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实验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8
安医大基础医学实验技能
1. 实验设计与操作: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和执行科学实验,包括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收集和分析数据等。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学生将学习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以及基因克隆、PCR 技术、蛋白质表达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
3. 生理学与药理学实验:学生将进行生理学实验,如血压测定、心电记录、平滑肌收缩等,以及药理学实验,如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的测定。
4. 解剖学与组织学实验:学生通过解剖实验,学习人体解剖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关系,同时进行组织学切片的观察和分析。
5.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学生将学习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及免疫学实验技术,如血清学检测、免疫细胞功能测定等。
通过这些实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安医大的学生将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进一步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实验室中的基础技术医学实验室是医疗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药店到大型医院,都离不开医学实验室。
医学实验室是医生诊断疾病并给出治疗方案的关键所在。
医学实验室涉及的基础技术也很多,下面将分别介绍常见的实验室技术。
一、培养细菌培养细菌是医学实验室中最基本的实验室技术之一。
这项技术可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细菌,从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细菌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不同种类的细菌需要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培养基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
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是最常用的培养基之一。
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培养基来培养一般细菌,如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基通常用于分离和培养特定类型的细菌,如肠杆菌科的沙门氏菌。
选择性培养基是为了分离或识别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菌而制备的,如选择性培养基可用于筛查霍乱、鼠疫等疾病。
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试剂盒化学技术。
ELISA 可以用于测定抗原和抗体浓度。
ELISA 包括以下步骤:1、将特定抗体覆盖在微孔板上2、加入样品3、加入二抗(标记有酶的抗体)4、加入底物反应5、测定底物的吸收值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可以检测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三、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PCR 是一种针对 DNA 片段的放大技术。
PCR 可以用于检测某些基因的变异,从而帮助医生确定诊断。
PCR 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DNA 片段的变性、引物结合、扩增和回收。
PCR 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检测乙型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
四、血细胞计数 (CBC)血细胞计数是医生可以使用的最常见的实验室测试之一。
CBC 可以检测血样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以及其他诸如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
CBC 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贫血和其他血液病,如白血病和淋巴瘤。
五、组织切片及染色组织切片及染色技术可用于确定是否存在癌变,例如肺癌、前列腺癌和子宫颈癌等疾病。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各种医学检验技术,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操作、结果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在临床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监护、疾病预防和研究中,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的内容和应用。
一、血液检验技术1、血液常规检验技术血液常规检验技术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是血液的基础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健康状况。
2、凝血功能检测技术凝血功能检测技术是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等指标。
3、血型鉴定技术血型鉴定是临床检验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可以揭示出体内血红蛋白的组成和特点,及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抗体与荷尔蒙反应等。
二、尿液检验技术1、尿常规检验技术尿常规检验技术是用于评估肾脏健康状况和尿路感染状况的指标,包括尿量、pH值、比重、蛋白质、糖、酮体、亚硝酸盐、白细胞和红细胞等指标。
2、尿液镜检技术尿液镜检技术是用于发现和诊断尿液中各类细菌、寄生虫或病毒等微生物的指标,同时也可以发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等指标。
三、生化检验技术1、血脂测定技术血脂检测技术是用于评估血液中脂肪代谢状况的指标,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的测定。
2、肝功能检测技术肝功能检测技术是用于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指标,包括转氨酶、胆红素、蛋白质等的测定。
3、肾功能检测技术肾功能检测技术是用于评估肾脏健康状况的指标,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测定。
四、免疫检验技术1、CRP检测技术CRP检测技术是用于评估体内炎症反应情况的指标,可以通过检测CRP的浓度来判断体内是否存在炎症状态。
2、免疫球蛋白测定技术免疫球蛋白测定技术是用于评估体内免疫功能状况的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等指标的测定。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是为医学专业学生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的实验教学教材,旨在帮助他们掌握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道德:介绍实验室安全和道德规范,包括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以及保护动物和人体样本的权益。
2. 基础实验技术:涵盖基础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包括离心、冻存、融解、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DNA提取、PCR等。
3. 生化实验:介绍常见的生化实验技术,如蛋白质电泳、酶动力学实验、免疫沉淀、放射免疫测定等,帮助学生掌握生化指标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4. 细胞和组织学实验:涵盖细胞和组织学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如细胞培养、细胞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帮助学生观察和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5. 分子生物学实验:介绍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如PCR、DNA测序、基因克隆、原位杂交等,帮助学生进行基因的检测、定位和功能研究。
