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集料石粉含量与MB值试验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2
人工砂及混合砂中石粉含量试验(亚甲蓝法)1.将亚甲蓝粉末在下烘干至恒重,称取烘干亚甲蓝粉末10g精确至0.01g,倒入盛有约600ml蒸馏水(水温加热至35~40℃)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持续搅拌40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将溶液倒入1L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容量瓶1L的刻度。
2.将人工砂或者混合砂样品缩分至4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公称直径5.0mm的颗粒。
3.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1g。
将试样倒入盛有(500±50)ml蒸馏水的烧杯中,用叶轮搅拌机以(600±60)r/min转速搅拌5min,形成悬浮液,然后以(400±40)r/min 转速持续搅拌,直至试验结束。
4.悬浮液中加入5ml亚甲蓝溶液,以(400±40)r/min转速搅拌至少1min后,用玻璃棒蘸取一滴悬浮液(所取悬浮液滴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12mm内),滴于滤纸(置于空烧杯或其他合适的支撑物上,以使滤纸表面不与任何固体或者液体接触)上。
若沉淀物周围未出现色晕,在加入5ml亚甲蓝溶液,继续搅拌1min,再用玻璃棒蘸取一点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若沉淀物周围仍未出现色晕,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沉淀物周围出现约1mm宽的稳定浅蓝色色晕。
此时,应继续搅拌,不加亚甲蓝溶液,每1min进行一次蘸染试验。
若色晕在4min内消失,在加入5ml亚甲蓝溶液;若色晕在第5min消失,在加入2ml亚甲蓝溶液。
两种情况下,均应继续进行搅拌和蘸染试验,直至色晕可持续5min。
5.记录色晕持续5min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精确至1ml。
6.亚甲蓝MB值按下式计算:MB=V/G×10式中MB—亚甲蓝值(g/kg),表示每千克0~2.36mm粒级试样所消耗的亚甲蓝克数,精确至0.01;G—试样质量(g)V—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的总量(mL)注:公式中的系数10用于将每千克试样消耗的亚甲蓝溶液体积换算成亚甲蓝质量。
桥梁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标准)第一节原材料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是工程施工中质量保证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施工中,施工单位必须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控制,并经具有相关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经相关部门批准,才能进场使用。
施工单位应该计划好施工开工时间,提前进行原材料准备,原材料送检,配合比试配或送检。
对混凝土配合比送检,施工单位宜提前30天进行送检。
一、粗集料桥涵混凝土的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实、均匀洁净、级配合理、粒形良好、吸水率小的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低标号混凝土还可采用卵石。
1.氯盐锈蚀环境严重作用下的混凝土,不宜采用抗渗性较差的岩质(如花岗岩、砂岩等)作粗集料.粗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1的要求。
表5-1-1 粗集料的技术指标注:1.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30~C60及有抗冻、抗渗或取它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
2.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应小于1.5倍,岩石强度首先应由生产单位提供,工程中可采用压碎值指标进行质量控制。
3 .粗集料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炉渣等杂物。
4. 当粗集料中含有颗粒状硫酸盐或硫化物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是否满足混凝土的耐久性。
5. 采用卵石破碎时,应具有两个及以上的破碎面,且破碎面应不小于70%。
2.粗集料应采用二级或多级配。
粗集料的颗粒级配,宜采用连续级配或连续级配与单粒级配合使用。
在特殊情况下,通过试验证明混凝土无离析现象时,也可采用单粒级。
粗集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5-1-2的要求。
