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显微镜AFM上海交大分析测试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80
afm原子力显微镜测试原理
AFM(原子力显微镜)测试原理是基于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来检测样品表面形貌的一种技术。
其工作原理是将一个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一微小的针尖,针尖与样品表面轻轻接触。
由于针尖尖端原子与样品表面原子间存在极微弱的排斥力,通过在扫描时控制这种力的恒定,带有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针尖与样品表面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而在垂直于样品的表面方向起伏运动。
利用光学检测法检测法,可测得微悬臂对应于扫描各点的位置变化,从而可以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AFM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力检测模块、位置检测模块和反馈系统。
当原子力显微镜探针的针尖与样品接近时,在针尖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下,悬臂梁会发生偏转引起反射光的位置发生改变。
当探针在样品表面扫过时,光电检测系统会记录激光的偏转量(悬臂梁的偏转量)并将其反馈给系统,最终通过信号放大器等将其转换成样品的表面形貌特征。
AFM的主要特点是能够观察到纳米尺度的物体,甚至可看到原子。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法在得到其粒径数据的同时可观察到纳米粒子的形貌,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还可观察到纳米粒子的三维形貌。
然而,该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观察的范围有限,得到的数据不具有统计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可查看AFM的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技术人员。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基本构成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AFM)是一种用来观察物质表面形貌的高精密显微镜。
它采用原子力探针技术,可以在几个纳米至几个微米的尺度范围内进行观测,并能提供非常高分辨率的表面形貌信息。
AFM的基本构成包括机械支撑系统、探针系统和控制系统。
下面将分别介绍其构成要素。
1.机械支撑系统:机械支撑系统是AFM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稳定和保持探针与样品之间的相对位置。
它通常由几个关键部件组成:-扫描装置:扫描装置用于水平移动样品或探针,以实现对样品表面的扫描。
扫描装置由X、Y、Z三个方向上的驱动器组成,可实现物理、电机或压电驱动。
-压电陶瓷:压电陶瓷在AFM中用于控制探针的位置和微小位移。
当施加电压时,压电陶瓷会发生形变,从而移动探针的位置。
-悬臂杆:悬臂杆作为一种机械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和稳定探针的位置。
悬臂杆通常由弹性材料制成,如硅或硅质材料。
2.探针系统:探针系统是AFM的核心部件,用于接触和测量样品表面的形貌。
探针系统通常由两个主要组件组成:-探针:探针是AFM中与样品直接接触并进行测量的部分。
它通常由硅制成,并在其一侧附着探针尖端。
探针尖端具有非常小的尺寸,在几纳米至几十纳米之间。
-接收器:接收器用于接收探针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它通常由光学或电子传感器组成,可测量探针的位移,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和测量AFM的各种参数,以提供准确的表面形貌信息。
它通常由几个关键组件组成:-仪器控制器:仪器控制器用于控制AFM的各种操作,如扫描速度、力量控制等。
它具有一个用户界面,可以通过操作界面进行参数设置和图像显示。
-数据采集卡:数据采集卡用于接收和记录探针接触样品时的力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这些数据可以被后续分析软件用于生成图像和数据处理。
-反馈系统:反馈系统用于监测和控制探针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它通过比较实际测量力和设定的参考力,并调整探针位置和扫描速度,以保持探针与样品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
AFM原子力显微镜操作步骤AFM原子力显微镜操作步骤1. AFM仪器开机。
确认电源与控制机箱连接线无误后,依次打开计算机电源→机箱低压电源→高压电源→激光器电源。
2.安装样品以及探针进给。
安装好样品后将固定螺栓微微旋紧,切记勿要用死力!探针进给指的是将样品与探针逼近到进入原子力状态。
仪器提供粗调和细调两种进给机构,每次测试前先将细调旋钮反向退到底,用粗调机构进样至离探针约1mm左右,再用细调机构进样,观察光斑,缓慢细调至光斑移动到PSD信号接收区域,继续微调并观察机箱显示读数:PSD信号约1.600V左右,Z反馈信号约-150至-250。
此时进入反馈状态,进入反馈状态后,控制系统会自动调整和保持样品与探针之间的间距。
3.样品扫描。
运行扫描软件,根据需要设置扫描参数。
进入扫描工作状态。
4.图像显示与存贮。
扫描过程自动进行。
图像以逐行(或逐列) 扫描、逐行(或逐列)显示的方式显示。
在不改变扫描参数的情况下,扫描在同一区域循环重复进行。
也可根据需要改变扫描区域和扫描范围。
对于满意的图像,可随时将图像捕获存贮。
存贮时,计算机自动保存图像信息和扫描参数信息。
5.退出扫描和关机。
如已获得理想的图像,不再作另外扫描,可按“退出”键退出扫描程序。
然后依次关闭高压电源、激光器电源、低压电源等。
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安装样品操作时,固定螺栓只需轻轻旋紧,勿要用螺刀按压,用力过猛容易损害仪器。
2. 退出扫描后,首先应将样品退出反馈状态,以免误伤探针!3. 在进行样品更换时,为安全考虑,应先关闭高压电源。
