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药,按照患病部位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
口腔出现症状的病羊,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然后涂甘油2~3次/d。
蹄部出现症状的病羊,用2%来苏尔液清洗溃疡位置,同时涂松馏油(1∶10),可以用绷带包扎蹄部。
持续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蹄壳脱落,新蹄壳就会长出。
乳头部位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羊,用3%硼酸液洗净,涂抹青霉素软膏。
3.2 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通常以雌雄同体的肝片吸虫为主。
该疾病不仅仅在羊群中出现,在牛、猪等一些家畜中也会出现。
在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防治的时候,养殖户要对羊群饲喂方面的工作做好科学的安排,保证羊群的水源卫生无污染,同时和潮湿放牧地区保持较远的距离。
当出现感染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羊时,要第一时间做好隔离,为其灌服硝氯酚等药物。
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有的羊群做好按时驱虫,9月份下旬、10月份分别驱虫1次,第二年2~3月份、10~11月份展开两次驱虫。
用三氯苯唑驱虫,剂量为5~10mg/kg·bw,空腹灌服,5周后重复用药1次。
3.3 羊急性瘤胃膨胀 羊急性瘤胃膨胀是因为羊在进食的时候,食用过多容易发酵的饲料,这些饲料堆积在体内就会产生气体且无法有效排出。
通常情况下,病羊出现急性瘤胃膨胀的症状时,会伴随着呼吸急促、腹部空胀等症状,有些病羊还会出现口吐白沫。
对此,养殖人员要做好对病羊的处理。
首先,可以通过穿刺放气法减轻病羊的症状。
其次,放气后,注入0.5%普鲁卡因青霉素80~240万IU,或者酒精20~30mL。
还可以给病羊服用花生油、棉籽油50~100mL,可以有抑制发酵的作用。
最后,灌服硫酸镁50~100g,或植物油100mL,让病羊可以快速排出胃肠内容物。
4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肉制品的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当前羊群发病率不断上升,使人们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所以,寻找动物发病因素,同时制定科学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4年防治牲畜口蹄疫应急预案____年防治牲畜口蹄疫应急预案一、背景与目的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猪、羊等反刍动物。
该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病畜主要表现为口腔、足部的疱疹、溃疡,严重影响牲畜的生产和健康,对畜牧业和农民生计造成严重损失。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牲畜口蹄疫疫情,本预案旨在制定____年的应急预案,确保能够及时、有序地防控口蹄疫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二、预案内容1. 组建应急指挥部:根据防控工作需要,成立专门的口蹄疫应急指挥部,设立总指挥、副总指挥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明确职责和分工。
应急指挥部将负责指导、协调和组织疫情防控工作。
2.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口蹄疫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牲畜的监测和疫情预警工作,及时获取疫情信息,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3. 强化疫情报告和发布:对疫情信息进行统一报告和发布,确保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4. 加强动物检疫:严格执行动物检疫制度,对进出口牲畜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杜绝疫情传入和扩散。
5. 实施封控措施:对疫情发生地实施封控措施,限制交通、禁止运输和流通动物及动物产品,确保病死动物和疫区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6. 加强病畜处理:对群体感染的牲畜进行隔离处理,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有效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畜对健康动物造成传染。
7. 加强防控宣传教育:加强对养殖户和广大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和农民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加强个人卫生和动物卫生的管理。
8. 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疫苗生产和供应,提高疫苗接种率,确保牲畜的免疫力,减少病例发生和传播。
9. 配备专业人员和物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调派物资和设备进行疫情防控,确保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
10.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国际相关机构合作,加强疫情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编辑:王磊*******************畜牧兽医文/ 招远市辛庄畜牧兽医站 王智慧羊小反刍兽疫简介 及其防控措施(二)疫点为生猪屠宰加工场所的。
对屠宰加工场所主动排查报告的疫情,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其环境样品和生猪产品检测合格后,48小时内疫区、受威胁区无新发病例。
对畜牧兽医部门排查发现的疫情,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其环境样品和生猪产品检测合格后,21天内疫区、受威胁区无新发病例。
封锁令解除后,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可恢复生产。
对疫情发生前生产的生猪产品,经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或加工使用。
五、新方案还提出落实生猪扑杀补助、开展后期评估、表彰奖励、责任追究、抚恤和补助进行明细对强制扑杀的生猪及人工饲养的野猪,符合补助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承担。
对运输环节发现的疫情,疫情处置由疫情发生地承担,扑杀补助费用由生猪输出地按规定承担。
六、保障措施各地政府加强对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机构队伍和能力作风建设,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宣传,强化风险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切实化解疫情发生风险。
2020年5月16日,农业农村部通报,经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发生一起小反刍兽疫疫情。
