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是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的学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流、融合和独特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史研究致力于了解和探究不同民族的起源、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1.民族起源与迁徙:研究不同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历程,探索
各民族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根源。
例如,中华民族、汉族、
少数民族等的起源和发展。
2.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风
俗习惯等,揭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如蒙古族的牧民
文化、藏族的宗教信仰等。
3.民族关系与交流:研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互动,
探讨各民族间的关系和互动形式,如汉藏关系、汉满关系
等。
4.民族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探索各民族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5.民族历史事件与人物:追溯和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
件和人物,如辽金时期的女真族、明朝的满洲族等。
中国民族史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的历程,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合作和和谐共处。
该学
科涉及广泛,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发展。
zhongguo minzushi中国民族史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中国各民族历史的总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现在全国有56个兄弟民族。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民族史包括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
中国民族史概要 中国各民族的祖先,主要起源于祖国各地的古人类。
大约从一百几十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
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山西芮城、贵州黔西观音洞、广西柳江、安徽和县和辽宁金牛山等地发现的古人类遗骸、遗物和遗址,反映了祖国人类的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情况。
从六、七千年前起,分布在中华大地各处的人们共同体,陆续进入以农耕和畜牧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由从事采集渔猎经济,进而改造自然,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和纺织等,形成了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许多文化遗存。
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有大量的、延续时间较久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游牧和狩猎民族的文化。
当时,中华民族先民的足迹已遍布祖国辽阔的大地。
从这一时代起,中华各族人民的祖先,已为逐步形成多民族的国家开始奠定基础。
早在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人被统称为狄,其中大漠南北的荤粥是北方强族;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蛮(见群蛮),包括九黎和三苗等;西方的人被统称为戎,其中羌人在黄河与湟水之间。
在中原地区,炎帝之族先进入黄河中游,后来黄帝之族也迁徙到这里,两族逐渐融合。
传说中的炎帝是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即神农氏。
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
黄帝之族原先游牧于北方。
虞、夏二代尊黄帝为始祖。
舜时的少数民族,西有戎、析枝、渠庾、氐、羌,北有山戎、发、息慎(肃慎),东有长夷、鸟夷,南有交阯等。
传说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由四方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
中国史二级学科
中国史二级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从夏、商、周时期至清朝结束前的历史,包括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
2.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自清朝结束至现代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社会变革、政治革命等方面的内容。
3. 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的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4. 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各个民族的历史,包括汉族、少数民族的起源、迁徙、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5. 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的文化发展过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传统文化的演变、现代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6.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7.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制度、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中国史二级学科的一些主要方向,每个方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实际学习和研究中,也可能会有更具体的分支学科。
谈谈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及学习体会中国民族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历史起源、演变和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史,我深刻认识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与多元。
以下是我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和学习体会。
首先,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的多元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通过研究中国民族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迁徙、融合和交流,进而提高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重要,而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其次,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
中国民族史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强调了在整体历史中各个民族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通过学习民族史,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影响。
这样的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增加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识和解读能力,进而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第三,学习中国民族史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自豪地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我们民族的辉煌成就和独特魅力,进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同时,通过学习其他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培养多元文化的意识,增加对其他民族的尊重和包容。