更换好以后重新开启高压电源。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基本构成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AFM)是一种测量样品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质的仪器。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接触式表面探测技术。
AFM可以在几个纳米至亚纳米尺度范围内进行表面测量,可用于对样品的形貌、磁性、电导率等性质进行研究。
下面将介绍AFM的基本构成。
1.扫描压电陶瓷动力系统:该系统由扫描器和压电陶瓷驱动器组成。
扫描器通常由三个方向的压电陶瓷构成,通过改变瓷片的形变来实现样品表面的扫描。
压电陶瓷驱动器则负责产生电压信号,控制扫描器的移动。
这个系统的精度决定了扫描和测量的精度。
2.悬臂梁/探针:AFM的探测部分由一个非常尖锐的探针组成。
探针的尖端通常是金或硅制成,其尺寸可以从几纳米到亚纳米。
悬臂梁/探针连接到悬臂支撑系统,其作用是传递扫描过程中对样品表面的力信号。
3.光学探测系统:AFM使用光学技术来获取样品的形貌信息。
光学系统通常包括激光光源、光学透镜和位移检测器。
激光光源发出一束光束,照射到悬臂梁上,并反射到位移检测器上。
位移检测器测量悬臂的挠度,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4.反馈系统与力曲线:AFM通过一个反馈系统来实现对扫描过程中的力信号的控制。
反馈系统会监测探针受到的力,将其与设定的力进行比较并进行调整,以保持恒定的力作用在探针上。
此外,反馈系统还会记录力曲线,即探针所受到的力与其在样品表面扫描位置之间的关系。
5.控制和数据分析系统:AFM的控制系统通过电脑来实现。
该系统控制扫描器的移动和力信号的获取,并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用户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来控制AFM仪器的各种参数,并进行样品表面的三维成像、力谱分析等。
除了以上基本构成外,AFM还可以根据研究需求配备不同的显微镜头,以扩展其应用范围。
常见的显微镜头包括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AFM)、磁力显微镜(Magnet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MFM)、电导率显微镜(Conductiv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C-AFM)等。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购买浙江大学光电研究所研制的,已经使用一年多,中间出现些问题,也都解决了,现在做个总结:1、设备信号来源:激光信号接收:PSD(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全称为位置传感检测器,输出的是模拟信号,线性度好、响应快。
探针:在镀金的小矩形上,每头有一大一小的等腰三角形,探针三角形顶端,垂直于三角形平面,肉眼只能看到三角形,看不到探针,一个矩形上有四个探针可以使用。
压电陶瓷:样品在测试过程中,三维方向的运动是通过三根压电陶瓷的位移产生信号放大、反馈、数据采集、显示2、过程1、把用探针的小矩形用双面胶贴好,矩形伸出的长度一般为小于或接近长边的一半,用四个控制螺钉调节激光器,使激光照在三角形的边上,直到产生衍射条纹,并且衍射条纹在PSD左侧,不能在PSD光敏面上,倾斜方向 \ ,光斑中心居中,激光照在三角形边上达到衍射条件时将产生强的反射光;2、用双面胶把待测样品粘在样品台上,双面胶要贴平,样品要测得地方不能太靠样品台中心,因为在测试时探针接触的位置不是在样品台的中心,然后把样品台固定在三根压电陶瓷构成的支杆上,适当转动样品台,使待测样品的中心与探针的位置相对;3、用粗调使试样向探针运动,此时为了观察可把激光关了,当接近至1~2mm 时打开激光,使用细调,观察控制面板上PSD反馈信号、Z轴反馈信号的变化、衍射光斑的变化,但衍射光斑移动时说明已进入原子力的作用范围,应缓慢调节旋钮,在光斑移动迅速的时候应适当方向调节旋钮,防止调过,在PSD信号为1.6,Z轴反馈信号-200~-300时即可进行测试。
3、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1 Z轴反馈信号不稳定当在调节的时候Z轴反馈信号不稳定,而且跳动很大时,就不能进行测试,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可能有两点:1、表面状态特殊,适当旋转样品台,从新选择测试位置;2、探针松动,因为探针是用双面胶粘的,在测试过程中,来回运动将是探针松动,这时由于探针的不稳定跳动将使反馈信号不稳定;3.2 光斑不对对光斑的主要要求有:1)衍射条纹要清楚,这要通过调节四个旋钮达到良好的衍射;2)光斑要在PSD的左边,如果不对可能是由于针粘的不平,重新调整针的位置,将针贴平;3)光斑的中心位置不对,这可能针固定的位置不对,适当旋转粘贴探针的铁圈,针的位置中间和伸出的长度为长边的一半或小于一半;4)如果在调节距离的时候光斑不仅出现左右运动还有明显的上下运动,可能是由于支撑探针的三角形边断裂,在达到原子力范围时探针受力不均,此时可更换探针。
科研仪器设备案例库背景科研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人员能够获得更准确、更可靠的实验数据,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需要的仪器设备,建立一个案例库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包括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期为读者提供代表性和启发性的信息。
案例一:原子力显微镜(AFM)背景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AFM)是一种利用探针与样品之间相互作用力测量样品表面形貌和物理性质的高分辨率显微镜。
它可以在原子尺度上观察到样品表面的拓扑结构,并且可以测量样品表面的力学、电学等性质。
过程某研究团队使用AFM对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
首先,他们制备了纳米材料的样品,并将其放置在AFM的扫描平台上。
然后,他们选择了合适的探针,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参数设置,例如扫描速度、扫描范围等。
接下来,他们通过控制扫描平台和探针,使探针与样品表面接触,并记录下样品表面形貌的数据。
最后,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图像以及一些力学性质的测量结果。
结果通过使用AFM,研究团队成功地获得了纳米材料的高分辨率表面形貌图像。
