指导性和预防性的治疗方法,提倡以案主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认为个体具有自我调整来恢复心理状况的能力。
非指导性治疗要求使用自我揭露、倾听和澄清等专业方法,强调保持个体心理独立性和个体心理完整性,将服务对象放在服务过程的中心地位。
自我概念、来访者中心疗法和人本主义思想是人本主义疗法的中枢。
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概念具有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两个方面,它是个人对自身的感知、观测和认识,是个人对自身比较稳定、有意识和不间断的看法。
只有自我概念的两个方面保持状态相同时,个人才得以维持心理健康,倘若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中有任何一方出现状况,都存在带来个人的心理问题的可能,而这突出了个人自我概念和谐的关键性。
因此个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能否协调一致,是评定个人心理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准。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观点是,个人具有心理问题时,都可以尝试从自身出发,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
个人在正常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下,都拥有奋发向前、积极向上和自我肯定的巨大成长潜力,在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或阻碍时,假若没有专业人员的介入和帮扶,个人也有望利用自我引导走出心理困境,能够很大几率通过自己来解决相关问题。
因而,为了帮助来访者达成自身提升和走出心灵误区,咨询师需要将来访者确定为治疗过程的主导角色,并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基础上开展服务活动。
罗杰斯认为个体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倾向,个体在本质上是善良的、诚实的,而在心理咨询当中,关注的重点是人而不是问题,人本主义思想则在以真诚、尊重和同理为内核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和以人为本的人性观中都有体现。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作者:- 发布时间:2007-5-7 13:35:40 阅读:893次(一)基本理论观点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 50年代在美国兴起来的,它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吸取其哲学的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被称为心理学中有别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传统的第三势力。
一般说来,这一学派理论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1、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反对还原主义,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3、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4、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反对把人看作是简单的生物人、自然人,而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
它认为人的行为不象动物,并不全是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而是自由的、能够独立自主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各种变化;能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验;能分析自己的行为;也能作出抉择并对此承担责任。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处于具有良好成长氛围之中,例如有温暖和同情支持的父母以及家人,每个人就都会发现他的真正的自我,实现他的全部创造性与潜能。
但是,一个人如果遭到虐待或受到重大的生活经历中的挫折与否定时,自我就会发生创伤或裂痕,内在的潜能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受到损害。
这样,人们就不会是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而可能是一个自我防御和心理失调的人。
马斯洛(A. H. Maslow)、罗杰斯(C.R.Rogers)均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
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
”这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罗杰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它是在人自我发展过程中,在与环境或别人的接触与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识和看法。
简说人本主义疗法简介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该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与马斯洛。
他们认为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该疗法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去掉那些用于应付生活的面具,从而恢复真实的自我.历史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
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一个条件。
17世纪以来的基础主义和19世纪末期以来的自然主义并不反对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
历史上的人本主义运动是同超自然信仰和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立的。
撇开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不谈,我们现在讨论当代的人本主义。
人们通常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体哲学”(philosophyofthesubject)。
由于哲学家对“主体”的理解并不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多义的。
如果把导源于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验自我的哲学都看作人本主义,那么新康德主义便是人本主义的典型。
我们不谈个别新康德主义者是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哲学家,整个地说,新康德主义继承康德为科学、尤其自然科学(马堡学派)和文化科学(佛莱堡学派)奠立基础的纲领而努力,他们由以出发的自我是一般的、非经验的和非人格的,与人本主义者所强调的经验自我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