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畸形临床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错颌畸形案例分析一、诊断与评估患者张某,男,17岁,主诉牙齿不齐,影响咀嚼和发音。
经过临床检查和X光检查,医生诊断为安氏II类错颌畸形,具体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二、病因分析错颌畸形的形成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
对于张某的案例,病因分析如下:1. 遗传因素:父母的错颌畸形有可能遗传给子女。
2. 习惯因素:儿童时期的口腔不良习惯,如吮指、口呼吸等,可能导致错颌畸形的发生。
3. 环境因素:生长环境的变化,如慢性疾病、外伤等,也可能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
三、治疗方案根据张某的具体情况,医生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 正畸治疗:通过戴矫治器,调整上下颌骨的位置,改善牙齿排列。
2. 正颌手术:对于严重错颌畸形,可能需要结合正颌手术进行矫正。
3. 保持:治疗结束后,需要佩戴保持器一段时间,以稳定治疗效果。
四、矫治器选择矫治器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张某的情况,医生选择了以下矫治器:1. 固定矫治器:通过粘接剂将矫治器固定在牙齿上,患者不能自行取下。
2. 功能矫治器:通过改变口腔功能来影响颌骨发育,适用于早期治疗。
五、治疗过程与效果治疗过程如下:1. 戴矫治器: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戴矫治器,并定期复诊。
2. 调整矫治器:根据治疗进度,医生会适时调整矫治器的位置和力度。
3. 手术: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医生会安排手术时间。
4. 保持: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佩戴保持器一段时间。
治疗效果如下:1. 牙齿排列整齐,咀嚼效率提高。
2. 面部美观改善,自信心增强。
3. 发音清晰度提高。
手术矫正牙颌面畸形的4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手术矫正的颌面畸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就治于我院的46例牙颌面畸形患者,患者均进行术前正畸治疗和心理辅导,术中使用鼻腔插管进行全身麻醉,本组患者的手术均采用微型钛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
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伤口实行ⅰ期愈合,咬合关系和面部外形均恢复正常;术后发生并发症最多的为颏神经核下牙槽神经的损害为8.70%;在随访时发现畸形复发为1例,复发率为2.17%,1-5月后对患者进行咀嚼功能的随访,其中自觉咀嚼功能有明显改善为86.96%。
结论设计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经过对患者术前的正畸治疗、外科手术和术后的正畸治疗,严格遵循治疗程序,可以使牙颌面畸形患者得到有效的矫正。
【关键词】手术矫正;牙颌面畸形;临床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06-02牙颌面畸形,指的是因为颌骨的生长发育异常,引起颌骨体积、形态,以及上下颌骨间、颅面和其他的骨骼间关系异常,并因此而产生的口颌系统功能及牙合关系异常,在外观上表现为颌面形态的异常[1]。
牙颌面畸形影响个人的整体美观,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伤害,产生自卑感。
同时对患者的语言表达、咀嚼等功能造成阻碍。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手术矫正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更为明显。
能起到弥补患者心理创伤的作用,让患者走回生活常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就治于我院的46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其中女26例,男20例,年龄为13-38岁,平均年龄(24.5±5)岁。
按angle的分类标准,复合性牙颌面畸形为3例,颌骨发育不足畸形为6例,颌骨发育过度畸形为17例,牙源性错合畸形为7例,继发性牙颌面畸形2例,不对称性的牙颌面畸形为11例。
1.2 方法在手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审美观。
小儿牙颌异常的矫治方式-儿科临床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对于上颌前突的矫治,应佩戴头毛-面弓装置,以头枕为支撑向后牵引,抑制上颌的前向发展。
对于下颌前突的矫治,采用头帽-颏兜装置以抑制下颌骨的前向发育。
对于下颌后缩的矫治,采用双(牙合)垫矫治器、肌激动器、固定的Herbst咬合前导矫治器等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矫治,将下颌引导到正常位置。
对于年龄较大且骨性畸形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进行正畸治疗。
采用标准方丝弓将牙列排整齐,使用Ni-Ti螺旋弹簧集中间隙纠正牙间隙过宽,协调上下咬(牙合)关系以及颌牙弓形态。
正畸治疗完成后可以进行活动义齿修复。
成功:修复牙齿形态、大小符合正常解剖结构,与邻牙的接触正常;不同咬合位置的前牙区均无障碍;修复牙位置固定良好,无复位,无松动;咀嚼功能恢复正常。
(2)失败:未达到上述成功标准。
