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杂交种亨达22选育技术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91.32 KB
- 文档页数:2
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产量技术要点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育种者关注的重点物种,其受环境、育种技术的影响最大,能够抗病性、耐旱性、抗寒性、适应环境的变化,种类变化,并具有较高的产量,杂交种制种产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产量技术要点。
首先,我们要着重进行育种,尽可能引进抗逆性强、产量高、多样性强的玉米品种,可以结合育种技术,筛选抗旱、抗病、抗霜、耐肥胁的优良玉米种,以减少灾害的发生,提高种植效率。
其次,我们要重视玉米施肥,定时并且按照一定的配比施肥,例如氮磷钾的比例为4:2:1,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
此外,种植技术也是重要的,应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减少大田耕作,以提高玉米作物的产量。
还要加强田间病虫害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如发现病害及早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以保护作物。
最后,在杂交种制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杂交种的优势,如:杂交种具有抗逆性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
总的来说,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产量技术要点包括育种、施肥、种植技术、病虫害管理、杂交种制种等。
正确有效地实施上述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产量。
通过良好的育种和施肥,根据环境条件精心选择适宜的种子,充分发挥植物自身遗传潜力,使作物发挥出一定的抗逆性和产量。
同时,开发出一些玉米抗病、抗旱、耐肥突变品系,适应不同的环境,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
把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管理做到位,选择合适的作物穗期,利用杂交种的优势,正确运用杂交种制种技术,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
因此,要想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产量,就必须坚持以上技术,加强耕作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杀虫防治病害,有效提高玉米产量。
以上就是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产量技术要点的全部内容。
期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育种是一门艺术,需要天赋,用心,技术,才能够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值得所有育种者去努力努力!。
Z a i p e i j i s h u一、选用良种。
玉米品种分地方品种和杂交品种两大类型。
地方品种单产一般比杂交种品种低.但适应性好,种子繁殖程序简单,目前在栽培水平较低的地区仍有一定栽植面积。
因此大面积种植主要是以杂交品种为主。
杂交品种具有增产潜力大,推广杂交玉米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途径。
但是,选用杂交种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的气候和生产条件的优良玉米品种。
在保证玉米正常成熟情况下,应当选择生育期稍长的玉米品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应种植喜肥抗病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在丘陵、山区或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应选择耐旱、耐涝、耐寒、耐瘠及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
二、种子处理。
主要防治地下害虫、田鼠和黑穗病。
要选质量好的种衣剂进行包衣,可选用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生产的福太尔生物拌种剂。
为了出苗整齐,最好每公顷种子拌25毫升磁能液,即可防止粉种,还能促进小苗快长。
三、提高播种质量。
据近年来测产调查,因播种质量差形成缺苗断垄、出苗不一致、大苗欺小苗等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重。
同时随着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对播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适时播种在土层10cm的地温稳定通过10℃时,可根据墒情适时播种。
播种前,要对父母本种子进行精选包衣处理,并要使用不同颜色的种衣剂加以区分,防止父母本混杂。
播种时,应严格按照种子生产公司要求的行比、株行距和错期时间进行播种;要有墒播种,无墒时必须浇水,以保证种子按时出苗,使花期能够良好相遇;要施足底肥,以磷酸二铵和复合肥为主,注意种肥分离,以防烧苗。
播种后,要及时镇压表土,使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以促其早发芽。
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花期能否良好相遇,决定着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
五、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玉米杂交制种提高产量的主要手段。
根据父母本特征特性确定父母本的最佳密度,既能保证父母本健康发育,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种子产量。
最佳密度的确定是从生产试验中得来,因此要求种农严格按照种子生产公司规定的父母本株距进行间、定苗。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杂交技术的不断发展,杂交玉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杂交玉米的实验研究,探讨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为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自交与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
