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5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古诗两首》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地。
知:知道。
为(wèi):因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
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
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
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此诗。
【夜雪】【作者】白居易【朝代】唐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创作背景: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
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
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4、示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1.能完整的理解整首诗的诗意。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遗憾和对祖国的热爱。
活动一:新课导入。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现在,我们继续跟随陆游去感受他那至死不已的爱国情怀。
活动二:作者简介。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活动三:学习全诗。
1.学生分组通过之前的预习自主翻译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因此,当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了中原失地的时候,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2.诵读诗句,感受遗憾之“悲”。
读诗思考:面对死亡,陆游从容淡定,他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但悲不见九州同,“悲”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
3.哪个字最能代表诗人当时的心情?悲4.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万事皆空”可以看出陆游的乐观豁达的生死观,但是即使死了,仍然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陆游临死之前,告诉儿子,不要忘记告诉他祖国统一的消息,可见他即使死了仍然牵挂祖国,可以看出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5.你能否结合自己的体验,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古诗二首》(优秀6篇)古诗两首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如何把“话”变成“画”。
(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文字投影片、图画场景投影片、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法(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好多古诗都通过描写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涵义。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贾岛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他师傅去哪儿了,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缭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
(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2)谁怎么样问童子?(3)问什么?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月光为引子,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仰望明月,又低下头来思念远方的故乡。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月光和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故乡、亲情的独特情怀。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为背景,描述了农民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深深地揭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辛勤付出。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刻反映和深情呼唤。
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它们不仅教育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更要懂得感恩和尊重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们。
同时,这两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对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4《古诗两首》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
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
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
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醉春烟杨柳拂堤|
竟放纸鸢早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你读了这首诗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二、初读《宿新市徐公店》
1揭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
(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
过渡:诗人住在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出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
未成阴:树叶还不茂盛,还没能形成树阴。
急跑:快跑。
飞入:纷乱地飞进。
3说说句子的意思: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黄色的蝴蝶纷纷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轻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五、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展示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后两句既写了(儿童追逐黄蝶的活泼),又表现了儿童寻找黄蝶时的天真可爱。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六、作业
: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的最能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境。
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黄碟飞舞儿童急追树头花落叶未成阴融入菜花无处可觅景人
静动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