76例牙颌畸形患儿中,矫治成功的有70例,占92.11%,修复后上下牙列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基牙无移位、松动,咀嚼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患儿家属对疗效较为满意。
6例治疗失败,占7.89%;其中2例下颌前突明显,需要等到18岁后方可进行手术正畸;4例出现牙列间隙。
牙颌畸形的发病率超过50%[4],是仅次于龋齿、牙周炎发病率的常见口腔疾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牙颌畸形不仅会影响到颌面部的美观性,而且还会引起口腔的严变。
如牙齿咬合关系不良,容易导致颅面部疼痛以及颞下颌关节病;上、下牙列排不整齐,不仅影响到咀嚼功能,还用以引发牙周病及龋齿。
儿童较为严重的牙颌畸形主要有牙错位、扭转、牙间隙宽、前牙拥挤、前牙反颌、深复颌以及开颌等。
①牙错位、扭转。
个别牙错位、扭转一般对牙齿整体的影响不大,但多颗牙齿错位、扭转,不仅影响咀嚼功能,还可能阻碍牙齿萌出。
因此,在发现儿童有牙错位、扭转时就应进行矫治。
②牙间隙宽。
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宽多见,侧切牙的位置被牙间隙占据,侧切牙萌出受阻或者错位。
颌面部外伤160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345-01口腔颌面部是人体中易受外力损伤的部位。
由于颌面部组织对面部外形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疗上既要恢复面部形态,又要尽力恢复各种功能。
我科自2005年来,先后收治了160例颌面部不同部位的外伤,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129例(占80.6%),女31例(19.4%),年龄4~70岁,平均41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5例,打击伤32例,摔伤20例,动物咬伤3例。
损伤类型:软组织损伤135例,其中唇部55例,颏部35例,颧部24例,眶部、额部各16例,上腭部3例,舌体2例,颌骨组织损伤25例,其中下颌骨骨折11例,上颌骨骨折6,颧骨、颧弓骨折3例,牙槽骨骨折5 例。
本组160例患者根据伤情分别进行清创、缝合、骨折复位、固定、控制感染等治疗,均恢复满意。
讨论:本组病例颌面部外伤多发生于成年男性,这与男性从事社会活动繁多有关;骨折病人以下颌骨骨折为多,由于下颌骨位于颜面前下方是颌面部骨骼中体积最大者,在遭遇外力伤害时,首先接触地面或物体,故占颌面外伤的首位;致伤原因多于交通事故有关,这与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车辆增多而道路设施及交通管理落后有关。
治疗: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同时,还伴有其他部位的损伤,特别是上颌骨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其他部位的损伤,如颅脑损伤,因此,在急救中,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以免延误抢救工作,严密观察伤员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状况监测,首先确保患者呼吸通畅,积极改善全身情况,及时包扎止血,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施行局部手术。
颌面部软组织的处理应早期进行清创缝合,力争在6-12h内实施清创缝合,缝合前要彻底清洗创口,在清理时,除坏死组织外,一般仅将破碎的创缘略加修正,不要轻易牺牲过多的组织。
眼睑、耳、鼻、唇、舌等组织的撕裂伤,即使大部分游离,也应尽量保留,就是完全离体,伤后时间不超过6h,在没有坏死、感染的情况下,也应尽力缝回原位,仍有可能愈合。
口腔颌面部畸形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骨折后畸形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口腔科进行诊治的183例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结果本文对183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经过治疗后175例患者的骨折线对位对线良好,治愈率为95.6%。
4例患者存在张口受限,1例患者存在口角歪斜症状,2例患者咬合关系恢复不佳,1例有唇下麻木感。
未见有术后上睑下垂、下睑外翻的临床表现。
结论颌面部损伤后进行开放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术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法不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对患者的创伤性降到最低值。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畸形;临床分析
最近几年,交通及汽车领域快速发展,发生颌面部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因颌面部解剖结构比较复杂,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出现损伤后常常给咀嚼功能造成影响,而且出现畸形后会影响美观[1]。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口腔科进行诊治的183例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患者,其中122例为男性,51例为女性;年龄在15-75岁之间,平均为3
2.3岁;其中15例年龄在20岁以下,占8.2%;102例在20-40岁之间,占55.74%;53例在40-60岁之间,占28.96%;13例超过60岁,占7.1%。
