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
- 格式:docx
- 大小:22.76 KB
- 文档页数:9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传世花鸟作品鉴赏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传世花鸟作品鉴赏郎世宁代表了清中期的宫廷艺术品位。
1766年,78岁郎世宁去世,丧礼备极哀荣,乾隆还亲撰墓志铭,以⽰对这位⾼⼠的尊崇。
但在总计536卷的《清史稿》中,对郎世宁的全部记述只有这短短⼏句:“郎世宁,西洋⼈。
康熙中⼊值,⾼宗(乾隆)尤赏异。
凡名马,珍禽,异草。
辄命图之,⽆不栩栩如⽣。
设⾊奇丽,⾮秉贞等所及。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意⼤利⼈,原名朱塞佩·伽斯底⾥奥内,⽣于意⼤利⽶兰,清康熙帝五⼗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来中国传教,随即⼊宫进⼊如意馆,为清代宫廷⼗⼤画家之⼀,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作,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作,极⼤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主要作品有《⼗骏⽝图》《百骏图》《乾隆⼤阅图》《瑞⾕图》《花鸟图》《百⼦图》等。
意⼤利传教⼠兼画师郎世宁,⾃来到清廷以后,为了达到迎合皇帝从⽽能够传教的⽬的,在刻苦研习中国传统⽂化和绘画技法的基础上,逐步把西洋绘画中的写⽣技法,包括肌理解剖、光影、透视等技法融⼊到他的绘画创作中,最终形成了郎式独有的新体绘画风格,不仅赢得了清朝皇帝的欣赏和重⽤,⽽且成为尝试“西画中⽤”创新路上的第⼀⼈。
本⽂在分析郎世宁“写⽣”的风格及理念的基础上,初步阐明了他“融西⼊中”的这⼀不凡举措所具有的意义及影响;并通过对后世关于郎世宁褒贬评价的⽐较分析,试图探寻中西⽅两⼤绘画体系,在“写⽣”理念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
郎世宁,1688年⽣,1766年逝世,意⼤利⽶兰⼈。
原名朱塞佩·伽斯底⾥奥内。
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
清康熙五⼗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
简述郎世宁对中国艺术发展的贡献
郎世宁是中国清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画家,他在中国的绘画生涯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郎世宁在中国绘画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的画作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具有西方绘画的技巧和风格,深受清朝宫廷的喜爱和赞赏。
他主要绘制了一些重要的宫廷画作,如《乾隆大阅图》、《十骏图》等,这些画作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
郎世宁还为清朝宫廷传授了西方绘画的技巧和风格,促进了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交流。
他通过绘制油画和西画作品,向中国人展示了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帮助提高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郎世宁在中国艺术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画作和贡献为中国文化艺术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
中国历史故事-郎世宁《百骏图》创作背景郎世宁在中国的生活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百骏图》,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来到中国之后,于清朝雍正六年创作的作品。
郎世宁最开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是以传教士的身份前来,目的是为了向中国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传播天主教义,扩大宗教影响。
不过天主教并不受当时统治者的认同,他们拒绝郎世宁等人向百姓传播天主教义,并不赞同他们的宗教信仰。
主要目的眼看是不行的,但是清朝统治者却对郎世宁的绘画产生兴趣,将郎世宁留在宫中,成为一位宫廷画师。
就这样原本传教次啊是主业的郎世宁,最终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清朝皇宫中的一位宫廷画家。
百骏图创作于雍正六年,雍正皇帝当时对西方传教士比之康熙帝还更为严厉。
当时许多传教士都遭受厄运,幸而郎世宁服务于宫廷,这才免受责难。
欧洲以色彩艳丽,注重写实的油画见长,郎世宁自然更擅长油画。
不过因为油画保存不易,时间久了容易变黑模糊,看不清本来面目,不受皇帝喜爱。
于是郎世宁只能抛弃自己原有的绘画方式,学习使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的艰难技巧。
另一个方面,清朝有宫廷画师绘画之前,必须先在作画前绘制稿本,随后将稿本上呈皇帝,在得到皇帝批准之后,才照着稿本绘制图画的规定。
郎世宁自然也必须遵守这个规定,在绘制《百骏图》之前绘制稿本,得到批准,这才有了今日大家看见的《百骏图》。
《百骏图》的稿本,现如今保留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都充分说明了郎世宁在清朝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受到的限制。
郎世宁受到限制并不仅仅是在创作方面,同时也在生活方面。
郎世宁虽然说是宫廷画师,但是当时的生活和创作条件却并不好。