表5-1-2 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规格3. 粗集料最大粒径应按混凝土结构情况及施工方法选取,但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最小边尺寸的1/4和钢筋最小净距的3/4;在两层或多层密布钢筋结构中,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距的1/2,同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75mm;混凝土实心板的骨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37.5mm,泵送混凝土的粗集料的最大粒径,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对碎石不宜超过输送管径的1/3,对卵石不超过输送管径的1/2.5.二、细集料1. 细集料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吸水率小、颗粒洁净的河砂,河砂不易得到时,也可用硬质岩石加工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人工砂。
细集料亚甲蓝试验细集料亚甲蓝试验1、目的与适用范围1.1本方法适用于确定细集料中是否存在膨胀性粘土矿物,并测定其含量,以评定集料洁净程度,以亚甲蓝值MBV表示。
1.2本方法适用于小于2.36mm或小于0.15mm的细集料,也可用于矿粉的质量检验。
1.3当细集料中的0.075mm通过了小于3%时,可不进行此项试验即作为合格看待。
2、试验步骤2.1标准亚甲蓝溶液(10.0g/L±0.1g/L标准浓度)配制2.1.1测定亚甲蓝中的水分含量w。
称取5g左右的亚甲蓝粉末,记录质量Mh,精确到0.01g。
在100℃±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若烘干温度超过105℃,亚甲蓝粉末会变质),在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称重,记录质量Mg,精确到0.01g。
按式(T0349-1)计算亚甲蓝的含水率w:W=(Mh-Mg)/Mg×100式中:Mh———亚甲蓝粉末的质量(g);Mg———干燥后亚甲蓝的质量(g)。
2.1.2取亚甲蓝粉末(100+w)(10g±0.01g)/100(即亚甲蓝干粉末质量10g),精确至0.01g。
2.1.3加热盛有约600mL洁净水的烧杯,水温不超过40℃。
2.1.4边搅动边加入亚甲蓝粉末,持续搅动45min,至直亚甲蓝粉末全部溶解为止,然后冷却至20℃。
2.1.5将溶液倒入1L容量瓶中,用洁净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加洁净水至容量瓶1L刻度。
2.1.6摇晃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
将标准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亚甲蓝标准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
配置好的溶液应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并避光保存。
2.2制备细集料悬液2.2.1取代表性试样,缩分至约400g,置烘箱中在105℃±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2.36mm颗粒,分两份备用。
2.2.2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0.1g。
细集料亚甲蓝试验1、目的与适用X围1.1本方法适用于确定细集料中是否存在膨胀性粘土矿物,并测定其含量,以评定集料洁净程度,以亚甲蓝值MBV表示。
1.2本方法适用于小于2.36mm或小于0.15mm的细集料,也可用于矿粉的质量检验。
1.3当细集料中的0.075mm通过了小于3%时,可不进行此项试验即作为合格看待。
2、试验步骤2.1标准亚甲蓝溶液〔10.0g/L±0.1g/L标准浓度〕配制测定亚甲蓝中的水分含量w。
称取5g左右的亚甲蓝粉末,记录质量Mh,精确到0.01g。
在100℃±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若烘干温度超过105℃,亚甲蓝粉末会变质〕,在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称重,记录质量Mg,精确到0.01g。
按式〔T0349-1〕计算亚甲蓝的含水率w:W=〔Mh-Mg〕/Mg×100式中:Mh———亚甲蓝粉末的质量〔g〕;Mg———干燥后亚甲蓝的质量〔g〕。
取亚甲蓝粉末〔100+w〕〔10g±0.01g〕/100〔即亚甲蓝干粉末质量10g〕,精确至0.01g。
加热盛有约600mL洁净水的烧杯,水温不超过40℃。
边搅动边加入亚甲蓝粉末,持续搅动45min,至直亚甲蓝粉末全部溶解为止,然后冷却至20℃。
将溶液倒入1L容量瓶中,用洁净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加洁净水至容量瓶1L刻度。
摇晃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
将标准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亚甲蓝标准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
配置好的溶液应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并避光保存。
2.2制备细集料悬液取代表性试样,缩分至约400g,置烘箱中在105℃±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2.36mm颗粒,分两份备用。
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0.1g。
将试样倒入盛有500mL±5mL 洁净水的烧杯中,将搅拌器速度调整到600r/min,搅拌器叶轮离烧杯底部约10mm。
石粉含量测定仪使用说明一、石粉含量测定仪操作方法时间设定:接通电源,先按“时间设置”拨码器,时间显示为3位。
最大时间为999秒。
例如:设定搅拌时间为8分钟,拨码器设为480。
搅拌8分钟后,搅拌自动停止。
如需继续搅拌4分钟,可将拨码器设为240,按一下清零开关仪器从新工作,即搅拌4分钟后停止。
每次搅拌停止后,仪器能自动蜂鸣报警。
