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岁寒三友》单元整合教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品味,诵读诗歌,体会和感悟竹的象征意义及郑燮的人格品质。
2、过程与方法:继续学习题图诗的学习方法,熟悉借物喻人的写作方式,感悟“诗画欣赏”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体会和感悟象征及表达效果,感受中国书画及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1、理解,品味,诵读诗歌,体会和感悟竹的象征意义及郑燮的人格品质。
2、继续学习题图诗的学习方法,感受中国书画及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悟竹的象征意义及郑燮的人格品质,感悟“诗画欣赏”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回顾学法,了解作者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单元《岁寒三友》,他们是(松竹梅)【PPT】昨天我们欣赏了王冕笔下傲雪报春的梅花,还归纳出了题画诗的学法,谁来回忆一下?【指名说,师贴方法】(了解作者、理解诗意、欣赏绘画、赏析书法)识人、品诗、观画、赏字2、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走进竹的世界【PPT出示墨竹图】,这幅墨竹图距今200多年,现收藏在徐悲鸿纪念馆,作者是谁?【板书:】对于郑燮,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可介绍资料】我们学过诗画欣赏,第一段大多介绍作者,看看本课是如何介绍的【PPT第一自然段】【指名读】3、郑燮一生痴爱画竹,他自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倾注全部心血自成一派风格,诗书画皆大成。
这幅墨竹图只是其中一幅,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板书:诗情画意】二、读通读顺,了解大意4、【师配乐范读】谢谢同学们,能获得大家的掌声,看来我读得不错,那么古诗怎样才能读好呢?对,要读通读懂,理解诗意,才能感悟诗情。
下面和同桌练习将诗句读顺,并根据预习交流诗句意思。
【2分钟】5、【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有不错,让我们深入到诗句的字里行间去理解?【指名讲,先读一句,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整句话意思,同桌可补充】三、结合背景,品读古诗,理解诗情;6、听了同学们的讲解,我觉得非常精彩,我还有些疑问,想请教大家,在这夜深人静的深夜,郑板桥却还不能入睡,他听到了什么?在诗中勾画【生回答: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一、谈话引入在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唯有松、竹、梅傲立于风雪之中。
而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
正如陈毅所写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同走进书画的历史长廊,去欣赏清朝诗画家李方膺的作品《苍松怪石图题诗》。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二、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诗画家李方膺的资料。
2、教师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
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等。
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以卖画为生。
与李鱓(shàn)、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著《梅花楼诗钞》。
三、初读古诗,体会诗情画意。
1、(课件出示苍松怪石图)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特别强调“阙、迥”的读音)4、全班齐读齐读5、仔细欣赏图画,这是怎样的松树和石头?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画家李方膺寥寥几笔就把松树的挺拔、苍劲、历经风霜而傲然凛立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1、学习第一层。
(即: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1)自读诗歌前两句,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知道这两句写出了松树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层。
(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1)诗人仅仅是因为松树为大地增添了些许绿色而赞美它吗?请默读3、4、5句,你又读懂了什么?(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38题长松图教案设计北师大版【教材分析】《题长松图》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画家启功的作品,这首题画诗不但诗画结合,而且诗乐结合,抒发了作者对松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具有以下能力:1、积累了大量古诗,并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的含义有所感悟,能够借助图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情画意,但对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还有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字斟句酌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
2、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查阅书本、上网等手段查找到诗画家启功及该诗的相关资料,以及古今诗人赞美松树的诗句,并进行整理,为理解诗歌起了铺垫作用。
3、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生已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前预习时做批注,提出疑难问题,在课上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问,并已掌握通过读文,品文释疑的方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堂上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理解“松”的象征精神。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习“诗画欣赏”介绍诗和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读课文,理解松的象征精神。
欣赏名画《题长松图》,学习“诗画欣赏”介绍诗和画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自制课件。
2、学生收集古今诗人赞松的诗句及关于松、竹、梅的图画作品或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谈话引入。
(约5分钟)在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唯有松、竹、梅傲立于风雪之中。
