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苓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摘要】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
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失衡,中药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感染对胃肠道的损害。
中医药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恶心等症状。
中医药在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中医药能够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更好地恢复胃肠功能。
综合以上,中医药治疗在缓解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症状、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中医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病,治疗,效果,原理,方法,症状缓解,预防,联合治疗,优势,缓解症状,优势推广,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胃肠病是指涉及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肠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在胃内寄生并引起胃炎、溃疡等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往往导致胃肠黏膜损伤、胃酸分泌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在胃肠病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较于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胃肠病的优势在于疗效温和、副作用少、病因病机综合分析,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药能够从根源上调理人体的功能,缓解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当前,中医药在胃肠病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值得引起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胃黏膜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感染对胃肠道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HP感染通常通过口腔-口服途径引起,可以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并且被证实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感染了HP,其中大多数人无症状,但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现胀气、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首先需要明确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主要是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
中医治疗的首要目标是调整脾胃功能、清热祛湿。
一、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常用中药有健脾化湿药、清热解毒药和增强胃黏膜保护药。
常用的药物有香砂养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六味地黄丸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理脾胃、清热解毒、保护胃黏膜,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也有良好的应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极、内关等。
针灸治疗可以调整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对于缓解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明显效果。
三、中医饮食疗法中医饮食疗法是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重要方法。
中医饮食疗法强调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稀饭、蔬菜等。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缓解胃部不适,减轻胃部负担,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康复。
四、中医运动疗法中医运动疗法是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辅助方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提高脾胃功能,对于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有积极作用。
常用的中医运动疗法有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
通过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饮食疗法和中医运动疗法等方法,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综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胃部不适、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与常规的抗生素治疗相比,中医综合治疗更加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长期疗效。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胃酸倒流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以抗生素为主,但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性和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因此近年来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主要思路包括清热解毒、调理脾胃、改善肠道微生态等。
具体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及艾灸等。
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属于中焦湿热瘀滞、脾胃虚弱等病证,因此治疗时首先要清热解毒、调理脾胃,同时改善整体的体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在中草药治疗方面,一些常用的草药有黄连、苦参、白芍、山楂、陈皮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帮助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针灸、推拿、气功及艾灸等中医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中。
针灸可以调理脾胃、活络气血,推拿可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气功可以调和脾胃、增强体质,艾灸可以温经散寒、祛湿化痰,这些中医疗法都可以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改善肠道微生态也是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调整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至关重要。
中医综合方法包括适当饮食调理、膳食疗法、益生菌补充等,可以帮助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恢复健康的肠道菌群,加速幽门螺杆菌的清除,降低复发率。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除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外,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具有较为持久的特点,患者在治疗后并不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将52例HP相关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三联疗法:奥美拉唑肠溶片40mg/d;克拉霉素分散片1000mg/d;阿莫西林分散片2000mg/d,上述药物剂量均分2次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三联疗法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两组均连续用药7天,随后均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40mg/d至1个月,治疗前后作胃镜检查及HP检测。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与HP根除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提高,优于单纯的西医三联疗法。
标签:幽门螺杆菌;胃炎;辨证分型治疗;中医中药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现代医学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因此,及时根除HP是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关键环节。
