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经而无节的东汉大儒马融
- 格式:pdf
- 大小:323.95 KB
- 文档页数:3
郑玄马融的故事写作文【篇一:入室操戈的故事】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名叫郑玄。
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
后来郑玄又拜大文学家马融为师,在他门下学习。
当郑玄学成离开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走了,我全部的学识也都被他带走了。
”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他和一起研究经学的何休是好朋友。
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篇文章。
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于是就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般疾》三篇文章来反驳何休。
【篇二:马融与绛帐台】荆州古城文化名胜古迹(二)一、马融与绛帐台(刘备和公孙瓒的太老师)儒家学者求学的主方:州学与府学荆州中学校园内有一座古代文化遗址——绛帐台,那么,你知道绛帐台的来历吗?知道绛帐台是纪念谁的吗?知道绛帐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追寻古人的脚步,去领略古代文化的风采吧。
绛帐台,又名老鸦台,现位于荆州中学西侧,是东汉著名学者马融任南郡太守时讲学的地方。
绛帐台原指一座高台,上绕古树,旁伴清池,古树之上时有鸦鹊争鸣,故又称“老鸦台”。
清代存空台,傍临池水。
民国初年,建八角亭一座,毁于火灾。
日本侵略我国,台也化为平地。
现水池尚存。
在荆州中学校园内,马融的雕像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2000年冬,有关部门在离古马融绛帐台遗址不远处重新建立的。
一、马融的生平绛帐台是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古文经学家、教育家马融的。
马融是东汉人,字季长,公元79年出生在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
其父马严,是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的侄子。
马融年轻时就十分好学,曾随从当时著名学者挚恂、班固等学习,学通了儒家经典。
他的老师挚恂非常赏识他,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
由于马融俊才善文,汉安帝时被拜为校书郎中,在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东观点校朝廷所藏的书籍。
当时,外戚邓氏当权,马融得罪了邓氏,被冷落了十年没有升官。
邓太后死后,安帝亲政,马融被拜为郎中。
推荐星级:→→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46362号策划□忠平责任编辑□晓平封面设计□陈非出版发行□吉林摄影出版社(长春市人民大街4646号)邮编□经销□新华书店电脑制作□云鹤图文设计制作中心印刷□版次□200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开本□850×1168 1/32印张□140ISBN 7-80606-671-3/I·38定价□[全20册]200.00元(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工厂调换)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前言前言《忠经》是一部仿《孝经》而著的儒家经典,旧本题为东汉马融撰。
马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字季长,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东北)人。
马融勤奋好学,精通经传典籍,知识深广。
《忠经》全书共分18章,体例全仿《孝经》而作,关于其写作的缘由,作者在“序”中提到:“《忠经》者,盖出于《孝经》也。
仲尼说孝者所以事君之义;则知孝者,俟忠而成之,所以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分。
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
孝既有经,忠则犹阙。
故述仲尼之说,作《忠经》焉。
”全书围绕“忠”,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同样被尊为儒学之经典。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社会流传极广,影响至巨。
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汉书·艺文志》中讲:“《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认为《孝经》的作者是孔子。
《孝经》共分18章,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
《孝经》篇幅虽短,文字不满2000,但内容很丰富,也很深刻。
对于生活在家庭中的人来说,孝主要体现在事亲上,即对父母的奉养上。
那么怎样奉养才算孝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忠经·孝经后能事其亲”。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
也就是要以爱敬之心奉养健在的父母,要以哀戚诚敬之心祭奉亡故的父母。
子有爱敬之心,则父母乐;子有哀戚诚敬之心,则在天之灵安。
日记故事二则(15)设帐授徒汉郑玄事马融,素坐高堂,设终纱。
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
门徒四百余人。
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美。
乃召见。
注释:郑玄:东汉学者,经学家。
