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中侏罗统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吐哈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赋存 吕锡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北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吐哈盆地是具有双层基底的叠合盆地,被4个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
根据残余盆地的特点,从盆地周边、基底和盖层相互影响的角度,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格局,将盆地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吐鲁番坳陷、艾丁湖斜坡、了墩隆起、哈密坳陷和南湖戈壁隆起,基底构造控制了这些构造单元的分布。
用构造区的概念探讨盖层构造发育规律与区域构造边界之间的成因关系,把盆地内部盖层构造分为4个构造区:喀拉乌成构造区、博格达构造区、哈尔里克构造区和觉罗塔格构造区,并进一步划分了二级构造带,讨论了背斜构造的主要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关键词]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油气聚集带;油气勘探;吐哈盆地[中图分类号]T E1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1)02007505 a a 1 区域地质概况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发育有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等3套生油层系,四周被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其西北隅为北东东向的喀拉乌成褶皱带,北侧为北西西北东东向博格达褶皱带,东北侧为北西向的哈尔里克褶皱带,南侧为北西西向的觉罗塔格褶皱带。
盆地基底具有地块性质,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东南缘,东北以克拉美丽麦钦乌拉缝合线与西伯利亚板块相接,南以艾比湖星星峡断裂带与塔里木板块相接,面积约为5.3×104km 2。
上述4个华力西期褶皱带对盆地内二级构造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博格达褶皱带燕山期以来,向南强烈推覆,开始大规模上隆,控制着盆地北部的构造发育;哈尔里克褶皱带影响着盆地东北部的构造发育;喀拉乌成褶皱带向盆地逆冲推覆,控制着盆地西北部的构造发育;觉罗塔格褶皱带从晚石炭世以来总体上处于隆起状态,存在着小幅度的区域性的沉降,影响着盆地南部的构造发育。
2 盆地构造特征2.1 基底结构与构造吐哈盆地的基底为具有二元结构的复合基底,即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叠置了华力西期变质基底[1]。
吐哈盆地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特征研究吐哈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准格尔板块东南端,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结合部位。
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和多旋回沉降,是一个叠合挤压型的含煤、石油、天然气的沉积盆地。
随着吐哈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吐哈盆地深部构造和地层发育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利用收集的重磁资料,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分析石炭-二叠系分布特征,为吐哈盆地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基础的地球物理依据。
本文利用已收集到的吐哈盆地重磁力资料,通过滑动平均、正则化滤波、解析延拓、水平一阶各方向导数、垂向二阶导数、总水平导数等方法对重磁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研究区地震、钻井资料和石油地质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研究区重磁力异常特征及成因,推断出研究区断裂构造,研究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特征,划分构造单元,预测油气有利区。
论文取得如下成果和结论:(1)吐哈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在南北向上呈“高-低-高”相间分布。
研究区内重力高与重力低反映了基底隆起与凹陷的构造格局。
重力低大多是由厚度较大的中-新生界引起,重力高则是由密度较大的基底隆起引起。
(2)吐哈盆地断裂发育、构造复杂。
断裂主要走向为东西向及北西向,次级断裂为北西向和北东向。
主要断裂规模大、延伸距离长,反映了研究区区域构造的走向,控制着研究区地层的发育。
次级断裂主要发育在沉积盖层内,规模小、延伸距离短,一般切断主断层。
(3)吐哈盆地新生界、中生界和上古生界地层广泛发育,基底界面埋深差异较大。
盆地发育有两个沉降中心,即吐鲁番坳陷和哈密坳陷。
吐鲁番坳陷新生界厚度较薄,中生界和上古生界沉积厚度较大。
哈密坳陷内构造复杂,新生界沉积较薄;中生界和上古生界沉积厚度差异较大,中生界部分地区缺失。
(4)吐哈盆地可划分为吐鲁番坳陷、了墩隆起和哈密坳陷3个一级构造单元。
其中吐鲁番坳陷可进一步划分为台北凹陷、托克逊凹陷和艾丁湖斜坡3个次级构造单元,哈密坳陷可进一步划分为三堡凹陷和南湖构造带2个次级构造单元。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作者:郭宏顾少顺范丽俊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13期摘要:吐哈盆地由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沉积盆地叠加复合而成,具有双层基底。