我院近年来在西医三联疗法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HP相关性胃炎5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标准?(1)具有上腹疼痛、上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1个月以上;(2)胃镜检查并同时分别在胃窦小弯、大弯及胃体各取1块活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胃炎诊断,排除恶性病变及心、肝、肾等严重疾病;(3)Hp的检测:治疗前的内镜检查中每例均在胃窦大弯侧及小弯侧距幽门2~5㎝各取活组织1块,作病理组织学Giemsa染色见典型Hp定为Hp感染。
同时行快速尿素酶染色试验(采用珠海珠信生物工程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及13C-尿素呼气试验[按试剂盒(上海)说明书操作。
嘱患者空腹服1粒14C-UB(内含14Cluci),15分钟后收集受试者气体标本]。
上述方法中至少两项检查阳性确定为Hp感染。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密切相关。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内部环境,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消除病因。
中医药治疗的重点在于整体调理,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案,以达到病因与病机、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常用的中药有白术、茯苓、厚朴、山楂等,这些中药具有温中健脾、理气和胃、清热解毒等功效,能够调整胃肠道的功能,增强胃肠道的自愈能力。
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较好。
中药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直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中药能够改善胃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增强黏膜的自愈能力,减少胃肠道的炎症反应。
中药还能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幽门螺杆菌的清除。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通常是和西医药治疗相结合来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西医药主要是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杀灭幽门螺杆菌,中医药则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以及促进幽门螺杆菌的清除。
在临床的应用中,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药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胃肠道的症状,减轻胃痛、消化不良等不适感,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较好。
中医药治疗是一种综合调理的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中药治疗方案。
中医药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挥作用,患者需要坚持治疗,遵守医嘱,合理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加速病情的缓解和康复。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3-10T07:20:06.379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月22期作者:胡顺装[导读]胡顺装(东海惠民医院;江苏省连云港222300)【摘要】在临床上常见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感染情况下,患者会发生慢性炎症反应,机体相应病症会出现。
出现胃病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一定影响,西医在治疗过程中采用抗生素,但是容易将细菌耐药性提高,下降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近几年来,临床提出中医治疗,本文对其进展进行了相关综述,为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在慢性感染中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进入胃部后,处于酸性环境,大量繁殖,对胃部造成损伤,将免疫反应以及炎性反应诱导,在感染这一病菌之后,患者会出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病,主要临床症状是腹胀、反酸、嗳气等,若未能及时治疗患者,胃部恶性肿瘤发生可能会大大增加,临床常用西药治疗此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肠道菌群平衡造成影响,因此,临床提出中医药治疗,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可以将患者不良反应减少,提高患者治疗疗效。
本文分析了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供相关人员参考。
1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药抗Hp感染的认知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正气不足,因为脾胃虚弱,导致外邪入侵。
在中医学上,此病属于“胃脘痛”、“痞满”、“泛酸”等范畴,认为患者存在饮食不节情况,脾胃虚弱,为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提供了一定前提。
脾胃虚弱会导致患者出现气虚、血瘀的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肠病发生几率会进一步增加。
为了有效治疗此病,前提是对患者脾胃功能进行改善,为患者调理正气,将邪气摒除。
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过程中、通过辨证论治,将中药复方制剂应用,不拘泥于某一味中药的抗菌作用,属于临床推荐的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方法。
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观察曾玉梅,倪春红,王群先(湖北省仙桃市中医院,湖北仙桃 433000)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25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704(2007)12-0028-02 幽门螺杆菌(HP )感染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2000年1月~2002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HP 相关性胃炎60例,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60例进行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120例均为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均经电子胃镜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经H P 快速尿素酶试验为(+)。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7~68岁,平均4512岁;病程015~28年,平均612年。
对照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66岁,平均4318岁;病程015~27年,平均615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状及胃粘膜炎症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 >0105),具有可比性。
1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二届HP 专题会议(1997年广州)拟定的有关标准[2]。
中医诊断[3]:主症:胃脘痛,纳呆少食,嗳气,腹胀,乏力,舌质淡红,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苔黄腻,脉濡缓等症。
次症:嘈杂,反酸,口中异味,大便失调。
2 治疗方法211 对照组奥美拉唑胶囊,每次20mg ,每日2次;阿莫西林胶囊,每次1000mg ,每日2次;痢特灵片,每次011g ,每日2次。
21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后下)、厚朴、黄连、杏仁、白蔻仁各10g ,法夏、延胡索各15g ,茯苓、炒山楂各20g ,白芍、薏苡仁、乌贼骨各30g 。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两组均以两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停药2周后行胃镜和HP 复查,评定疗效,两年内追踪观察复发情况。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是一种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要原因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传统中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发生与人体体质失衡、脾胃虚弱、湿气困滞等因素相关。