他的欧洲伙伴王致诚曾在写往欧洲的信件中说起他们作画的情形:“吾人所居乃一平房,冬寒夏热。
视为属民,皇上恩遇之隆,过于其他传教士,但终日供奉内廷,无异囚禁……作画时颇受掣肘,不能随意发挥。
”又因为他不是中国人,是欧洲人,受到的限制则更多。
这种生活条件一直到乾隆帝继位之后,才逐渐变好。
也许是因为乾隆帝在继位之前,还是宝亲王的时候,就与郎世宁有了交情。
《设色竹荫西狑图轴》沈阳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2他是供职于中国清代宫廷的意大利画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经历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外国画家,他就是郎世宁。
郎世宁身在清代宫廷期间,以西洋绘画笔法杂糅中国传统画法,创作了大量宫廷绘画,对中国后世的绘画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他生前创作的《设色竹荫西狑图轴》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被定为该院镇馆之宝。
三年前,在北京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郎世宁的《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竟然拍出了1.44亿元的天价。
郎世宁的绘画究竟蕴含哪些艺术价值?为何拍出如此天价?他在清朝宫廷期间有哪些传奇故事?本期讲堂将为读者一一揭晓。
郎世宁是康熙年间来华最晚的一位油画家,同时,他又是在清宫中活动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位外籍画家。
这幅《设色竹荫西狑图轴》,全画纵为360厘米,横为143厘米,画心纵为246厘米,横为133厘米,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画面设色翠竹三株,与竹同生有癞瓜。
瓜藤与竹枝相互缠绕低垂成荫,同时有熟透的癞瓜结出鲜红的果实,挂于竹间藤蔓上。
一只西狑站立于芳草地上,地面有多种奇花异草,其目视前方,神态宁静怡然。
右下自题:臣郎士宁恭绘。
右上角钤:“怡亲王宝”朱文方印。
作者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方式,使中国宫廷绘画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的时代特征,即中西合璧的画风。
这幅画作在上世纪60年代“落户”沈阳故宫博物院,据资料记载,当时是由负责藏品征集的工作人员购自北京。
走红宫廷郎世宁讨乾隆皇帝欢心2000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将所藏的郎世宁《设色竹荫西狑图轴》送往意大利展览,时任意大利总统的科西嘉在参观时笑言:2000万美元,把这幅美妙的作品留给意大利吧!2000万美元,当时可以兑换近2亿人民币。
2亿人民币,买不到一张画狗的画儿?这幅画凭什么价值连城?纪连海分析说,这幅画作有几大神奇之处。
第一个神奇之处就在于:这幅清朝宫廷画的作者,是一个外国人。
一个外国人画的画居然会在沈阳故宫里出现,并且这幅画显然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画的风格。
郎世宁:清廷洋画师紫禁城中的一生2015年秋,在香港《大雅雍容——清代后妃肖像》专场拍卖会上,一幅名为《纯惠皇贵妃朝服像》的清代绘画,以1.374亿港元落槌。
画中人物是乾隆的一位贵妃,虽是汉人,出身也不高,不过在后宫中算容貌较美的一个嫔妃,乾隆也非常宠爱她。
这幅肖像画号称“中国的蒙娜丽莎”,画作者是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
郎世宁以绘制帝王家族的肖像画为主,还负责如祭祀这类重大事件、生活场景、花鸟动植物等的绘画,为皇室家族贡献了非常多的作品。
但出于画师的谦抑和敬意,画师不能在皇室成员的肖像画上署名,因此确定出自他手的也只有百幅以内。
因此,只要是真品拍卖,必是高价。
郎世宁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在紫禁城为清朝宫廷作画50来年,然而,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欧洲人。
纯惠皇贵妃朝服像向往中国的画家传教士郎世宁原名 Giuseppe Catiglione,于1688年出生于意大利,自幼爱画画,并展现出绘画天赋。
青少年时期,郎世宁在意大利米兰学习绘画,并深受当时的透视法大师、修道士安德烈·波佐的影响。
1707年,郎世宁加入了耶稣会,并进入修道院学习。
明清之际,很多西方传教士以科技为突破口进入中国传教。
郎世宁听到一位从远东回到意大利的传教士描述了东方文明的神奇,不禁心向往之,于是向教会表达了自己希望去中国传教的愿望。
1715年,他前往澳门,一边传教,一边学习中文。
不久,他又从澳门去到广州。
如果说其他传教士是以科技为于中国传教开道,郎世宁就是用绘画打开了中国皇家的大门。
当时的广东巡抚,知道来华的洋人中有位画家,就上奏康熙皇帝,康熙酷爱科学和艺术,听说来了一个西洋画家,非常高兴和好奇,于是诏令其北上进京。
作为传教士的郎世宁当然抓住机会向康熙宣扬天国与基督,却被康熙制止,不给他传教的机会,只是聘他为宫廷画师。
这画师一当就是一辈子。
郎世宁为乾隆画的戒装骑马图洋画师步步惊心的宫廷人生当时的宫廷画室坐落于御花园和庭院之间,环境较差,冬冷夏热,画师们朝七晚五地工作,少有休息日。
清宫十大顶级画家——洋画师:郎世宁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
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郎世宁除了作画外,还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参与了圆明园内长春园欧洲式样建筑物(俗称西洋楼)的设计和施工。
大概就在郎世宁为修建长春园工作期间,一度担任过掌管皇家园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职务,官职为正三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百骏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
