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说明、处理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或医疗技术过程等方面的原因,对患者或医务人员造成或潜在造成伤害或损失的事件或行为。
2. 目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评估、管理、反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为减少医疗安全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指导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3. 适用范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4. 报告范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病人的误诊、漏诊、次数延误、过时治疗或为了财务利益而提供错误或不必要的治疗等等;(2)治疗的风险管理、药品、设备的缺陷,不良反应,过敏、交叉感染、外科手术中的错误切除、器械残留等等;(3)医务人员的失误行为,包括非专业的表现、不良的技术、不当的处置甚至粗暴的态度等等;(4)其他导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
5. 报告程序(1)发现事件: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及时采取措施停止伤害或损失发展;(2)报告事件: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向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报告,开展调查工作;(3)调查事件: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调查工作,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评估;(4)处理事件:根据调查结果,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处理;(5)反馈事件: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反馈给相关人员,提高医疗安全质量,防止差错再次发生。
6. 相关规定(1)医疗机构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配备专门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人员和处理团队,并严格遵循处理程序。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工作流程1. 事件发现和报告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对医疗风险进行实地检查,以及及时接受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举报、监督和检查,发现可疑医疗风险后立即报告上级部门。
2. 事件医学评估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事件经过、可能影响及事件发展预测等方面进行综合医学评估,作为后续处理和决策的依据。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错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打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时间与隐患缺陷的要求,制定本制度.一、目的规范医疗(不良)时间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允许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记性又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原则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监测行业性、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征。
1、行业性:仅限于医院内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如临床医技、护理、后勤等.2、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的权利,提高信息报告人的自愿行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3、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医技报告中设计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科通过网络、新建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医务处等专人专职受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严格保密。
4、非处罚性:本制度不具有处罚权,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一句,也不作为对设涉及人员和部门的处罚一句,不涉及人员的晋升、评比、奖惩。
5、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医疗相关部门和公式,通过申请向自愿参加的可是开放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结果分享,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需经认定和鉴定,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性质1、是对国家强制性“重大医疗过失和医疗试过报告系统”的补充性质的医疗安全信息.2、是独立的、保密的、自愿的、非处罚性的医疗不良事件信息报告系统。
3、它是手机强制性的医疗事故报告等信息系统收集不到的有关医疗安全信息及内容。
4、是对《医师定期考核办法》的奖惩补充。
四、处理程序当发生不良事件后,报告人科采取多种形式,如填写书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或电话报告给相关部门,报告事件发生的具体事件、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48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紧急情况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告给相关上级部门,只能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缓解缓解并制定改进措施。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报告制度及流程)一、引言医疗安全是医院工作的核心,是医院持续改进的重要内容。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报告制度及流程的建立,旨在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实施及时、有效的持续改进。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及范围1. 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2. 范围:涵盖医疗、护理、感染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和运行、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具体包括:(1)诊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非正常死亡、严重并发症、严重功能障碍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
(2)护理操作失误导致患者出现非正常死亡、严重并发症、严重功能障碍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护理事件。
(3)医院感染事件,包括传染病漏报、医院感染漏报、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等。
(4)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包括药物过敏反应、药物中毒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反应等。
(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包括医疗器械故障、医疗器械污染、医疗器械过期等。
(6)医疗运行事故,包括火灾、爆炸、漏电、电梯故障等。
(7)其他可能影响病人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事件。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等级划分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1. 级事件(警训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障碍。
2. 级事件(严重事件)——非预期的导致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的事件。
3. 级事件(不良事件)——虽未造成永久性功能障碍,但可能导致延长住院时间或增加医疗费用的事件。
4. 级事件(潜在不良事件)——可能导致患者伤害的事件,但未造成伤害。
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
[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药品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或药物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或正常诊疗过程中发生的危害事件。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报告的形式包括:网络报告、电话报告、书面报告、口头报告等。
报告者可以报告自己发生的问题,也可以报告所见他人发生的问题。
自愿报告系统采取匿名的形式,对报告人严格保密。
医疗安全事件通报系统包括药物不良事件报告;医疗器械(含设备)不良事件报告;针刺伤报告;跌倒/坠床、坠楼/触电等意外事件报告;管道滑脱报告;病人外出报告;压疮报告;输血、输液反应报告;化疗药物外渗报告;护理过失报告;非计划性二次手术;一类切口感染;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等。