《托物言志·小练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拓展训练教材分析竹与松、梅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受到人们的喜爱。
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吟颂松、竹、梅的诗篇很多。
作为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传统文化应该起到传承的作用。
在“岁寒三友”这个单元当中,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年代等多个维度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体会“梅竹松”的品性。
单元开篇三个“诗画欣赏”选取的都是名家名诗名画,对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主题解析《墨梅图题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三首诗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融为一体,在诗人笔下,梅、竹、松也化作了一种品格,墨梅超凡脱俗;青竹傲岸不屈、谦虚有节;苍松奋发向上。
字面上在赞誉梅竹松,实际上在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表现了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风气而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气节与品格。
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节课意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赏析这种写法,并拓展延伸指导写发运用。
“托物言志”,即借助一种事物,通过对它生活习性或者生长环境以及自身透露出来的品质的描写,达到与作者所追求的人生感悟和精神品质的相一致,从而引导人们应该具备这样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志向。
教学中注重把握以下三点:1. 让学生回味“岁寒三友”中作者对梅、竹、松的观察以及感悟;2. 理解这种写法中物与人的相似点和共通处;3. 作者要传达的人生志向是什么。
教学中借助专题学习网站,恰当运用交互电子白板渲染意境,引导观察想象理解事物,进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努力让语言文字叩击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品读、感悟、赏析诗,感知托物言志写法。
2.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特点,挖掘其内涵的精神品质。
《黄山松》【教材分析】《黄山松》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黄山松的形象,赞美了黄山松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文饱含着强烈的乐观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接触过抒情散文,借物言志类的文章也不是第一次接触。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文章本身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不难理解。
因此,学习本文的时候,应该采取在充分放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作者的表现手法,并且借鉴和学习这些手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这首诗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信息,了解文章文章的内容。
通过观看黄山美景以及黄山松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启发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特色,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帮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特,美丽。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仔细用心感悟黄山松的特色,同时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描写方面观察细腻、用词准确精当。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分钟)世的风景,谁知道有关黄山松的资料?2、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3、板书课题。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2、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略读知大意。
(约15分钟)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松的形象。
(“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墨梅图题诗》【教材分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4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
【学情分析】刚升入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以下能力:1、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书本、上网、问家长等手段,查找到有关课文的知识,。
2、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包括如何分工、如何有序的表达、如何在讨论时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如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等。
所以,在本堂课我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
3、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完整、通顺的语言回答问题,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本节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此种能力。
4、朗读课文的能力。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声自读、默读、齐读、轮读、站起来大声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
在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就设计了以上不同类型的读,目的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位、在读中思考。
5、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也有了积累的习惯,并且积累了一定量的和课文有关的知识。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亦赏亦诵亦悟——北师大版六(上)“岁寒三友”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及反思作者:刘娟娟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第12期“岁寒三友”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坚毅挺拔的青松,凌寒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统称为“岁寒三友”。