转速设定:当仪器接通电源后,拨动“速度选择”开关,速度600转/min,可转换为400转/min。
启动仪器:当时间与速率设定完成后,按下启动开关,即进入搅拌状态。
如中途停止搅拌,再次按下启动开关又进入工作状态。
二、石粉含量测定仪试验步骤1、标准亚甲蓝溶液910.0g/L±0.1g/L标准浓度)配制;(1)测定亚甲蓝中的水分含量w。
称取5g左右的亚甲蓝粉末,记录质量mh,精确到0.01g。
在100℃±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若干温度超过105℃,亚甲蓝粉末会变质),在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称重,记录质量mg,精确到0.01g。
按式(T0349-1)计算亚甲蓝的含水率w w = (mh-Mg)/mg×100式中:mh—亚甲蓝粉末的质量(g);mg—干燥后亚甲蓝的质量(g)。
(2)取亚甲蓝粉末(100+w)(10g±0.01g)/100(即亚甲蓝干粉末质量10g),精确至0.01g。
(3)加热盛有约600mL洁净水的烧杯,水温不超过40℃。
(4)边搅动边加入亚甲蓝粉末,持续搅动45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全部溶解为止,然后冷却至20℃。
(5)将溶液倒入1L容量瓶中,用洁净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加洁净水至容量瓶1L刻度。
(6)摇晃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
将标准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亚甲蓝标准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
配制好的溶液应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并避光保存。
2、制备细集料悬浊液(1)取代表性试样,缩分至约400g,置烘箱中在105℃±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2.36mm颗粒,分两部分备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检测参数与化学试剂对照表。
人工砂及混合砂中石粉含量实验亚甲蓝法一、依据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人工砂和混合砂中石粉含量。
二石粉含量实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1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2天平——称量为1000g,感量1g;称量100g,感量0.01g;3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80μm及1.25mm的方孔筛各一只;4容器——要求淘洗时样时,保持时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5移液管——5mL,2mL移液管各一只;6三片或四片式叶轮搅拌器——转速可调〔最高达(600±60〕r/min),直径(75±10)mm;7定时装置——精度1s;8玻璃容量瓶——容量1L;9温度计——精确1℃;10玻璃棒——2支,直径8mm,长300mm;11滤纸——快速;12搪瓷盘,毛刷,容量为1000mL的烧杯等。
三溶液的配制及试样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亚甲蓝溶液的配制按下列方法:将亚甲蓝粉末在(105±5)℃下烘干至恒重,称取烘干亚甲蓝粉末10g,精确至0.01g,倒入盛有约600g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40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冷却至20℃。
将溶液倒入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中,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加蒸馏水至容量瓶1L刻度。
震荡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
将容量瓶中的溶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标明制备日期,实效日期(亚甲蓝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并置于阴暗处保存。
2将样品缩分至4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等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公称直径5.0mm的颗粒备用。
四人工砂和混合砂中石粉含量按下列步骤进行:1亚甲蓝实验应按下述方法进行:1)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1g,将试样倒入盛有(500±5 )mL蒸馏水的烧杯中,用叶轮搅拌机以(600±60)r/min 转速搅拌5min,形成悬浮液,然后以(400±40)r/min 转速持续搅拌,直至实验结束。
>118论文/THESIS机制砂中石粉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冯喜雄张茂林秦龙飞(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100022)摘要:受生产工艺及母岩种类等影响,机制砂在生产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量的石粉。