经过及时有效处理,该起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复合症,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如山羊、绵羊、羚羊等小反刍兽,牛、猪、骆驼等也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诊经过,临床上山羊感染发病比较严重、死亡率较高,在易感动物群中该病的发第7月 下半月刊病率可达100%,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严重暴发时,致死率达100%。
一、羊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情况(一)小反刍兽疫的发现及分布。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多见于小型反刍兽的传染病,也被称之为“羊瘟”,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急等特征,这种传染病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来有很严重的危害,已经被列入常见羊传染疾病行列。
一旦爆发小反刍兽疫,不仅会给威胁羊群健康,甚至还会给养殖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篇文章围绕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治措施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容易感染这一疾病的是绵羊和山羊,而且所引起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该病与牛瘟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伪牛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死亡性,其中排泄物、分泌物、饲料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小反刍兽疫,就需要结合该疾病的发病以及流行特点等,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动物死亡率。
1、小反刍兽疫的概况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炎、高热、肺炎、腹泻、脓性角膜炎等,其中绵羊和山羊是最容易感染的,小反刍兽疫给羊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已经正式将其纳入一类动物疾病中。
我国最早出现小反刍兽疫是在2007年,随后国内也偶尔会出现。
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在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中,需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辅以合理的防治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感染对象就是小型反刍动物,比如说山羊、绵羊、羚羊、野生盘羊、野生鹿等,其中山羊感染后的症状是最严重的。
通常来说,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最高为4-5天,其中也有个别潜伏期更长的,可以达到21天,而且具有常年发生的特点。
小反刍兽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健康羊接触到病羊,就会直接被感染,病羊的口腔、鼻腔甚至眼睛等分泌物中都有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存在,一旦出现一只患病羊,就会给其它的健康羊群带来威胁;在感染这一疾病的后期,病羊的粪便中也会存在大量的病毒,会直接污染养殖环境,加速疾病的传播,从而威胁整个养羊场的发展。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养羊技术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的接触性传染病,羊是由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病羊主要是发生高热、下痢,有黏脓性分泌物从眼鼻流出,口腔黏膜形成溃疡,甚至发生糜烂坏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羊业的发展。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特性。
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如在50℃温度下作用1 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约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
如果将该病毒置于冷冻或者冷藏组织中,能够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
但是,该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如酒精、乙醚、柠檬酸、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都能够使其灭活。
易感动物。
该病主要是绵羊和山羊容易发生,且相比于绵羊,山羊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且表现出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
绵羊和山羊是该病的唯一自然宿主。
另外,野鹿和野山羊等也能够感染该病,但牛和猪等家畜感染后往往呈隐性感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传染方式。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主要是经由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患病动物污染的草料、饮水以及用具等也是该病的传染源。
该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经由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是幼羊容易发生,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大约只有2天。
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3℃,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有黏液性分泌物从眼睛和口腔流出。
病羊开始时发生便秘,之后发生水样腹泻,从出现发病到死亡一般在5-6天以内。
有时病羊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
该类型具有4-6天潜伏期,临床上通常在3-21天之间。
病羊往往急性发病,呈现高热,体温超过41℃,持续3-5天稽留。
发病初期,病羊鼻镜干燥,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从口鼻腔流出,呼出气体散发恶臭味,齿龈和口腔黏膜发生充血,进一步恶化会导致颊部黏膜发生广泛性损害,造成分泌大量液体,并形成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唇、下齿龈等。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一、前言动物疫病是影响动物生产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会导致动物群体的大规模死亡,还会造成动物产品的损失和贸易的中断,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
由于其突发性和传染性,一旦爆发疫情,对于防控工作的要求就显得非常高。
因此,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是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