他们观察到了纳米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并测量了其粗糙度、颗粒大小等参数。
此外,他们还通过应用力-距离曲线法(Force-Distance Curve)测量了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质,如弹性模量、硬度等。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案例二:质谱仪背景质谱仪是一种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学物质的仪器设备。
它通过将化学物质分子转化为离子,并根据离子的质量-电荷比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确定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过程一个研究小组使用质谱仪对一种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分析。
首先,他们将样品注入到质谱仪中,并通过加热或电离源使其转化为离子。
然后,他们使用质谱仪中的质量分析器对离子进行分离,并根据其质量-电荷比记录下信号强度。
afm的原理AFM的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是一种利用原子尖端探测样品表面形貌和性质的高分辨率显微镜。
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显微镜,具有高分辨率、三维成像和能够在液体环境下工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
AFM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原子尖端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AFM中,原子尖端通过弹簧片与悬臂相连接,悬臂另一端与激光光束相连接,激光光束会被反射到光敏探测器上。
当原子尖端接近样品表面时,原子尖端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导致悬臂的振动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激光光束的偏转,最终被光敏探测器检测到。
通过对悬臂振动的变化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形貌和性质信息。
AFM可以实现对样品表面的原子级分辨率成像。
由于原子尖端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小,因此可以在不破坏样品表面的情况下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此外,AFM还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包括空气、液体甚至真空环境,使其在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成像外,AFM还可以用于测量样品表面的力学性质。
通过对悬臂振动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硬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质信息。
这使得AFM不仅可以对样品表面的形貌进行成像,还可以对其力学性质进行表征,为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总的来说,AFM作为一种高分辨率、多功能的显微镜,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原子尖端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对悬臂振动的变化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实现对样品表面的高分辨率成像和力学性质表征。
这使得AFM成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人们深入研究纳米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AFM全称Atomic Force Microscope,即原子力显微镜,它是继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之后发明的一种具有原子级高分辨的新型仪器,可以在大气和液体环境下对各种材料和样品进行纳米区域的物理性质包括形貌进行探测,或者直接进行纳米操纵;现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纳米功能材料、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研究和科研院所各种纳米相关学科的研究实验等领域中,成为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AFM是由G.Binning在STM的基础上于1986年发明的表面观测仪器。
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相比,由于能观测非导电样品,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当前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界广泛使用的扫描力显微镜(Scanning Force Microscope),其基础就是原子力显微镜。
原理:当原子间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以后,原子间的作用力将迅速上升。
因此,由显微探针受力的大小就可以直接换算出样品表面的高度,从而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分类﹕(1) 接触式﹕利用探针和待测物表面之原子力交互作用(一定要接触),此作用力(原子间的排斥力)很小,但由于接触面积很小,因此过大的作用力仍会损坏样品,尤其对软性材质,不过较大的作用力可得较佳分辨率,所以选择较适当的作用力便十分的重要。
由于排斥力对距离非常敏感,所以较易得到原子分辨率。
(2) 非接触式﹕为了解决接触式之AFM 可能破坏样品的缺点,便有非接触式之AFM 被发展出来,这是利用原子间的长距离吸引力来运作,由于探针和样品没有接触,因此样品没有被破坏的问题,不过此力对距离的变化非常小,所以必须使用调变技术来增加讯号对噪声比。
在空气中由于样品表面水模的影响,其分辨率一般只有50nm,而在超高真空中可得原子分辨率。