最后,学习中国民族史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学习民族史不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还需要实践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实地民族风情考察等方式,加深我们对中国民族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历史研究也需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合理选择史料和研究手段,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之,中国民族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我们提高对民族多元性的认识、拓宽历史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学习中国民族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方法论,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1900--1980年中国民族史书目(一)中国民族史书名和卷册著译者出版处出版年中国民族史王桐龄北平文化学社19281934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世界书局1934中国民族演进史吕思勉上海亚细亚书局1935中国民族史宋文炳中华书局1935中国民族史二册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36中国民族史缪凤林中央大学19xx 中国民族史刘掞藜四川大学19XX 中国民族史罗香林台北中华文化出版1955事业委员会中国民族简史吕振羽光华出版社1948中国民族简史(增订本) 吕振羽三联书店1950夏民族起于东方考杨向奎禹贡学会1936中华民族史话十一册陈致平台北正中书局1956中国民族志张其昀商务印书馆1928中国民族志刘师培宁武南氏刘申叔先1936生遗书本中国民族志胡耐安台湾商务印书馆1964中华民族新论臧渤鲸重庆商务印书馆19xx 中华民族发展史李广平正义出版社1941中华民族发展史纲张旭光桂林文化供应社1942中华民族发展史郭维屏成都19xx 中华人民史曹松叶商务印书馆1933中华民族的形成马精武上海民众书局1942中华民族的来源李震同上海民众书局1942中国民族讲话施瑛世界书局1945中国民族的由来林炎上海永祥印书馆1945中华民族的故事施瑛世界书局1946中华民族与外族历代关系史曾克夫广州萃经堂1932中国民族战史陶希圣重庆青年书店1939民族战争的历史教训武仙卿正中书局1939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郭节重庆中山文化教育1940馆中国历史上民族战争的评判问题黄元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中国边疆民族史刘义棠台湾中华书局1969民族史论丛(社会科学战线丛书) 社会科学战线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辑部周秦少数民族研究蒙文通龙门联合书局1958两汉迄五代入居中国之蕃人民族研究苏庆彬香港新亚研究所1967 (两汉至五代蕃姓录)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和风俗(上册) 黄少槐、叶永华民族出版社1958汉民族的研究吴主惠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三联书店1957辑部民族形成问题研究牙含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蒙藏回系年要录刍形蒙藏委员会蒙藏委员会1930蒙藏回系年要录九十八册蒙藏委员会蒙藏委员会1930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札奇斯钦台北市正中书局1978岭表纪蛮刘介商务印书馆1934中国土司制度余贻泽正中书局19441947古胡服考王国维上虞罗氏雪堂丛刻1915本鬼方昆夷犷狁考王国维上虞罗氏雪堂丛刻1915本北狄与匈奴马长寿三联书店1962匈奴史(英)帕刻著商务印书馆1934向达译匈奴民族考何健民编译昆明中华书局1939匈奴史林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匈奴史左文举台北编者1977匈奴护雅夫著台湾学生书局1977郑钦仁译匈奴汗国的末日——战争与和亲张端仕台北市星光出版社1979东胡民族考(日)白鸟库吉著商务印书馆1934方壮猷译乌桓与鲜卑马长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突厥人和突厥汗国马长寿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961突厥集史二册岑仲勉中华书局1958同外突厥学研究概况(译文集) 许浩福、陈鹏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0译陈伟校社契丹史论证稿陈述北平研究院1948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陈述三联书店1963契丹兴亡史林旅芝香港三育图书文具1957公司契丹史略张正明中华书局1979契丹国书略说厉鼎煃19XX 鞑靼考王国维清华学校研究院蒙1926古史料校注附本兀良哈及鞑靼考(日)箭内亘著商务印书馆1932陈捷、陈清泉译鞑靼千年史(英)巴克尔著商务印书馆1937向达、黄静渊译鞑靼千年史巴克尔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黄静渊译柔然资料辑录中国科学院历史中华书局1962研究所渤海国志四卷唐晏吴兴刘氏求恕斋1919书本渤海国记三卷,附校录一卷黄维翰撰金毓辽海书社辽海丛书1931黻校录本1934渤海国志长编二十卷补遗一卷附金毓黻辽阳金氏千华山馆1934录一卷通检一卷图二幅渤海史考(日)津田左右吉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著陈清泉译女真译语二编罗福成大库旧档整理处1933蒙古史二卷(日)河野原三著江南图书馆1911欧阳瑞骅译蒙古逸史陈箓译商务印书馆1917 (最新)蒙古鉴卓宏谋自刊1919辽金时蒙古考王国维蒙古史料校注本1926蒙古史研究(日)箭内亘著商务印书馆1932陈捷、陈清泉译蒙兀儿史记一四六卷首一卷屠寄自刊1934古籍出版社1958蒙古史略(法)格鲁赛著商务印书馆1934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二册多桑著商务印书馆1936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62蒙古青史谢再善译重庆正中书局1944蒙古汉军与汉文化研究孙克宽台中市私立东海大1970学蒙古世系高文德、蔡志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79社蒙古黄金史译注札奇斯钦译注台湾联经出版公1979司蒙古社会制度史(苏)荷拉基米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0佐夫著社刘荣焌译蒙古初期之军略与金之崩溃孙克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1955社十一至十三世纪蒙古史研究概况(苏)雅库博夫斯科学出版社1959基著魏英邦译蒙古族简史内蒙古自治区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古语文历史研究所《蒙古族简史》编写组云南蒙古族简史杜玉亭、陈吕范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满族史论丛莫东寅人民出版社1958满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满族简史》编中华书局1979写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二册凌纯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19XX言研究所黑龙江边兴安岭里的鄂伦春民族杨英杰东北人民出版社1952鄂伦春社会的发展秋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秋浦等中华书局1962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史料内蒙古少数民族内蒙古人氏出版社1962摘抄(清实录) 