二、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是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的前提。
要健全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完善动物疫病报告制度,及时收集动物疫病相关信息,确定疫情动态,做好信息统计和分析,密切关注动物生产、散养和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确保疫情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隔离措施隔离措施是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
健全隔离制度,建立隔离检疫站,对于有疫点报告的地区,要及时强化病畜隔离,对于年龄相同、养殖方式相似、品种相近的动物集群,应该将其隔离开来,并进行必要的检疫。
隔离区的消毒和坚持使疫情局部隔离的措施,是保证疫情不扩大的关键所在。
3.扑杀措施扑杀是较为有效的消灭病害和控制传染病在短期内得到控制的措施之一。
在动物疫病的防控期间,对于存在高度病致性或者死亡率极高、传染速度快的疫点,应该尽早确定扑杀措施,对受疫情影响的病畜进行集中扑杀,尽可能减少病害扩散的风险。
同时要加强对于扑杀后的动物处理消毒等工作,确保不再造成新的疫情。
4.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根据不同动物种类和不同疫情条件,选定防疫疫苗种类,制定适当的接种方案和接种时间。
同时要严格执行疫苗保管和接种规定,保证疫苗质量,确保接种效果。
5.应急物资准备应急物资准备是保障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
应针对动物疫病的特点、疫情的紧急程度,制定合理的物资配置方案。
要做好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存、配送和管理等工作,保证应急物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作者:李宏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9期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阳等小反刍动物,临床症状以发热、口腔溃疡、腹泻、肺炎为特征。
1942年该病首次在西非的科特迪瓦发生,随后在中东、西亚、南亚国家相继发生,我国于2007年在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生,2013年后又陆续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发生,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将其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 - 2020年)》明确规定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现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进行概述。
1 临床诊断1.1 流行病学特点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发病严重。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病羊、带毒羊及分泌排泄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为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1.2 临床症状山羊的临床症状较绵羊典型。
根据症状程度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温和型症状较轻微,类似感冒症状;标准型常见,症状明显且典型,主要有体温升高,可达40-41℃,持续3-5天;病初有水样鼻液,随后变成大量的黏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流眼泪,眼分泌物增多,遮住眼睑,出现结膜炎;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初期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迅速脱水、消瘦。
急性型较少发生,主要表现为发热后急性死亡,无典型症状。
1.3 病理变化尸体剖检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肺部淋巴结肿胀并水肿;大肠内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皱胃常出现病变,表现为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
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浮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
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索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导致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浮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反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 th 就可被灭活,且在 pH 值小于4 的强酸和大于 11 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
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者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殊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
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者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
该病的潜伏期在 3~10 天,最长可达 21 天。
最急性型。
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 2 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委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
随病程发展浮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
临 床 金 鉴
猪感染不排毒.牛感染可产生抗体 高度的直接 接触传染,间接或其他方式传播。眼、鼻和VI腔分 泌物、排泄的粪尿都可以带毒,感染动物的精液和 胚胎中也含有病毒 当患病动物咳嗽或打喷嚏其 他动物吸入感染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6天.最长可长21天 山羊临床 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病羊体温升高至 39.5~41℃,突然发病,精神沉郁.呆立,食欲减少 或不食,眼睛、鼻孔和EI腔流浆液性液体,继发细 菌感染时流黄色脓性液体。眼结膜潮红.粘浓性 分泌物:嘴唇和舌面有弥漫性的针尖大小灰白色 区域,口腔恶臭:腹泻,开始粪便变软。后期排水样 带血丝,恶臭难闻: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咳嗽。肺 部哕-日or,腹式呼吸,眼球凹陷。最终因脱水导致死亡。 3 剖检变化 肺的尖叶和新叶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触诊坚 硬。,肝、脾表面及切面有大量针尖至粟粒大小灰 白色病灶.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浆液l生或出血性淋 巴结炎.肠黏膜呈不规则条纹或斑块出血,大肠皱 褶有小的红色出血点.