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新课标、考纲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9.01 MB
- 文档页数:100
2019 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解读一、 2019 考试大纲分析2017 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相比 2016 年,修订处相当多, 2018 年《考试大纲》基本没有变动, 2019 年化学《考试大纲》同 2018 年相比,只在第 I 部分考试目标与要求中略有变化,提出了高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并第一次把“思维方法”写进考纲。
强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 ,即考查内容中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使考查内容更具体化。
备考时,考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知识,还需加强“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提升化学科学素养,提升核心价值。
化学科命题不仅要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回顾 2017 年《考试大纲》的修订1.修订的主要目的(1)贯彻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体现国家人才培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进一步强化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2)加强高考命题的标准建设,进一步密切高考测评标准与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突出高考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桥梁的功能。
(3)进一步完善考核目标和考试内容。
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完善考核目标的内涵,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适当调整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修订方向。
2.修订的主要意义(1)指导高考内容改革。
(2)规范高考命题:①提高质量,②倡现成果,③确定标准(3)“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3.修订的主要内容【选考模块的调整】修订后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
---------------------------------------------------------------最新资料推荐------------------------------------------------------1.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2019 版高中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专题一基本概念【备考策略】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要特别注意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的物质的量的理解,不仅知道它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连接的重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
比较重要的题型是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很多。
另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2.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纵观近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氧化还原反应除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外,出现了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物质的分析推断相结合的趋势,特别是从生活应用入手,设计新的问题背景和思考阶梯。
3.离子反应:该类题目的主要题型有三个:一是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从高考试题的表现形式来看,除考查中学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典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外,越来越注重有关知识迁移应用的考查即信息给予题。
二是判断离子反程式的正误。
1 / 23三是离子共存题,离子共存的条件是:在溶液中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络合反应等。
在分析判断过程中,除要熟悉常见离子不能共存时所发生的离子反应外,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限制条件,多种离子间的相互影响。
4.能源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复习时要理解燃烧热、中国和热、反应热到呢个概念,明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加强与电化学、化学平衡的联系与拓展,牢牢抓住盖斯定律的实质,并能熟练应用第 1 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点击】 1.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物质结构与性质在高考试题中的分析及教学策略摘要:《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考化学知识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深入的认知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来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本文简要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考察情况,然后研究开展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试题;分析应用;教学策略。
引言:在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这节内容的新课标设计目标是:通过对原子与分子的化学教学,就可以使学生掌握化合物结构的基本规律。
利用不同微粒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也是不同的,分析各种类物质的结构特性。
丰富化学这个模块的学科内涵,就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化学物质分子结构和特性之间的联系,并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质。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加深和扩展,在这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学生遇到什么知识点,所以老师就会帮助学生解决什么知识,结果就会造成学生不可以从化学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去更深刻的认识教材内容,同时总结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不能形成用化学思维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而近些年,高考针对化学这模块知识背景的考查形式也就更加新颖,在出题的时候也就越来越注重于运用知识点去处理现实的问题。
现如今,更多学生会选用这一模块,可是却沦为了能得分但却没有得高分的板块。
为了防止这个模块的内容成为学生考试的弱点,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这部分题目的技巧,就成为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高考考试大纲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模块要求众所周知,新考纲一直都是考试的指挥棒,同时也是风向标。
通过对高考化学考纲内容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之后,可以看出在考试目标和要求当中,更加突出了对化学课程的考查重点,要以全方位测试学生的化学素质。
并且在命题时候,也要更加着重考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和化学有关的科技、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方面的发展情况,侧重训练学生的化学认识技能,过程方式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19全国高考(Ⅰ、Ⅱ、Ⅲ、江苏卷)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深度解析35.(2019全国Ⅰ卷)[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在普通铝中加入少量Cu 和Mg ,后形成一种称为拉维斯相的MgCu 2微小晶粒,其分散在Al 中可使得铝材的硬度增加,延展性减小,形成所谓"坚铝",是制造飞机的主要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状态的镁中,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标号)。
A 、[Ne]B 、[Ne] C 、[Ne]D 、[Ne] (2)乙二胺(H 2NCH 2CH 2NH 2)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氮、碳的杂化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二胺能与Mg 2+、Cu 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与乙二胺形成的化合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Mg 2+”或“Cu 2+”)。
(3)一些氧化物的熔点如下表所示:解释表中氧化物之间熔点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a )是MgCu 2的拉维斯结构,Mg 以金刚石方式堆积,八面体空隙和半数的四面体空隙中,填入以四面体方式排列的Cu 。
图(b )是沿立方格子对角面取得的截图。
可见,Cu 原子之间最短距离x=___________pm ,Mg 原子之间最短距离y=______________pm 。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 ,则MgCu 2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g •cm -3(列出计算表达式)。
【答案】(1)A(a ) (b )(2)sp 3、 sp 3。
乙二胺的两个N 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从而形成环状稳定结构;Cu 2+(3)Li 2O 、MgO 为离子晶体,P 4O 6、SO 2为分子晶体,晶格能:MgO >Li 2O ,分子间作用力(相对分子质量):P 4O 6>SO 2。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大纲查字典化学网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完整版,想了解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查字典化学网。
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化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9年高考化学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0XX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20XX年新课标理综化学备考策略党学堂一、20XX年、20XX年与20XX年新课标化学考试大纲变化对比二、20XX年、20XX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三、20XX年新课标理综化学备考策略(一)20XX年新课标理综化学复习计划(二)20XX年新课标理综化学各块知识复习策略1.《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2.《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策略3.《化学实验》复习策略4.《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策略5.《有机化学基础》复习策略(三)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一、20XX年、20XX年与20XX年的化学考试说明的变化对比20XX年与20XX年考试说明相比只增加: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相关计算其他考点没有变化。
20XX年与20XX年相比:(一)必考内容:基本理论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新: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原:(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新:(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原:(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新:(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计算。
(二)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原: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新: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及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价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原:4.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新:4.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
新加: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了解晶格能的概念及其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第12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李仕才第二节分子结构与性质考点二分子的立体构型1.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分子的立体构型(1)理论要点①价层电子对在空间上彼此相距最远时,排斥力最小,体系的能量最低。
②孤电子对的排斥力较大,孤电子对越多,排斥力越强,键角越小。
(2)价层电子对数的确定方法其中:a是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阳离子要减去电荷数、阴离子要加上电荷数),b是1个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x是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3)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与分子立体构型的关系2.用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分子的立体构型(1)杂化轨道概念: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原子内部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原子轨道的杂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组新的原子轨道,叫杂化原子轨道,简称杂化轨道。
(2)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立体构型(3)由杂化轨道数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杂化轨道用来形成σ键和容纳孤电子对,所以有公式:杂化轨道数=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中心原子的σ键个数。
3.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似,如CO和N2。
等电子体的微粒有着相同的分子构型,中心原子也有相同的杂化方式。
常见等电子体与空间构型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或用于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 √)2.分子中中心原子若通过sp3杂化轨道成键,则该分子一定为正四面体结构。
( ×)3.NH3分子为三角锥形,N原子发生sp2杂化。
( ×)4.只要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中心原子均为sp2杂化。
( √)5.中心原子是sp杂化的,其分子构型不一定为直线形。
( ×)6.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中,π键电子对数不计入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 √)7.中心原子杂化类型相同时,孤电子对数越多,键角越小。
( √)1.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或者用来容纳孤电子对,剩余的p轨道可以形成π键,即杂化过程中若还有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用于形成π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