社会历史调查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历史研究所西北种族史陈万言北京亚东制版印刷1919局西北的少数民族三册樊圃新知识出版社1955新疆民族变迁及现状张大军台北中央文物供应1954社回鹘史李符桐台北文风出版社1963维吾尔史略郭应德上海东方书社1952维吾尔研究刘义堂台湾正中书局1975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冯家升等民族出版社1958回回通考录王景生北京清真出版社1927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白寿彝等民族出版社1957回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回族简史》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78写组回教民族运动史陈捷商务印书馆1934西北回族革命简史马霄石上海东方书社1951西北回族的反清斗争端己上海四联出版社1954清代回民起义林斡新知识出版社1957回民起义四册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白寿彝编甘肃夏河藏民调查记马无忌贵阳文通书局1947傣族僮族粤族考徐松石中华书局1946广西僮族简史黄现璠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广西僮族历史和现状黄臧苏民族出版社1958壮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壮族简史》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写组两广徭山调查庞新民中华书局1935广西凌云徭人调查报告颜复礼等中央研究院社会科1932学研究所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杨成志中山大学研究院文1943科研究所苗荒小纪刘介商务印书馆1928贵州苗夷丛考四册黄元操自刊1936苗族调查报告(日)鸟居龙藏撰商务印书馆1936国立编译馆译鑪山黑苗的生活吴泽霖、陈国钧贵阳大夏大学社会1940研究部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吴泽霖等贵阳文通书局1942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凌纯声、芮逸夫商务印书馆1947湘西土司辑略谢华中华书局1959中夏系统之百越罗香林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林惠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1930学研究所台湾的高山族金祖同台湾1950台湾高山族的人口变迁王人英台湾中央研究院民1967族研究所西南边疆民族论丛江应墚广州珠海大学1938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尤中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云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范义田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云南民族调查报告杨成志中山大学语言历史1930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研究(上、下宋恩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集)云南少数民族云南省历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所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江应墚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古滇土人图志二册董一道昆明崇文印书馆1914西康夷族调查报告庄学本西康省政府1941元代罗罗斯史料辑考杜玉亭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大小凉山开发概论任映沧成都西南夷务丛书19XX社大凉山夷区考查记曾昭抡昆明求真出版社1945凉山夷家林耀华商务印书馆1947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刘尧汉民族出版社1980大小凉山倮族通考任映沧成都西南夷务丛书1947社雷波小凉山之㑩民徐益棠成都金陵大学中国1944文化研究所凉山地区古代民族资料汇编蒙默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杨成志中山大学文史研究1931所云南罗罗族论丛杨成志中山大学浯言历史19XX研究所清代哀牢山彝民起义(中国历史小丛胡大刚中华书局1960书)百夷传校注(明)钱古训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江应墚校注蛮书校注(唐)樊绰撰中华书局1962向达校注南诏史话尤中云南人民出版社1937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马长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新唐书南诏传笺证王忠中华书局1933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李霖灿台湾中央研究院民1971族研究所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王吉林台北市私立东吴大1976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泐史李拂编译云南大学西南文化1947研究室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李家瑞等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詹承绪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西盟佤族社会形态(云南少数民族社田继周、罗之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会研究丛书)车里宣慰世系考订李拂一云南大学西南文化1944研究室昆明文建书局1947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方国瑜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杜文秀建国十八年之始末何慧清昆明中国回教救国1940会咸同滇变见闻录白寿彝校集商务印书馆1945咸同云南回民事变王树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1968代史研究所1968腾越杜乱纪实饭藿老人泰东图书局1923蒋壮勤公勋迹录三册陈荣昌上海勤益印刷公司1929西藏民族政教史六卷(释)法尊北碚汉藏教理学院1941西藏政教史略刘家驹中国边疆学会1948西藏王统记福幢著王沂暖译商务印书馆1950续藏史鉴阿旺格莱著华西大学1945刘立千泽联豫驻藏奏稿吴丰培主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王忠科学出版社1958吐蕃与唐朝关系之研究任育才台中市自立出版社1971玉树土司调查记二卷附一卷周希武商务印书馆1920清代准噶尔史料初编庄吉发译注台北市文史哲出版1977社水话研究李方桂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77历史语言研究所畲族史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畲族简史》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写组(二)世界民族史民族主义史(英)古池著文化学社1931黄公觉译各国民族统一运动史李建芳重庆大道出版社1945民族史译文集中国科学院民族科学出版社1959研究所东方民族论汉斯康著民智书局1930刘君穆译印度民族史(日)赤松祐之著重庆正中书局1941吴绳海译1943近东民族奋斗史慎之世界书局1940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徐松石香港平安书店1959犹太民族史布郎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欧洲族类源流略五卷倪秀章译王树楠中卫县署陶庐丛刻1902本苏联民族学研究史(苏)托卡列夫、民族出版社1958托尔斯托夫著梅林、罗致平译为正确阐明苏联中亚细亚各民族的历(苏)邵英巴耶夫人民出版社1954史问题而斗争等著肖扬、罗焚译。
由江应樑先生担任主编、林超民先生为副主编的《中国民族史》(以下简称江本《中国民族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中国民族史通史。
江本《中国民族史》共上中下三册,110多万字,1990年第一次出版精装版二千套,平装版七千套。
[1]121到目前为止,《中国民族史》一版二印,由民族出版社1990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印刷,由于当时印刷条件限制和中册内容更加丰富,中册至1990年11月才完成印刷。
1993年由民族出版社负责第二次印刷出版。
在印刷时,主编姓名“因检字原因排为‘应梁’”。
[2]故两次印刷《中国民族史》的主编信息是“江应梁”,部分学者运用时会将主编写为“江应梁”。
江本《中国民族史》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获得了第5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郭沫若历史学奖。
这些荣誉代表了当时国家、学术界和社会对该书的肯定。
关于江本《中国民族史》,学界已有不少评论。
马淑贞认为其体例新颖、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最先为社会各界推荐此书。
[3]李埏先生称其是“我国民族史著作林中一株挺出的新秀”,认为此书突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性”。
[1]121-123熊锡元先生认为此书是“一幅展现民族凝聚的历史画卷。
”[4]育航先生认为其“钩深致远,别开生面,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联系和特殊规律”。
[5]李远龙先生认为徐杰舜先生著《中国民族史新编》、江本《中国民族史》和王钟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三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各有千秋[6]125。