时间稍长汇合在一起,呈 “斑马纹”.以小肠最明显。甚至形成溃疡。 4 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特点 可作出疑似诊断.初步诊断为疑似疫情时.样品需 要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行确诊 5 疫情报告 生羔羊和新补栏的羊要及时补免.并做好免疫记 录.档案管理.常年免疫抗体合格率应达到散养户 70%以上.规模户90%以上 6-3加强疫苗管理各地要加强小反刍兽疫疫苗 的使用管理.要安排专人负责.严格做好疫苗接 收、运输、储存等管理工作,确保疫苗在运输、储存 过程中始终处于冷链状态.甘肃省为每个县(区) 配置了一台冷链车.为每一个村防疫员配置了冰 箱.加强疫苗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疫苗质量和效 果。 6.4调运监管动物卫生监督所机构应结合本地 小反刍兽疫风险评估状况做好产地检疫工作 各 地要加大活羊调运监管力度.做好动物落地监管. 严禁病羊和监测阳性羊只调出产地 对继续饲养 的羊.经产地检疫合格后.可以从非免疫地区调运 至免疫地区,在免疫地区之间、非免疫地区之间也 可以跨区调运.严禁从免疫地区调运至非免疫地 区。对用于屠宰的羊.经产地检疫合格后,应直接 运达目的地屠宰场屠宰.严禁中途卸载或继续饲 养 鼓励活羊就近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 6.5宣传培训要加强对畜牧兽医站和村防疫人 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小反刍兽疫诊断和防控能力 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网络、电视、电台、报刊 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小反刍兽疫防控科普知识。 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防疫意识。要引导协会、企 业、养殖者和广大消费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小 反刍兽疫消灭计划的实施工作
小反刍兽疫防控
继农业部通报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多地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后,重庆、四川、
湖北、浙江和山西等5省份接连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那么,怎样进行小反刍兽疫防控?
1、传统防控措施限制疫区的绵羊和山羊的运输,对来自疫区的动物进行严格检疫,限制从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对染病动物及时扑杀,尸体要焚烧、深埋;
有疫情的畜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可使用苯酚、氢氧化钠、乙醇、乙醚等);对小反
刍兽疫疫情认真做好监控工作。
2、使用羊全清+刀豆素+绿健先锋(头孢噻呋钠)。
用生理盐水稀释头孢
先锋和刀豆素,加地塞米松(2-5mg/100斤,怀孕羊除外)混合肌肉注射打在羊颈一侧。
羊全清单独使用(20毫升用于治疗200斤体重,预防可以用到400斤重)打在
羊颈另外一侧。
病情严重打3针。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一、背景动物疫病是指能够危害动物健康和生产,传播范围较广、死亡率高且难以彻底根治的疾病。
动物疫病对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因此,制定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是防止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必要措施。
二、目的本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政府和农牧业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科学、程序化和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以快速、精确、果断地应对动物疫病的暴发。
这预案的重点是提前预防和早期控制,确保动物疫病发现后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愈演愈烈,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三、防控工作预案1. 建立完善监控体系:通过疫情监测预警等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动物疫病的监控。
加强动物疫病预防、监测、报告和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动物疫病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
2. 加强对动物疫病的科学研究:加强动物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诊断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对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的研究,提高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水平,彻底根除某些疫病的流行。
3. 加强动物疫病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培养公众科学的防疫意识和文明的养殖习惯。
加强对农民、兽医等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普及动物疫病的防控知识,提高其对动物疫病的认识水平。
4. 建立应急机制与组织救援:建立健全的防疫应急机制和组织救援体系,确保第一时间展开疫情调查和采取紧急制度,组织人员和设备前往现场进行疫情处置,阻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5. 实施流行病学调查:对动物疫病病死或发病较多的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的消亡情况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为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6. 实行隔离救治措施:首先要将病死或患病牲畜及时隔离,做好可能传染的动物和土地的标记和消毒工作。
对动物疫病灾区可实施集中征收、隔离、消毒和确诊病的治疗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
7. 采取物理性防控措施:执行可行的物理性治疗(如:微波辐照技术),采用高温/低温消毒灭菌技术,使流感病毒不会在传染宿主的体内持久繁殖。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摘要:羊小反刍兽疫又被称之为肺肠炎、羊瘟热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所引起,并且这种病毒存在较强的病毒性、发病急等特征,通常会对小反刍兽造成感染,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为出现腹泻、体温上升、肺炎以及口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多雨季节或者是低温干旱季节,一旦患病不但会对当地羊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会为羊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本文从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为切入点,分析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随着人们对羊肉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羊与其制品调运、贩卖日益频繁,导致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率逐渐呈现高发的趋势。
