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语上 25.《古诗两首》

四语上 25.《古诗两首》

四语上 25.《古诗两首》
四语上 25.《古诗两首》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3个汉字“爆”“屠”“符”,理解诗中“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懂得整首诗的大意。

2.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所描写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在吟经诵典中引导学生爱上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难点: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或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欣赏歌曲《小拜年》。

2.关注歌词:“正月里过新年,亲朋好友真高兴。家家户户来迎接,爆竹响连天。每一

家每一户,贴上一副新对联。”从而初步理解“爆竹”“贴春联”的意思。

3.揭题,读懂诗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那“元日”就是哪一天呢?(提醒:“元日”并非现在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设计意图:解“元”字,旨在让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正确把握全诗。通过有层次地读,提醒学生每次读书都应有所收获。】

(二)初读古诗,读有节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体会其中的节奏。

2.指名读。关注准确、通顺。

3.再指名读。关注停顿、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一、二、四句末尾一字的读音,指导理解“押韵”,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赏读诗中“画”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时的哪些画面。

(2)交流共享。

【预设1】“燃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①读一读:这个画面你是从哪一句诗中读到的?

②写一写:识记生字“爆”。关注形声字,指导书写。

说一说: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a.相机理解:“岁”,拓展诗句:

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b.查字典理解“除”。

(3)忆一忆:听爆竹声,说一说:这是的爆竹声。

(4)诵一诵:读诗句,感受喜庆。

【预设2】“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1)说一说,认一认:通过查资料的方法理解“屠苏”,指导识写“屠”字。

(2)想一想: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人物)(表情)地说:“。”

(3)读一读,品一品:带着这般喜庆的感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诗句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觉?(“暖”)说说你的理解。

①品味身体之暖

②品味内心之暖

(4)说一说,吟一吟

年轻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指名)

老年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指名)

孩子们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指名)

(5)升华理解再吟诵:简介王安石推行新政时的内心之暖,齐诵诗句。

(4)结一结: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以想象促读。不仅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更要依托诗歌内容,放眼儿童当下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读说、读写和谐有机融合,把诗歌读透、读厚,读出画面,继而读懂诗句蕴含的深意。】

【预设3】“曈曈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

(1)说一说: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2)提一提:哪个词语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理解“曈曈”。

(3)解叠词: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字重叠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呢?

(4)小结吟诵:是啊,新年的第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起读这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

【预设4】“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

(1)读一读:这幅画面源自于哪句诗呀?生读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2)猜一猜:观察书中插图,猜猜“桃”“符”的意思;录音简介“桃符”的由来;理解“新桃”“旧符”。

(3)写一写:识写生字“符”。

(4)读一读:出示书中彩图中的春联,指名读;齐读。

(5)贴一贴:欣赏春联,看看它们分别适合送给谁。

出示春联,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桃李满天下春光遍校园

勤学习春光好苦钻研幸福多

小结:这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愿望。齐读。

(6)对一对:

①请学生关注以上春联,再联系旧知发现春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等特点。

②根据春联的特点,对一对。

一声爆竹除旧,万户桃符。

一声爆竹,万户桃符迎新春。

(7)齐读诗句。

3.总结归纳

(1)说一说: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2)结一结:放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还温故了春联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对对子”的形式来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为后面理解王安石“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深刻寓意埋下伏笔。】

(二)品读诗中“情”

1.引一引:引导孩子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互相聊聊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提醒学生重点关注他49岁那年发生的事,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你来想一想,快过年了,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懂心声:再默读全诗,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总)

5.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我们感受到了宰相胸怀的远大,再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字字皆是景,声声总关情。”古人写诗多有隐喻,吐露其独特的情怀。尝试带领学生通过关注背景倾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歌的情怀,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拓展延伸,吟经诵典

1.引一引:从古到今,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读。(师引读)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结一结:我们发现,春节里人们都会——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换桃符。

3.吟诵全诗,再会深意:王安石相信。

4.轻唱诗歌。

【设计意图: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并且通过总结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在浅唱低吟中爱上我国的经典文化。】

七、板书设计:

25.元旦

爆竹一岁除

新桃旧符

附《元旦》预习单

班级: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练习用硬笔书写《元旦》,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纠正写错的字: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我读了遍;我能够做到:正确流利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元旦爆竹屠苏

曈曈日旧符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3、思考每句诗歌的意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写下来。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的心情 想一想,原因是什么? 可以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背古诗入课题

我们曾背诵过许多诗如描写春天《村居》,描写秋天《枫桥夜泊》,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雪景的诗,看看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雪景。出示雪景图,学生读题,结合看图,读懂“江雪”就是江上雪景。

(二)读诗初步感悟诗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教生字新词:在古诗中有几个生字(屏幕出示),跟老师读一读。 注意“孤”是“子”字旁。

看,这就是蓑衣,读(蓑衣),因为蓑衣使用席草编成的,所以蓑是“草字头”。这就是斗笠,读(斗笠),因为斗笠是用竹子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蓑衣和斗笠是古代人遮雨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雨衣、雨帽。再跟老师读一读。那蓑笠翁又是什么意思呢?

