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尼尔氏综合症
- 格式:wps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美尼尔氏症美尼尔氏综合症美尼尔氏综合症又称迷路积水,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以致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内胀痛症状的疾病。
美尼尔氏综合症常见于中年人,初期多为单侧,随着病情的发展,9-14%的患者可发展为双侧。
病因不明,很多学者认为应属于身心疾病的范畴。
美尼尔氏综合症,发病的主要症状是眩晕。
美尼尔氏病(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是以膜迷路积水的一种内耳疾病。
1861年Meniere医生(翻译成中文叫美尼尔也称梅尼埃)对平衡器官作了解剖,发现平衡器官有异常病理改变,压力增大,循环障碍,保持不了液体平面,从而揭开了眩晕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他,从此把此种眩晕症与Meniere医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从此这种眩晕症称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
病人多数为中年人,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首次发作在50岁以前的病人约占65%,大多数病人单耳患病。
概述美尼尔氏病的症状各人不尽相同,发作期的主要症状为:发作突然,可在美尼尔氏症任何时间发作,甚至入睡后也可发作。
最常见的症状是:病人睁眼时,感觉房子或周围物体在转动,闭眼时则自觉身体在旋转,眩晕来势猛烈时可使病人突然倒地。
发作期间病人睁眼或转动头部则症状会加重,故大多数病人闭目静卧,头部和身体都不敢转动。
多数病人在发作时出现单侧耳鸣及耳聋,少数是双侧的。
约25%的病人在发作前已有耳鸣及耳聋出现,而在发作后加重。
其余约25%在发作后才逐渐出现耳鸣或耳聋。
耳聋属于神经性,发作剧烈时耳鸣也加重,发作时病人常伴有不敢睁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甚至腹泻、血压多数偏低等一系列症状。
部分病人伴有头痛;一般病人的意识清醒。
发作期转为间歇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眩晕及伴随症状突然消失,一种是眩晕逐渐变为头昏逐渐消退。
美尼尔氏病的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每次发作和程度也不一样。
而听力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退,最后导致耳聋。
美尼尔综合症知识问答什么是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症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美尼尔综合症知识问答什么是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症 1、什么是眩晕症什么叫美尼尔氏综合症答:眩晕症是患者自身或周围景物的旋转感(天旋地转)、晃动感、升-降感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冷汗、面色苍白,不敢睁眼、活动受限、平衡失调及听觉症状,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有耳聋、耳鸣、耳闷为主要症状。
古代发现眩晕病,医生也搞不清楚,1861年Meniere 医生,翻译成中文--美尼尔,这位医生叫美尼尔也称梅里埃,他对平衡器官作了解剖,发现平衡器官有异常病理改变,压力增大,循环障碍,保持不了液体平面,从而揭开了眩晕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他,从此把此种眩晕症与Meniere 医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得名,种眩晕症称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2、何为平衡器官管平衡的主要器官在什么部位答:管平衡的主要器官是在颞骨内、颞骨的外侧,靠近内耳。
内有前庭、迷路、耳蜗、每侧迷路内有三条管子,均为双层管结构,管壁内有淋巴液体,内层管壁为膜结构,其中两条管旋转360度,一条旋转180度。
在正常状态下,淋巴液循环是通畅的,人体任何体位的改变,管内的淋巴液始终保持水平面,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发病时“迷路”中淋巴液增多,压力增高,循环障碍,液平面失衡。
如果压力过大,膜迷路破裂,发生突聋。
近几年,研究发现淋巴液的成分有所改变。
3、美尼尔氏综合症的病因?美尼尔氏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是突然发作的非炎性迷路病变,具有眩晕、耳聋、耳鸣及有时有患侧耳内闷胀感等症状的疾病。
多为单耳发病,其发病原因不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人多为青壮年,60岁以上老人发病少见,近年亦有儿童病例报告,病程多为数天或周余。