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具有显著影响,使得石粉含量的测定方法成为机制砂混凝土生产中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
本文对现行规范中评价机制砂石粉含量的MB值指标测定方法的误差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机制砂;石粉含量;测定方法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巨大,优质河砂资源日趋匮乏,且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可开采的河砂资源越来越少,机制砂成为代替河砂的主要材料。
机制砂是由开采所得岩石经过机械破碎筛分而制成的砂,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资源丰富、质量可控且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对于河砂缺乏的山区,采用机制砂更具有经济性。
受石材强度、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机制砂会产生一定量并小于75gm的石粉颗粒。
相关研究表明,过量的石粉不仅会使机制砂制备的混凝土拌合物存在和易性差的问题,还对混凝土强度、耐久性以及收缩徐变等长期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基于此,MB值作为定性评价机制砂石粉含量的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但常用的标准如《建设用砂》(GB/ T14684-2011)以及《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中测定MB值的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对当前标准中机制砂石粉含量测定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基于改进规范的不足之处和石粉吸附性能的定性测量石粉含量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梳理,为实际工程中机制砂石粉含量的测定工作提供指导。
二、规范中MB值的测定方法及评价(一)规范中MB值的测定方法我国《建设用砂》(GB/T14684-2011)标准,以及《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采用MB值对机制砂中石粉含量进行量测,该测定方法简述如下:按照规程标准中的各项操作要求,将机制砂缩分约400g 制成试样,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2.36m m的颗粒。
人工砂及混合砂中石粉含量试验(亚甲蓝法)1.将亚甲蓝粉末在下烘干至恒重,称取烘干亚甲蓝粉末10g精确至0.01g,倒入盛有约600ml蒸馏水(水温加热至35~40℃)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持续搅拌40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将溶液倒入1L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容量瓶1L的刻度。
2.将人工砂或者混合砂样品缩分至4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公称直径5.0mm的颗粒。
3.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1g。
将试样倒入盛有(500±50)ml蒸馏水的烧杯中,用叶轮搅拌机以(600±60)r/min转速搅拌5min,形成悬浮液,然后以(400±40)r/min 转速持续搅拌,直至试验结束。
4.悬浮液中加入5ml亚甲蓝溶液,以(400±40)r/min转速搅拌至少1min后,用玻璃棒蘸取一滴悬浮液(所取悬浮液滴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12mm内),滴于滤纸(置于空烧杯或其他合适的支撑物上,以使滤纸表面不与任何固体或者液体接触)上。
若沉淀物周围未出现色晕,在加入5ml亚甲蓝溶液,继续搅拌1min,再用玻璃棒蘸取一点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若沉淀物周围仍未出现色晕,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沉淀物周围出现约1mm宽的稳定浅蓝色色晕。
此时,应继续搅拌,不加亚甲蓝溶液,每1min进行一次蘸染试验。
若色晕在4min内消失,在加入5ml亚甲蓝溶液;若色晕在第5min消失,在加入2ml亚甲蓝溶液。
两种情况下,均应继续进行搅拌和蘸染试验,直至色晕可持续5min。
5.记录色晕持续5min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精确至1ml。
6.亚甲蓝MB值按下式计算:MB=V/G×10式中MB—亚甲蓝值(g/kg),表示每千克0~2.36mm粒级试样所消耗的亚甲蓝克数,精确至0.01;G—试样质量(g)V—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的总量(mL)注:公式中的系数10用于将每千克试样消耗的亚甲蓝溶液体积换算成亚甲蓝质量。
亚甲蓝试验的应用与研究发布时间:2021-07-16T03:45:16.49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1期作者:李建军[导读] 石屑又称人工砂,表面比砂粗糙,有尖锐棱角,且含有较多的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石粉。
石屑中含有大颗粒,也含有粉粒,与水泥的粘结性好,作为工程材料在全国很多地区应用十分广泛,级配满足要求则可称之为机制砂。