沉积盖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体。
按照“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四个构造区。
盆地构造特征具有初期伸展,主要成盆期压缩的特点。
构造演化分为晚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三个演化阶段。
关键词:吐哈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演化1 概述吐哈盆地富含煤炭资源,埋深浅于2000m的资源量达5300×108t,并且是一个煤成油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并称新疆三大含油气盆地[1,7]。
自晚石炭世形成以来,经历多次构造运动。
为了全面、系统对吐哈盆地煤炭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这里对吐哈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史进行了详细分析。
2 构造单元划分吐哈盆地内,中、新生界地层倾角多在20°~60°之间,逆冲断层、纵弯褶皱等挤压性构造发育,构造线展布以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为主[2]。
以“南北分带,东西分块”为划分原则,可将吐哈盆地划分为五个一级构造单元和四个构造区。
分布为吐鲁番坳陷构造单元、艾丁湖斜坡构造单元、了墩隆起构造单元、哈密坳陷构造单元和南湖戈壁隆起构造单元;喀拉乌成构造区、博格达构造区、哈尔里克构造区和觉罗塔格构造区(图1)[2-4]。
3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史吐哈盆地于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开始了盆地的发展,经历了晚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三个演化阶段(表1),形成了中、新生代地层叠合的内陆盆地[5-8]。
3.1 晚二叠世-三叠纪挤压型前陆盆地阶段晚二叠世-三叠纪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处于强烈的区域挤压构造环境(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印支期构造运动)。
在此作用下,晚二叠世时期,新疆的古天山隆起,盆地内出现了中高山地形,导致盆地周缘博格达、哈尔里克、觉罗塔格三个造山带隆升,成为物源区。
吐哈盆地中侏罗统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本文针对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二段低孔低渗储层,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分层指标、油藏品质指数、孔喉半径这5个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将西山窑组二段储层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该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的地质特征。
标签:低孔低渗储层流动单元Q型聚类分析西山窑组二段吐哈盆地1引言流动单元是由Hearn C. L.等(1984)提出的一个概念,定义为一个纵横向连续,内部渗透率、孔隙度、层理特征相似的储集带[1]。
此后,众多专家及学者们用这一概念开展油气藏地质表征研究,并对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进行了丰富和发展[2~4]。
大体可分为定性划分和定量划分两大类,并可细分为四种方法:①依据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进行划分;②根据夹层的展布与特征进行分类;③依据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定量区分和研究;④根据流体的特征与压力状况进行确定。
研究区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二段(J2x2段)发育低孔低渗储层,具有储集性能较低,渗流阻力大和非均质性强烈等特点。
本次研究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参数,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该区流动单元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来进行流动单元进行定量划分。
2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2.1参数选择(1)反映储层物性的参数:孔隙度Фe,渗透率K。
(2)孔喉结构参数:孔喉半径(R35):油藏品质指数(RQI):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流动分层指标(FZI):2.2聚类分析本次研究选取J2x2段9口取心井472个分析化验数据点,利用孔隙度、渗透率、FZI 、RQI、R35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通过SPSS统计软件多次变量的引入和剔除,最终选出影响最大的两个参数—渗透率和R35值,并用Fisher判别法建立判别函数,各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分别为:I类流动单元:I=-41.333×lgR35+57.056×lgK-28.279II类流动单元:II=-52.44×lgR35 +39.236×lgK-10.957III类流动单元:III=-65.051×lgR35 +28.449×lgK-10.167IV类流动单元:IV=-69.571×lgR35 +16.118×lgK-15.159V类流动单元:V=-72.67×lgR35 +0.367×lgK-29.103利用上述判别函数依据最大隶属原则进行归类,统计出各类流动单元类型的判别结果(表1)和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参数聚类中心(表2)。
吐哈盆地中侏罗统储集层岩石物理相研究--以葡北-胜北-连木
沁地区为例