6. 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记录、分析和解读实验数据,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和能力。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一般会配有实验操作指导、实验报告模板和实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实验技术,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基础医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医学的研究,而基础医学的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基础医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医学研究的基础。
一、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基础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之一。
通过将细胞分离培养在细胞培养皿中,可以研究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以及响应外界刺激的机制。
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细胞类型,如动物细胞、人体细胞和植物细胞等。
其中,常见的细胞培养方法包括主要培养、次级培养和冷冻保存等。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分离、纯化和重组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可以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调控机制。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电泳、基因克隆和基因转染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深入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三、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在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生物样本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的代谢途径。
常见的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准确测定和定量分析生物样本中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
四、组织学技术组织学技术是研究组织和器官形态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生物组织标本的制备和染色,可以观察和描述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组织学技术包括组织切片、石蜡包埋、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为解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五、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技术是基础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实验手段。
通过在动物模型上进行实验,可以模拟人体疾病的发生过程,验证和评价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疗效。
常见的动物实验技术包括动物饲养、动物手术技术和动物行为评价等。
合理使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医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1.实验室基础操作技巧1.1实验室安全操作技巧-熟悉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常见实验室安全知识。
-掌握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手套、穿实验服、戴护目镜等。
-熟悉应急处理程序,如发生火灾、泄漏等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方法。
1.2常用试剂的准备和保存-熟悉实验室的不同试剂及其保存要求。
-学会准确称量试剂,遵循配制浓度和体积的要求。
-学会试剂的保存方法,如避光、低温等。
1.3基本玻璃仪器的使用和处理-熟悉常用的玻璃仪器,如容量瓶、量筒、试管等的使用方法。
-学会使用玻璃仪器的清洗和消毒方法,以防止交叉感染。
2.1显微镜的使用-熟悉常用的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能够调节显微镜的各种参数,如物镜倍数、光源亮度等。
-掌握显微镜的标本制备和观察技巧。
2.2电子天平的使用-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
-熟练进行称量操作,注意准确性和重复性。
2.3离心机的使用-熟悉离心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控制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避免出现操作失误。
2.4恒温水浴器的使用-熟悉恒温水浴器的操作方法,包括温度调节和样品的放置方式。
-注意水浴器的维护和清洁,避免发生水的外溢或温度波动。
3.常用实验技术和手术技能3.1基本实验技术-掌握液体的移液方法,包括手工移液和自动移液仪的使用。
-学会分光光度法、荧光法、电泳等实验技术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掌握细胞培养技术,包括培养基的配制、细胞分离和传代、细胞冻存等。
3.2基本手术技能-掌握小鼠和大鼠的解剖方法,包括皮肤切开、内脏取出等。
-学会动物手术技能,如注射、切除、缝合等。
医学实验室的标本采集与实验操作医学实验室是进行各种医学实验和检测的地方,其中标本采集和实验操作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医学实验室的标本采集与实验操作进行详细探讨。
一、标本采集标本采集是医学实验室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准确采集标本对后续实验的结果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常见的标本采集方式和注意事项。
1. 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标本采集是医学实验室中最常见的一种标本采集方式。
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常规静脉采血和采用采血针进行小儿采血。
在采血之前,采取以下注意事项:- 确保患者是空腹状态下进行采血;- 预先准备好采血所需的材料,如采血针、采血管等;- 事先告知患者采血的程序和可能的不适感。
2. 尿液标本采集尿液标本采集是进行尿液检测的基础。
常见的采集方式有中段尿、24小时尿等。
在采集尿液标本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让患者清洁外阴部,避免细菌的污染;- 告知患者正确的尿液采集方法;- 预先准备好尿杯或其他容器,以便患者采集尿液。
3. 组织标本采集组织标本采集主要用于病理学检查。
一般情况下,采用切片或穿刺的方式进行组织标本的采集。
在组织标本采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做好局部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使用合适的手术器械进行切割或穿刺采集;- 长时间保存组织标本时,需冷藏保鲜。
二、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医学实验室中进行各种试验和检测的关键环节。
以下将介绍医学实验室中一些常见的实验操作。
1. 标本处理标本处理是指将采集的标本进行预处理,以便后续的实验操作。
在标本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处理;- 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记录标本处理的相关信息,如处理时间、方法等。