2. 探讨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的优缺点。
3. 为玉米育种和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自交和杂交实验。
2. 实验方法:(1)自交实验:将两个品种分别自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2)杂交实验:将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自交实验结果与分析自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品种A:生长旺盛,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品种B:生长一般,产量较低,品质较差。
2. 杂交实验结果与分析杂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杂交后代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杂交一代(F1):生长旺盛,产量显著提高,品质较优。
杂交二代(F2):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表现不稳定,部分性状优于亲本,部分性状劣于亲本。
五、实验结论1. 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自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表现一般,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
3. 在玉米种植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讨论1. 杂交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杂交后代的表现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应选择优良亲本进行杂交。
2. 自交技术虽然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自交系培育、遗传多样性研究等,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种植目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育种特点及选育一、玉米育种的特点玉米最主要的特征是天然异花传粉,天然授粉群体的田间组成处于高度的异质状态,个体的基因型处于高度的杂合状态,这决定了在玉米天然授粉的群体中,株间表现型比较意义不大,必须通过一定的基因型选择过程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同时,由于个体基因型高度杂合,造成表型选择不可靠,必须对大量个体做测交或后代鉴定,才能确认表型是否真实遗传。
由于这些原因,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多代的选择比较才能育成新的自交系或品种。
现代玉米育种的主流是杂种优势育种,基本途径是先选育纯合的亲本自交系,再将亲本自交系杂交,选育出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
生产上利用的是F1代的杂种优势。
自交系的选育不但要求本身性状优良,还要求配合力高。
对自交系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的选择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可偏废。
这就大大提高了育种的难度,延长了育种的周期。
不仅如此,自交系的性状同杂交种的性状虽然有关系,但仍然有距离,在杂交种水平上还要对农艺性状进行选择鉴定,同时对主要目标性状的杂种优势水平进行比较,最终育成优良杂交品种。
二、玉米自交系的选育1.农艺性状好植株性状:主要包括株型和抗倒性。
植株性状一般根据穗上部叶片伸展的姿态分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根据株高分为高秆、中秆、矮秆、半矮秆等。
穗部性状:穗部性状一般由穗型、粒型、穗行数等构成。
穗型的划分有很多种,最明显的是长穗型、粗穗型、筒型、锥型、纺锤型等;粒型分为马齿型和硬粒型及其各种过渡类型。
自交系选育中最好兼顾长穗型和粗穗型的选择。
长穗型的行粒数较多,但粒行数较少;粗穗型的粒行数较多,但行粒数不可能很多。
自交系的粒行数一般10~20行。
12~14行的比较适中。
粒型的选择要根据育种目标确定,一般偏硬粒型的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商品性好,偏马齿容易组配出的杂交种产量和淀粉含量比较高。
此外,籽粒的大小、粒重和粒色的一致性也需要考虑。
抗逆性:对主要的玉米病害和自然灾害性条件要有一定的抗性或耐受性,以确保种子生产的稳定性和杂种优势的稳定发挥。
超高产玉米育种的选育目标及技术措施探讨作者:祝学刚胡跃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7期济源隆平高科农作物研究所祝学刚胡跃超高产玉米育种是我国发展玉米生产种植、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高我国玉米产量水平、保证粮食和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超高产玉米的含义和株型指标、超高产玉米的选育目标等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超高产玉米品种选育的技术措施。
一、超高产玉米的含义及株型指标(一)超高产玉米的含义专家认为超高产玉米杂交种是指产量达到12 000kg/hm2 以上或产量超过对照品种20%以上的玉米品种。
超高产作物的育种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以矮秆小麦的选育和推广作为第一次绿色革命(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育成的品种—矮抗58)到以杂交水稻为主要技术内容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选育)。
超高产已经成为我国玉米育种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我国山东和河南等地区都实现了许多玉米单季产量过吨的例子。
玉米是一种非常高产的农作物,但是其产量受各地环境条件和栽培水平的影响很大,而且在不同生产条件下产量差别很大。
(二)超高产玉米的株型指标1、植株性状。
植株高度适中,株高为240~280cm,植株过低不利于形成大穗和高产,植株过高导致重心过高,抗倒伏倒折能力差。
穗位以下高度应小于植株高度的40%,这样的株型使大穗的重心降低,抗倒性、稳产性增强,有利于高产稳产。
2、叶片性状。
叶片夹角小,坚挺上冲,特别是穗位以上叶片上冲,且穗位以上的冠层叶片应较多,穗下部叶片较平展,有利于吸收光照,同时叶片功能期长,具有抗衰老能力。
