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6.1【说课稿】角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接触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柱体、锥体、球体等。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建立起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为后续的立体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途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柱体、锥体、球体等,掌握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柱体、锥体、球体等,掌握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立体图形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如粉笔、三角板、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立体图形。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自主探究柱体、锥体、球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重点阐述立体图形的特点。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角的说课稿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角的不同表示方法,会度量角,会用角表示方位,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计算两个角的和差,会计算有关余角、补角的简单问题.在理解角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会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要用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数形结合,独立分析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论证说理能力.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原有角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认识和角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关系.教材按照“角的表示和度量,角的比较和计算以及特殊角关系的角”的顺序呈现相关内容,在带领学生探索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本节内容无论是在知识、数学方法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2.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角的定义及表示,角平分线的定义;难点是有关方位角的表示. 教法分析教学中应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不要求学生记住角的两种定义,但教学中可通过角的两种定义尤其是旋转定义来使学生明确角的本质特征;角的表示方法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角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角的各种变式图形.锐角、直角和钝角在小学阶段已学过,可结合教材中的平角和周角复习这些内容.角的大小比较,教材中共介绍了两种方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特殊的角,要使学生注意角经过移动以后,位置改变了,但角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可安排一些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实验.在比较大小时,可让学生自己表示,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数量”到“形”的过渡.对于角的加减,要求学生可以结合图形来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了解两个角相加或相减,得到的仍然是一个角.角平分线的概念主要结合图形能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做好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工作.要在教学中使学生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这几个概念的本质特征要有所认识,要突出重点,使学生对各个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注意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注意互为余角和补角的角主要反映角的数量关系,注意概念的形成要结合具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结合图形能理解其意义和正确的辨认出图形中的对顶角.有关余角、补角的性质,可结合具体图形,经过两角关系的分析、说理,从而作出一般概括.学法分析在学习中要注意用射线旋转的方式(运动的方式)理解角的概念,可使角动态直观地展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中物体存在的角,尽可能发现物体中存在角的现象.运用对比的方法去学习角,比如线段的中点与角的平分线对比学习,线段的和差与角的和差对比学习,有共同之处.。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图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图形性质和图形变换的理解。
本章主要内容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视图,以及相交线和平行线。
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数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图形变换。
但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于一些抽象的图形变换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2.能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平移、旋转的性质,视图的概念。
2.教学难点:图形变换的理解和应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图形变换。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形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变换。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图形素材。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变换,如旋转门、滑滑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平移、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形的平移、旋转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进行图形的平移、旋转,并观察、分析平移、旋转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变化,进一步理解平移、旋转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移、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移、旋转,还有哪些图形变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平移、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4.6.1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角的美感及角的有关知识;2.掌握有关角的单位的换算;3.掌握有关方向角的初步知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角的单位的换算及角的表示法;难点:角的定义的理解.教学过程:1.知识设疑:首先启发学生对生活中所存在的“角”的形象的物体进行举例,然后提出我们对它的思考,并以此复习有关小学学过的有关角的定度及有关知识(角的分类,角的种类、角的度量等).从而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一个新的印象,对本节课的学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知识形成:从生活在“角”的形象,结合小学时的知识,我们有:概括:(定义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定义2)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射线端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1)角的表示:AB OOAOB∠O∠1a1∠α∠注:1.类似于AOB∠的表示时,必须把表示角的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2.类似于O∠的表示时,必须满足,以O为顶点的角只有一个.(2)角的简单分类:从小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180内的角,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锐角、直角、纯角,另外有平角、周角.(3)角的有关计算:认识角的有关单位:''3600'601==︒,''60'1=(4)方向角的认识:如果位置在东、南、西、北方向上时,表示为: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如果位置在东、南、西、北的两个方向的夹角平分线时,表示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如果位置在其他情况时,表示为南(北)偏东(西)***度.O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3.例题讲解:例1、 (1)把1815'︒化为用度表示的角.(2)把93.2°化成用度、分、秒表示的角.解(1)先把15′化成度,即 15′=(1560)°=0.25°,所以 18°15′=18.25°(2)因为1°=60′,所以0.2°= 60×0.2= 12′因此93.2°=93°12′例2、 在下图中,OA 是表示北偏东︒30方向的一条射线.仿照这条射线,画出表示下列方向的射线:(1)南偏东︒25;(2)北偏西︒60.O东南西北A解:如图所示.(1)以正南方向的射线为始边,向东方向旋转25°所成的角,即为所求.(2)以正北方向的射线为始边,向西方向旋转60°所成的角,即为所求.4.巩固训练:P 148 练习 1.2.5.知识小结:从本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应这几个方面来掌握知识点,首先是有关的定义,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还有重点的知识就放在角的有关计算以及角的表示法,方向角的表示等方面.6.家庭作业:P 153 习题4.6 1.2.6.。
角的说课稿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角的不同表示方法,会度量角,会用角表示方位,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计算两个角的和差,会计算有关余角、补角的简单问题.在理解角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会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要用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数形结合,独立分析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论证说理能力.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原有角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认识和角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关系.教材按照“角的表示和度量,角的比较和计算以及特殊角关系的角”的顺序呈现相关内容,在带领学生探索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本节内容无论是在知识、数学方法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2.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角的定义及表示,角平分线的定义;难点是有关方位角的表示.
教法分析
教学中应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不要求学生记住角的两种定义,但教学中可通过角的两种定义尤其是旋转定义来使学生明确角的本质特征;角的表示方法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角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角的各种变式图形.锐角、直角和钝角在小学阶段已学过,可结合教材中的平角和周角复习这些内容.角的大小比较,教材中共介绍了两种方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特殊的角,要使学生注意角经过移动以后,位置改变了,但角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可安排一些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实验.在比较大小时,可让学生自己表示,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数量”到“形”的过渡.对于角的加减,要求学生可以结合图形来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了解两个角相加或相减,得到的仍然是一个角.角平分线的概念主要结合图形能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做好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工作.要在教学中使学生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这几个概念的本质特征要有所认识,要突出重点,使学生对各个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注意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注意互为余角和补角的角主要反映角的数量关系,注意概念的形成要结合具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结合图形能理解其意义和正确的辨认出图形中的对顶角.有关余角、补角的性质,可结合具体图形,经过两角关系的分析、说理,从而作出一般概括.
学法分析
在学习中要注意用射线旋转的方式(运动的方式)理解角的概念,可使角动态直观地展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中物体存在的角,尽可能发现物体中存在角的现象.运用对比的方法去学习角,比如线段的中点与角的平分线对比学习,线段的和差与角的和差对比学习,有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