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
郎世宁在宫廷内作画,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
但郎世宁在为中国皇帝服务时,其身份仅是一个宫廷画家而已,并无优越条件。
他的欧洲伙伴王致诚曾在写往欧洲的信件中说起他们作画的情形:“吾人所居乃一平房,冬寒夏热。
视为属民,皇上恩遇之隆,过于其他传教士,但终日供奉内廷,无异囚禁,作画时颇受挚肘,不能随意发挥。
”其作画场所及条件都十分艰苦,郎世宁的荣誉来之不易。
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嵩献英芝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弘历哨鹿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孔雀开屏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平安春信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聚瑞图》上海博物馆藏《郊原牧马图卷》(亦称“八骏图”)故宫博物院藏《高宗帝后像》现藏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郎世宁为何能被聘为大清皇室专用画师
导语:宫廷画师郎世宁本来是一位意大利人,但是在1715年的时候他来到了清朝进行传教,当时他很快就和康熙见了面,康熙本身就十分喜欢科学以及一些
宫廷画师郎世宁本来是一位意大利人,但是在1715年的时候他来到了清朝进行传教,当时他很快就和康熙见了面,康熙本身就十分喜欢科学以及一些艺术,所以尽管并不相信他的宗教问题但是却一直对他十分的礼遇有加,于是在此之后就立即将他封为了专门为大清皇室服务的画师,住进了如意馆之中,之后的五十年郎世宁一直潜心作画,取得了非常多的荣耀。
郎世宁作品
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一生,有五十多年是在中国度过的。
他从康熙开始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更,取得了许多其他人所没有的荣耀,他的成就是之前所有进入中国传教的外国画家所不能企及的,同时也让许多本土的画家无法超越。
可是郎世宁在为皇室人员服务的时候,身份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家而已,而且当时作画的条件也是十分简陋的,所以说他的荣誉是十分难得的,也可以看出郎世宁为了作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1766年,宫廷画师郎世宁在自己七十八岁生日之前离开了人世,在此之后他的尸骨被埋葬在城外的传教士墓地之中,乾隆对此表示了十分的惋惜和关系,特地让人为他操办了后事,并且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他的生平事迹,就连墓志铭都是皇帝亲手写的。
他的一生在中国度过了半个世纪,为清朝和国外的艺术做出了许多贡献,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敬仰。
郎世宁作品
生活常识分享。
紫禁城里的西洋画师——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
作为清朝宫廷画家,历康、雍、乾三朝,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去世,在中国生活了51年。
郎世宁像
郎世宁在中国的五十多年里,画有大量作品,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
战图》等。
郎世宁的绘画艺术风格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尤其是人物画方面,在强调光感和立体感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画人物写真的表现形式,使其绘画作品在当时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嵩献英芝图》
郎世宁对于透视法在中国的引进起了很大作用。
雍正时期学者年希尧写的中国最早介绍焦点透视法的著作《视学》,其序言中写道:“迨后获与泰西郎学士数相晤对,即能以西法
作中土绘事。
”
焦点透视画法是产生于欧洲的一种技法,它运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为的是在画面上更好地表现出立体感。
郎世宁对于这一西方绘画技法的传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郎世宁写实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同时他也用画笔记录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其作品成为我们研究清代绘画和清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郎世宁作品欣赏
《聚瑞图》
《交阯果然图》
《玉苍鹰图》
《洋菊图》
《锦春图》
《花阴双鹤图》
《海西知时草图》
《十骏犬——金翅猃》
《十骏犬——苍猊》
《白海清图》
《开泰图》
《瑞狍图》
《仙萼长春图——百合缠枝牡丹》。
清宫十大画家--郎世宁清郎世宁百骏图百骏图郎世宁画《百骏图卷》为清代绘画神品上上,原图绢本纵94.5公分横776.2公分,藏宫廷大内人莫能观。
满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宫为故宫博物院,方得以浏览。
此后故宫博物院付梓在故宫周刊发表遂公开于世,蜚声世界艺坛。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画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场面。
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緻。
