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2 KB
- 文档页数:3
92变和免疫抑制。
其他株系的毒力较低,可能表现为轻微或无症状的感染。
(5)其他机制小反刍兽疫病毒还可能通过干扰细胞信号传导、调节细胞凋亡和影响宿主基因表达等机制影响宿主的生理过程。
3、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动物,可将病毒排放到环境中,进而传染其他健康动物。
易感群体一般为未感染过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反刍动物,包括未进行疫苗接种的个体,羔羊和年轻羊群更易感染发病。
羊小反刍兽疫病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更易流行,由于血吸虫一般在夏季和早秋季节活动频繁,因此疫情较严重。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感染后传播速度较快,尤其在密集饲养的畜群中。
感染后生产性能下降,如生长缓慢、毛发变差、发育异常等,大规模疫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发病症状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潜伏期一般5~20天,但可能会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毒血清型而有所不同。
发病初期持续约2~3天,羊可能出现轻微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行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
发热期可持续1~2周,羊体温会急剧升高至40℃以上,伴有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如食欲减退,眼结膜充血、水肿,鼻腔分泌物增多等;部分病羊还可能有呼吸困难、泻痢、流涎等表现。
恢复期持续数天至几周,羊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逐渐减轻,但仍会有一些后遗症,如蹄部病变、精神状态不稳定等。
三、病理学变化病毒感染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会受到损伤和破坏,导致血管扩张、充血和渗透性增加,进而引起水肿和出血。
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毒感染后的主要靶点之一。
小反刍兽疫病毒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和增生,并可能导致淋巴结组织坏死。
同时,还可引起肺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肺部可能存在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有炎性渗出物。
此外,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还可导致肝脏和脾脏损害。
除上述主要靶器官外,小反刍兽疫病毒还可能对其他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如肌肉、心脏、消化道等[3]。
四、实验室诊断选择适合培养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细胞系,如马达加斯加绿猴肾细胞、小羊睾丸细胞,确保所选的细胞系对小反刍兽疫病毒敏感并支持其生长和复制。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作者:王建芳等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年第1期王建芳张建明王立霞李慧山西省长治市畜牧兽医检验检测中心 046000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和口炎肺肠炎复合症,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
易感羊群该病的发病率可达60%以上,病死率达50%以上,给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对我国的动物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 疫情现状小反刍兽疫首次发现于西非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赤道以北的非洲国家。
近年来,该病几乎遍及所有中东、西亚和南亚国家,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均呈现地方性流行。
2007年我国在西藏首次发现小反刍兽疫,2013年末该病又出现于新疆,随后传入内地多省,对我国养羊业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 流行特征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山羊最易感染,而且发病最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羚羊和鹿等偶有感染。
牛、猪等也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
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
目前,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病羊的唾液、鼻液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而传染,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垫料、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染,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也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3 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的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
根据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
温和型的症状轻微,体温升高,症状类似感冒。
标准型体温升高达40~41℃,持续3~8天;口鼻分泌物严重增加,唇部糜烂,有时有口腔溃疡;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咳嗽和呼吸困难;肠糜烂或出血,尤其在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呈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发病后期排带血粪便,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22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强冬红(甘肃省成县畜牧兽医站742500)摘要:小反刍兽疫是引进的疫病,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对养羊业的危害很大。
本文根据小反刍兽疫的发病情况、流行特点,详细地分析了该病的防控措施,希望能给养羊户提供技术参考,降低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小反刍兽医;流行特点;防控措施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小反刍兽瘟,在我国被认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对养羊业的发展威胁很大。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典型的症状为高热、腹泻、肺炎。
此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被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同时在我国的《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年-2020年)》中,此病也被明确为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
