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记梦共16页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16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北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生死相隔,深情难忘。
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
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
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翻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
王弗去世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两茫茫〕指双方茫然不相知。
〔千里孤坟〕王弗葬地在四川眉山,与苏轼任职的山东密州相距遥远,故称亡妻的坟为“千里孤坟”,有感伤自己不能与她同穴相伴之意。
苏轼:《江城子-记梦》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注
十年,苏轼第一位妻子王弗卒于治平二年(1065),至此时已十年。
两茫茫,生者与死者处于不同的世界,彼此音讯渺茫。
千里二句,谓亡妻身处千里之外的孤坟,其凄凉的心情无处诉说。
幽梦,梦境隐约。
轩,有窗的小屋子。
料得二句,谓亡妻一定会在月夜孤坟中伤心断肠。
短松,矮小的松树。
散绎:
你我夫妻生离死别十年矣,
音讯隔绝两处茫茫无消息。
纵不思想起,深情难忘记。
孤坟隔山川,无处可倾诉。
想来你是孤寂凄凉愁无际。
你我若相逢,也应不相识,
风尘满面我已老,两鬓星星也。
昨夜睡梦中,分明见到你。
人在小窗前,晨起正梳洗。
默默无言相对只有泪如雨。
月夜静悄悄,矮松月下立。
遥知此际年年是你断肠时。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翻译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wá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译文】十年生死相隔音讯渺茫,即便是强忍着不思念,你的形影也永远难忘。
如今你静卧在千里外的孤坟里,我到哪里去诉说心中的凄凉。
纵此相见了你也不会认出我,我现在是满脸尘土,两鬓如霜。
夜里我在梦中忽然返回家乡,在小屋的窗前,你正打扮梳妆。
我们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流下千行。
料想年年最让我伤心的地方,就在这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
【评点】本词为悼亡词名作,是苏轼怀念亡妻王弗所作。
苏轼十九岁时,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的王弗完婚。
江城子⑴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⑵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⑶,不思量⑷,自难忘。
千里孤坟⑸,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⑹,尘满面,鬓如霜⑺。
夜来幽梦忽还乡⑻,小轩窗⑼,正梳妆。
相顾无言⑽,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⑾,明月夜,短松冈⑿。
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赏析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显得格外地情真意切。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则更苦。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
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
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思维冲浪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为全词定下怎样的感情基调?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试具体分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中“忽”字的妙用。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习资料《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
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