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複,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
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
此图绘于雍正六年(1728),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郎世宁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
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
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
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
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
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
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
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
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
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清郎世宁百骏图稿本拍品清郎世宁画玛常斫阵图玛常为清军平定西域战争的立功者,随副将军富德讨伐准噶尔部,深入敌阵弃坐骑负伤应战,后升护军统领。
名家古画之三:郎世宁宫廷画名家古画之三:郎世宁宫廷画郎世宁(1688—1766)是意大利人,生于米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到中国,随即入宫,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重用。
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乾隆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城战图》等。
1、八骏图2、百蝶图卷、纸本=纵116.2*横27.44(CM)框、纸本=纵66.00*33.00横(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作品,色彩鲜艳、亮丽,逼真写实的手法将百只蝴蝶描绘的栩栩如生。
3、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框、纸本=纵110*横48.4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图人物为平定西域勇士阿玉锡。
坚毅、勇敢的阿玉锡全身戎装,持矛跃马,杀敌如入无人之境,精细、真实地刻画了蒙古族勇士的形象4、孔雀开屏图大轴绢本设色纵328厘米横28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表现了繁花盛开的庭院内,一只雄孔雀正展开美丽的尾羽,向另一只雄孔雀炫耀。
这是一幅充分表现中西绘画技法融为一体的作品。
山石采用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并细加点苔,树木枝干以及孔雀的身体又采用欧洲的明暗画法,已突出立体感和细部的结构变化。
牡丹花采用中国传统工笔画法,而玉兰和海棠却又采用西方绘画的明暗变化,叶片上有彩影的折射,质感突出。
地面也以色彩全部铺满,不似传统技法中的留白,空间上透视感强。
5、竹阴西猞图此图工笔设色绘苦瓜藤绕翠竹。
瓜藤下有一猎犬,昂首垂尾。
猎犬皮毛光泽,骨骼肌肉皆显逼真质感。
右下落款:"臣郎世宁恭绘"。
上钤"怡亲之宝"一印,可知此图为怡亲王允祥收藏。
6、平安春信图纸本私人收藏7、聚瑞图8、花阳双鹤图轴9、苹野鸣秋图10、秋野群鹿图11、嵩献英芝图轴12、孝贤皇后像郎世宁及其宫廷画:郎世宁(1688—1766),是意大利人,生于米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到中国,随即入宫,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为乾隆画马的郎世宁郎世宁画作众所周知,清朝满族人是马上得天下,所以对于骑射非常重视,也很喜欢马,乾隆皇帝更是对马喜爱有加。
史料记载,乾隆有最喜欢的十匹骏马,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十骏马图》,画的就是这十匹骏马。
郎世宁是意大利人,1715年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
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在艺术上,郎世宁是一位多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
他来了以后,给乾隆皇帝画像的任务主要就由他来承担了,当然也包括乾隆皇帝的御马。
乾隆每年都要去打猎,去行围,去进行军事训练,观看马术表演,检阅部队等等,这个时候,乾隆都要骑着他心爱的御马,就由郎世宁给他留下影像资料。
在这些画中,骏马的身形、皮毛都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与我们古代的白描手法有着天壤之别。
郎世宁的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技法不同的是,他是画油画出身,特别善于表现马的皮毛和肌肉,同时因为他学过解剖,能用明暗的方式表现出皮毛的质感,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他画的马就从过去那种画上的马变成相片里的马了,也就是完全有立体感、质感很强,让人看了产生想动手摸一摸的感受,就像真的似的。
所以,当时在宫廷里轰动一时,得到了皇帝和王公贵族的喜欢,更是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
说到郎世宁擅长画马,还有这样一个传闻。