黄鸿泰先生从民族概念、整体性与多元一体、民族史与王朝史等方面,评述江应樑和王钟翰分别主编的《中国民族史》。
[7]但是,江本《中国民族史》编撰的背景与原因,仍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尚有探讨的空间。
因此,本文试将江本《中国民族史》的编撰,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加以研究。
中国民族史读后感中国民族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各个民族历史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以客观、详实的态度,系统地介绍了自古至今中国各个民族的起源、演变以及相互关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图景。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多民族国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古代的夏、商、周到近代的满、汉、蒙古等,中国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传统。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对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阅读中国民族史的过程中,我也不禁为中国各民族的努力和付出而感到自豪。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各民族面临了许多挑战与变革,但他们一直秉持着团结、和谐的精神,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正是由于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和互相尊重,中国才能够形成一个多元而又统一的国家。
此外,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史,我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例如,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都对中国的民族认同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不仅仅是中国各民族奋斗的历程,更是中国全体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而共同努力的见证。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阅读中国民族史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这些宝贵的资源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只有通过深刻的了解和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中国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通过读完中国民族史这本书,我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和中国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相互尊重、理解并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民族史吕思勉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犯嘀咕,毕竟民族史这种东西听起来就很严肃,感觉会是那种读着读着就犯困的书。
但是吕思勉先生可真是有本事,他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爷爷,虽然讲的是历史,但一点也不枯燥。
书里把中国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讲得那叫一个细致。
从古老的部落到逐渐形成民族,再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冲突,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超级长的连续剧。
比如说匈奴这个民族,以前就只知道他们老是跟汉朝打仗,在书里才了解到他们的起源、风俗、社会结构这些。
原来他们也不是天生就好战,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的,像生存环境啊,资源争夺啊啥的。
这就好像突然给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历史画面加了好多背后的故事,让整个画面变得立体起来了。
而且吕先生在讲各民族融合的时候,真的特别有趣。
他会讲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怎么互相影响,就像汉族的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这俩碰撞在一起的时候,那可不得了。
就好比两种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就产生了新的色彩。
少数民族学会了种地,汉族呢,也学会了骑马放牧的一些技巧,还从少数民族那里引进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像胡琴之类的乐器,这让汉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了。
这种民族之间的融合不是那种一方把另一方吞并的感觉,而是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吕思勉先生写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荣辱的时候,特别客观。
他不会因为某个民族后来消失了或者衰落了就轻描淡写,也不会因为汉族是主体民族就特别偏袒。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也有自己的艰难时期。
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虽然大家各有不同,但都在这个大家庭的历史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理解更深刻了。
以前说起中国,就只想到一个大的概念,现在就觉得中国是由这么多不同民族共同编织而成的一个超级大的、绚丽多彩的织锦。
每个民族都是一根独特的丝线,缺了谁都不行。
而且也明白了各民族之间和平相处、互相尊重是多么的重要,毕竟我们的先辈们可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达到现在这种融合的状态呢。
中国民族史林惠祥读书笔记中国民族史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民族根源、历史文化和历史辉煌。
而林惠祥著名的“中国民族史读书笔记”就是反映中国民族史的精髓和精华之一。
《中国民族史读书笔记》汇集了林惠祥近十余年的实践经验,记录了他在学习中国民族史的经历和思考,其中记录了他仔细跟踪研究历史资料、走访考古遗址、进行人际交往,以及对中国民族史的关注与思考,并引发了他对历史的省思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林惠祥的笔记不仅仅是对中国民族史的见解,更重要的是他所学习和探索的结果。
在这本书中,他仔细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民族史的重要轴线,如古蜀文明、秦汉文明、汉代的文学文化、南北朝的文学文化、元明文学文化、清朝民族文化等。
他仔细考察了许多古代文献以及在考古遗址编辑中发现的细节,并收集了大量关于民族史的资料,包括古代文学作品、考古、古代历史、文化习俗等。
林惠祥认为,历史文化的实践是民族形成的基础,而历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因此,他在学习中国民族史时注重了人文关怀,认真追寻历史文化,试图从文化史、文学史和艺术史三方面深入挖掘、梳理历史文化,以及充分释放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历史趣味性。
他还通过研究古代文学文化,运用元音思维将古代文学文化和现代民族史建构在一起,以汲取历史教训,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
林惠祥的《读书笔记》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他理解中国民族史的观点,以及他对民族文化史的思考。
在《读书笔记》中,林惠祥更主张“以史为鉴”,以理性、系统地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教育新一代中国人,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读书笔记》,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我们的民族根源、历史文化和历史辉煌,为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和实践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读书笔记》不仅成为一部经典,也成为一部十分有价值的民族史参考资料。
