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41.25 KB
- 文档页数:25
课题:近代中国近代化一.现(近)代化史观1.基本内涵:近代化又叫现代化,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现(近)代化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核心,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2.主要特征: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
3.现代化模式(1)从动因和起步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的。
如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
(2)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
(3)从社会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
【知识结构】【基础梳理】一.近代中国近代化(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
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
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就是以________中心(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从而使______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公民取代臣民,使整个社会逐步___________。
中国近代化三项历史使命: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反封建(民族独立和民主化);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一、中国近代化概况1、内涵:(1)经济_________:核心A开端:____________(军事、民用)B发展:___________产生、发展C新阶段:建国后的工业化。
(2)政治:A维新派在___________时期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_____________B资产阶级革命派在__________时期推翻______,建立___________,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____________》C中共领导____________革命,建立________________政权。
(3)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萌发—“中体西用”______思想—_____________思想_________思想—__________思想—马克思主义、__________思想、__________理论。
(4)军事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______—“新政”编练__________—大革命_________军校创办和__________—中共____________建设2、历程:(1)起步阶段:_____ ~____A特点:________领域的近代化(器物层次),______ 、________、_______方面有一定变化,但未涉及到政治领域的革新。
B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__________A特点:近代化由“器物”上升到“制度”、“文化”层面。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化问题》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化问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化开始有较大进展的时期;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近代化史与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一起被列为中国近代史的四条主要线索。
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交通近代化、国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相关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表现、结局(1)表现经济上:①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趋于没落。
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运动受封建顽固势力、外国势力的束缚和压迫。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到19世纪末,虽初步发展,但力量较小,在社会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可能独立发展。
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革命运动兴起。
但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镇压而失败。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且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军事上:19世纪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陆军陆续建立。
思想文化上:”西学”广泛传播,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西学东渐”,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条件。
(2)总体结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先后失败,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
(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4)结论:①只有先实现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②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2.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阶段性特点分析1例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
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专题六:中国近代化问题盐城市第一中学 高三历史组一、专题特征:1、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2、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下进行的,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任务。
3、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的组织下进行的。
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一直没有能实现近代化。
4、中国的近代化有一个渐变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
5、中国的近代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知识要素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派与维新派区别与联系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表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由洋务到维新转变的原因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的形成、传播政治制度 维新变法与外国资本主义改革运动的比较新思潮的背景、内容、评价 新思潮萌发思想文化: 新思潮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 中国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经济、技术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重点难点问题分析1、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化代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关心时事,注重研究现实,接受外来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最早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并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洋务运动,其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
近代化(现代化)通常是指由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变迁的过程。
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机械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等等。
近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源型”(也有人称之为“原发型”或“内生型”等),指的是西欧和北美等国家(德国例外),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积累而实现的自发转变,是本社会内部近代化因素不断演变、成熟和积累的结果,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它的启动是本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一种途径是“外塑型”(也有人称之为“传导型”或“后发型”等,以罗荣渠为代表的史学家称之为“防御性”近代化),亚、非、拉的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种类型,其走向近代化的途径主要不是来自于内部因素,而是受到外部的刺激之后进行的“回应”和“学习”,是自觉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进行近代化探索的结果,具有动荡和突变的特征,它的启动不是本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走什么样的近代化道路,是由具体的国情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
就中国而言,大多数人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挑战,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从2012年的考题来看,中国的近代化应开始于洋务运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近代化两易主角和内涵。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近代化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动力类型是“外塑型”崛起;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角,内涵变成为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新民主主义化,动力类型是“内源型”崛起。
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对于近代化史观的考查大多集中在各国近代化的不同“表现”“进程(或进程)”“结果”“启示”等方面,多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等角度进行命题(这方面的试题很多,也很普遍,不予赘述)。
但从全国卷来看,对于近代化史观的考查正在向近代化的动力类型(或动力模式)这个方向转变,这标志着已经由原来的“知识”(“面”)上的考查上升到了“能力”(“质”)上的考查,从“理论”的高度来引领和统整对近代化模式的考察和分析,这是一大进步。
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讲座专题一:中国近代列强侵华一、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
(一)主要手段1、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
2、政治侵略:(1)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如割让土地,强辟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X围。
(2)破坏中国的国防主权。
包括领海、主权、内河派驻军舰和强行驻军。
(3)控制中国海关。
(4)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5)破坏中国外贸自主权。
(6)干涉中国内政,包括控制中央政府或实力派人物,作为侵略工具。
3、经济侵略:(1)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2)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4、文化侵略:(1)文化侵略的途径主要是教会、学校、报刊书籍、殖某某义奴化教育等。
(2)目的是淡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根本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
(二)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
1、列强对华以经济渗透为主,军事、政治、文化侵略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
2、列强的文化侵略,是为政治、经济侵略服务的。
二、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一)列强对中国发动的战争1、鸦片战争:①英国为把中国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侵略。
②1840-1842,战争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中国战败。
③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
﹡4、甲午中日战争:①1894-1895②战争主要在朝鲜、黄海、辽东半岛、某某半岛进行,中国战败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1900-1901年,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二)对列强侵华战争的一般认识1、从原因来看(1)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2)中国的落后,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二)第二:经济近代化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产生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