1发病情况1942年,小反刍兽疫首次在西非的科特迪瓦被发现,此后该病一直呈现流行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在亚非欧的40多个国家,都流行过此病,尤其是在我国周围地区,如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疫情严重,表现为地方性流行。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传入我国,疫情严重,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最终控制疫情,没有引起大面积的流行。
但是自2013年以后,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有所升高,甘肃、安徽、贵州、新疆、宁夏、陕西、黑龙江等20多个省份都曾经流行,给养羊业造成重创。
尤其是2014年第一季度,小反刍兽疫在全国多个地区暴发流行,在全国呈现蔓延的态势。
2014年1月22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发生了小反刍兽疫,有900多只感染发病,111只死亡。
为防控疫情,有关畜牧兽医的多个职能部门联合监测和排查,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年-2020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小反刍兽疫已基本得到控制。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自然宿主为山羊和绵羊,其中3~8月龄的山羊更易感,其他的动物如牛、猪等也可以感染,但呈亚临床经过。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多见于小型反刍兽的传染病,也被称之为“羊瘟”,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急等特征,这种传染病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来有很严重的危害,已经被列入常见羊传染疾病行列。
一旦爆发小反刍兽疫,不仅会给威胁羊群健康,甚至还会给养殖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篇文章围绕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治措施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容易感染这一疾病的是绵羊和山羊,而且所引起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该病与牛瘟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伪牛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死亡性,其中排泄物、分泌物、饲料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小反刍兽疫,就需要结合该疾病的发病以及流行特点等,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动物死亡率。
1、小反刍兽疫的概况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炎、高热、肺炎、腹泻、脓性角膜炎等,其中绵羊和山羊是最容易感染的,小反刍兽疫给羊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已经正式将其纳入一类动物疾病中。
我国最早出现小反刍兽疫是在2007年,随后国内也偶尔会出现。
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在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中,需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辅以合理的防治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感染对象就是小型反刍动物,比如说山羊、绵羊、羚羊、野生盘羊、野生鹿等,其中山羊感染后的症状是最严重的。
通常来说,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最高为4-5天,其中也有个别潜伏期更长的,可以达到21天,而且具有常年发生的特点。
小反刍兽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健康羊接触到病羊,就会直接被感染,病羊的口腔、鼻腔甚至眼睛等分泌物中都有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存在,一旦出现一只患病羊,就会给其它的健康羊群带来威胁;在感染这一疾病的后期,病羊的粪便中也会存在大量的病毒,会直接污染养殖环境,加速疾病的传播,从而威胁整个养羊场的发展。
附件2: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
2 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疑似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流行病学特点2.1.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1.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2.1.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U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才秀加小反刍兽疫也被称作是羊瘟以及肺肠炎等,主要是由于小反刍兽疫病毒会导致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出现,进而会对小反刍动物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在现阶段的畜牧领域不断发展大环境下,多种畜牧疫病经常出现,让养殖大户出现了经济方面的 损失。
尤其是小反刍兽疫,相关的养殖人员要更加重视,使用合理有效地防治方法,降低疫病出现的概率。
一、 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对象主要是小反刍动物,例如,绵羊以及山羊等,在亚洲与非洲等区域所流行。
此类疾病的传播渠道是直 接接触,而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属于非常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对于病羊而言,其传染性非常高。
对于此疾病而言,会感染到猪类动物,然而,却不会存在临阵症状。
二、 疾病症状此疾病的潜伏时间主要是4天到21天,所以要及时进行诊断。
如若出现自然发病现象,只会出现在绵羊与山羊的身上,其它现象都属于病原传播感染。
此疾病能够进行治疗。
然而,某些山羊康复之后的唇部位置会出现口疮情况。
经过感染的动物,其 具体症状和牛瘟病牛之间类似,其体温会上升到41!,持续3天到5天的时间。
患有疾病的牲畜非常容易发生烦躁现象,降低 食欲现象。
在发热疾病的前四天时间当中,口腔黏膜出现了充血现象,颊黏膜会遭受巨大的损害,之后也会发生坏死性病灶。
与此同时,口腔黏膜存有坏死病灶现象,之后转变为粉红色,不断 向下齿龈以及下唇的位置进行演变。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牲畜而言,会过度到乳头以及舌头等位置。
在此疾病一直发展到后期 阶段的时候,病畜容易出现腹泻现象,不断消瘦以及脱水,其致死率非常高。
三、 临床表现山羊患有此疾病的症状非常显著,对于绵羊而言较为轻微。
病畜经常出现忽然发热现象,具体的时间在2天之后的温度会实现42!,之后持续性发热3天的时间,在发热后期的时候,病羊会出现死亡现象。
在刚开始生病的时候,病羊容易流出水样的鼻液,然后不断变成粘稠性的鼻液,导致病畜的鼻孔出现堵塞现象,导致呼吸非常困难。
2016年第6期(总第193期)临床金鉴小反刍兽疫(PPR ),也俗称羊瘟、小反刍兽瘟,国家中长期规划明确将其列入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此病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是主要的易感动物,其中山羊的死亡率与发病率较高。