关于病因、学说甚多,尚无定论,如变态反应、内分泌障碍、维生素缺乏及精神神经因素等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之使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膜迷路积水,蜗管及球囊膨大,刺激耳蜗及前庭感受器时,引起耳鸣、耳聋、眩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简介:美尼尔综合征是青壮年时期较常见的一种耳病,是由于内耳迷路积水引起的眩晕,故中医称为"耳眩晕"。
隶属于中医眩晕之范畴。
眩晕是眩和晕两个症状的合称。
眩即目眩,眼前昏花潦乱;晕为头晕,即头中运转不定之感觉。
二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兼见,兼见者则称为眩晕。
耳主听觉,又司平衡,故耳窍有病,功能失调,可以引起眩晕,尤其多见于内耳疾患。
其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
诊断要点:本病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睁眼自觉天旋地转,周围景物移动,站立不稳,闭目而觉脑转身荡,并可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及自发性眼球震颤。
可以突然缓解或逐渐恢复。
检查鼓膜正常,感音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
西药治疗:1.保守治疗:①镇静剂,安定2.5~5毫克,舒乐安定1~2毫克,非那根25毫克选任一种,每日3次,口服;也可用乘晕宁25~30毫克,眩晕停25~50毫克,每日3次,口服。
②血管扩张剂,烟酸口服,50~150毫克,每日2次;西比灵5~10毫克,每晚一次,口服。
盐酸罂粟碱,30~60毫克,每日3次,口服。
③可用谷维素40~50毫克,每日3次,口服。
或辅以维生素B12或复合维生素B。
2.手术治疗:眩晕发作频繁、剧烈、保守治疗无效,耳鸣及听力丧失严重者可考虑。
中药治疗:1.髓海不足表现:素有耳鸣,眩晕发作时,耳鸣加重,听力减退,兼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多梦,记忆力差,手足心热。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中成药:①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②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①枸杞子30克,粳米90克,大枣4枚,冰糖适量,共同煮粥食。
每天1剂,连服8~10剂。
②熟地30克,用纱布包扎,加水500毫升,小火煎煮取汁150毫升。
鲜生地150克,捣烂取汁。
两者混合后,加粳米40克,煮粥食。
每天1剂,连服5~6天。
2.气血不足表现:眩晕,面色苍白,唇甲不华,或食少便溏,少气懒言,心悸,神疲思睡。
美尼尔病的诊断标准
美尼尔病,也称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或梅尼埃病,是一种内耳疾病,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眩晕发作:患者至少有两次以上的眩晕发作,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20分钟到12小时之间。
2. 听力下降:在整个病程中,至少有一次听力学检查证明患侧耳朵有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程度以低到中度为主。
3.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伴有耳鸣、耳部闷胀感等不适症状。
4.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的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突发性耳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后循环缺血、膜迷路积水等。
5. 病史和检查:通过病史询问和全面的检查,以及仔细的鉴别诊断,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患有美尼尔综合征。
以上是美尼尔病的诊断标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应由专业医生进行。
如果怀疑自己有美尼尔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
美尼尔氏综合征病历书写范文美尼尔氏综合征(Meniere"s Syndrome)是一种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和耳内胀满感。
该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认为与内耳膜迷路积水、内耳血管痉挛、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介绍美尼尔氏综合征的病历书写规范,以便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
一、患者信息1.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基本信息。
2.联系电话,以便于病情追踪和通知。
3.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等。
二、症状描述1.眩晕:突发性、旋转性、持续时间等。
2.耳鸣:性质、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3.听力下降:程度、单耳或双耳、是否伴随耳聋等。