2. 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操作规范是医学实验室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遵循实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 使用正确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保持实验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3. 结果分析与汇报实验操作完成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报。
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目录1. 基于荧光成像的器官功能检测研究论文题目:基于荧光成像的器官功能检测技术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作者姓名:李方、熊红艳、刘学军、曾志宏发表时间:2017年期刊名称:解剖学报该研究通过结合荧光成像技术和功能检测技术,探究了不同荧光标志物在肝脏功能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标志物可以作为肝脏功能检测的新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该研究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肝脏功能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2.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医学影像分析研究论文题目: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医学影像分析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作者姓名:张峰、龚建平、王国祥、曾志宏发表时间:2017年期刊名称:解剖学报该研究利用微流控技术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快速分析和识别,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该研究结果表明,微流控技术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以应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监测等方面。
该研究成果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海洋生物可视化研究论文题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海洋生物可视化研究作者姓名:陈杰、龚建平、刘学军、曾志宏发表时间:2017年期刊名称:解剖学报该研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特点。
该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海洋生物研究提供新的可视化手段,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海洋生物的理解和认识。
该研究成果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海洋生物研究的效率和精度,为海洋生物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这些实验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揭示了基础医学研究中的新思维和新技术,为医学研究的进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同时也提醒我们,基础医学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
第十一章 动物实验基本技术内容提要:动物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途径。
熟练的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和技巧,是顺利完成动物实验并取得准确、可靠结果的保证。
本章详细介绍了实验动物的保定技术、麻醉方法、给药途径和方法、样本的采集方法以及试验结束如何人性化处理实验动物等技术措施,旨在为从事动物实验相关人员提供系统的良好操作规范。
关键词:保定;标记;麻醉;采血;安乐死。
动物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恰当地选用标准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观察和记录动物的反应过程或反应结果, 以探讨或检验生命科学中未知因素的专门活动。
生物医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与进步,几乎都与动物实验息息相关。
现代医学各领域中许多最重要的进步都是以动物实验研究与探索为基础的。
对新药进行药效和安全性评价时,需要借助动物实验;对新出现的疾病需要做出对策时,动物实验有时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因此动物实验已成为医学、药学、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等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之一,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目的和应用,但其中所涉及的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实验方法是相通的。
因此研究人员掌握基本的动物实验技能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与保证。
第一节 动物实验前的准备一、 实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记编号与标记通常是动物实验开始时需要进行的第一项工作。
编号的目的是使个体易于识别,便于实验者观察每个动物的变化,并为下一步进行的分组工作做好准备。
无论何种编号方法,良好的标记方法都应满足号码清晰、耐久、简便和适用的要求。
(一)染色法染色法是使用化学药品在动物明显体位被毛上进行涂染以识别动物的方法。
染色法一般适用于白色大鼠、白色小鼠、豚鼠和白色家兔等动物的短期实验。
常用的染液有3%-5%的苦味酸溶液(黄色)、2%的硝酸银溶液(咖啡色)、0.5%的中性品红溶液(红色)。
标记时,用棉签或卷着纱布的玻璃棒或止血钳等蘸取少量上述溶液,在动物体的相应部位逆毛流方向涂上有色斑点。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版本区别医学检验是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等标本,进行化验检查,以获得病原、病理变化及脏器功能状态等资料。
其专业就是学习检验的方法、原理、结果分析等技术的专门学科。
医学检验分为临床检验与医学实验技术两方面。
临床检验是临床医生确诊的必要手段之一,而医学实验技术主要侧重于实验操作方面,为研究所、实验室输送实验师。
本专业还设有病理诊断技术方向,通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病理诊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具备病理诊断和病理切片技术等能力。
该专业培养具有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站、教学单位从事医技、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到各级医疗单位的病理科和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工作。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药理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
一、临床检验基础临床检验是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物等标本,通过目视观察、物理、化学、仪器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强调对检验全过程(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为病人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
临床医师根据检验结果或数据,结合他所采集的详细完整病史,进行系统周密的体格检查,运用上述实验的资料,再利用在不同病因下选择的其他辅助检查,如X线、心电图、超声波、同位素、内窥镜等所提供的结果,进行科学思维及逻辑性分析,为预防保健、疾病诊断、治疗、科研积累等提供客观依据,这就是诊断学。
通过实验方法达到诊断目的,即称实验诊断。
临床检验意义临床检验工作是以检验医学为基础,而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
这是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和多门临床医学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