3.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读准读通。

4.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教师提示:读古诗节奏也很重要。 教师再次范读,提示节奏。 指名读(3~4人),小组读,齐读。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说诗景,悟诗意,学诗句。

1. 古人说过:诗中有画。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请你细细地读读诗,再根据诗讨论讨论,如果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画上都有些什么?(教师相机出示字词解释,径是小路,绝:绝迹,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人踪:人的踪影)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你做到了吗?

2. 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用迁移法读懂“千山”、“万径”。请同学们回忆《夜宿山寺》中“百尺”的“百”表示什么意思?这儿的“千”、“万”与“百”的意思一样都是指“许多”、“很多”。

2) 请同学们观察图,在图上找“鸟”与“人”的踪影。为什么没有?(引出绝和灭)。

3)如果没有这一绝一灭,会是什么景象呢?指名读: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齐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景象真是()。

4)可是诗人笔锋一转,一绝一灭就成了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再读。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题目是《江雪》,这两句诗没有提到一个雪,其实写到了雪,为什么?读读诗句,从诗句中找找依据。雪:是什么样的雪?这样大的雪,可以用上什么词语来形容?雪是清冷、高洁的,谁来读,读出清冷、高洁.齐读

6)、诗人之用了短短十个字就描写出了大雪封山的景色,雪下得很(),四周的气温也非常(),真是清冷之极。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导读诗句:指名读,一小组读,两小组读,齐读。

3. 学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就在这冰天雪地里,出现了(学生读后两句诗)。再读。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在漫天大雪中,在这么凄冷的环境中,这个蓑笠翁孤舟独钓,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介绍作者背景。

3)此时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凄凉、冷清、寒冷、寂寞),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自己的一腔抱负又难以实现。看,群山上覆盖着皑皑的白雪,江面上也飘满了雪花,蓑笠翁仿佛就是这白雪世界中的一尊雕像。雪花一片片,轻轻地落下来,仿佛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诗人是多么孤独啊!带着这种体会来读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齐读。

4)柳宗元用四句诗,不光写出了雪景之清冷,而且表现出了自己心境的孤独。情景交融,再来读读诗,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八、板书设计:

25.古诗两首

江雪

柳宗元

清冷孤独

附《江雪》预习单

班级: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练习用硬笔书写《江雪》,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3.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绝 万径 人踪

孤舟 蓑

寒 笠翁

独钓 江雪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3、思考每句诗歌的意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写下来。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 想一想,诗人当时想的是什么? 可以和同学交流。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歌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学重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你做到了吗?

点。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陶,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或背,读中理解,读中体会,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不足之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是你三言两语能够打发的!历经千年光芒不散本身就证明了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我们翻译一下意思就能够代替的?教案的粗浅设计,使得课堂生成还不是很自然。

教学建议:在学习古诗时,要让学生“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到作品的美好意境。”

四语上 25.《古诗两首》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3个汉字“爆”“屠”“符”,理解诗中“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懂得整首诗的大意。 2.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所描写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在吟经诵典中引导学生爱上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难点: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或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欣赏歌曲《小拜年》。 2.关注歌词:“正月里过新年,亲朋好友真高兴。家家户户来迎接,爆竹响连天。每一

家每一户,贴上一副新对联。”从而初步理解“爆竹”“贴春联”的意思。 3.揭题,读懂诗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那“元日”就是哪一天呢?(提醒:“元日”并非现在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设计意图:解“元”字,旨在让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正确把握全诗。通过有层次地读,提醒学生每次读书都应有所收获。】 (二)初读古诗,读有节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体会其中的节奏。 2.指名读。关注准确、通顺。 3.再指名读。关注停顿、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一、二、四句末尾一字的读音,指导理解“押韵”,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赏读诗中“画”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时的哪些画面。 (2)交流共享。 【预设1】“燃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①读一读:这个画面你是从哪一句诗中读到的? ②写一写:识记生字“爆”。关注形声字,指导书写。 说一说: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a.相机理解:“岁”,拓展诗句: 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b.查字典理解“除”。 (3)忆一忆:听爆竹声,说一说:这是的爆竹声。 (4)诵一诵:读诗句,感受喜庆。 【预设2】“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1)说一说,认一认:通过查资料的方法理解“屠苏”,指导识写“屠”字。 (2)想一想: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刘、菊“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 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 思,领会古诗的意境; 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 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 激发兴趣: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 导入: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 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 活动板块二: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 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 背错了,所以还是 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 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 介绍背景: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