此病对养羊业威胁很大,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发病率可达70%,致死率达50%以上,对肉羊养殖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1流行病学特征引起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微生物为小反刍兽疫病毒,病毒的形状多种多样,以球形多见。
小反刍兽疫的自然宿主为山羊和绵羊,但盘羊、野山羊、羚羊、鹿可以感染。
在这些动物中,山羊的易感性最强,幼年的动物比成年的动物容易感染。
此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或者呼吸道感染,传播的主要方式为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病羊或者带毒羊通过分泌物或者排泄物排出大量病毒,饲料、饮水、饲养用具、圈舍等就会被污染,健康的羊只直接或者间接接触以后,就会感染此病。
当羊群饲养密度大,与之较近的羊群也可能通过空气的传播而感染。
小反刍兽疫发病没有季节性,一年之中都可以发生,多呈地方性流行,但以干燥寒冷的冬季或多雨的夏季发病较多。
2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多为4-6天,但也有的长达20多天。
根据发病症状的不同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
温和型的只是有轻微的发热,类似感冒的症状。
这类羊治疗及时,很快可以康复;标准型症状的羊只较多,多表现为持续高热,41℃以上可以持续3-5天,口鼻内的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
在发病后期常排血便,脱水、消瘦,怀孕的母羊出现流产。
此型病羊的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幼龄的羊只,在暴发期严重的时候死亡率可达100%,中等暴发致死率一般不超过50%。
急性型的病羊,发病急、迅速,常不表现症状,就出现死亡。
一般在2天内死亡。
3病理变化病羊的口腔、鼻腔的黏膜糜烂坏死,气管内充满粘液,支气管、肺脏有出血点;盲肠、结肠、直肠等部位有充血、出血,在盲肠和结肠结合处,会出现线状或斑马样出血性条纹,这是此病的特征性病变。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作者:李海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4期羊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一般情况下,如果得了小反刍兽疫,病情严重的死亡率达到100%尤其是羔羊,病情较轻的死亡率达到50%。
被国家定位一类疾病。
不过不管现在你家的羊是不是小反刍兽疫,都要先将发病的羊隔离开,然后在治疗。
1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1.1 病原诱发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微生物是副黏病毒科的麻疹病毒,主要感染小反刍兽,尤其山羊和绵羊多发,野生动物偶尔感染。
此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一般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杀死,最常应用的消毒剂为2%的氢氧化钠。
1.2 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畜和隐性感染动物,它们的分泌物、排泄物中都含有病毒,就会污染饲料、饮水或者用具等,健康的动物可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感染病毒诱发疫病。
病毒还可以存在于精液或者胚胎中,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也会导致疫病的发生。
1.3 易感动物山羊、绵羊对此病毒比较敏感,尤其山羊发病率高,症状明显。
不同的品种或者个体易感程度也不相同,欧洲品系易感性强。
瞪羚、野生山羊、野生绵羊、鹿等野生动物也会感染,但多为亚临床经过。
2 典型症状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山羊发病较严重。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
1.适用围本规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国境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流行病学2.1.1传染源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易感动物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
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2.1.4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2.1.5发病率和病死率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季节性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可达40~42℃。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2021.5基金项目:“载脂蛋白B mRNA 编辑酶催化样蛋白3F 在PRRSV 复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32060794);“贵州省科技平台及人才团队计划·贵州省动物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动物毒种的收集筛选)”(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253)。
作者简介:刘蔓蔓(1997-),女,硕士,主要从事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温贵兰(1977-),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工作。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刘蔓蔓1,2温贵兰1,2*张喜懿1,2陈广1,2张小波1,2胡璇1,2孙芸1,2(1,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550025;2,贵州省动物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0016)摘要: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性疾病。
临床以体温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肺炎等为特征。
本文从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解病理变化、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上防控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监管工作时,执法成本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严重影响监管工作的进展。
2.2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执法车辆、执法服装,仅凭一个执法证进行监管执法,“内强素质”可以通过培训、专题讲座、自学等途径解决和提高,“外塑形象”无从谈起。
2.3监管人员不固定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管、兽药饲料监察的工作人员常常因参加脱贫攻坚、人口普查、动物疫病防控等其他工作而影响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
3建议3.1加强动物产地检疫,规范检疫申报点建设及时对各乡镇动物产地检疫人员开展动物检疫、动物疫情监测、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具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各乡镇检疫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保证动物凭检疫证明进入流通领域。