3、雄穗形态。
一般雄穗花粉远远超过正常授粉所需要的量,这些雄穗花粉绝大部分没被利用而浪费掉,许多花粉飘落在叶片上发霉后影响光合作用,而且大雄穗浪费植株能量,因此雄穗应外露且适当小、有3~5个分支即可。
4、节间拉开。
叶片夹角不但要小,叶间距还要适当拉开,并且节间较长。
杂交玉米高产栽培制种技术作者:刘建辉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5期1.选地:玉米制种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玉米种子产量和纯度,因此,应该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时,制种田采用空间隔离时,种植地选择好后要设置一定的隔离区,在玉米制种田地周围中300m以上的距离不能种植其他品种的玉米,隔离区的设置应该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风向以及种植地方位综合确定。
2. 整地:土壤化冻后,结合施农家肥进行耕耙和镇压整地作业,使土地平整,达到播种状态。
浅耕深度10~15 cm,土地达到上虚下实,以保证全苗。
3.播种根据父母本的生育期,确定最适宜的播种期,最佳的父母本行比、密度,提高播种质量。
3.1依据花期,确保播期。
玉米父母本自交系生育期都有差距,生产上首先要依据父本抽穗开花与母本吐丝相遇的时间,倒推算出最佳的播种期;又依据双亲总叶片数确定播种期,玉米制种最理想的花期标准是母本吐丝期比父本散粉盛期早2—3天,即母本生长要比父本快1片;再就是掌握父本雄穗花粉生活力仅几个小时,散粉期短,而母本雌穗花丝生活力可维持7天左右。
为使父母本的花期相遇良好,在播期安排上坚持“宁可母等父,不要父等母”的原则;3.2合理密植,扩大母本。
玉米自交系植株较矮,单株叶面积较小,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制种产量的重要措施。
根据自交系的株型、株高以及肥、水和管理水平,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在不影响授粉结实的基础上,应尽量增加母本行数,以提高制种产量。
一般母本为平展型的父母本行比以1:4为宜,母本是紧凑型的父母本行比可以扩大为1:5,若父本植株较高,雄穗比较发达,花粉量大,父母本行比可以扩大到1:6;每亩种植密度父本1000株,母本4500—5000株。
4.田间管理4.1玉米出苗及时查田补种,以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中耕管理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灵活掌握。
天旱底墒不足,应以保墒为中心,浅趟,避免出现断垄跑墒现象;土壤水分大时,要早趟、深趟,降低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地温。
杂交玉米制种技术作者:刘洪伟刘宏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8年第01期一、播前准备1、品种选择选择亲本配合力强、适应性广、其子代生产前景好的品种。
2007年推广种植的亲本组合“05-7”,母本生育期为125天,株高200-240厘米,成株叶片数为21-22片;父本生育期125天,株高250厘米,成株叶片数为20-22片。
此组合最高单产612千克。
2、选种要求亲本种子要求纯度98%、发芽率85%以上。
播种前严格检验发芽率。
3、种子处理播种前10-15天对制种亲本进行福·克玉米种衣剂包衣处理,防止苗期病虫的危害。
瘤黑粉病发生严重的亲本,用2%立克锈干粉种衣剂,药种比为4-5:1000,或3%敌萎丹2:100。
4、合理选地制种区域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块平整、保水保肥能力强、含盐碱轻的砂土、壤土或轻粘土。
忌重茬,甜菜和油葵茬每667米2施有机肥200-300千克。
5、深耕整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即灭茬深耕,灌足冬水。
开春后抓紧时机顶凌耙地,使地面平整,保墒蓄热。
6、施足底肥以产定肥,玉米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结合秋耕,深施氮肥的40-50%,磷肥的60-80%以及全部钾肥。
二、适时播种1、播期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8℃时即可播种,母本播种4月上旬开始,4月中旬结束。
根据父母本花期相遇情况确定父母本错期播种方案,父本选用2-3个播期,两次播期相距5-7天。
父母本花期相差在5天以上,则父母本播种相差天数比花期相差天数多1-1.5倍。
2、播量667米2组合母本播量为3千克,父本播量为0.75千克。
3、播种方式根据父本提供花粉能力确定父母本行比,一般父母本行比为1:5、1:6、1:7或1:8。
播深4-5厘米,父母本行距60厘米。
4、标示播种时在父本行地头种少量其它作物作为指示植物。
三、田间管理1、苗期管理(1)玉米出苗后3-4片叶时间苗,5-6片叶时定苗。
定苗原则是:去大去小留中间,株距20厘米,667米2母本留苗5000-5500株,父本留苗1100株。
极早熟高产玉米杂交种—承单22号的选育方华、马中义、王奇、佟桂富、方祥、孙志伟、袁文利、王艳芝、梁秋华一、选育目的和目标选育适用于我国北部冷凉气候区的极早熟(冀承单3号熟期类型)玉米杂交种。
目标要求抗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抗倒伏,抗逆、适应性广;产量较冀承单3号增产10%以上,或产量接近,但在某一性状上有明显改进的玉米杂交种。
二、选育经过1、亲本”C182“选育1993年组配基础材料”478×C351-7/C18”。
1994年开始连续自交加代,经南繁北育,于1997年性状趋于稳定,定名为C182,表现极早熟,经与多个稳定自较系测交,表现抗倒,高配合力,农艺性状优良。
2、C182的血缘关系1993年组配478×C351-7×C18连续自交加代南繁北育1997年育成C1823、母本“承北711”母本为承北711,承北711是从黑龙江省北安市农科所育成的“北711”中通过穗选,抗病性选择出的极早熟自交系。
4、承单22号杂交种选育1996年冬以C182 S5代优良穗行做父本,与承北711测交,1997年鉴定试验入选,1998年参加极早熟品比。
1999年继续参加极早熟品比,三点均增产,平均亩产607.4㎏,较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12.1%,达0.01显著水平。
2000--2001年参加河北省承德市极早熟组玉米区试,生育期比冀承单3号长5天,表现高抗玉米丝黑穗病,抗大小斑病,不早衰,活秆成熟,并且植株高度比冀承单3号高度15-30cm,作为粮饲兼用品种更为适宜。
承北711×C182 1996年冬组配1997年鉴定试验2000年区域试验2001年区域试验、生产示范承单22号2003---2004年参加国家极早熟区试,平均产量6414.0KG/公顷,较对照增产14.37%,生产试验产量7078.8KG/公顷,较对照增产11.44%。
2002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
2003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