4古诗两首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 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情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 古 诗 两 首 江 南 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2 [①这句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风光?] 水村山郭酒旗风。[②你能将这句诗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3 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4 [③南朝统治者真的建造了那么多的寺庙吗?] 多少楼台烟雨中。[④这句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5 诗意: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建有许许多多座寺庙,如今有多少佛寺楼台都已经隐没在这蒙蒙的雨雾之中。 赏析:一、二句描写的是眼前景色,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与水的映衬,有动与静的映衬,有声与色的映衬,写得酣畅淋漓,描绘出风景依稀、江山依旧的景观。三、四句是作者回想古事,借古时统治者广修佛寺的事讽刺当前的现象,在艺术上是交融渗透,浑然一体的。 6 春 日 偶 成 [北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①这句诗写到了哪些景物?] 1 知识点详解 ? 2 ①春天,千里江南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都是绮丽的风光。 3 ②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飘动,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4 ③“四百八十寺”是概数,强调数量之多。 5 ④“南朝”二字给江南的春天这幅画面增添了悠远的历史色彩。金碧辉煌、殿宇重重的寺庙,本来就 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们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6 ①淡淡的白云,轻轻的春风,还有将近正午时暖融融的日光。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别诗)

20《古诗两首》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杨欣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歌中“送别诗”的概念。 2、通过想象诗句中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诗的含蓄美。 3、通过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了解“送别诗”中存在“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别情。” 4、激发孩子们搜集、了解、积累更多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时设置: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读熟古诗,并且释疑解难。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有节奏地读读这两首诗。 2、复习易错字:朝、舍,给多音字组词。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分别讲述。两首诗都是讲述送别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作——“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4、谁愿意试试有感情地读读这两首诗。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诗中的离情别绪、浓浓的友情) 世间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两首诗中有“情”这个字吗?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情”藏在哪些字眼中?让我们今天来找找藏在诗歌中那份深情厚谊。 二、悟读《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1、让我们先来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诗中动人的情谊。 自己反复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语发挥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给一个句式:

读到这个词语时,我联想到。(预设,孩子们会提到“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等) 2、老师发现你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语,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景物的词语(板书“景”字)。作者意在言情,却着力写景,让景中有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景抒情”(补充板书为“借景抒情”)。语言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李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情呢?他为什么不直接在诗中说明:孟浩然,我舍不得你,孟浩然,我祝福你,孟浩然,我希望你早点回来,……为什么,你们懂吗?是的,这就是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讲究的含蓄之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隐约朦胧中,你却更能感受到那份言说不尽的深情,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谊,这样的情,美得醉心,美得深沉。 4、要读出这份情,就要读着文字,想象“景”所呈现的画面,突出画面的意味深长,来,试试朗读中突出景,来突出那份情,那份美。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 三、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合作学习,感悟不同诗作中,相同的离情,不同的别意。 1、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一座桥。《送元二使安西》也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离情,那么这两首同为送别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各小组同学,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表来思考、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交流。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咏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 预习作业:朗读古诗;查字典或资料先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课文课件、图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春天的树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3)全班读。 4.重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指导读出节奏、重音)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四年级上册25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2015年四年级上册25.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刘、菊“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 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 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 激发兴趣: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 导入: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

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 活动板块二: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 音。 (重点:擎、犹、景、径。)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 了,所以还是 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 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 介绍背景: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新授) 一、主要内容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练写生字。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课标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枝、记、刘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赠刘景文》,并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二、学习方式 自学、同桌交流 三、评价方式 练习检测(第三环节第三小节) 小组展示,欣赏评价(第四环节)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

二年级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村居》《咏柳》练习精选(含答案)2

二年级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村居》《咏柳》练习精选(含答案)2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散学”的意思是() A.不上学B.放学C.下课了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似”的意思是() A.好像B.一样 3.选择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忙趁东风放纸鸢:不闲着。 B.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像。 C.碧玉妆成一树高:装扮。 4.《村居》和《咏柳》写是哪个季节() A.夏季B.春季C.秋季 5.“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纸鸢”的意思是( ) A.蝴蝶 B.燕子 C.风筝 6.“拂堤柳醉春烟”中的“春烟”指() A.春天的烟雾 B.春天的水汽 C.做饭燃起的烟 二、诗词曲鉴赏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村居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 ②拂堤柳醉春烟。 ③儿童散学归来早, ④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⑤碧玉妆成一树高, ⑥万条垂下绿丝绦。 ⑦不知细叶谁裁出, ⑧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一读下面的解释,想一想是哪一句诗的意思,标上序号。 例:(②)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柳似乎都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______)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______)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 (______)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 (______)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______)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______)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______)轻柔的柳枝垂下,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 [宋]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8.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季节)的景色。 9.“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先把古诗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咏柳 _____________,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_____________。 10.把古诗补充完整。 11.这首诗的作者是 ( ) A.贺知章。B.高鼎。