4.耳内胀满感、头痛、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
三、体格检查1.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耳鼻喉科检查:外耳道、鼓膜、听力检查等。
3.神经系统检查: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四、辅助检查1.纯音测听:听力阈值、频率曲线等。
2.声导抗检查:鼓室图、声反射等。
3.前庭功能检查:眼震电图、平衡功能检查等。
4.影像学检查:内耳道MRI、CT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作出美尼尔氏综合征的诊断。
2.与其他内耳疾病、中枢性疾病等相鉴别。
六、治疗方案及随访1.治疗原则:控制症状、改善听力、预防复发。
2.药物治疗:如抗眩晕药、利尿药、血管扩张药等。
3.康复治疗:如前庭康复训练、耳聋康复治疗等。
4.预防措施:避免劳累、情绪波动、感冒等诱发因素。
5.随访计划:定期复查、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病历书写规范,可以为指导医生对美尼尔氏综合征患者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美尼尔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美尼尔综合症(Meniere's disease)是一种内耳疾病,通常表现为耳鸣、耳聋、眩晕和耳内压感。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美尼尔综合症的治疗,首要的一点是要改变生活习惯。
患者应该避免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尤其是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下。
此外,患者还应该避免食用高盐食物,因为高盐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加重症状。
定期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也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美尼尔综合症的重要手段。
患者可以通过服用利尿剂来减轻内耳的压力,从而减轻症状。
抗晕动药物也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眩晕的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以尝试口服或注射类固醇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症状。
另外,手术治疗也是治疗美尼尔综合症的一种选择。
对于一些顽固性症状难以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内耳减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
这些手术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对于一些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最后,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替代疗法,如针灸、按摩、瑜伽等。
这些替代疗法虽然效果因人而异,但对一些患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
的帮助。
总的来说,美尼尔综合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患者可以根据
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还应该积
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合理
的治疗方法,患者能够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美尼尔氏综合症有何危害性?本病除了发作期旋转、呕吐、患者难忍的痛苦以外,还可以使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引起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为不可逆病变,现化医学将无法治愈。
另外,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还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从而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
美尼尔氏综合症何时为最佳治疗期?以往一般医生只是在眩晕发作期,应用脱水、镇静、止呕药暂时缓解急性症状,间歇期无药服或只限于西比灵、眩晕停,普遍感到控制再次发作不理想,即不能有效的治疗该病的原发病灶。
近年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间歇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对该病的内耳膜迷路、前庭、半规管等原发病变,起到很好的治疗,因该阶段人体相对处于更平和状态,药物有效成分相对吸收较好,相对脑循环、内耳循环较发作期舒畅,结合有效药物综合治疗,故在临床上可取得满意疗效,远期疗效十分理想。
美尼尔氏综合症什么情况下建议手术治疗?一般建议患者尽量保守治疗,如:①严重眩晕发作频繁,药物疗不能缓解,失去工作能力者。