中国电建集团重庆工程有限公司摘要:石屑中石粉含量是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的主要因素,而石屑中泥粉含量(MB值)更是影响混凝土各种性能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石屑的掺用量的调整、石粉含量和MB值的控制,可以使普通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抗渗性能达到最佳状态,满足工程施工对混凝土的要求。
1 引言使用石屑(机制砂)代替混凝土中的天然砂,已有不少单位及技术人员做过相关试验和探索,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合格级配石屑(机制砂)中石粉含量、MB值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我国《建设用砂》GB/T14684-2011中对机制砂石粉含量临界值的规定作了要求,规定机制砂石粉总含量(<0.075mm)≤10%,对亚甲蓝试验MB值作了规定,Ⅰ类≤0.5,Ⅱ类≤1.0,Ⅲ类≤1.4。
而亚甲蓝染料吸附试验方法用于检测集料中细粉是以泥粉还是以石粉为主,用以确定MB值。
2 试验环境石屑又称人工砂,表面比砂粗糙,有尖锐棱角,且含有较多的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石粉。
石屑中含有大颗粒,也含有粉粒,与水泥的粘结性好,作为工程材料在全国很多地区应用十分广泛,级配满足要求则可称之为机制砂。
本文主要根据工程施工中应用的石屑作为分析,本地混凝土所用细集料主要来源为长江特细砂,细度模数小于1.0,属于特细砂,作为混凝土的细集料有很多弊端,且运途较远,价格较高。
而石屑为本地开采粗集料的衍生物,生产量大,价格较低廉,可以通过合理化处理满足规范要求应用于混凝土中,但由于生产方法差异,在生产的时候更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石屑的级配不稳定、泥粉含量高、石粉含量超标严重的现象。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50-2020)新旧规范变化对比6.2 水泥(无变化)6.3 细集料6.3.1 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河砂;当河砂不易得到时,可采用符合规定的其他天然砂或机制砂;细集料不得采用海砂。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3.1的规定。
注:1.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机制砂两类;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取消了Ⅰ类、Ⅱ类、Ⅲ类砂宜用于CXX强度等级混凝土)。
2.石粉含量系指机制砂中粒径小于75μm 的颗粒含量。
3.当工程有要求时,含水率和饱和面干吸水率应采用实测值。
4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6.3.4 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6.3.4-1的规定,级配类别应符合表6.3.4-2的规定。
表6.3.4-1 细集料的颗粒级配注:1.表中除 4.75mm 和 600μm 筛档外,其余可略有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的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
2.对砂浆用砂,4.75mm 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应为 0(新增要求)。
6.4 粗集料6.4.2 当混凝土结构物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时,粗集料坚固性试验的结果除应符合表6.4.1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 6.4.2 的规定。
注:1. 粗集料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其他情况下,如有必要也可进行岩石的抗压强度检验。
岩石的抗压强度除应满足表中要求外,其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对于C60及以上的混凝土,应不小于2,其余应不小于1.5(新增内容)。
岩石强度首先应由生产单位提供,工程中可采用压碎值指标进行质量控制。
3. 当粗集料中含有颗粒状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后,方可采用。
4.采用卵石破碎成碎石时,应具有两个及以上的破碎面,且其破碎面应不小于70%。
5. 卵石和碎石混合使用时,压碎值应分别按卵石和碎石控制(新增内容)。
人工机制砂常见51个知识点介绍天然沙开采成本越来越高经过多年不断开采,天然沙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地区天然沙已枯竭或接近枯竭。
有些地区与河流,为了保持自然景观、保护江堤河坝、保护生态平衡,规定严禁开采。
受限于这些原因,天然沙的成本越来越高,同时其利润越来越低,市场也越来越小。
所以机制砂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市场份额也越来越高。
1.什么是机制砂?:以岩石、卵石、矿山废石和尾矿等为原料,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整形、筛分、粉控等工艺制成的,级配、料形和石粉含量满足要求且粒径小于4.75MM 的颗料。
天然砂:在自然条件作用下岩石产生破碎、风化、分选、运移、堆/沉积,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料。
混合砂:指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砂。