各科室可根据临床需求,增加报告项目。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理流程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对应部门:
1.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给药学部、护理部、医务处
2.医疗器械(设备)不良事件:报告给设备科(维修部)、医务处
3.针刺伤事件:报告给护理部、防保科
4.跌倒/坠床事件:报告给护理部、医务处
5.管道滑脱事件:报告给护理部、医务处
6.病人外出和坠楼/触电等事件:报告给护理部、医患沟通办公室、保卫科
7.压疮事件:报告给护理部
8.输血不良事件:报告给护理部、医务处、输血科
9.输液不良事件:报告给护理部、医务处、药学部
10.化疗药物外渗不良事件:报告给护理部
11.其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给护理部。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医院应当如何进行应对、处理和改善的一系列步骤。
以下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处理流程:一、事件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技术、设备、药品、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患者伤害或死亡事件。
一旦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并及时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二、初步调查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初步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员和设备;2. 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3. 事件对患者的影响和损害;4. 事件对医院的影响和损害;5. 事件的潜在风险和后果。
三、上报初步调查结束后,科室负责人应将事件的相关信息上报给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
上报的内容应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初步调查结果和处理建议。
四、成立调查组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接到上报后,应立即成立调查组,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
调查组成员应包括医疗、护理、药剂、设备、后勤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
五、深入调查调查组应全面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和影响,收集相关证据,分析事件的原因和责任。
深入调查的内容应包括:1. 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2. 事件对患者的影响和损害;3. 事件对医院的影响和损害;4. 事件的潜在风险和后果;5. 事件的责任人及其责任。
六、处理根据调查结果,医院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处理措施应包括:1. 对事件的责任人进行处理,如批评教育、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等;2. 对事件的受害者进行赔偿;3. 对事件涉及的设备和药品进行处理,如停用、报废等;4. 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整改,如加强培训、完善制度、改进设备等。
七、整改医院应根据事件的原因,进行整改。
整改措施应包括:1. 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2. 完善制度,规范医疗操作流程;3. 改进设备,提高医疗设备的可靠性;4. 加强监管,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置流程
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流程如下:
1.当医务人员发现不良事件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向科主任报告。
2.在48小时内,需要以报表的形式及时上报医务处。
3.如果安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则需紧急电话报告,并随后履行书面补报。
4.在夜间及节假日,应统一上报医院总值班人员。
5.医务科会进行初步审核,然后将报告转发至相应的职能科室(如护理部、院感科、药学部、物资材料供应处、医学工程处、总务处、党办及保卫处等)。
6.如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2个或2个以上部门,由医务处将不良事件转交相应的职能部门,并协调相应职能部
门共同解决,必要时召开部门间联席会议;必要时上报分管院领导。
7.各职能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登记备案,及时调查核实,给出整改意见并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
必要时上报分管院领导。
8.各职能科室每季度汇总并提交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9.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评估总结会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各职能部门,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不良事件上报是指在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发现或接到患者、家属、访客关于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存在问题的投诉、意见或建议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上报并进行处理的一项工作。
不良事件上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安全事故隐患,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不良事件上报的流程主要包括事件发现、事件报告、事件调查、事件处理和事件总结五个环节。
具体流程如下:一、事件发现。
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发现或接到患者、家属、访客的投诉、意见或建议,应当及时对事件进行记录,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
二、事件报告。
1. 事件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经过、影响等相关信息,尽可能提供详细的描述。
2. 事件报告应当及时提交至医疗机构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或相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三、事件调查。
1. 医疗机构接到事件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件调查程序,成立调查组对事件进行调查。
2. 调查组应当对事件的原因、责任、影响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确保调查结果客观真实。
四、事件处理。
1. 根据调查结果,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责任人进行追责,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对于影响较大的事件,医疗机构应当向患者、家属、社会公开事件处理结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事件总结。
1. 医疗机构应当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2. 事件总结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在医疗机构内部进行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和水平。
不良事件上报流程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发现和纠正医疗安全隐患,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执行不良事件上报流程,确保不良事件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说明、处理流程
1、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科室通过信息平台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具体见附件),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48h内报告,每季度总结、评价、分析资料存档。
2、各职能部门确定负责人每天早8:00-9:00登陆信息平台认领核实处理相应不良事件,将整改信息反馈到科室。
二甲办负责人每天9:00-10:00登陆信息平台查看各职能部门认领处理情况,如未认领电话督促相应职能部门进行处理。
3、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上报告职能部门,由其核实结果处理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及院领导。
4、职能科室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5、涉及药物不良反应、院内感染、输血反应的实行双重填报。
6、以上处理结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每月汇总分析评价后上报至二甲办备案,二甲办每季度汇总、分析、提交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7、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评估总结,提出改进意见,防范措施反馈到各职能科室,各职能科室将结果反馈到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