郭燕华;熊琦华;吴胜和;周平兵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0(021)001
【摘要】吐哈盆地中侏罗统储集层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更精确地预测有效储集层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能的差异,应用了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在吐哈盆地葡北-胜北-连木沁地区开展了储集层质量评价的研究工作.该项研究是建立在储集层沉积相和成岩储集相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二者有机的结合和延展,来研究储集层岩石物理相的时空展布,同时依据储集层物性参数特点和储集层类型配置关系,划分出了六类岩石物理相类型.该分类结果将对油田的勘探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郭燕华;熊琦华;吴胜和;周平兵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北京,102200;石油大学,北京,102200;石油大学,北
京,102200;石油大学,北京,10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23
【相关文献】
1.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以吐哈盆地葡北-葡萄沟地区为例 [J], 吕建才
2.吐哈盆地胜北-红连地区喀拉扎组砂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J], 唐文斌;雷涛;徐胜林;陈安清
3.胜北洼陷胜北构造带白垩系连木沁组沉积体系分布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J], 杨占龙;陈启林;郭精义;李在光;黄云峰;吴青鹏;李红哲
4.沉积相分析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白垩系为例 [J], 李红哲;杨占龙;吴青鹏;万传治
5.吐哈盆地胜北洼陷腹地及其东南地区白垩系底界不整合面划分探讨 [J], 罗权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秦长文;李宏伟;蒋兵【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4(025)001【摘要】吐哈盆地是一个陆相含油气盆地,侏罗系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可将侏罗系划分为七个层序(SQ1-SQ7).层序SQ1相当于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SQ2相当于西山窑组一二三段,SQ3相当于西山窑组四段和三间房组一段,SQ4相当于三间房组二三段,SQ5、SQ6和SQ7分别相当于七克台组、齐古组和喀拉扎组.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层序SQ1和SQ2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上部,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层序SQ1、SQ2、SQ3、SQ4和SQ5上升半旋回,层序SQ3、SQ4、SQ5下降半旋回和SQ6、SQ7层序是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总页数】4页(P33-36)【作者】秦长文;李宏伟;蒋兵【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哈密,8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及主控因素分析 [J], 张冬玲;鲍志东;杨文秀2.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J], 张琴;朱筱敏;张满郎;况军;张年富3.地震隐性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格架建立\r与岩性圈闭勘探\r——以吐哈盆地西缘侏罗系—白垩系为例 [J], 杨占龙;沙雪梅;魏立花;黄军平;肖冬生4.“碟状”盆地沉积充填特点及油气聚集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为例[J], 张尚锋; 张昌民; 李志军; 朱有信; 王捷5.沉积有机相在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及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侏罗世煤系为例 [J], 杨建业;任德贻;邵龙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天然气特征及分布
李成明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1(022)001
【摘要】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发育,侏罗系以分布轻质油为特色,绝大多数气藏为凝析气藏,且轻质油藏溶解气油比大,油溶气丰度很高;在台北凹陷,油气并存为油气分布的重要特点,气藏的分布与油气分异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发现的气藏层位均为侏罗系,其上的地层中没有气藏分布可能与盖层封闭性差有关。
另外,埋深较大的侏罗系及三叠系中与烃源岩互层或很近的砂岩中存在规模很大的致密砂岩气藏;分布广泛的煤层吸附气也是重要的潜在天然气资源。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李成明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111;TE124.1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源岩和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饱和烃馏分 [J], 房嬛;孟仟祥;孙敏卓;王作栋;李玉梅;徐茵
2.吐哈盆地巴喀气田八道湾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特征 [J], 王国亭;何东博;程立华;蒋平;李易隆;张喜;王丽娟