②每次眩晕发作均伴有显著听力减退,间歇期听力无明显恢复者。
听力丧失,眩晕仍经常发作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有:内淋巴囊切开术、前庭神经切断术、耳蜗切开术、迷路破坏术、颈交感神经切断术等。
手术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有何缺点?首先内淋巴囊切开术后仍有30%复发率;前庭神经切除术需开颅;颈交感神经切断术需一大片手术野,创伤范围较广;超声手术需作乳突凿开术。
以上手术常使人畏惧,不愿接受,除颈交感神经手术外,其它种类手术都有可能损害耳蜗功能。
所以一般不建议手术治疗。
目前美尼尔氏综合症的治疗进展?美尼尔氏综合症由于其病因复杂、病程长、反复发作或为持续性,为临床常见之慢性疑难症。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药品,如氟桂利嗪、眩晕停、敏使朗及大量的扩管药、钙离子阴滞剂,虽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疾患,但多数临床医生及患者,仍感到见效慢、疗效差、服药时间长、费用高、治疗面单一,与该病相关的体症不能兼顾治疗,尤其对美尼尔氏综合症反复发作很难控制。
现代手术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但其危害性、副作用、费用高仍是易见的。
中医中药在该病治疗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采用整体辨证、综合调治,只要临床配方用药得当,治愈率应是很高的。
【美尼尔氏综合症的定位诊断】美尼尔氏综合症按神经解剖部位可分为两大类,自内耳迷路到前庭神经核前(不包括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的周围性眩晕,和由前庭神经核到前庭的皮质代表区间病变所致的中枢性眩晕,以下即按周围性和中枢性对眩晕进行分类,并重点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疾患一、周围性眩晕:眩晕重,呈发作性,起病急,持续时间短(数分钟至数天)。
患者自觉周围物体围绕自己旋转(天旋地转),身体上、下、左、右摇晃,为稳定自己不致摔倒常牢牢抓住周围的物体;行走时身体偏向一侧,有时突然歪倒。
眼球呈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转性震颤,其程度与眩晕程度一致。
倾倒方向、指向偏移方向与眼震慢相方向一致。
意识清楚,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耳鸣耳聋。
常见的几种美尼尔氏综合症有:1. 耳部炎症引起的眩晕: 多为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迷路周围炎症: 为骨迷路周围的小房有炎症刺激了膜迷路,发生轻度眩晕,眼球震颤,乳突部疼痛,也可能有呕吐和缓侧面肌力弱,前庭功能正常。
(2)局限性迷路炎: 多起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最常见的是胆脂瘤侵蚀水平半规管的骨壁,引起阵发性眩晕,旋转时加剧,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前庭功能正常。
(3)弥漫性浆液性迷路炎: 多见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
由于细菌经前庭窗、蜗窗侵入迷路,常引起较重的眩晕,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慢相方向与肢体倾斜方向一致,均向患侧,伴恶心、呕吐,不完全性神经耳聋,前庭功能减退。
当迷路外的感染控制后,前庭刺激症状也逐渐消失,听力亦可逐渐恢复。
(4)弥漫性化脓性迷路炎: 多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或第Ⅲ性肺炎球菌所致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也可以继弥漫性浆液性迷路炎和局限性迷路炎急性发作之后发生。
化脓菌侵入迷路,膜迷路很快化脓并被破坏,骨迷路内充满脓液。
临床表现为早期发生严重的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失调等症状,病变早期眼球震颤快相指向患侧(快相),在3-14天的强烈的前庭刺激症状后,膜迷路已完全破坏,眼震则向健侧(慢相向患侧),并向患侧倾倒。
此时前庭功能丧失,患耳全聋,眩晕终止。
骨迷路内的脓液可经内耳道或穿破骨壁而侵入颅内,发生颅内化脓性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
2. 美尼尔氏病: 眩晕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常突然发生,开始时眩晕即达到最严重程度,头部活动及睁眼时加剧,多伴有倾倒,因剧烈旋转感、运动感而惊恐万状。
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随耳聋的加重而眩晕减轻,完全耳聋时眩晕停止。
发作过后疲乏,嗜睡,持续数天发作停止,间歇期平衡与听力恢复正常,多次发作后听力减退。
至完全耳聋时,迷路功能消失,眩晕发作即可终止。
美尼尔氏综合症的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水肿。
关于此病的病因学说较多,如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学说、代谢障碍学说、病灶及病毒学说和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学说等等。