它们独具的品性成为中国文人高尚人格的体现,为人们所喜爱。
人们留下了很多赞颂它们的诗文及书画作品。
中华民族酷爱“岁寒三友”,许多具有松、竹、梅品格的人,因其像松树、竹子、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廉正高洁而被世人称颂。
本单元的主题课文安排了关于梅、竹、松的三首诗,并各安排了一篇相关的拓展阅读。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资料收集过程安排在单元学习前进行,便于对主题课文的学习理解,也可以给最后的展示提供充足的时间准备,展示过程放在了主题课文学完后进行,是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结与升华。
【活动设计】 I1.“岁寒三友”资料查阅。
资料单一——“松”主题:关于松的相关知识、诗文,具有松的品格的人物事迹。
资料单二——“竹”主题:关于竹的相关知识、诗文,具有竹的品格的人物事迹。
资料单三——“梅”主题:关于梅的相关知识、诗文,具有梅的品格的人物事迹。
资料查阅说明:小组长和组员商议从三个资料单中选择其一,上报活动主持人:主持人做好协调,确保综合性学习展示的丰富性,三个主题都应该有:组长安排好本组展示昀分工——介绍相关知识、朗诵诗文、制作PPT等。
2.“岁寒三友”书画欣赏。
(1)书画展海报设计。
(2)书画展出及欣赏。
(3)书画评比。
书法作品的内容可以和资料查阅的“岁寒三友”诗文内容相结合,用毛笔书写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或对联等。
书画展可参考本单元课文的形式,以“书”为主,以“画”为辅,建议在方便欣赏的地方展出三至五天。
书画欣赏后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几幅好作品,在综合性学习展示时点评,要求用上提前收集好的描写书画作品的好词好句。
3.“岁寒三友”主题展示。
(1)书画佳作评议。
(2)小专题朗诵。
北师版实验教材第11册第八单元第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课题岁寒三友书画展课型综合活动设计者所在学校学习目标1.拓展和加深感受岁寒三友的风骨和品格。
2.展示自己的书画才能。
3.在活动中体会汉字的形体之美、音韵之美。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1、3学前准备教师提供往届学生的书画作品给学生作参考。
学生搜集关于岁寒三友的名言、古诗或故事。
流程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修改一、复习导入1.岁寒三友松竹梅以其坚贞的气节、顽强的意志和超凡脱俗的品质,赢得世人尊敬。
历代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和画作。
比如——2.这次,我们要举办一次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主题的书画展,对于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意见。
1.学生背诵古诗三首及关于岁寒三友的名言警句。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学写海报 1. 要使活动有声有色,就要请人来参观,我们可以通过海报来进行宣传,请其他年级的老师和同学来看我们的书画展。
那么,写海报要注意什么?2. 什么样的海报才会吸引别人的注意呢?3.我们将于1月4日到9日在本年级的走廊上举办书画展,请你写份海报。
4.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的海报1.要说明是什么活动,为什么举办这次活动。
并要写清楚举办书画展的时间和地点。
2.颜色要鲜艳,最好配上关于主题的画。
3.学生写海报。
4.学生交流海报内容。
三、交流资料既然邀请了别人参观书画展,就应该有丰富的作品。
你搜集了哪些与松竹梅有关的东西呢?学生交流:1.四人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诵读相关诗词,讲关于松竹梅的故事。
四、参展要求 1.请你说说参展应该注意什么? 1.生畅所欲言,师2.书写时同学们要注意:(1)竖行写从右往左。
(2)对联: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要标点。
(3)如要配画,预先排布好书和画的位置。
(4)记住署名。
适时板书:(1)用毛笔书写。
(2)写的内容应该是赞颂松竹梅的。
(3)书写诗文或对联,或者是诗配画。
(4)每个人都要参加,在班上进行筛选。
板书设计竖行写从右往左。
岁寒三友教案教案标题:岁寒三友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岁寒三友的故事和寓意。
2.培养学生对于友谊、团结和互助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岁寒三友的故事和其中的道理。
2.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运用创造性思维,表达对友谊、团结和互助的理解。
教学准备:1.岁寒三友的故事材料。
2.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寒冬中的梅花、竹子和松树。
3.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准备。
教学过程:引入:1.展示寒冬中的梅花、竹子和松树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于梅花、竹子和松树的印象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与理解:1.给学生分发岁寒三友的故事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的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中的梅花、竹子和松树分别代表什么?b.故事中的三者如何互相帮助和支持?c.故事中的寓意是什么?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让他们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于岁寒三友的经历?b.你认为友谊、团结和互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什么?c.你有什么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对友谊、团结和互助的重视?创作与表达: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个表达友谊、团结和互助的作品,可以是绘画、诗歌、剧本等形式。
2.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让他们解释作品背后的寓意和想法。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2.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岁寒三友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庭、社区或学校中寻找类似于岁寒三友的例子,并与同学分享。
2.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或文学作品,探讨其中的道德和人生哲理。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评估学生创作作品的原创性和表达能力。
3.检查学生对于岁寒三友故事的理解程度,包括问题回答和课堂讨论。
墨竹图题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