3.2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监管在继续做好规模养殖场经营质量安全监管的同时,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督促指导新办规模养殖场做好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审核办理工作。
·192·畜 牧 兽 医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3期摘要: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
该病是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也是全球计划根除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15年被农业部纳入政府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
关键词:羊;小反刍;防控;措施1 病原特性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麻疹病毒、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
病毒呈多型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有囊膜。
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50℃60min即可灭活,在pH<4.0或pH>11.0条件下失活,但是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
醇、醚和普通清洁剂可以杀灭病毒,苯酚和2%的NaOH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2 流行特点2.1 易感动物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也不能引起疾病的传播。
在易感动物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爆发时致死率为100%,中度爆发时致死率为50%。
但是在该病的老疫区,本病常为零星发生,只有在易感动物增加时才可发生流行。
2.2 传染源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组织或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
2.3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病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传染源,处于亚临床状态的羊尤为危险。
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2.4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5 潜伏期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d,也可达到10d,最长21d,《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d。
3 临床症状该病的临床症状常呈急性发作,潜伏期3~10d。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鼻腔及口腔内充满粘液,甚至鼻孔堵塞、呼吸不畅,口腔粘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有时可出现结膜炎,甚至失明,体温高达40~41℃。
小反刍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小反刍是一种常见的草食性动物,如羊、牛等都属于反刍动物。
在农业生产中,小反刍的饲养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小反刍工作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目标。
1. 提高小反刍的饲养效率,增加养殖收益;2. 保障小反刍的生长健康,提高肉品质量;3. 加强小反刍饲养管理,降低疾病发生率。
三、工作内容。
1. 饲料管理。
(1)科学配制饲料,保证小反刍的营养需求;(2)定期清理饲槽,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干净;(3)定期检查饲料质量,防止发霉变质。
2. 生活环境管理。
(1)保持牲畜舍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2)保障牲畜舍的通风透气,防止气味积聚;(3)定期更换牲畜舍的垫料,保持干燥清洁。
3. 疾病防控。
(1)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小反刍的免疫力;(2)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病畜;(3)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生长监测。
(1)建立小反刍生长档案,记录生长情况;(2)定期进行体重测定,掌握生长发育情况;(3)根据生长监测结果,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四、工作要求。
1.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小反刍的生长特点和饲养管理知识;2. 严格执行工作计划,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3. 加强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小反刍饲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工作保障。
1. 提供必要的饲料、药品和饲养设备;2. 配备专业的兽医团队,提供健康监测和疾病防控服务;3. 建立健全的工作考核制度,激励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小反刍饲养管理工作。
六、工作效果评估。
1. 定期对小反刍的生长情况、饲养效益进行评估;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工作方案,优化饲养管理措施;3. 不断提高小反刍饲养效率,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工作总结。
小反刍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对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共同努力,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展小反刍饲养管理工作,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69藏羊小反刍兽疫诊断及防控措施袁克炳(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畜牧兽医站,青海民和 810806)摘 要:藏羊养殖是我国青海地区畜牧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青海藏羊养殖主要采用放养模式,在生产中容易感染小反刍病,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会对羊群健康和养殖效益带来巨大影响,需要牧民提升重视程度,采取科学措施综合防控。
关键词:藏羊;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控措施藏羊是一种高原羊种,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而随着市场对藏羊产品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也带动了青海地区藏羊养殖的发展。