采用综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体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中医推拿、中医调理饮食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苓桂术甘汤、四逆散、保和丸等。
这些中药方剂具有温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够帮助调理胃肠功能,提高胃肠道内的抵抗力,减轻炎症症状。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庭、关元等。
中医推拿是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刺激身体的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恢复。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捏、推拿、拨叩等。
中医调理饮食是基于中医理论来进行饮食调节,以达到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效果。
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改善胃肠道环境,削弱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具体的饮食调理包括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饮食的规律性等。
研究表明,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在采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下降,胃炎症状减轻。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通过中药调理饮食和针灸治疗,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明显改善,自身免疫功能增强,胃炎症状明显改善。
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坚持长期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国卫生产业183藿朴夏苓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探索高武珍泸州合江县中医院,四川合江 646200[摘要] 目的 分析藿朴夏苓汤在H p 相关胃炎治疗中的效果,以为临床治疗H p 相关胃炎提供相应的方法参考。
方法 选取2008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Hp 相关胃炎患者50例,均在采用抗生素与质子泵抑制剂进行一般性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藿朴夏苓汤进行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整体效果,以及Hp 根除率和随访2年后的复发率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4.0%,Hp 根除率90.0%,治疗2年后复发率14.0%,不良症状发生率为8.0%;临床整体效果比较明显。
结论 藿朴夏苓汤在Hp 相关胃炎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对Hp 的根除效果更理想,且治疗后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藿朴夏苓汤;幽门螺杆菌;胃炎[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1(a)-0183-02Hp 是胃炎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胃癌的重要相关因子。
对H p 相关性的胃炎及早治疗,可有效防止患者病情进展或出现恶化。
中西医临床在Hp 的治疗中,均取得一定的效果,西医一般采用抗生素联合方式,以及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等联合用药方式进行治疗,一般药性发挥比较快,但同时药性散失较快,较难实现比较彻底的治疗。
中医临床认为H p 相关胃炎主要属“痞满”与“胃脘痛”等范畴,治疗需醒脾和胃,其中因以脾胃湿热型最为常见,因此同时应主要行清热利湿治疗[1]。
藿朴夏苓汤是中医临床应用效果相对显著的一种治疗药方,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显著,药性比较持久,且安全性高,对患者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身体损害。
本文即就以藿朴夏苓汤为主的治疗方式在H p 相关胃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Hp 相关胃炎患者50例。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行夏苓汤的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行夏苓汤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所用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者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6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夏苓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与症状积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两组症状积分均降低基础上,其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显著,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p相关性胃炎患者行夏苓汤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标签:幽门螺杆菌;胃炎;夏苓汤;效果临床相关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p)类感染为消化溃疡与慢性活动型胃炎致病因素,在Hp相关性胃炎治疗中,抗Hp治疗方案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但于具体药物选择上存在差异,且采用西医抗生素治疗有较大副作用[1-3]。
本文探讨了Hp相关性胃炎行夏苓汤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所用方法分为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6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30:24,年龄18~66岁,平均(47.10±2.17)岁,病程1~21年,平均(5.63±1.39)年;观察组男女比例36:30,年龄18~67岁,平均(47.13±2.18)岁,病程1~20年,平均(5.60±1.36)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服用0.50g/次阿莫西林+0.50g/次克拉霉素+20mg/次奥美拉唑,均为2次/d。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夏苓汤治疗,组方:砂仁和炙甘草各6g、三七、玄胡、白术、陈皮、半夏、茯苓、厚朴各10g、藿香15g、蒲公英20g,并依据患者具体症状予以加减,脾胃寒者加白术5g、党参10g,气滞淤血者加10g丹参,肝郁气滞者加10g郁金与玫瑰,胃痛、胃胀剧烈者加10g延胡索与茜草根,水煎服,1剂/d,2次/d,200ml/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w 评估疗效。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缪志伟,季晓宇,徐艳,王晓瑜,陈庆利,张耀辉,张晓光,肖龙,石梦莹
申请号:CN202010515443.X
申请日:20200611
公开号:CN111803606A
公开日:
2020102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药按重量份配制而成:生黄芪20~30份,党参10~15份,炒白术10~15份,茯苓12~15份,蒲公英15~30份,蛇舌草15~30份,生薏苡仁20~30份,黄连2~5份,丹参10~15份,莪术10~15份,白芍10~15份,乌梅10~15份,佛手10~15份,炒麦芽10~15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全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符合HP相关性胃炎虚实夹杂、气虚湿阻的特点,并兼顾到慢性胃炎久病多瘀、易耗胃阴的兼证,可使脾胃运化功能恢复,则胃脘隐痛绵绵或痞胀不适等主症皆能有效缓解,同时增加HP的转阴率,配合西药使用也可增加疗效。
申请人:张家港市中医医院
地址: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康乐路4号张家港市中医医院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旨在皮肤黏膜局部浅表炎症。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在人群中有所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许多困扰。
其中,脾胃湿热证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上表现为胃口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恶心等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调是该证的主要病机所在。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1. 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选标准,患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符合脾胃湿热型的诊断标准,并愿意参与该研究。