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短暂繁荣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日益萎缩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高三历史知识点近代化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与现代世界接轨,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在历史上,近代化往往伴随着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社会变革等重大事件。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近代化的进程和影响。
1. 近代化的背景近代化在中国的兴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由此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同时,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也逐渐传入中国,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剧变和思想上的转变。
2. 近代化的推动者近代化的推动者主要包括洋务派和维新派。
洋务派致力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而维新派则提倡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倡导民主、科学、富强的现代化。
3. 近代化的重要事件【这里可以具体举例一些近代化的重要事件】4. 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系统,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往来。
其次,近代化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同时,近代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促进了科学、艺术和教育的发展。
5. 近代化的挑战与困境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境。
一方面,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顽固性使得改革变革遭遇巨大阻力;另一方面,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强加,使得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6. 近代化与中国革命近代化的进程与中国的革命息息相关。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一系列革命事件,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追求,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总之,近代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过程,对于中国而言,近代化是一个曲折而艰难的历程。
通过对高三历史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和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将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具体来说,政治上是建立起近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民主化),经济上是建立起工业化的国家,思想文化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和其他意识形态,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前提是政治的民主化。
由于中国的历史发展比较特殊,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政治上不完全独立,而中国的独立都没有实现。
因此中国要实现近代化,就必须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独立;另一个是实现政治的民主。
传统教材或者说传统的史学理论将之概括为反帝、反封建。
这也是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中国政治的近代化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推翻封建势力统治,建立近代化国家政体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再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经济上,由独立的封建经济—外资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完全确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把古老的封建帝国拖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便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历程,近代化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了近代化的实践,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但政治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落后,但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却先行一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历史一共是109年。
在这109年当中,前80年的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后30年又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奠定基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0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高考历史热点十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考点1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将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现代化历史高三知识点汇总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2.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3.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的成立4. 经济大萧条对世界的影响二.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2. 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3.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 土地革命与中共的发展三. 民族抗战与解放战争1. 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的爆发2.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3. 日本战败与台湾归国4.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四. 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1.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2. “文化大革命”与“四人帮”的崛起3.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与特色社会主义4. 对外开放与中国的崛起五.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1. 冷战格局的形成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2. 柏林墙的倒塌与苏联解体3. 全球化与新的全球秩序的形成4. 少数国家的崛起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六. 当代中国的发展1.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2.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结构转型3. 当代中国的政治与法制建设4.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与影响力的提升七. 历史知识技巧与方法1.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与目的2. 历史资料的收集与利用3.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解读4. 历史认识的融合与发展结语:通过对现代化历史的高三知识点的汇总,我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重大事件和变革,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国内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同时,还需要掌握历史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以便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提高历史认识。
历史是一面照妖镜,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学们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答案要点化。
为提高速度,在实际评卷操作中,评卷老师一般只注重“关键词”,对学生所答文字只是“看”或“瞅”,而不是“读”或“念”。
一般情况下,评卷老师一边签名(除第一份签全名,其余只签姓),一边浏览考生的答案,一边作翻页准备,在做上述动作的同时写出所改题目的得分。
所以,你的答案决不能像写作文那样,大段大段的一气呵成,下笔千言,不切要点。
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如果某题不止一问,你应该一问一答,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并在每段前简要标明你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千万不要把几个提问混起来回答;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你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⑴⑵⑶,①②③,或者abc;如试卷空间允许,最好能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沿左侧照齐,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
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中国的近代化问题1、近代化的含义①、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
②、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③、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④、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2、中国近代化与民族独立的关系①、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A、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B、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
②、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地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主要领域及内容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大事(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2)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3)思想(理性化)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当然,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失败;(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2)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3)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1)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2)文学:文学革命等(3)史学:史学革命(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机乎陷入绝境。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表现(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2)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3)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走苏联的路: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走自己的路: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经验教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要勇于创新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三、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关系: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