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动物疫病,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和低温干旱季节,绵羊和山羊的感染率、死亡率相对较高,并且一旦爆发将会对羊养殖业带来的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广大养殖户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详细调查该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并根据相关要求加强对该病的防治管理,避免出现该病大面积扩散的现象。
1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会对山羊和绵羊造成感染,对野生动物造成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尤其是针对于山羊而言,其感染该病毒的几率要高于其他品种的羊,并且山羊在感染该病之后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且不同品种、年龄的羊在感染该病毒之后也会产生具有差异性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通常会呈现出区域性流行的趋势,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或者是寒冷干旱的季节,普遍以零散的形式出现,但是若没有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将会呈现出大面积流行的状态[1]。
本病主要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病原菌而引起的传染,在病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会有大量病毒的产生,在羊与羊间进行接触后也会传染该病毒,并且健康羊间接接触患病羊使用过的用具、饲料、饮水以及牧草后也会引发感染。
除此以外,该疾病偶尔会呈现出爆发性流行的趋势,但是在发病之后的5~6年内会逐步缓和,一旦在羊群内爆发,病死率将会达到70~80%左右。
432022.9动物生产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及对策杨国丽(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以下简称P P R ),因其发病引起羊只发热、腹泻、肺炎、口腔溃疡等,故民间也称其为肺肠炎。
P P R 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能引起山羊和绵羊发病,一旦感染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50%以上,年龄越小的羊只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PPRV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RNA病毒,该病毒有囊膜,病毒粒子外观大多为球形,核衣壳为螺旋杆状,还包含有亚单位。
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该病一般的潜伏期为4~6天,最长达21天。
感染该病的羊烦躁,无精神,被毛不光泽,口鼻发干,没有食欲,流黏脓性鼻液,眼内分泌物增多而遮盖住眼睑,口腔内齿龈、颊部以及舌头等位置出现坏死性病变,口腔黏膜充血呈现红色坏死灶,可延展到下齿龈和下嘴唇部位,羊只表现为流涎,病重的脱水和消瘦。
体温达到40~42℃,发热3~5天后出现死亡羊只,而后体温下降,出现严重腹泻、呼吸困难而恶臭和咳嗽症状,母羊会流产,这样的羊只治愈的概率很小。
剖检病羊可见眼部结膜炎和口腔坏死性口炎,严重病例在咽喉和硬腭部位出现病变,呼吸道黏膜有出血点,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等肺炎病变,胃部瘤胃、网胃和瓣胃没有病变,皱胃糜烂和出血斑,脾脏肿大坏死,肠道出血坏死,肠系膜肿大,盲肠和结肠部位有斑马状条纹。
2 流行病学PPR主要感染牛、羊、鹿等小型的反刍动物,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唯一宿主,山羊感染后发病要比绵羊重,幼龄动物较成年动物易感。
该病大多发生在多雨季节和寒冷干燥的季节,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发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食用过的草料和饮水,发病圈舍的工具,饲养人员的衣物和动物活动的牧场等均具有传播该病的风险。
此外,如果圈舍空间狭小或密闭,存在羊只气溶胶感染的风险。
3 诊断可根据羊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例变化作出初步的诊断,但确诊该病还是要通过实验室检测。
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小反刍兽疫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以及《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二)小反刍兽疫应急与防治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三)发生疫情或存在疫情发生风险时,各地兽医行政部门应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建立责任制,做好小反刍兽疫监测、调查、预防、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
(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要密切监视国际疫情动态,科学评估疫情发生风险,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二)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小反刍兽疫疫情监测工作。
与周边国家接壤的省份要密切监视边境地区山羊、绵羊以及野羊等小反刍兽疫情动态。
林业部门发现羚羊、黄羊等异常死亡,要立即通知兽医部门采样检测。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和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
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诊断,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五)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六)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三、疫情确认
(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2名以上具备资格的防疫人员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根据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二)初步判定为疑似疫情的,必须指派专人按规范采集病料,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或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最终确诊。
(三)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确诊结果,确认小反刍兽疫疫情。
四、疫情分级与响应
小反刍兽疫疫情分为两级。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级(特别重大)疫情:
1.两个或多个省份发生疫情;