1.2骨折部位本文所选的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患者中,有95例患者
为下颌骨骨折,占所选患者的51.91%(其中35例为颏部骨折,21例为体部骨折,20例为角部骨折,19例为髁颈部骨折);48例患者为体部骨折,占所选患者的26.23%;40例患者为颧骨骨折,占所选患者的21.86%。
101例患者为单发骨折,占55.19%;82例患者为多发骨折,占44.81%。
1.3致伤原因所选的183例颌面部损伤的患者中,131例为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伤,占71.58%,为第一损伤原因;其次36例为摔伤,占19.67%;其余16例为其他原因导致的损伤,占8.74%。
1.4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骨折错位程度、骨折位置以及咬合的关系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其中5例患者运用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的保守治疗方法;178例运用开放切开复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2结果
本文所选的183例口腔颌面部受到损伤的患者中,治疗完成后对其进行9个月-4年的随访,经过x检查发现175例患者的骨折线对位对线良好,治愈率为95.6%。
4例患者张口受到限制,其中3例是由于运用钢丝结扎,固定不稳出现错位现象;另外还有1例患者是由于不能配合医生的治疗。
1例患者出现可口角歪斜的现象,经过6个月的神经营养治疗,未能恢复正常。
1例患者有下唇麻木的感觉,主要是由于损伤了颏神经。
2例患者的咬合功能不良,主要是咬合部位对位不佳。
未见有术后上睑下垂、下睑外翻的临床表现。
3讨论
3.1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口腔颌面部在人体上属于容易暴露的部位,受到损伤的几率相对较大。
本文所选的患者中有131例是由于交通事故损伤,占71.58%。
因此,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颌面部损伤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男性发生颌面部损伤的几率相对女性来说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男性在社会行为中占据着较高的主动性[2]。
颌面部的骨质结构有着特殊性,出现损伤的几率并完全一致。
在全身的骨质结构中,下颌骨是最复杂的骨骼之一,同时也是组成颌面部体积最大的骨骼,其位置相对突出,易受到损伤。
本文的患者中有95例患者出现下颌骨损伤,占51.91%;其次为颧骨弓骨折和上颌骨骨折等。
3.2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治疗口腔颌面部损伤的主要治疗目的是将患者的咬合关系及面部外形恢复,建立正常的咀嚼功能。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患者的骨折特点选择适合的手术路径以及切口形态。
3.2.1下颌骨骨折的特点以及切口选择下颌骨的面积为两侧面中的1/3+面下1/3,其位置相对突出,出现骨折的几率相对较高。
骨折多出现在下颌骨结构以及力学上相对薄弱的区域,例如正中联合部、下颌角、颏孔区以及髁突颈部。
正中联合部以及颏孔区的骨折均从下颌前庭沟入路,再将颏孔区黏膜切开时,需要特别注意保护颏神经。
由于颏神经有3条分支,其中有1条的位置相对较浅,本文所选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颏神经被切断,引起出后下唇麻木感。
3.2.2面中部骨折的特点以及手术径路①面中部的诸骨连接紧
密,受到损伤后仅一处骨折的情况比较少,多出现粉碎性骨折或者联合性骨折,如果这种情况下仅行手术切开复位,很难将各骨恢复到正常解剖结构上影响患者的咬合功能。
一般情况下,进行切开复位前要运用颌间牵引将咬合关系恢复到正常结构上,这样可对以后的治疗提供帮助[3]。
②面中部与鼻、眼、颅底等重要器官接近,出现骨折后易导致以上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严重时甚至出现并发症,其中最多见及最严重的为颅脑损伤,要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另外,同时出现视神经损伤的患者要首先抢救视功能,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救治的效果最为理想。
③面中部手术径路:低位水平的上颌骨骨折,运用上颌前庭沟切口切开复位进行固定;高位水平的上颌骨骨折,多累及到眼眶、颧骨以及鼻筛区,主要运用上颌前庭沟切口,以眉弓外、睑下缘或者眶周小切口进行辅助完成手术,这样不但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的损伤;较为严重的全面部骨折或者面中部骨折可运用上颌前庭沟切口或者冠状切口,这样可将颧骨、上颌骨以及眼眶的骨折线良好的修复并进行有效固定。
术前要进行颌间牵引以及固定技术,这样可对咬合关系的恢复有一定帮助,内固定后短暂抵抗肌源性不良应力,这样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石晶.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动脉栓塞临床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2):69-70.
[2]谢广伦,储勤军,孙振涛,王勇,宋进省.纤维支气管镜引导
气管插管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04):58-59.
[3]袁飞,刘银社,赵军,袁滨.3.0t并行采集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05):62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