(3) 轻敲式﹕将非接触式AFM 改良,将探针和样品表面距离拉近,增大振福,使探针再振荡至波谷时接触样品由于样品的表面高低起伏,使的振幅改变,再利用接触式的回馈控制方式,便能取得高度影像。
什么是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AFM)是一种用于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高级分析仪器。
它通过检测待测样品表面和一个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间的极微弱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来研究物质的表面结构及性质。
原子力显微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微悬臂和反馈系统。
微悬臂是一对微弱力极端敏感的细小臂,一端固定,另一端的微小针尖接近样品表面。
当针尖与样品相互作用时,作用力将使得微悬臂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反馈系统则负责实时监测微悬臂的变化,并通过调整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或改变针尖的形状来保持微悬臂的稳定。
在原子力显微镜中,扫描样品时,利用传感器检测微悬臂的变化,就可获得作用力分布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以纳米级分辨率获得表面形貌结构信息及表面粗糙度信息。
由于原子力显微镜既可以观察导体,也可以观察非导体,从而弥补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不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网站。
AFM原子力显微镜操作步骤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即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能够进行纳米尺度观测和测量的仪器。
其操作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准备工作:a.确保实验室环境干净,安全且具备所需的温湿度条件。
b.打开AFM设备,在计算机上启动控制软件。
c.检查AFM设备的仪器和探头是否完好,并确保其正确安装。
2.样品处理:a.准备待测样品并将其固定在适当的基板上。
样品类型可以是固体、溶液或生物体。
b.在样品表面上选择并纳米尺度的扫描区域。
3.控制软件设置:a.在计算机上打开AFM控制软件,并选择适当的实验模式和参数设置。
b.确定所需的扫描范围和扫描方向,并设置扫描速度和采样率等参数。
4.探针校准:a.在探针针尖上涂覆一层导电性材料,例如金属。
b.将探头放置在AFM装置上,并进行力常数和质量标定等预处理步骤。
5.调整样品高度:a.使用显微镜透视系统观察样品表面,通过样品位置调整器上的粗调按钮将探头向样品移近,直到探头与样品表面接触。
b.利用AFM控制软件中的Z轴控制器进行微调,并观察探头与样品表面的接触力变化。
6.开始扫描:a.使用AFM控制软件中的扫描按钮启动扫描过程。
b.观察和监控扫描过程中的实时图像,并调整扫描参数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c.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量模式和扫描范围,例如原子分辨率扫描或表面形貌测量。
7.数据分析:a.在完成扫描后,保存所得到的数据图像。
b.利用AFM控制软件提供的分析工具对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等操作。
c. 使用其他图像处理软件,如ImageJ或MATLAB,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图像处理。
8.整理和存档:a.将测量结果整理成报告或记录,并保存在计算机或其他存储介质上。
b.清理和整理实验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并在完成后关闭AFM控制软件。
总之,AFM的操作步骤涉及样品处理、控制软件设置、探针校准、调整样品高度、开始扫描、数据分析以及整理和存档等环节。
一、原子力显微镜简介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
它的横向分辨率可达0.15m,而纵向分辨率可达0.05m,AFM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测量表面原子之间的力,AFM可测量的最小力的量级为10-14-10-16N。
AFM还可以测量表面的弹性,塑性、硬度、黏着力等性质,AFM还可以在真空,大气或溶液下工作,也具有仪器结构简单的特点,在材料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研究。
它与其他显微镜相比有明显不同,它用一个微小的探针来”摸索”微观世界,AFM超越了光和电子波长对显微镜分辨率的限制,在立体三维上观察物质的形貌,并能获得探与样品相互作用的信息,典型AFM的侧向分辨率(x,y)可达到2nm,垂直分辩牢(方间)小于0。
1mmAFM具有操作客易、样品准备简单、操作环境不受限制、分辨率高等优点。
二、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AFM中为检测出表面力而精细加工的感知杠杆使用了一端支撑的微小弹簧板。
在感知杠杆的尖端有半径几十纳米、非常尖的小探针,感知杠杆从试件表面受到探针的作用力变形。
感知杠杆的弹性系数K 一般为已知,通过用隧道电流或激光束偏移,来检测感知杠杆在Z方向上的微小位移△Z,可知作用在探针一表面之的局力(F=K△Z)。
一边测定该力,一边对试样进行机械的二维扫描,就能得到试样表面力的二维像。
为保持力的信号稳定,一边控制试样Z方向的位置,一边扫描试样,记录各点的移动量,就可以得到三维的精细形貌像。
图1当探针尖和试件表面的距离缩小到纳米数量级时,探针尖端原子和试件表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显示出来,由于原子间距离缩小产生相互作用,造成原子间的高度势垒降低,使系统的总能量降低,于是二者之间产生吸引力(范德华力),如果两原子间距离继续减小接近到原子直径量级时,由于两原子间的电子云的不相容性,两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为排斥力(库仑力),原子力显微镜就是通过检测探针尖和试件表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进行测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