史料记载,宫廷画师每日清晨,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寓所步行进宫,卯时向宫门禁报到,也就是说,郎世宁到了中国以后,皇帝给他安排在紫禁城不远的地方居住,方便随时召见他入宫作画,而这处寓所,正是位于东华门的一处宅院。
那时候,清代专门管理御马的机构也就是御马监,就设置在东华门附近,因此,郎世宁在没有绘画工作的时候,就常常去御马监看皇帝的御马,所以郎世宁才能把马刻画得栩栩如生。
由郎世宁绘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百骏图》,百匹花色各异的骏马,放牧游息在草原上,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如果不是常年在御马监细心观察马匹的生活习性,是绝对不能画出如此堪称完美的《百骏图》。
史上最全的郎世宁字画知识在中国郎世宁是个画家,宫廷画家,也算得上在朝廷做设计师工作,他以这个名字开始了在中国长达五十年之久的宫廷设计师的生涯。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郎世宁的作品现主要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镇江市博物馆、沈阳故宫、天津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两幅。
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德国柏林的东亚美术馆也藏有个别作品。
雍正在位13年,由乾隆继承大统。
乾隆皇帝雅好书画诗文,在位期间重视宫廷绘画的发展,所以从康熙时就入宫的画家郎世宁仍然得到重用,成为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
乾隆登基时年24岁,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
郎世宁的作品,有中国水墨画,也有油画、水彩画和珐琅画,其画风亦中亦西中西合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宫廷画风格。
为迎合各个皇帝的喜好,郎世宁总在调整自己的画技。
康熙不喜欢油画,更无法接受西画中的透视法。
为此,郎世宁学习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的高难技巧,一笔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笔,也不能修改润饰,笔法稍有踌躇,便前功尽弃。
为不在画上留有透视法中的阴影,郎世宁便在同一幅画中对山水或庭园采用不同的视点与角度。
正是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蹈,让郎世宁的画作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为了纠正绘画的平面视觉,郎世宁向康熙建议办一所绘画学校,康熙没同意。
这种境况直到1722年雍正继位后有所改善。
郎世宁简介中介绍到他出生在1688年,本来是一个纯正的意大利人,他原来的名字是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出生在米兰地区,但是在1715年的时候进入了中国,他本来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人,作为一位传教士才会来到清朝,之后因为机缘巧合就进入了皇宫之内,并在宫中创建了如意馆,正式成为一名为大清宫廷服务的专业画师。
因为十分擅长绘画和设计的工作,还曾经加入了在圆明园之内设置西洋楼的工作。
2008年在北京中嘉国际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乾隆年间郎世宁绘皇帝起居生活《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现身拍卖行,并被以1.44亿元的高价拍下,震撼全场。
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郎世宁[1](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
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见插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
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尽管如此,洋画家郎世宁也必须遵守作画前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的清宫绘画制度,目前保留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郎世宁《百骏图》稿本就说明了这一点。
郎世宁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
郎世宁原系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于为皇帝作画竟没有机会传教。
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
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陈列。
1688年郎世宁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9岁入热那亚耶稣会。
不久即运用他的艺术才华为该市修道院内小教堂绘了两幅宗教画。
那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极为向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宁就请求该会派他前往中国。
郎世宁教士1715年七月抵中国,11月获康熙皇帝召见。
当时康熙61岁,酷爱艺术与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作一位艺术家看待,甚为礼遇。
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反中国正统思想,只因为传教士懂得数学基本原理,国家才予以聘用。
”他又表示诧异道:“你怎能老是关怀你尚未进入的未来世界而漠视现实的世界其实万物是各得其时的。