在养殖生产中,小反刍病是较为常见的疫病,其也称之为羊口炎或者羊瘟,小反刍病毒是主要致病因,其具有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等特点,在羊群感染病毒后,会出现腹泻、高烧以及肺炎等症状,为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想要有效预防该病,则要采取科学措施落实防控工作。
1 流行特点基于青海地区的环境特点,小反刍病没有明显的发生规律,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冬季和夏季的发生率较高,任何日龄、种类的藏羊都是易感群体,当藏羊患病后,慢性型症状并不明显,容易为牧民带来误导。
小反刍病主要通过呼吸道、空气等方式传播,病羊的分泌物和粪便污染饮水或者饲料后,病毒会在健康羊群中传播。
小反刍病潜伏期通常为3~4d,根据藏羊体质存在差异,个别病牛的潜伏期在10d 左右。
同时,小反刍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导致整个羊群发病,为综合治疗和防控带来较大难度。
2 临床症状2.1 慢性型慢性型小反刍病多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患病藏羊的下颌部位和口腔部位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病程在14d 左右。
2.2 急性型急性型发病时间在4d 之内,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具体包括:日渐消瘦、脱水严重、腹泻、喜欢饮水、食欲下降、口腔存在坏死灶,呈现粉红色,鼻腔经常分泌粘稠状分泌物。
如果妊娠期母羊患病,容易继发感染阴道炎,并且容易出现死胎或者流产情况。
急性型病例死亡率较高,如果治疗防控不到位,体质较弱的病羊会在短时间内死亡。
2017年第5期(总第198期)临床金鉴小反刍兽疫于2007年7月26首次传入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土县,2013年12月从境外再次传入新疆,2014年1月24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发生羊小反刍兽疫疫情。
由于小反刍兽疫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小反刍兽疫疫情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影响了活羊的价格。
对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1病原及流行病学该病的病原为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病毒呈多形性,只有一个血清型,4个系,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在PH5.85~9.5之间稳定,对热、紫外线、干燥环境、强酸强碱等非常敏感,病毒不凝集牛、山羊、绵羊、猪、犬等动物的红细胞。
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易感,幼龄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哺乳期的羔羊抵抗力强。
牛和猪也可感人,但不表现临床症状,猪感染不排毒,牛感染可产生抗体。
高度的直接接触传染,间接或其他方式传播。
眼、鼻和口腔分泌物、排泄的粪尿都可以带毒,感染动物的精液和胚胎中也含有病毒。
当患病动物咳嗽或打喷嚏其他动物吸入感染。
2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6天,最长可长21天。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病羊体温升高至39.5~41℃,突然发病,精神沉郁,呆立,食欲减少或不食,眼睛、鼻孔和口腔流浆液性液体,继发细菌感染时流黄色脓性液体。
眼结膜潮红,粘浓性分泌物;嘴唇和舌面有弥漫性的针尖大小灰白色区域,口腔恶臭:腹泻,开始粪便变软,后期排水样带血丝,恶臭难闻: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咳嗽,肺部啰音,腹式呼吸,眼球凹陷。
最终因脱水导致死亡。
3剖检变化肺的尖叶和新叶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触诊坚硬。
,肝、脾表面及切面有大量针尖至粟粒大小灰白色病灶,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浆液性或出血性淋巴结炎,肠黏膜呈不规则条纹或斑块出血,大肠皱褶有小的红色出血点,时间稍长汇合在一起,呈“斑马纹”,以小肠最明显,甚至形成溃疡。
4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可作出疑似诊断,初步诊断为疑似疫情时,样品需要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行确诊。
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兽类动物,
如牛、羊、鹿等。
该病症状严重,传播速度快,一旦爆发将对畜牧
业和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应急实施方
案对于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至关重要。
二、预防措施
1. 加强动物检疫工作,对进出口畜牧产品进行严格检查,防止病毒
通过动物产品传播。
2. 提高养殖场卫生标准,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
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3. 加强畜牧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治疗,
避免病毒通过人员传播。
4. 定期开展小反刍兽疫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反刍兽类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
1.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定期对养殖场、畜牧产品市场等重点区域进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风险。
2. 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对发现的疫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快速响应。
3. 开展疫情信息共享,建立疫情信息数据库,促进疫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疫情监测和预警的效率。
四、疫情处置与应急响应
1. 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疫情处置,隔离疫情源头,防止疫情扩散。
2. 加强疫情溯源调查,找出疫情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措施阻断传播链条。
3. 提高公众的疫情防控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养殖户和市民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五、经验总结与改进措施
1. 定期对应急实施方案进行演练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
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2. 加强与相关行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疫情防控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控水平。
3. 建立健全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加强监管和管理,形成多部门协同
合作的工作格局。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我们将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保障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健康。
希望各级
部门和广大养殖户、市民朋友共同努力,为防控小反刍兽疫贡献自
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