3.吐哈盆地巴喀致密砂岩气田八道湾组有效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 [J], 何军;范子菲;
宋珩;李孔绸;孔璐琳;姚江源
4.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J], 倪云燕;廖凤蓉;龚德瑜;焦立新;高金亮;姚立邈
5.沉积有机相在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及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侏罗世煤系为例 [J], 杨建业;任德贻;邵龙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大河沿区块东南部中生界有利成藏条件分析刘庆敏【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2页(P68-69)【作者】刘庆敏【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正文语种】中文大河沿地区位于吐哈盆地中吐鲁番坳陷西北部,区域构造位置位于台北凹陷、布尔加凸起和科牙依凹陷的交汇部位。
本文简要分析大河沿区块东南部有利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条件、圈闭条件、储层条件、储层条件及储盖组合、疏导条件、匹配条件及成藏模式等,总结分析认为大河沿东南部为该区块评价最好的勘探区带。
自该套源岩,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1.19%~3.5%,综合评价为好烃源岩;碳质泥岩有机碳含量11.5%~12.6%,综合评价为好烃源岩;煤岩氯仿沥青“A”含量1.11~3.08%,综合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
(2)圈闭条件。
大河沿区块东南部在Esh、J、T、P多层系均发育构造圈闭。
根据二维精细构造解释,在Esh、J1 b 、T2 k、P2 td共描述了16个叠合圈闭,共50个层圈闭。
其中,在大河沿区块东南部发育5个叠合圈闭,共20个层圈闭,层圈闭面积合计约为105.2 km2,主要圈闭类型为背斜、断背斜、断鼻、断块、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等,圈闭以构造圈闭为主。
(3)储层条件。
大河沿区块东南部自三叠系至古近系均发育碎屑岩类储集层。
下面就主要储层发育层系进行论述[3]。
①克拉玛依组底块砂岩储层。
区内tucan1井、邻区yan1井钻探表明,克拉玛依组发育扇三角洲、辩状河三角洲相底块砂,厚度24 m~48 m,岩性为中砂岩、含砾砂岩、细砾岩。
盐1井克拉玛依组砂岩孔隙度平均为23.2%,渗透率均为107×10-3 μm2,评价为中孔中渗型砂岩储层。
②黄山街组储层。
区块东南黄山街组碎屑岩储层以扇三角洲相为主,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细砂岩,厚度3m~51m不等,该组底部、上部为储层集中发育段,吐参1井黄山街组砂岩孔隙度为16.15%~18.55%,渗透率为(70~109.48)×10-3 μm2,属中孔低渗-中渗型砂岩储层。
图3-1
吐哈盆地地层划分表
地层单位界 系 统 地层名称及代号接触关系第四系全-更新统Q 不整合上新统葡萄沟组N2P 不整合和假整合渐-中新统桃树圆组(E3-N1)t 整合始新统巴坎组E2b 整合新生界第三系N-E 古新统台子村组E1t 整合鄯善群(K2-E2)sh 苏巴什组K2s 不整合和假整合上统库木塔克组K2k 不整合和假整合连木沁组K11整合胜金口组K1sh 整合白垩系K 下统吐谷鲁群K1tg 三十里大墩组K1s 喀拉扎组J3k 不整合和假整合整合上统齐古组J3q 七克台组J2q 不整合和假整合整合三间房组J2s 西山窑组J2x 不整合和假整合整合中统三工河组J1s 整合侏罗系J 下统水西沟群J1-2sh 八道弯组J1b 郝家沟组T3h 黄山街组T3sh 整合和局部不整合上统小泉沟群T2-3xq 克拉玛依组T2-3k 不整合和假整合烧房沟组T1s 中生界三叠系T 下统上苍房沟群T1cnb 韭菜园组T1j 锅底坑组P2g 梧桐沟组P2w 整合下苍房沟群P2cna 泉子街组P2q 塔尔郎组P2t 整合上统桃东沟群P2td 大河沿组P2d 二叠系P 下统依尔希土组P1y 晚古生
界石炭系C 不整合。
侏罗系三统六组内容总结侏罗系是地质学中重要的地层单位,记录了侏罗纪时期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过程。
在侏罗系中,有三个主要的统,分别是早侏罗统、中侏罗统和晚侏罗统。
每个统又被划分为若干个组,共有六个组,即侏罗系三统六组。
早侏罗统包括了侏罗系的最底部,记录了早侏罗纪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
早侏罗统可分为三个组:辛潘组、哈怀组和圣托斯组。
辛潘组是早侏罗统最底部的一部分,其地质特征是发育了大量的火山岩,形成了辛潘火山岩。
哈怀组位于辛潘组之上,其特征是发育了丰富的海相沉积岩,如哈怀砂岩和哈怀泥岩。
圣托斯组是早侏罗统的最上部,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化石记录。
中侏罗统是侏罗系的中间部分,记录了中侏罗纪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
中侏罗统包括了两个组:奥克尼组和克利夫兰组。
奥克尼组是中侏罗统的下部,主要由海相沉积岩组成,如奥克尼砂岩和奥克尼泥岩。
克利夫兰组是中侏罗统的上部,主要由陆相沉积岩组成,如克利夫兰砂岩和克利夫兰泥岩。
晚侏罗统是侏罗系的最上部,记录了晚侏罗纪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
晚侏罗统也包括了两个组:牛津组和金斯顿组。
牛津组是晚侏罗统的下部,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化石记录。
金斯顿组是晚侏罗统的上部,主要由陆相沉积岩组成,如金斯顿砂岩和金斯顿泥岩。
侏罗系三统六组的研究对于理解侏罗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统和组的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可以重建古地理环境、恢复古气候、研究生物演化等。
同时,侏罗系三统六组也是石油勘探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领域的重要依据。