中国民族史课程中国的民族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原始氏族社会里的各个部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族群之间的区别。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进程,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民族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以下是对每一个时期的概述。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汉文化已经形成,文字也得到了成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文明达到了顶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独步亚洲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还包括了黄、夏、商、周等民族。
汉唐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的进程进入了汉唐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非常繁荣和发达的民族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家。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包括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和苗族等。
近现代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民族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近现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历史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沧桑,同时也取得了众多的胜利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包括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等。
总之,在中国的民族史中,每一个时期都具有其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时期的经历,使得中国的民族历史更加的丰富和复杂。
无论是先秦时期、汉唐时期、还是近现代时期,中国的民族历史都表明了中国民族的伟大历程和心血之路。
它们也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历久弥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史概要王钟翰2010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中国民族史概要是对中国各民族历史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以王钟翰2010版的中国民族史概要为基础,对中国民族史进行概述。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民族形成中国古代是由多个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
在远古时期,中国的主要民族是华夏族,他们在黄河流域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民族也逐渐融入到中国的大家庭中,如炎黄、羌、戎、狄等。
这些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民族政权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多个民族政权。
最有名的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权,他们都是由华夏族创建的。
此外,还有秦、汉、唐、宋等朝代,这些朝代的创建者来自不同的民族,如秦朝的秦始皇,汉朝的刘邦,唐朝的李渊等。
这些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中国古代的民族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
在古代,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特色。
其中,汉族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影响最大,如汉字的发展和传播,儒家思想的兴起等。
此外,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各具特色,如藏族的藏传佛教,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
这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景观。
第四章:中国现代的民族问题在中国现代历史中,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和矛盾。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护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提倡民族团结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问题,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第五章: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与传承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实践,学者们对中国民族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民族史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中国民族史概要知识汇总中国民族史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超级丰富的大书啊!咱们中国啊,那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就像一个大花园一样,每个民族都是一朵独特而美丽的花。
汉族呢,就像是这个花园里种植范围比较广的花,人多,分布的地方也广,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
你看那古代的诗词歌赋,唐诗宋词,那可都是汉族文化的瑰宝啊。
这就好比是这朵花散发出来的独特香气,弥漫在整个花园里,影响着周围的一切。
再说说少数民族吧。
藏族,那可是像高原上的雪莲花一样圣洁而坚韧。
他们的宗教信仰、独特的建筑风格,像布达拉宫那样宏伟壮观的建筑,就像雪莲花在高原上屹立不倒一样,成为了藏族文化的标志。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很有特色,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生活,骑着马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那感觉,就像风一样自由。
这和汉族的农耕文化就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可不是隔阂,而是像不同颜色的花在一起,相互映衬得更加美丽。
蒙古族呢,那就是草原上的雄鹰啊。
他们的蒙古包,就像可以移动的家一样,走到哪儿,家就在哪儿。
他们擅长骑马射箭,在历史上,成吉思汗带领着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壮举啊。
这就像雄鹰展翅高飞,它的翅膀所覆盖的范围是那么的广阔。
而且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那是多么热烈而充满活力的聚会啊。
这就像是雄鹰们在天空中聚会,展示自己的力量和风采。
满族,在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建立了清朝,统治了中国很长一段时间。
满族的服饰文化,像旗袍,那可真是把女性的柔美和端庄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比是满族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现在也被很多人喜爱。
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相互吸收,就像两条河流汇聚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还有维吾尔族,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充满生机。
他们的歌舞,那热情奔放的节奏,就像绿洲里的清泉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他们的手工艺品,像精美的地毯,色彩斑斓,每一个图案都像是一个故事。