2.机制砂有哪些技术质量指标?答:机制砂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颗粒级配、细度模数、石粉含量、空隙率、表观密度、堆积密度、亚甲蓝(MB)值、压碎值指标、云母含量、轻物质含量等技术指标。
3.机制砂有哪些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答:机制砂相关的主要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有:机制砂相关的主要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有,GB/T14684—2011《建筑用砂》、GB/T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T241-2011《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T/T819-2011《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JTG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等。
4.什么是细度模数?反映机制砂颗粒粗细程度的技术指标。
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子越粗。
机制砂的规格按细度模数(Mx)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种,其中:①粗砂的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②中砂的细度模数为:3.0—2.3,平均粒径为0.5mm—0.35mm;③细沙的细度模数为:2.2—1.6,平均粒径为0.35mm—0.25mm;④特细沙的细度模数为:1.5—0.7,平均粒径为0.25mm以下。
铸造明天 质量为本 江苏铸本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
机制砂质量、产量验收标准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2001的规定,机制砂的各项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指标:
1、颗粒级配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2、细度模数为(粗砂:3.7~3.1; 中砂:3.0~2.3; 细砂:2.2~1.6);
3、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项 目
指 标
Ⅰ类 Ⅱ类 Ⅲ类 1 亚甲蓝试验
MB 值<1.40 或合格 石粉含量% <3.0 <5.0 <7.0 2 泥块含量% 0 <1.0 <2.0 3 MB 值≥1.40 或不合格
石粉含量% <1.0 <3.0 <5.0 4
泥块含量%
<1.0
<2.0
4、单级最大压碎指标(Ⅰ类:<20%;Ⅱ类: <25%;Ⅲ类: <30%);
5、表观密度应大于2500kg/m 3;
6、松散堆积密度应大于1350kg/m 3;
7、空隙率应小于47%。
注:公司按Ⅱ类1区或2区中砂(细度模数2.8±0.2;石粉含量放宽到Ⅲ类,甚至于8±2%左右)的技术要求,产量不低于100t/h 对该机制砂生产线进行验收。
1 2 3
9.50mm 0 0 0 4.75mm 10~0 10~0 10~0 2.36mm 35~5 25~0 15~0 1.18mm 65~35 50~10 25~0 600μm 85~71 70~41 40~16 300μm 95~80 92~70 85~55 150μm
100~85
100~80
100~75
级
配
区
累
计
筛
余
%
方
孔
筛。
机制砂中细粉的危害性及评价研究摘要:建设工程中,机制砂作为混凝土组成成分之一,机制砂中的细粉对混泥土的质量起着直接的影响,混泥土的质量不达标,就极有可能造成工程出现质量隐患。
因此,本文将对机制砂中细粉的危害性及评价进行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机制砂;细粉;危害性;评价;研究前言:本文将对机制砂中细粉对水泥砂浆的工作性、抗压性、以及干燥收缩的影响,进而分析机制砂中细粉的危害性。
与此同时,针对细粉的特性和含量,提出改进亚甲蓝值(MB 值),然后再分析该指标对细粉危害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机制砂中细粉危害性简介机制砂中的百分之二十都是石粉,人们通常将石粉和泥粉同等看待,认为石粉不但没有用,且还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造成迫害,降低混凝土的性能。
因此在对机制砂使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处理,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成本的消耗,同时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但是,也有许多的研究表明,使用高石粉含量的机制砂在化学和矿物外加剂的帮助下也能配置出强度好、耐性强的混凝土,也就说明机制砂中的石粉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
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因母岩来源的广泛性和生产条件的差异性导致其必定会混入一定量的泥粉。
泥粉和石粉两者的粒径都小于75μm,但是,泥粉对混凝土的性质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此,对机制砂中细粉的危害性进行有效的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将危害性的研究针对石粉进行,没有对细粉中种类的影响进行过多的研究,同时,现有的MB值是在细粉与机制砂颗粒混在一起基础上的评价指标,不能有效的将细粉的特性和危害性单独的反映出来。