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古诗两首-《江雪》苏教版

25古诗两首《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运用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将古诗读成一幅画。 3、通过品读诗句,走进诗人等方法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将古诗读成一幅画。 教学难点: 4、通过品读诗句,走进诗人等方法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背诵积累有关描写冬天的古诗;查阅了解有关柳宗元的资料等。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画面背古诗,引出课题 1、出示古诗的画面,诵读相关诗句 2、出示课题《江雪》,理解意思——江上雪景 二、读古诗想画面,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古诗(出示诗句,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句节奏等) (2)指名朗读 2、理解词语,读出画面 (1)指导朗读:读出画面(以诗题“江雪”为例)(板书:读出画面) (2)重点指导:千山万径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3)齐读整首诗 3、理解诗句,写出画面 (1)听朗读,想画面,写画面。古人说“诗中有画”,边听边想象画面。以现代诗或散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看到的画面。 (2)展示点评。 三、品诗句品诗人,感受诗情

1、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写下的这幅江上雪景图感受到的,你会用什么词?(环境——凄凉、寒冷等;心情——孤独、寂寞等)(相机板书) 2、通过指导朗读,感悟环境的凄凉,心情的孤独。 3、引导出“千万孤独”,进一步感悟诗情。 4、阅读资料,走进诗人。 (1)出示背景资料,阅读:诗人为什么孤独?(板书:走进诗人) (2)假如你是柳宗元,寒江独钓中的你会怎么想? (3)引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感受诗人坚强、永不言弃的理想抱负。 (4)指名读(读出坚强等) 5、齐诵古诗。 四、学方法用方法,迁移拓展 1、出示《渔翁》,用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走进诗人的方法自学。 2、交流反馈诗句意思。(用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3、感受诗情(用上走进诗人:情志悠闲淡泊幽远) 五、从课内到课外,作业布置 1、课堂总结: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走进诗人,品悟诗情。用上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2、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江雪》。 (2)、用上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有关描写“渔翁”的古诗词并背诵积累,例如《渔歌子》等。(3)、阅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附板书 25 古诗两首 江雪 千凄凉孤单 万寒冷坚强 孤 独

4古诗两首

《咏柳》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赞美柳树) 2、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诗歌《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好“咏、柳、妆、丝、绦”五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划出诗歌的节奏,全班齐读。 三、指导书写

1、给柳、丝两个生字分别组词、谈论字体结构、偏旁部首。 2、给生字找形近字,并区分组词。 3、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书写。 四、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那下面我们来理解以下重点词语的意思 碧玉:翠绿色的玉石 丝条:用丝织成的带子 万条:无数条。 裁:用剪刀剪。 妆:打扮 2、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2)看柳树的图 (3)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4)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诗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 学习 古诗的兴趣。 4. 学习 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学习

《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 学习 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4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飘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五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认识。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件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 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岀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 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 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 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 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 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 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 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 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最新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4古诗两首

1古诗两首 咏①(yǒnɡ)柳② [唐]贺知章 第一句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2饰成的。 第二句写柳枝,说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3 1 ? 1 ①咏:用诗词等来叙述。 ②柳:柳树。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③碧玉:碧绿色的玉。 ④妆:装饰;打扮。 2 ⑤一树:满树。 ⑥绦(tāo ):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⑦裁:裁剪。 3 ⑧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⑨似:好像;如同。

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小池 [宋]杨万里 诗的前两句是静态描写,诗人观察细致,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情调柔和的画面。 诗的后两句是动态描写,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字义,记忆字形,规范书写。 3.能正确朗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生字卡片,配乐朗诵光盘。 一初读古诗,画出生字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共学互帮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三全班交流学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分析字形。 学生甲:借助部首可以记忆“惜、柳、泉”。“惜”是爱惜、珍惜,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部首是“忄”。“柳树”是树木,所以部首是“木”。“泉眼”里流出的是泉水,所以“泉”字里有“水”。 学生乙:“丝”是上下结构,它是由两个“纟”合起来变形而成的。上面并列两个“”,再把下面的“”变成一条长“一”。 学生丙:“照”也是上下结构,左上角一个“日”,右上角由“刀”和“口”组成,下边是“灬”。 老师:“照”可以编故事记忆,“日”本侵略者拿着“刀”,杀害了无数“口”中国人,留了许许多多的鲜血“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