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互动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2.13 KB
- 文档页数:1
文言文《师说》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文言文《师说》1.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 章节内容:本课主要学习韩愈的《师说》,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认识和阐述。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观点和态度。
3. 能够运用《师说》中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师道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重点:分析并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课本《师说》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师道,为什么要尊师重道。
2. 讲解:讲解《师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析:分析《师说》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认识和阐述。
4. 练习:学生随堂练习,对《师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师说》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尊师重道的短文。
2. 作业答案:尊敬的老师,您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是至关重要的人。
他们传授给我们知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帮助我们解决困惑。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珍惜他们的付出。
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帮助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们不仅仅是我们的知识来源,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避免走弯路。
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师充满敬意,虚心听从他们的教诲。
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老师,不仅是尊重他们的职业,更是尊重知识和智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师说》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胡适的教育理念和态度。
2.了解《师说》的文学形式和结构特点,积累相关词汇和短语。
3.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师说》的文本结构和内涵分析。
(2)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
(3)胡适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4)与现实教育问题的联系和启示。
2.教学方法(1)导入前瞻:通过引入一些与教育有关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比如,“学生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朗读:请学生自主或集体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研读:对文本结构、内涵、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分析和研读。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讨论解读:通过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探究胡适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与现实教育问题的联系和启示。
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胡适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5)写作提升:请学生就胡适在《师说》中的观点和思想,写一篇文章或作文,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集体讨论和互评,起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
三、课堂互动和评价1.课堂互动(1)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胡适和他的著作、中国现代教育史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学术兴趣。
(2)多角度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文本和胡适观点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针对教育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
2.评价(1)教师的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和思维能力。
(2)学生的自我评价: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录学生的情况和反馈意见,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化教学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改进。
《师说》教学设计(15篇)《师说》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课时:3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三、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一、检查上堂作业: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 以什么人为师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于其身——耻师《师说》教学设计2《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3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师说》年级高一学期上期教学目标1、疏通文章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联系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解“耻学于师”的原因。
2、学习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强大的论证力量。
教学思路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理解内容――探究问题――深化总结主要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中会采用朗读、讨论、辩论、归纳等教学法)教学资源教材《师说》、朗读音频、powerpoint课件、教学录象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播放录象,导入新课(首先,播放孔子给学生授课的教学片段,然后教师说,)我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旧时人们教育子弟,在讲台上供一木牌,上写此五字,表示此五者依次为人生最须尊崇、服从者,可见人们对教师的尊敬。
但是,在我国的魏晋时期,人们却以从师学习为耻,为什么在我国的这个历史时期,从师学习却成为被人耻笑的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生韩愈的名篇《师说》,从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活动一】学生自己谈谈对老师的看法。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1、读字音。
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音字的读音。
2、读节奏。
要读清节奏关键得翻译好文句,只有明白了语句的含义才能划分好节奏,因为节奏是以意义为单位来划分的。
3、读语气。
请同学们借助翻译参考书把文章的翻译通读一遍,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读一遍,把文章的语气读出来。
【活动二】1、学生自己借工具书读准重要的字音。
2、学生借课文注释翻译文章,根据文意划分文句的节奏。
3、学生根据文意自己尝试读出文章的语气。
1、读准字音2、读清节奏3、读出语气三、合作学习,纠正错误,归纳词句1、纠正读音。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师说》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具体章节为《师说》。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文本细读、语言特色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说》的背景及作者韩愈的生平,理解古人对师道的尊重。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难句、生僻字词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人对师道的尊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师说》。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3. 文本细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僻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主旨,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作者:韩愈3. 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4. 文章主旨:尊师重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尊师重教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提高古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难句、生僻字词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含义。
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要求。
一、教学难点解析1. 难句分析:文章中的难句主要涉及复杂的句子结构、省略和倒装等语法现象。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 由《马说》导入2.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1. 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三、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 疏通文意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1. 疏通文意2.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师说》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语文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师说》中阐述的师生关系和尊师重教的道理。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讲述一则尊师重教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教师的看法和感受。
揭示课题:《师说》。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概况和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教师范读,注意语气和停顿。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三)深入品读,理解内容学习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论证的方法,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进一步阐述师生关系的道理。
让学生明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含义。
学习第三段: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和从师原则。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和对待老师?学习第四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举例论证进一步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和对教育的深切关怀。
归纳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时代要求。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讨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感谢老师?有哪些具体行动可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意?(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尊师重教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感人故事,进一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师说》课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分析并欣赏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其雄辩有力的论证风格。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师”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通过学习《师说》,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师说》的文意理解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对“师”的内涵的思考与讨论2. 教学难点:韩愈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词对“师”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说》的文意,分析韩愈的论证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师”的内涵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师”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师说》2. 韩愈散文的相关资料3. 教学PPT五、教学过程1. 导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师”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意,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讲解《师说》的文意,分析韩愈的论证手法。
讲解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如对仗、排比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的内涵,分享各自的看法。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反驳。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师”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师”的作文。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师说》。
2. 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师”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八、拓展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韩愈的散文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师说》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复习所学,翻译课文,熟记重点字词;2.了解韩愈及其写作背景;3.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用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2.请学生快速翻译课文,发现学生仍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强调。
(二)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有关韩愈的介绍,强调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介绍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并点明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为学习新课,谈论“传道”、“师道”做铺垫。
《师说》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是儒家经典。
(三)学习新课1.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师说,就是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介绍写《师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了解韩愈及其生活的时代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学校教育长足发展"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设立了实科学校,“被誉为达到了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
安史之乱后官学教育虽有些衰落,但经学、文学大家的私人教学和乡村私学反而有较大发展,韩愈就曾从独孤及、梁肃等学者游学,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等则均师从过韩愈。
韩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贬柳州,“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可见,当时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厌学、“耻师”风气。
《师说》也承认童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所谓“耻学于师”究竟针对何人?在韩愈的时代,虽然仍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高门”、“公卿大夫”一类用法,但在韩文中的“士大夫”除了与官位相联系外,却更多地与科举进士背景相关联。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
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
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互动设计1]杏坛图导读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
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
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子。
二、整体感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互动设计3]关于“说”
[互动设计4]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