因此,本文对机制砂中几种典型的细粉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改进MB值,进而对细粉的危害性进行分析。
二、原材料和具体试验方法1、原材料谋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物理性质如表1,其中砂石水洗白云岩机制砂,其细度模数为3.1,机制砂中0.4%是石粉,其表观密度为2.84g/cm3;压碎值为23%;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含量为40%;高岭土(K)和膨润土(B)为化工产品;页岩土(S)由研磨烘干后的粘土所得,石粉(SP)通过粉磨相应岩石所得.上述4种细粉在试验前均使用75μm方孔筛过筛,其具体物理性能如表2,X射线衍射(XRD)图见图1。
石粉含量与MB值
1.试剂和材料
本试验用的试剂和材料如下:
a)亚甲蓝:(C16H18CIN3S·3H2O)含量≥90%;
b)亚甲蓝溶液:
1)亚甲蓝粉末含水率测定:称量亚甲蓝粉末约5g,精确到0.01g,记为M h。
将该粉末在(105±5)℃烘至恒重。
置于干燥器中冷却。
从干燥器中称取后立即称重,精确到0.01g,记为
M g。
按下式计算含水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记为W。
2)亚甲蓝溶液制备:称量亚甲蓝粉末[(100+W)/10]g±0.1g(相当于干粉10g),精确至0.01g。
到入盛有约600ml的蒸馏水(水温加热至35℃~40℃)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持续搅拌40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冷却至20℃。
将溶液倒入1L容器中,用蒸馏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加蒸馏水至容量瓶1L刻度。
振荡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
将容量瓶中溶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亚甲蓝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并置于阴暗处保存。
C)定量滤纸(快速)
2.仪器设备:
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
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天平:称重1000g、感量0.1g及称量100g、感量0.01g各一台;
c)方孔筛:孔径为75μm、1.18mm和2.36mm的筛各一只;
d)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
e)移液管:5ml、2ml移液管各一个;
f)三片或四片式叶轮搅拌器:转速可调[最高达(600±60)r/min],直径(75±10)mm;g)定时装置:精度1s;
h)玻璃容器瓶:1L;
i)温度计:1℃;
j)玻璃棒:2支(直径8mm,长300mm);
k)搪瓷盘、毛刷、1000ml烧杯等。
3.实验步骤:
1)石粉含量测定。
2)亚甲蓝MB值的测定
1>按照取样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400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2.36mm的颗粒备用。
2>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0.1g。
将试样倒入盛有(500±5)ml蒸馏水的烧杯中,用叶轮搅拌机以(600±60)r/min转速搅拌5min,使成悬浮液,然后持续以(400±40)r/min转速搅拌,直至试验结束。
3>悬浮液中加入5ml亚甲蓝溶液,以(400±40)r/min转速搅拌至少1min后,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所取悬浮液滴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mm~12mm内),滴于滤纸(置于空烧杯或其他合适的支撑物上,以使滤纸表面不与任何固体或液体接触)上。
若沉淀物周围未出现色晕,再加入5ml亚甲蓝溶液,继续搅拌1min,再用玻璃沾取一滴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若沉淀物周围仍未出现色晕。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沉淀物周围出现1mm的稳定浅蓝色色晕。
此时,应继续搅拌,不加亚甲蓝溶液,每1min进行一次沾染试验。
若色晕在4min内消失,再加入5ml亚甲蓝溶液;若色晕在第五min消失,再加入2ml亚甲蓝溶液。
两种情况下,均应继续进行搅拌和沾染试验,直至色晕可持续5min。
4>记录色晕在5min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精确至1ml。
3)亚甲蓝快速试验:
1>按上述步骤制样;
2>按上述步骤搅拌
3>一次性向烧杯中加入30ml亚甲蓝溶液,在(400±40)r/min转速持续搅拌8min,然后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观察沉淀物周围是否出现明显色晕。
4.计算结果与评定
1)石粉含量的计算与含泥量计算方式一样。
2)亚甲蓝MB值的计算:
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3)亚甲蓝快速试验结果评定
若沉淀物周围出现明显色晕,则判定亚甲蓝快速试验为合格,若沉淀物周围出现明显色晕,则判定亚甲蓝快速试验为不合格。
4)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