民族定义、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民族定义: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狭义的民族仅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而言,一般又指现代民族,广义的民族一词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民族国家);内有认同,外有界限。
民族同化:同化问题即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民族同化是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与另一个民族相结合为一体;民族同化有不同途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和非强制同化两种。
民族融合:所有民族都失去各自固有的民族特征而熔铸为没有界限的人类整体,所以民族融合就是民族的消亡;民族融合广义上理解,把民族间的融合汇合也包括进去,交融汇聚,分化组合历史现象。
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研究对象: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历史上所有参与了这一进程并发挥作用作出自己贡献的民族群体,既包括今天中国疆域内的民族,又包括不在疆域内的民族内容:中国疆域问题:今天中国疆域范围、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范围;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门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正义与非正义,主要问题是要弄清楚这个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准备和进行的。
反抗民族压迫;推翻异族统治;自卫性质的反掠夺斗争;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统一国家的战争。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民族英雄”与“英雄人物”。
民族英雄,首先是有民族的因素。
只有在民族关系能反映出民族因素来。
单一的民族国家在国内根本就不存在民族关系问题。
反映在民族关系上,能成为英雄的,只能在民族存亡间的斗争中反映出来。
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英雄:是在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本民族的英雄:即一个民族内部的英雄,是在跟别的民族斗争中或在本民族的内部斗争中成长出现的民族英雄;凡是中国某一个民族的民族英雄,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通论江应樑主编:《中国民族史》(上中下)民族出版社北京1990年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新知识出版社1990年王锺翰:《中国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王希隆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北京2003年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北京1999年卢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北京2000年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2000年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北京2003年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北京1990年林梅村:《西域文明》东方出版社北京1995年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秦汉时期)田继周:《秦汉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96年木芹:《两汉民族关系史》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88年李大龙:《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黑龙江出版社成都1996年林幹:《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86年二、中华民族的交融与重组(魏晋南北朝时期)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1987年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96年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北京1962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北京1955年版周伟洲:《汉赵国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周伟洲:《敕勒与柔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周伟洲:《南凉与西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马长寿:《北狄与匈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马长寿:《乌桓与鲜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马长寿:《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三、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隋唐宋时期)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北京1977年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华书局北京1977年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文物出版社北京1990年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北京1979年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1988年。
中国民族史考研真题中国民族史考研真题考研是许多大学毕业生追求深造的一种途径,而中国民族史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研科目,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选择。
在考研过程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国民族史考研真题的一些特点和解题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民族史考研真题的特点。
中国民族史作为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其考察内容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民族发展等方面。
因此,在考研真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案例分析、事件解读和理论探讨。
这些题目旨在考察考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于民族关系的把握和思考能力。
其次,解决中国民族史考研真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对于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著作、研究论文以及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对于历史事件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在解答真题时,我们需要对于题目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对于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评价。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中国民族史作为一个学科,有着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如民族关系理论、民族融合理论等。
在解答真题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对于题目中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
在解答中国民族史考研真题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中国民族史考研真题通常要求考生写出一篇较为完整的论述性文章,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论点。
在写作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据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文章的结构。