马融:东汉学者,经学家。
素:一向会:正恰逢图纬:河图纬书。
翻译:汉朝时候郑玄向马融学习,马融一直坐在高高的堂上,前面垂了纱帐。
纱帐前站着学生,马融向他们传授学问,纱帐后还有女乐伴奏。
马融的门徒有四百多人,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见不到马融。
有一次恰逢马融把学生叫在一起考查他们河图纬书的学问,郑玄回答得很好。
马融才召见了郑玄。
因感就学宋张绎幼值家贫,志知读书。
佣力于市,忽闻邑官传道而过,心甚慕之。
因问人曰:“此人何以至此。
”答曰:“读书而至此也。
”绎乃发奋力学。
受业伊川先生之门。
卒受伊洛渊源之学。
伊川每谓人曰:“吾晚得二子。
”盖指绎与尹焞也。
注释:张绎:宋朝学者。
佣:被雇佣传道:喝道。
官员经过,由衙役情障开路。
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程颐。
伊洛渊源之学:即伊洛之学,程颢、程颐开创的理学流派。
尹焞:宋朝学者。
翻译:宋朝的张绎幼年家里很穷,有志于读书。
他被人雇佣在集市上当苦力,有县官吆喝着经过,心里十分羡慕。
于是问别人:“这人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说:“读书就能成这样。
”于是张绎发奋读书。
他向伊川先生学习,最终伊川先生向他传授了伊洛渊源之学。
伊川先生常常对人说:“我万年得了两个儿子。
’说的就是张绎和尹焞。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后汉书·马融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
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
因兄子丧,自劾归。
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
出为河间王厩长史。
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
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
既精既博,吾何加焉!著《三传异同说》。
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凡二十一篇。
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
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
遗令薄葬。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马融的教育思想马融(79—166),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
著名的经学大师、文学家和教育家。
马融出身关西豪族,“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少时,随隐居于南山的名儒挚恂学习,博通经籍,深得挚恂的欣赏,将女儿嫁给他。
后又随著名的女历史学家班昭学习。
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把持朝政的大将军邓骘慕马融名声,召他为舍人,他拒不受命,西行避至甘肃凉州。
不久凉州附近的西羌崛起,粮价昂贵,为生活所迫,马融前往应邓骘之召。
永初四年(110年)拜为校书郎中,在东观典校古籍。
因写《广成颂》讽谏邓太后,一直不得升调,直到邓太后死后,才被重新起用。
延光三年(124年),汉安帝出巡泰山,马融上《东巡颂》,深得安帝欣赏,召拜郎中。
汉顺帝时,马融因病辞京,后一度担任郡功曹等地方小官。
阳嘉二年(133年),马融以对策拜议郎,不久转任武都太守。
这期间,曾上书自荐领兵镇压羌民起义,但未被起用。
汉恒帝时,马融任南郡太守,曾著《西风颂》吹捧权臣梁冀,并为他起草奏本诬陷名士李固,但不久仍因事得罪梁冀,将之免官,流放朔方。
赦免后,再回东观继续从事著述。
晚年因病去官,卒于家中,享年88岁。
马融在东观整理古籍10余年,其著述颇多。
据《后汉书·马融传》记载,马融先后注了《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及《老子》、《淮南子》、《烈女传》、《离骚》等书,并著了《三传异同说》等,明人辑有《马季长集》。
马融的教育思想多以经注形式出现,存在依附于经籍、失之支离的弱点,加之其著作多已亡佚,不少教育思想已难以确考,但从有关记载中,仍可看出其教学活动具有以下特色。
采用“传以久次相授业”的方式进行教学。
作为一名著名的私学大师,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
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后汉书·马融传》)除去挂名的著录弟子外,随他学习的及门弟子有四百多人。
由于弟子众多,他不可能一一面授,故采用了“传以久次相授业”的方式进行教学,即由学习时间久、资格老或程度高的弟子将知识传授给程度低的弟子,再由这些弟子将知识传授给程度更低的弟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融的主要成就马融才高学识渊博是当世的通
儒
导语:经学马融之学,属于古文经学中的一种典型。
在儒家经学的发展史上,马融开始了综合各家、遍注群经这种带有开创性的工作,他的经注成就,使
经学
马融之学,属于古文经学中的一种典型。
在儒家经学的发展史上,马融开始了综合各家、遍注群经这种带有开创性的工作,他的经注成就,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将步入新的时期。
马融长期在东观校书著述,为他能综合各家之学,遍注古文经典,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他善于吸取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他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见了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
有精有博,我没有什么说的了。
”他综合了贾、郑二家的优点,撰成《春秋三传异同说》,是《春秋》学集大成的一部专著。
马融还曾与北地太守刘环讨论过《春秋》学的一些分歧问题。
据考证,马融注《易》源于《费氏易》,又杂采子夏之说以及孟氏、梁丘氏、京房氏诸家《易》学。
