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实验技术》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9
研究生《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技术》课程实施初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技术》这一实验教学在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并联系实际,提出了通过合理设置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课教学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等形式对实验课进行优化,探讨医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标签: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技能;研究生;课程实施《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技术》是一门包括分子、细胞、蛋白领域的基础实验技术课程,其中包含的实验技术是目前在科研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是医学院校研究生完成课题不可或缺的实验技术,因此《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技术》已成为研究生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应注意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1合理设置实验内容《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技术》实验教学内容应根据医学科研的具体特点和培养目标而设置。
首先要强调基础性,把分子生物学的质粒提取、转化、酶切和细胞生物学的细胞培养无菌技术及蛋白质电泳融合在整个实验课里,使整个实验具有连贯性。
其次,要注重实用性。
要完成一项医学课题,掌握分子生物学的real-time PT-PCR,细胞生物学的细胞培养以及显微镜技术,蛋白质学的Western blot等几项常用且比较前沿的实验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完成研究生课题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因此这些实验技术设置在了我们的课程里。
2改变实验课教学方式2.1调整理论课和实验课顺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一般将理论课安排在实验课的前面,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教师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但是由于学生对该实验缺乏感官认识,只能理解吸收一小部分内容,使学生置于消极的被动状态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应适当调整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授课顺序,尝试将某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到实验课的后面,即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带着问题进入理论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实验的结果和讨论结合到课堂的理论教学当中,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