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德国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524.00 KB
- 文档页数:35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18世纪德国文学与歌德一概述1.背景:政治经济与文学艺术发展的不平衡(一)启蒙运动初期(20-70年代):2.莱辛(1729-1781)《拉奥孔,论诗和画的界限》(1766)《汉堡剧评》(1767-1769)《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欧洲文学中第一部市民悲剧)《艾米莉亚·迦绿蒂》(1772.市民悲剧)(二)启蒙运动后期(70-80年代,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80年代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参加该运动者多属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
主要特点有:1.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
2、反对封建束缚,崇拜天才,强烈要求个性解放;这里的“天才”指的是那些具有极强的资产阶级觉醒意识的先进人物。
3、受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3.赫尔德——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4.席勒(1759-1805)代表作:《阴谋与爱情》类型:市民悲剧。
特点:强烈的反封建性。
地位:“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恩格斯语)特点:善于在矛盾发展中塑造人物的丰满个性。
悲剧围绕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真挚爱情与宫廷阴谋之间的冲突,剧情曲折紧张,扣人心弦。
(三)古典文学时期(1796-1804)古典文学、古典哲学、古典音乐——形成了德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灿烂时代,使德国跃居到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歌德游历意大利及其与席勒的合作。
二歌德与《浮士德》一、生平与创作1、概述:。
德(1749—1832)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
同时,他还是画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并且他长年担任过魏玛宫廷剧院的经理。
deguo gudian wenxue德国古典文学在德国文学史上,一般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歌德和席勒所创造的文学。
“古典”一词在18世纪的德语区曾普遍使用,意指古希腊罗马的第一流作家以及本民族堪称楷模的作家和作品,戈特舍德、盖勒特和莱辛等人当时都被称为“古典作家”。
歌德和席勒也曾使用这个词,并为创立德意志民族的古典文学而努力,但他们并不认为德国已经产生了“古典文学”。
在18世纪的文献中,没有“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更没有人把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称为“德国古典文学”。
1839年德国文学史研究的创始人盖尔维努斯第一次提出“古典文学”这个概念,把歌德和席勒于1800年左右创造的文学称为“古典文学”,称这一时期为“古典文学时期”,从此以后,“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就正式被人沿用。
在文学史家中对这一问题有不同意见,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德国古典文学”是指1794年歌德与席勒合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这段时间他们两人所创造的文学。
但也还有小的分歧:第一,有人认为古典文学开始的年代不是1794年,而是歌德到意大利旅行的1786年,这时歌德的《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6~1787)最后定稿,席勒写完《唐·卡洛斯》(1787)。
这两部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不同于他们在狂飚突进时期的作品,接近于他们古典时期的创作特征。
第二,有人认为古典文学不能只提歌德和席勒,还应包括让·保尔和荷尔德林,甚至福尔斯特和索伊默。
歌德和席勒在一起德国文学史上所称“古典文学”不是一个文学流派。
德国古典文学是集德国文学创作的大成,是18世纪以来德国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顶峰。
启蒙运动提出理性,强调理智,要求人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和客观规律的约束,要求艺术表现纯洁清晰,符合规律。
狂飚突进重视感情,强调自然,要求人的各种力量能得到自由发挥,要求艺术能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采,变化万端。
古典文学将以上两种似乎对立的观点综合起来,要求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必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