一个好的文章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每个部分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和论述。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修辞。
一个好的文章应该具有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总之,中国民族史考研真题是考研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选择。
谈谈对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中国民族史学科是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探究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形成演变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民族史学科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传统史学是其重要的学术源头。
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就开创了为少数民族撰写“四夷传”的史学传统,阐述了各民族同根共祖、交融共生的华夷“大一统”民族观。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西学东渐的时代思潮为现代民族史学科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重要的学术基础。
20世纪30年代,吕思勉、林惠祥、王桐龄先后出版《中国民族史》,系统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融互动、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历程,标志着中国民族史学科基本形成,也标志着现代中华民族整体史观的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史学科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科完成了从初步创建到蓬勃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不论从梳理学科史的角度,还是从展示新中国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角度,都非常有必要进行整理和总结。
本文尝试客观、理性地回顾和总结民族史学科在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繁荣轨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动力,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
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史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中国各民族历史的总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现在全国有56个兄弟民族。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民族史包括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
中国民族史概要中国各民族的祖先,主要起源于祖国各地的古人类。
大约从一百几十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
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山西芮城、贵州黔西观音洞、广西柳江、安徽和县和辽宁金牛山等地发现的古人类遗骸、遗物和遗址,反映了祖国人类的起源和早期人类演化的情况。
从六、七千年前起,分布在中华大地各处的人们共同体,陆续进入以农耕和畜牧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由从事采集渔猎经济,进而改造自然,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和纺织等,形成了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许多文化遗存。
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有大量的、延续时间较久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游牧和狩猎民族的文化。
当时,中华民族先民的足迹已遍布祖国辽阔的大地。
从这一时代起,中华各族人民的祖先,已为逐步形成多民族的国家开始奠定基础。
早在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人被统称为狄,其中大漠南北的荤粥是北方强族;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蛮(见群蛮),包括九黎和三苗等;西方的人被统称为戎,其中羌人在黄河与湟水之间。
在中原地区,炎帝之族先进入黄河中游,后来黄帝之族也迁徙到这里,两族逐渐融合。
传说中的炎帝是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即神农氏。
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
黄帝之族原先游牧于北方。
虞、夏二代尊黄帝为始祖。
舜时的少数民族,西有戎、析枝、渠庾、氐、羌,北有山戎、发、息慎(肃慎),东有长夷、鸟夷,南有交阯等。
传说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由四方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
禹的继承人皋陶,偃姓,是夷族。
皋陶死后,伯益被预定为禹的继承人,也是夷族。
夏帝启死后,五子争立,夷人后羿、寒浞曾“因夏民以代夏政”,先后统治中原达数十年之久。
所以在华夏族的祖先中,很早就包括一部分原属羌、夷等族的成员。
商、周至春秋、战国 (公元前16世纪,前221)黄河流域的居民历经夏、商、周三代,不断吸收周围羌、夷、戎、狄、苗、蛮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族。
同时,东方九夷、东北肃慎、南方苗蛮、西方和北方的氐、羌、狄等族,与华夏族的联系日益加强。
殷商称周围的少数民族为“方”,如西北的方、土方和鬼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
商王武丁同各方国接触频繁。
周人原在戎狄之间,早期与羌族姜姓部落通婚。
周朝始祖弃即为有郃氏之女姜嫄所生。
及至周武王伐商纣,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少数民族都派兵参战。
周初,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肃慎已是周朝的远方属国,向武王献楛矢石砮,成王时又来朝贺,成王使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周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周围少数民族产生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西北戎、狄和西南巴、蜀等族的铜器都模仿周人。
同时,少数民族对周朝也有重大影响。
在推翻已经腐朽了的西周王朝时,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于是周室衰微而东迁,进入春秋时代。
春秋时,南蛮中的群蛮、百濮、卢戎等居于长江和汉水流域。
东夷大多在今山东和淮河流域,有莱夷、淮夷、群舒等许多分支。
北狄在今河北境内有属于赤狄别种的甲氏,属于白狄别种的鲜虞(后来建立中山国)、肥和鼓等。
西方既有大戎、小戎、犬戎、姜戎、茅戎等西戎,也有白狄和赤狄。
赤狄(潞氏等)大多在今山西境内。
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与华夏族杂居,双方关系密切。
据记载,这一时期“渭首有狄、、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水)、洛(水)之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
当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后汉书?西羌传》)。
春秋时有齐、楚、秦、晋、吴、越六大强国,北方诸国称其中吴、越、楚三国为蛮夷,视秦为戎狄。
江南的吴国,原为“断发文身”的少数民族地区,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南来,与当地民族结合,逐渐形成了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文化。
吴国的南方为越国。
吴、越对中国东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中游的楚国,周人称之为荆蛮,成王封熊绎为子爵。
熊绎的子孙立国号为楚,逐渐强大。
及至春秋初年,熊通称王,统率南蛮。
楚国对于长江流域的初步开发,曾起到了巨大作用。