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1.字: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2.解词: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语文天地教材分析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日积月累、综合活动和单元小结。
“日积月累”让学生理解并积累相关名句;“综合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松竹梅的风姿,进而感受松竹梅所象征的品格;“单元小结”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理解并积累名句。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作品,给学生提供一个抒发感情、展示个人书画才能的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活动,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并积累名句2.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活动,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松、竹、梅的品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开采学生学习启动力。
1.课前活动:诗词飞花令——松竹梅。
2.同学们,你们画过松、竹、梅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画画它们,欣赏一下它们的风姿,感悟一下它们所蕴含的品格。
相信你一定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会。
二、导读质疑,日积月累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1.读一读。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学翠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2.小组合作,理解名句。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形容人丰神俊朗,气质非凡,品格高尚。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此联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抓住梅竹的特点,展现了人的美好心灵。
上联“有低头叶”指竹不倨傲自矜,虚心有节。
下联“无仰面花”指梅不媚俗向上的骨气品格。
此联语言朴实,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堪称佳作。
学翠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做人应该像翠竹那样,一直到老都保持虚心,不耻下问。
敬佩像苍松那样久经风雨却不畏寒冷不屈不挠的人。
3.共同来搜集。
(1)红梅傲雪花千树,青松耐寒叶万年。
(2)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
(3)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
三、导学探究,综合活动开掘学生学习研究力。
1.写出海报,同学们学习如何写出一份简洁明了、美观的海报。
暗香浮动诗画中
——六年级上册《岁寒三友》单元整合教学
教材分析
《岁寒三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主题。
本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墨梅图题诗》《墨竹图题诗》《题长松图》,这三篇课文通过诗、画、诗画欣赏展示了岁寒三友的品格。
《墨梅图题诗》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
《墨竹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在一个不寐的夜晚,他听到冷雨拍打窗户,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
以“竹”为依托之物,表达了画家情系百姓,以解百姓之苦为己任的伟大胸襟,以及“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苍生疾苦而呼,事事关心的品格和“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题长松图》是当代书画家启功的作品。
1990年启功先生为北师大“励耘奖学金”筹集资金以扶植贫困学生现场创作了这幅画。
整首诗和整个画面都表现了启功对长松、青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对大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向往。
三首诗都是咏物抒怀的作品,作者借物自喻或喻人,抒发自我情怀。
三首诗均是七绝,三幅作品都达到了诗格、画格、人格的完美融合。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已经学习过国画欣赏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国画欣赏水平;他们也已经学习过很多古诗,具备读悟古诗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悟古诗、欣赏画面、结合物格感悟诗画家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内涵和情感。
2.简单品析国画的诗情画意,提炼方法提升诗画欣赏能力。
3.感受岁寒三友的风骨和品格。
教学重点
提炼诗画欣赏的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墨竹图题诗》和《题长松图》。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进行诗画欣赏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岁寒三友暗香浮动诗画中
坚贞不屈借物喻人
不畏严寒梅淡卓尔不群
凌霜傲雪竹情虚心有节
…… 松韵坚毅顽强
《暗香浮动诗画中》课后反思(理念)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之初,我就力求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
时,指导学生“会学”。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以“三友”为迁移主线,诗格、画格、人格为落脚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重点导读《墨梅图题诗》,讲一首,联一组;《墨竹图题诗》以竹自喻,《题长松图》以松寓情。
教学时既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又要将对书画的欣赏与诗歌教学有机结合,展开想象,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产生共鸣。
让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教学反思
本堂课最大的收获是我们深化了团队精神,精专教材,大胆尝试。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因材施教,讲求启发、探究、合作式学习,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恰当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究,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本堂课的不足是学生的精彩之处没有精炼和及时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