总结起来,侏罗系三统六组是侏罗纪时期地质记录的重要单位,分别记录了早、中、晚侏罗纪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
每个统和组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化石记录,通过对其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侏罗纪时期的地球变迁和生物进化。
侏罗系三统六组的研究对于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工程地质学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吐哈盆地中侏罗统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本文针对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二段低孔低渗储层,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分层指标、油藏品质指数、孔喉半径这5个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将西山窑组二段储层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该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的地质特征。
标签:低孔低渗储层流动单元Q型聚类分析西山窑组二段吐哈盆地
1引言
流动单元是由Hearn C. L.等(1984)提出的一个概念,定义为一个纵横向连续,内部渗透率、孔隙度、层理特征相似的储集带[1]。
此后,众多专家及学者们用这一概念开展油气藏地质表征研究,并对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进行了丰富和发展[2~4]。
大体可分为定性划分和定量划分两大类,并可细分为四种方法:①依据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进行划分;②根据夹层的展布与特征进行分类;③依据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定量区分和研究;④根据流体的特征与压力状况进行确定。
研究区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二段(J2x2段)发育低孔低渗储层,具有储集性能较低,渗流阻力大和非均质性强烈等特点。
本次研究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参数,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该区流动单元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来进行流动单元进行定量划分。
2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2.1参数选择
(1)反映储层物性的参数:孔隙度Фe,渗透率K。
(2)孔喉结构参数:
孔喉半径(R35):
油藏品质指数(RQI):
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
流动分层指标(FZI):
2.2聚类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J2x2段9口取心井472个分析化验数据点,利用孔隙度、渗
透率、FZI 、RQI、R35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通过SPSS统计软件多次变量的引入和剔除,最终选出影响最大的两个参数—渗透率和R35值,并用Fisher判别法建立判别函数,各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分别为:
I类流动单元:I=-41.333×lgR35+57.056×lgK-28.279
II类流动单元:II=-52.44×lgR35 +39.236×lgK-10.957
III类流动单元:III=-65.051×lgR35 +28.449×lgK-10.167
IV类流动单元:IV=-69.571×lgR35 +16.118×lgK-15.159
V类流动单元:V=-72.67×lgR35 +0.367×lgK-29.103
利用上述判别函数依据最大隶属原则进行归类,统计出各类流动单元类型的判别结果(表1)和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参数聚类中心(表2)。
从表1中可看出,数据点的回判率在98.4%以上,说明此次流动单元的划分是合理的。
表2列出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参数聚类中心,孔隙结构参数都呈线性变化,即从I类到V类每个孔隙结构参数都逐渐减小。
3流动单元的划分结果
根据上述判别方法分别确定各砂体的流动单元类型,最后勾绘出该沉积单元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图(图1)。
各类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特征为:I类流动单元呈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位置,渗流能力最强。
II类流动单元呈较为连续的条带状分布,渗流能力较强。
III类流动单元呈连片状分布,渗流能力中等。
IV类流动单元呈宽条带状广泛分布,渗流能力较弱。
V类流动单元呈宽条带状分布,渗流能力最弱。
4结论
(1)选取孔隙度、渗透率、FZI、RQI、R35这5个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应用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将吐哈盆地J2x2段流动单元分为I类、II类、III类、IV类和V类共5类流动单元类型。
(2)从I类到V类流动单元,孔隙度、渗透率、FZI 、RQI、R35值都逐渐减小,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物性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3)I类和II类分布局限,多呈零星状或条带状分布。
III类主要呈连片状分布。
VI类和V类主要呈条带—连片状或宽条带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