总之,目前公认的关于美尼埃氏病的发生经过是:因膜迷路积水、水肿,耳蜗管、椭圆囊和球囊均显著膨胀,而膜性半规管并不膨胀。
由于耳蜗管内积水膨胀,使蜗管的前庭膜突向前庭阶,外淋巴间隙被阻塞,同时,又因椭圆囊和球囊膨胀突入壶腹和半规管,所以内淋巴压力猛烈增加,超过限量时,即突然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早期耳蜗管膨胀时,Corti氏器因所受压力不等,使听力时好时坏,至Corti氏器因长期受压而变质时,听力可消失。
此病多发生于青壮年,20-40岁,老年少见,小孩及20岁以下者罕见,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差别甚大,约占眩晕病人的9.7%-30%。
将美尼尔氏综合症的各项症候归纳为如下四类:(1)眩晕眩晕发作可突然出现而无前驱症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严重程度常不一致。
发作开始时眩晕即达最重程度。
由于剧烈的周围物体旋转感和自身运动感而使患者极为惊恐,常用力抓住床缘或其他物体死死不放。
睁眼及动头时都使眩晕加重。
眩晕使自觉物体旋转的方向可不一样。
剧烈眩晕发作之后,仍有头晕、轻度旋转感,多为身体或周围物体不稳、晃动的感觉。
并觉全身疲乏、思睡。
此种情况常持续数天,逐渐减轻而自行缓解。
发作间期长短不定,数日、数约乃至数年发作一次。
发作间期作前庭功能试验多显示有轻度障碍,如变温试验时患者前庭功能减弱。
(2)眼球震颤由于膜迷路半规管受累,在眩晕发作时,可出现短暂的水平性眼震,有时呈轻度水平和旋转混合性眼震。
久病者眼震可不明显,甚至消失。
若两侧内耳病变程度相等,或病变进展缓慢,眼球震颤可根本不出现。
(3)耳鸣和耳聋美尼埃时并每次发作前多先有耳鸣、耳聋,有时可先存在数月之久。
因病变多为一侧,故耳蜗症状也多发生于一侧耳朵。
约占1/10的患者为双侧耳鸣及耳聋。
眩晕发作前有时耳鸣格外加重,多为持续性高音调耳鸣,以“呼呼声”为背景,混有尖锐的尖叫声或机器声。
发作期耳鸣尤为突出。
耳聋于耳鸣同时发生,位神经性耳聋,有的在美尼埃氏病发生之前即有耳聋出现(约占50%),而每次眩晕发作都使听力进一步减退,因而呈阶梯式逐步加重。
病程初期低音听力损害比高音明显,以后,随病变进展,各种音频的损失几乎相等。
比较纯音听力损失更为明显的是语言辨别能力的减退,这是音频变质和复听引起的。
在发作间期检查可发现单侧神经性耳聋,Rinne氏试验阴性,骨导偏向患侧。
此外,由于内耳压力增高,患者可有耳内闷胀或压迫感,有时伴有同侧耳痛或头痛。
(4)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患者可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有腹部不适或腹泻。
如果前庭的病理性兴奋由前庭核扩展到网状结构上性激活系统时,则可出现突然的意识障碍。
美尼尔综合征与美尼尔氏病表现相似,病程演变规律不同,多为持续性,发作时间长,与原发病相消长,有相应的神经系统和局灶体征。
常为前庭炎症、外伤、出血、脑膜炎、小脑脑桥角肿瘤的继发症状。
3. 位置性眩晕: 眩晕与头部位置及运动有密切关系。
前庭周围性病变和中枢性病变都可引起位置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病变主要见于内耳的耳石病变,或由于外伤、感染、血管闭塞,使前庭器官发生萎缩。
临床表现为在某种特殊的头位,通常是患耳处在最低点时,经数秒的潜伏期发生中等程度的眩晕、恶心,极少有呕吐。
眼球震颤也需要数秒钟(约5秒)的潜伏期才出现,主要是旋转性,或水平性及旋转性。
眩晕和眼震只持续很短的数秒时间。
在重复诱发位置时,眼震反应及眩晕程度都迅速减弱,有人称此为“疲劳现象”。
前庭中枢性病变主要见于后颅窝病变(如肿瘤、蛛网膜炎影响脑脊液循环),或椎动脉在头位改变时出现供血不全。
临床表现在很多方向上头位置变化时,都可引起眩晕及眼球震颤的发生。
起病迅速,没有潜伏期,重复试验时没有疲劳现象。
眼球震颤的形式也不一样。
前庭周围性病变与前庭中枢性病变引起的两种不同的位置性眩晕,可作位置性眼球震颤诱发试验来鉴别。
嘱患者坐在床上,头偏向一侧,使其努力注意检查者的前额部。
检查者用双手抱住患者的头部,并迅速的将患者身体向后推倒,呈仰卧位,头低于床面呈45度,并使其头部向一侧扭转45度角。
如果出现眼球震颤,即维持头位于该位置30秒钟,记录眼球震颤的方向、节律、持续时间。
以后扶患者做起,恢复坐位,此时检查者在观察其相反方向的眼球震颤的突然出现。
然后将头转向另一侧,并重复上述试验。
位置性眼球震颤分为两型,疲劳型和非疲劳型。
疲劳性眼球震颤的产生,其潜伏期约5-10秒,震颤持续5-30秒,而且只有当头部位于一个特定的位置时才出现眼震,震颤方向虽然不定,但通常其快相指向下侧耳朵。
待震颤消失后,再重复此诱发眼震的位置,反应减弱甚至消失。
非疲劳性眼震,只须将患者的头部置于一定的诱发位置即能引出,只要位置不动,眼球震颤可一直维持。
头向任何一侧旋转时均可产生震颤,其方向亦随头部的旋转方向不同而变。
眼球震颤的快向经常指向下侧耳朵,重复试验并不产生反应的减低。
目前,多说学者认为,疲劳性位置性眼震是前庭周围性病变的特征,位前庭器官---球囊和椭圆囊损害的结果。
而非疲劳性位置性眼震是前庭中枢性病变的特征,与后颅窝结构受损有关。
非疲劳性眼球震颤出现究竟是因为中枢结构的哪一部位损害,尚不清楚,但位置性眼球震颤的诱发试验对于位置性眩晕的判定确实具有相当的价值。
前庭周围性位置性眩晕极为常见,在眩晕患者中占18%。
有报道,在睁眼作位置试验所查到的位置性眼球震颤的患者,有80%是属于本病。
女性多于男性,常发生于50-60岁的妇女。
眩晕具有周围性、位置性、眼震易疲劳性的三个特点。
症状持续时间短暂,能自行缓解。
前庭功能试验可无异常,有些患者位置性眼震诱发试验阳性为其唯一的阳性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