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5
- 格式:pdf
- 大小:1015.78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从事于农业生产。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大哭要书写书具。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给他,仲永立即书写诗歌四句,并且在诗后署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团结宗亲作为诗的内容,(父亲)把他的诗传递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欣赏。
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乡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让他作诗,作出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方仲永的事,舅舅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尽净,成为了普通的人。
”王先生说:方仲永的聪慧,是天生的。
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它受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后天不教育,尚且成为平人;现在那些天生不聪明的人,本来是平人,后天又不接受教育,就能成为普通人了吗?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篇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篇目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篇目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篇目四】《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集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 默叹,以为妙绝.末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篇目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篇目六】《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概,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篇目七】《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5课伤仲永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能熟练背诵课文。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链接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学习过程一、感知文本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2、学生分段试读课文。
二、走进文本 1、读音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矣(yǐ) 泯(mǐ)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2、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⑩受之于天受:承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5《伤仲永》内容透析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文题中的“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给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谋篇立意文章先叙后议,开始用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先扬后抑的行文结构。
文章叙事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从“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可知仲永生于一个毫无文化背景的家庭,没受过教育。
但“与之(书具)”,即能“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一个神童形象便跃然纸上,令人称奇。
但因其父“求金”心切,“不使学”,最终导致了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后来竟“泯然众人矣,”才能逐渐衰竭,变成了普通人。
文章先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对比鲜明,令人警醒、惋惜和深思。
2.缘事叙理的写作手法。
叙议结合是本文写作手法上的一个亮点,文章先叙述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及后来的变化情况,写出了仲永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和其父因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然后由仲永才能从非凡到衰竭的事例,缘事叙理,阐发议论,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个人无论天赋有多高,如果脱离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变为一个平庸无奇的普通人。
3.精练隽永的语言表达。
本文语言精练,含蓄隽永。
从题目上看,一个“伤”字,就暗示了仲永才能的必将夭折,又如一个“啼”字,把仲永索求书具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忽”“即”“立”三个副词的运用,使得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动词“扳”“谒”,形象地刻画出仲永之父因贪利而生拉硬扯的丑态,把一个愚昧无知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2中考语⽂课本知识伤仲永 七年级下册每课要点--5伤仲永 之⼀ 第⼀部分 《伤仲永》 伤,是“怜惜”的意思。
伤仲永,即怜惜⽅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闻的庸⼈。
关于作者: ⺩安⽯,北宋杰出的诗⼈和散⽂学,是唐宋⼋⼤家之⼀。
他的诗⽂语⾔雄健,⻓于说理,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的作品。
他著有《临川先⽣⽂集》。
学习本⽂,认真朗读课⽂,了解故事梗概,弄清⽂章结构,找出⽣字、⽣词,并逐⼀查字典注⾳、解释。
思考: 1、第⼀段前两句话中作者交代了⽅仲永哪四个⽅⾯情况,请各⽤两个字概括。
籍贯、姓名、⾝份、家世 2、⽂中“⺩⼦”指的是?解释“卒之为众⼈,则其受于⼈者不⾄也。
”⼀句。
⺩安⽯ 终于成为普通⼈,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3、⽅仲永最终“泯然众⼈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原⽂回答)。
⽗利其然也,⽇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
4、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章第三段⽂字的⼤意。
⼈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5、概括本⽂的中⼼? 本⽂通过叙述⽅仲永因为⽗亲“不使学”,⽽从神童到“泯然众⼈”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才的培养是⼗分重要的。
积累: 1、通假字 ⽇扳仲永环谒⾢⼈: (“扳”同“攀”,牵,引。
) 贤于材⼈远矣: (“材”同“才”,才能。
) 2、特殊句式: 1、不使学 省略句。
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仲永。
2、令作诗 省略句。
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仲永。
第⼆部分 《伤仲永》复习 ⺩安⽯ ⾦溪⺠⽅仲永,世⾪耕。
仲永⽣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为其名。
其诗以养⽗⺟,收族为意,传⼀乡秀才观之。
⾃是指物作诗⽴就,其⽂理皆有可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