秦本西方小国,秦穆公得戎人由余辅佐,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戎人本无君长,夏末及商周之际,一部分戎人从征有功,商、周天子授予爵位,以为藩服。
西戎中的羌族原以射猎为生。
公元前 5世纪羌人爰剑从秦学得农业知识,教本族人耕种和牧畜,群众敬服,推为首领。
从此羌族逐渐兴起,成为西方强族。
秦人和西戎诸族(包括羌族),在共同开发祖国西北的事业中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秦灭蜀、巴两国以后,对川西和川东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
战国时楚为南方大国,疆土辽阔,境内有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
在各族人民彼此影响、互相交流的情况下,南方诸族文化和华夏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
楚统一南方,为后来秦汉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在北方,各国逐戎、狄远离中原。
匈奴逐渐成为中国北部的强大游牧民族。
赵武灵王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胡服骑射”,在军事改革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总之,在“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中,秦和楚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
最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这是一个从分散逐步走向集中统一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戎、狄、蛮、夷接受了华夏文化,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华夏文化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许多创造和成就。
秦朝 (公元前221,前207)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见彩图)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来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增设闽中(治所在今福州)、南海(治所在广州)、桂林(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象郡(在今广西西部及其邻近地区)4郡。
在北方,秦将蒙恬攻匈奴,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和阴山以南地区,设置34县。
淮河流域的东夷,长江流域的南蛮,闽浙粤桂的越人,西方诸戎,云贵一带的笮、僰等族,都归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直接统辖。
国家的统一,郡县的设置,对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各族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汉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扩大形成为人口近6000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称为汉族。
这一人数众多而又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对国家的统一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汉朝继承秦代统一大业,使祖国的统一有了新发展,至汉武帝时又进而北败匈奴,西收西域(包括今新疆),南辖南越和西南夷。
汉初,中国北部的匈奴控制从东北至西域的广大地区。
汉王室与匈奴和亲,以缓和民族矛盾,避免国内战争,有利于各族人民休养生息。
汉武帝时匈奴战败北撤,后来又遭丁零(又作丁令)、乌桓、乌孙三族围攻,内部五单于争立,势力衰落。
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朝汉称臣,匈奴基本统一于汉朝。
西域三十六国在汉朝初期曾受匈奴统治。
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见彩图),同当地少数民族进行联系。
西征大宛后,汉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各国。
公元前60年改设西域都护,直接管辖“三十六国”。
统一西域以后,汉族先进的冶铁、耕作灌溉和建筑等技术,文化和音乐,以及丝绸、漆器等特产,传往西域各族;西域的佛教哲学与艺术,音乐与舞蹈,以及良马、苜蓿、胡桃、葡萄和石榴等传入内地。
汉朝在西北地区还先后设立河西 4郡、护羌校尉和金城属国,以保护与安置羌族。
在南越故地设南海等9郡,以辖百越西方支系诸族。
这时,西南夷各族也纷纷归附汉朝,汉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置牂牁等8郡。
东北的乌桓属于东胡。
武帝时迁乌桓人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居住,设护乌桓校尉。
又置玄菟等郡管辖东北各族。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附汉,内迁西河郡美稷县。
北匈奴一部分降汉,一部分西迁欧洲等地,其余10余万户并入迁至匈奴故地的鲜卑。
鲜卑族首领檀石槐死后,族内各部互相攻击。
三国时,檀石槐部万余落内迁并州、太原、雁门等郡,为魏国防守边境。
东汉名将班超在西域30年,官至都护,深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是这一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代表人物。
东汉末,大量少数民族迁居陕西一带,与汉族杂处,形成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分布状况。
魏晋、南北朝(220,589) 除西晋曾统一全国半个世纪外,国家经常处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所建各王朝鼎立并峙、群雄割据的状态,并且发生了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同化的过程。
三国时期(220,280),孙吴和蜀汉分别对东南(包括台湾)与西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诸葛亮经营蜀国边鄙,绥服南人,开建宁、云南、兴古、永昌4郡,任命当地少数民族人士为官吏,改善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自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魏晋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的不足,也招诱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西晋时,北方幽、并、雍、梁、秦、凉等州,各族错居杂处。
西晋末“八王之乱”造成严重的战祸、饥荒和瘟疫,各族人民群起反抗。
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建立政权。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了各族统治阶级之间连绵不断的争夺战,形成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当时,北方和西南等地出现了旧史所称的“五胡十六国”。
五胡指入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和羌。
十六国为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
另有冉魏、西燕和北魏的前身代国等。
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只有前凉、西凉、冉魏、北燕等是汉族政权。
十六国前期,前秦帝苻坚(氐族)重用汉士王猛,曾暂时统一北方。
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但淝水一战,晋军以少胜多,前秦溃败瓦解,北方再度分裂。
十六国后期,出现的割据政权更多,且更迭频繁。
这时,鲜卑族拓跋部崛起于代北(都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建立北魏。
北魏统治者依靠汉族坞堡主建立基层统治网,并吸收大批汉族官僚和士族入朝为官,至太武帝时终于统一北方。
此后,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和南方的宋、齐、梁、陈4朝相继对峙,形成了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历史上有许多贡献。
485年颁布的均田令,影响深远,经北齐、北周至隋、唐,各朝都因袭其制。
魏孝文帝从北方迁都洛阳,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推行改革和汉化,对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原居北边的匈奴、鲜卑、乌桓、羯等少数民族,南迁中原的不下百万,后来他们大都和当地汉族人逐渐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