2.在1个省有3个以上(含)地(市)发生疫情;
3.特殊情况需要划为I级疫情的。
确认I级疫情后,按程序启动《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二)在1个省2个以下(含)地(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疫情的,为Ⅱ级(重大)疫情。
确认Ⅱ级疫情后,按程序启动省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
五、应急处置
(一)疑似疫情的应急处置
1.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家畜、畜产品、饲料及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
2.疫情溯源。
对疫情发生前30天内,所有引入疫点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来源及运输工具进行追溯性调查,分析疫情来源。
必要时,对原产地羊群或接触羊群(风险羊群)进行隔离观察,对羊乳和乳制品进行消毒处理。
3.疫情跟踪。
对疫情发生前21天内以及采取隔离措施前,从疫点输出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运输车辆及密切接触人员的去向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疫情扩散风险。
必要时,对风险羊群进行隔离观察,对羊乳和乳制品进行消毒处理。
(二)确诊疫情的应急处置
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彻底消毒,严格封锁、防止扩散。
1.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1)疫点。
相对独立的牧户或养殖场(户),以病死畜所
在的场(户)为疫点;放牧畜以病死畜放牧场为疫点;散养畜以病死畜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家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运载病畜的车、船、飞机等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的,以病死畜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2)疫区。
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公里范围的区域划定为疫区。
(3)受威胁区。
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10公里的区域划定为受威胁区。
划定疫区、受威胁区时,应根据当地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人工屏障(道路、围栏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存在情况,以及疫情溯源及跟踪调查结果,适当调整范围。
2.封锁。
疫情发生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跨行政区域发生疫情的,由共同上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发布封锁令。
3.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
(1)扑杀疫点内的所有山羊和绵羊,并对所有病死羊、被扑杀羊及其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饲料和垫料、污水等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3)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4)出入人员、车辆和相关设施要进行消毒;
(5)禁止羊、牛等反刍动物出入。
4.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1)在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动物检疫消毒站和临时监督检查站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设置。
(2)禁止羊、牛等反刍动物出入;
(3)关闭羊、牛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停止活羊、牛展销活动;
(4)禁止运出反刍动物产品,运出动物产品时必须进行严格检疫;
(5)对易感动物进行疫情监测,对羊舍、用具及场地消毒;
(6)必要时,对羊进行免疫。
5.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检疫监管,禁止活羊调入、调出,反刍动物产品调运必须进行严格检疫;
(2)加强对羊饲养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的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3)必要时,对羊群进行免疫,建立免疫隔离带。
6.野生动物控制。
加强疫区、受威胁区及周边地区野生易感动物分布状况调查和发病情况监测,并采取措施,避免野生羊、鹿等与人工饲养的羊群接触。
当地兽医行政管理
部门与林业部门应定期通报有关情况。
7.解除封锁。
疫点内最后一只羊死亡或扑杀,并按规定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后至少21天,疫区、受威胁区经监测没有新发病例时,经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由该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8.处理记录
各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完整详细地记录疫情应急处理过程。
9.非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检疫监管,禁止从疫区调入活羊及其产品;
(2)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防控意识;
(3)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风险,做好防疫的各项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六、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各地要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做好消毒用品、封锁设施设备、疫苗、诊断试剂等防疫物资储备。
(二)资金保障
小反刍兽疫应急所需扑杀、无害化处理、环境消毒以及免疫等防控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扑杀病羊及同群羊由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强制免疫费用由国家负担,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规定的比例分担。
(三)技术保障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设立小反刍兽疫参考实验室,协同有关技术单位尽快研制和生产诊断试剂、疫苗等防疫物资,并对各地有关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国家有关专业实验室和地方各级兽医诊断实验室逐步提高诊断监测技术能力。
(四)人员保障
1.国家和省级分别设立小反刍兽疫防控专家组,负责疫情现场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出应急控制技术方案建议。
2.各地应组建应急预备队,按照本级指挥部的要求,具体实施疫情处置工作。
3.各地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机构应协调边防、林业、质检、工商、交通、公安、武警等成员单位依照本预案及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