注《尚书》,取郑氏父子和贾逵之说。
注《诗》,除《毛氏诗》外,兼采《韩诗》。
此外,马融还注《三礼》、《孝经》、《论语》、《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
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共二十一篇。
马融的经学著作多已散佚。
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
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
马融会鼓琴,好吹笛,据《昭明文选》载,他作有《长笛赋》。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融的历史评价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导语:华峤:“昔刘向父子,世典史籍;马融通博,三入东观。
”“及明章二帝,祖述此意,故後世争为图纬之学,以矫世取资。
是以通儒贾逵、马融、张华峤:“昔刘向父子,世典史籍;马融通博,三入东观。
”“及明章二帝,祖述此意,故後世争为图纬之学,以矫世取资。
是以通儒贾逵、马融、张衡、朱穆、崔瑗、荀爽之徒忿其若此,奏皆以为虚妄不经,宜悉收藏之。
”范晔等《后汉书》:“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
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
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
物我异观,亦更相笑也。
”“季长戚氏,才通情侈。
苑囿典文,流悦音伎。
邕实慕静,心精辞绮。
斥言金商,南徂北徙。
籍梁怀董,名浇身毁。
”“若李固、周举之渊谟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瑗、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暠、栾巴牧民之良干,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顗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焉。
”刘峻:“马融海内大儒,被服仁义。
”刘勰:“马融鸿儒,思洽识高,吐纳经范,华实相扶。
”萧统《昭明文选》:“融既博览典雅,精核数术,性好音,能鼓琴吹笛。
”洪迈:“按马融、皇甫规之言晓然易见,而所请兵皆不过五千,然讫不肯从,乃知宣帝纳用赵充国之册为不易得,所谓明主可为忠言也。
”生活常识分享。
马融传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
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
人长得漂亮,有才华,善于言辞。
以前,京兆挚恂隐居南山,用儒术教授生徒,不应征聘,名闻关西。
马融从他游学,博通经书。
挚恂赞赏马融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永初二年(108),大将军邓骘闻马融有名,召为舍人,他不喜欢这个,不应命。
客居凉州武都、汉阳间。
这时羌虏突起,扰乱边境。
米谷价格飞涨,自关以西,道上饿死的一个接一个。
马融饥困,就后悔起来,对他的朋友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割其喉,这种以名害生的事,愚夫也不干。
’为什么呢?生是最可贵的。
现在为了怕乡曲之士耻笑,使无价的身体受到摧残,这不符合老庄的道理。
”就去应了邓骘的征召。
四年(110),拜为校书郎中,至东观典校秘藏书籍。
这时,邓太后掌权,邓骘兄弟辅政。
一般浅见的儒生学士,认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停止了练武的制度,不讲战阵之法。
因此猾贼蜂起,乘国家无备。
马融大为不满,认为文武之道,圣贤所重,金、木、水、火、土,人并用之,废一不可,哪能不讲武功呢。
元初二年(115),上《广成颂》以讽谏之。
序言说:“我闻孔子讲过:‘奢侈浪费就不谦让,太朴素节约就是鄙陋。
’奢、俭,以礼为标准。
所以《蟋蟀》、《山枢》都是讽刺国君不要太享乐,也不要放着车马不用。
文武之道,折衷行事。
要乐而不过度,忧而不疲乏,先王所以平和五脏六腑,怡养精神,永远行之。
所以如何用乐,记载在《虞谟》之中,吉日田猎,《周诗》也有叙述。
这是圣王贤君,为了赞美盛世,难道是为了奢侈淫乐吗?安帝即位以来,遇上地震,皇上警惕灾异,自己刻苦,禁苑荒芜,乐器废弃,勤劳忧思,十有余年,超过礼制。
加之,皇太后体现了唐尧亲九族,笃和睦之情;皇上实践了有虞淳厚的孝道,外戚诸家,有什么疾病,派人慰问,很少疏忽。
时时宁息,又没有什么娱乐,这大概不是迎接太和,有助万福之道吧。
我认为现在虽有蝗灾,今年五月以来,雨露及时,好兆头来了。
进入冬节,农事间隙,应该去广成,观察川原,看宿麦,奖励收藏,从而讲武狩猎,使官吏百姓,再看到旌旗之美,听到钟鼓之音,欢嬉喜乐,鼓舞于田野之间,迎和气,召休庆。
马融的简介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
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
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
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
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
岁。
唐代时配享孔子,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
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
他尤长于古文经学。
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
他不拘于儒者的礼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
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本文作者:你看起来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