”旋即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不给他传教的机会。
宫廷画师每日清晨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寓所步行进宫,七时向宫门禁卫报到。
在一所坐落于庭院与御花园之间的画室内作画,直到下午五时为止。
这间屋子夏天炎热,冬天严寒,画师必须把一缸缸颜料放在小炭炉上烘着以免凝结。
除绘画外他们还得修习汉文与满文。
康熙不喜欢油画,因为年代久了就会变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
于是郎世宁与其他欧籍画师学习使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的艰难技巧。
一笔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笔,也不容修改润饰。
笔触偶有踌躇,或下笔太重,那幅画就毁了。
宫廷画家都依照宋人郭熙定的原则作画:“山水画中,画山盈丈,树木盈尺,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
”平行线条就是不折不扣地平行下去。
在郎世宁看来,中国绘画的远近配合观念彻底错误。
他向康熙建议设立一所绘画学校,不获采纳。
后来他出版了一本《视学》。
不过,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是虚伪的,非艺术化的。
中国画中对物的视点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视线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画家在同一幅画中能对山水或庭园表现不同的视点与角度。
郎世宁的作画题材由皇帝指定。
人像必须画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人们以为像上的阴影“好似脸上的斑点瑕疵”。
1722年康熙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继位,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受到特殊礼遇,向中国的皇帝和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
作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的《聚瑞图》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松献英芝图》轴和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的《百骏图》卷等画幅,都显示了郎世宁坚实的写实功底,体现了他早期绘画的特色和面貌,具有浓厚鲜明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
在雍正年间,郎世宁根据皇帝的旨意,向中国的宫廷画家斑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王珓、葛曙和永泰等人传授欧洲的油画技艺,从此,纯属欧洲绘画品种的油画,在清朝的宫廷内也开始流行。
从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中得知,在这段时间里,郎世宁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保存至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多已经失传了。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皇帝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这为郎世宁提供了发挥其创作才能的极好机会。
他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这座东方名园内,画了许多装饰殿堂的绘画作品。
其中既有欧洲风格的油画,还有在平面上表现纵深立体效果的欧洲焦点透视画。
雍正皇帝对于这位洋画师的作品十分赞赏,曾经对一幅人物画的图稿做了如下评语:“此样画得好!”(见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 在宫廷之外,郎世宁还与雍正皇帝的几个同父异母弟弟关系颇为密切,如怡亲王允祥、果亲王允礼、慎郡王允禧等,为他们作画,并有多件作品流传至今。
如《果亲王允礼像》页(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八骏图》横幅(江西省博物馆收藏)、《马图》册(上海博物馆收藏)等。
这些作品和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郎世宁在宫廷之外频繁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当时的满洲贵族圈子里,玩赏欧洲风味的艺术品是一种流行的时尚。
雍正在位13年,由乾隆继承大统。
乾隆皇帝雅好书画诗文,在位期间重视宫廷绘画的发展,所以从康熙时就入宫的画家郎世宁仍然得到重用,成为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
乾隆登基时年24岁,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
而且从现存的郎世宁作品上看,弘历在即位前任宝亲王期间,就与郎世宁相识,并有颇多接触,关系甚为密切。
即位后的乾隆皇帝多次颁赐钱和实物奖赏宫廷画家,几乎每次都有郎世宁的份儿,与宫廷画家中的元老冷枚、唐岱等人待遇相同。
后来乾隆皇帝还为郎世宁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七十岁寿辰祝寿仪式,赏赐寿礼甚丰,并亲笔书写了祝词。
这时郎世宁已77岁,谙习内廷事务,于是教会高级人士令他向皇帝呈递奏折,此举很危险。
某日乾隆照常来看他作画,郎世宁匍匐跪下,说了几句有关“我们的神圣教律”遭受谴责之类的话后,就从怀中掏出一卷用黄绸包裹的耶稣会奏折呈上。
当时内廷太监看见郎世宁的大胆举动,都吓得心惊胆战,乾隆却温和地说:“朕并没谴责你们的宗教,朕只是禁止臣民皈依罢了。
”从此以后,郎世宁每晨入宫必受搜查,以保证他的确没有怀带什么奏折。
郎世宁还不死心,又试了一次。
1746年有5名本笃会传教士判处死刑。
一日乾隆命郎世宁呈一幅新画的画稿时,他又跪下说:“求陛下对我们忧伤戚戚的宗教开恩。
”乾隆面有愠色,不置答复,皇帝的决定是不能更改的。
不过郎世宁在宫中也有轻松的时刻。
某日乾隆见妃嫔环绕左右时郎世宁颇感局促不安,就问他:“卿看她们之中谁最美”郎世宁答道:“天子的妃嫔个个都美。
”乾隆又追问:“昨天那几个妃嫔中,卿最欣赏谁”“微臣没看她们,当时正在数宫殿上的瓷瓦。
”“瓷瓦有多少块”郎世宁回答:“30块。
”皇上命太监去数,果然不错。
此后郎氏就没再受作弄。
不过他还是奉命描绘一幅帝后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图像,画题是:“心写治平”。
这是郎世宁所绘二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
乾隆仅在该画完竣、七十万寿及让位时看过此画三次。
随即将画密封于盒内,旨谕有谁窃视此画,必凌迟处死。
郎世宁身为宫廷画师,将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画——战争的场面,壮观的狩猎,喜庆宴会等。
他最好的作品之一为“哈萨克贡马图”与“玛,整个绢卷轴中笔触挥洒自如,景色生动逼真。
乾隆要修建圆明园为夏宫,郎世宁又秉旨设计图则。
乾隆命郎世宁起草建筑图样进说:“就采用欧夷的样式吧。
”从那幅带有巍峨壮丽巴洛克风格的蓝图中,可以见到建筑上的主要旨趣,大理石圆柱以及意大利式豪华富丽的螺旋形柱头装饰。
不过,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用兽形装饰的飞檐,却是中国传统式样。
这项工程于1747年至1759年间进行。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百余年间,清朝中央政权与西北蒙古族各部和维吾尔族回部争战频繁,终于在乾隆中期平定了蒙古族厄鲁特部和回部的叛乱,使得西北的边境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
为此乾隆皇帝在宫廷画家中挑选了以郎世宁为首的中外画家,创作了一系列史诗般的画幅。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厄鲁特蒙古族的杜尔伯特部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合称为三车凌)以及厄鲁特蒙古族的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相继归顺清朝,乾隆皇帝特地在承德的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举行盛大仪式表示庆贺。
时年66岁的郎世宁和另外两位欧洲传教士画家王致诚、艾启蒙等一起,赶赴承德,画了一批蒙古族归顺首领的油画人物半身肖像。
后来又根据此行搜集的素材,郎世宁和其他中外画家共同完成了两幅大型的历史画:《乾隆万树园赐宴图》横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和《乾隆观马术图》横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两幅画完成之后,张贴在避暑山庄内“卷阿胜境”殿的东西墙上。
郎世宁描绘这一主题的绘画作品还有《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玛瑺斫阵图》卷(有两幅,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德国柏林东亚美术馆收藏)、《哈萨克贡马图》卷(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等。
另外,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开始,郎世宁和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一起为铜版组画《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册(又称《乾隆平定西域战图》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很多博物馆中均有收藏)绘制图稿。
这套十六幅的图稿后来通过广州粤海关将其送往法国巴黎镌刻成铜版刷印,成为宫廷艺术的珍品之一。
铜版画草稿主要是由郎世宁负责,他画了其中的若干幅,还用拉丁文和法文写了具体说明。
遗憾的是当这套铜版组画竣工从法国运回中国时,郎世宁已经因病去世了。
后来清朝宫廷仿照《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绘刻了一系列表现征战场面的铜版组画,这些画幅是由清宫内供职的中国画家制作的,它们成为中国最早的铜版画作品,其中郎世宁的开创之功不可没。
郎世宁除了作画外,还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参与了圆明园内长春园欧洲式样建筑物(俗称西洋楼)的设计和施工。
大概就在郎世宁为修建长春园工作期间,一度担任过掌管皇家园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职务,官职为正三品。
对中国绘画的贡献聂崇正认为,虽然郎世宁的绘画可谓中西合璧,实际上主要的画法还是西方的,只是根据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光线利用上进行了调整。
欧洲的肖像画,比如荷兰的伦勃朗,经常将人物置于侧光环境中,人脸就会半明半暗,但这在当时,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认为是“阴阳脸”,被画脏了脸。
郎世宁就借鉴中国人像写真,让人脸尽量接受正面光,避免侧面光,同时在人物的鼻翼两侧、鼻子、脖子下,稍稍加重,这样五官就更清晰、立体。
郎世宁对于透视法在中国的引进也起了很大作用。
雍正时期的学者、大名鼎鼎的总督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写过中国最早介绍透视法的著作《视学》,文中就曾提到该书是和朗学士多次交谈、探讨才写成。
里面附有很多介绍欧洲透视法的木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