排除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等合并症的患者。
1.2 研究方案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等。
观察组除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外,还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
具体加减治疗方法为:藿香、白术各10克,夏枯草、甘草各6克,去白术砂锅中加水煎煮,取煎药液150ml,分两次口服,每日一次。
1.3 疗程及观察指标每个疗程为4周,总共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胃镜下黏膜炎症程度评价及胃液的pH值、胆汁酸和胃液中炎症因子的检测。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2. 研究结果2.1 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后,胃口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恶心等症状明显改善,症状消失或减轻。
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2.2 胃镜下黏膜炎症程度评价观察组治疗后,胃镜下黏膜炎症明显减轻,红肿糜烂程度降低。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后,炎症程度减轻不明显。
2.3 胃液的pH值、胆汁酸和炎症因子检测观察组治疗后,胃液的pH值升高,胆汁酸含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下降。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后,这些指标变化不明显。
3. 讨论藿朴夏苓汤是传统中医药方剂之一,常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型疾病。
藿朴夏苓汤联合PPI三联治疗相关胃病之脾胃湿热证Hp阳性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比较藿朴夏苓汤与常规三联方案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者的疗效。
方法选择86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经C14吹气实验检查证实为hp阳性,治疗组服用藿朴夏苓汤+三联疗法,对照组使用四联疗法,停药4周后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结果使用藿朴夏苓汤组根除率为90%,常规三联组根除率为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藿朴夏苓汤联合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者疗效确切,中医辨证从改善胃内部环境,明显提高HP根治率,在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025-01幽门螺杆菌(hp)是长期种植于胃黏膜的微需氧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其他胃相关疾病的致病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加速溃疡愈合,而且能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
近年来随着抗菌素的耐药,ppi三联疗法的根治率下降,藿朴夏苓汤联合常规三联(泮托拉唑肠溶片+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囊,疗程10d)根除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同时可以消除患者饱胀、腹痛、嗳气、反酸等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井冈山会议标准[1]。
HP感染判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标准[2]。
脾胃湿热证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相关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18-60岁,自愿且能配合实验。
排除标准:近一月内使用过抗生素、铋剂、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肺系等疾病者,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合并有食管静脉曲张、肝炎、肝硬化等或近月来有明显消瘦、排黑便等其它消化系统疾病者;年龄在60岁以上或18岁以下者;不能配合研究。
夏苓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夏苓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8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40例,采用夏苓汤结合西药治疗的方法,對照组40例,采用西药抑酸、抗HP、保护胃黏膜的治疗方法。
持续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36/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31/40)。
实验组的幽门螺杆菌转阴18例(45%),对照组转阴14例(35%)。
实验组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夏苓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操作简便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标签:夏苓汤;胃炎;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发展为胃癌[1]。
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的胃炎要及早进行治疗,这样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较好的控制,避免病情恶化[2]。
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西医多采取抗生素联合治疗、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方法,这种方式见效快,散失也快,不容易实现彻底治愈[3]。
中医一般采用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我院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采用的是夏苓汤结合西医治疗的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为8~66岁,平均年龄为44.7岁;病程为1~28年,平均病程7.2年。
所有患者经胃镜检查均确诊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苦求尿素酶实验结果为+。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以1997年HP第二届专题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为准。
中医诊断标准为:主要症状:纳呆少食,胃脘痛,腹胀,法力,嗳气,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濡缓。
次要症状:反酸、嘈杂、大便失调、口中异味等。
1.3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20mg/次,2次/d;口服硫糖铝混悬液保护胃黏膜,5ml/次,3次/d;口服克拉霉素缓释片,250mg/次,2次/d,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g/次,2次/d,用来抗幽门螺杆菌。
4w 1疗程。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再结合夏苓汤治疗,厚朴10g、藿香15g、半夏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砂仁10g、炙甘草6g、玄胡10g、蒲公英20g,以水煎温服,1剂/d,分为2次服用,200ml/次。
4w 1疗程。
1个疗程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幽门螺杆菌转阴以及病理检查情况。
1.4疗效评定症状改善标准:对患者在治疗后存在的上腹胀、上腹痛、恶心、
嗳气等症状,按照症状的程度分为以下等级:I级:无症状,记0分;II级:有症状出现,记1分;III级症状较为明显,但是对正常的生活工作未造成影响,记2分;IV级症状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记3分。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症状总积分减少到25%以下;有效症状总积分为25%~50%;无效: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症状总积分大于50%。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数据以t进行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的转阴情况对比:实验组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36/40),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31/40)。
实验组的幽门螺杆菌转阴18例(45%),对照组转阴14例(35%)。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经治疗后主要症状平均积分:上腹胀0.89分;上腹痛0.28分,早饱0.72分,嗳气0.71分,恶心0.43分,症状总评分为2.94分。
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上腹胀1.94分;上腹痛0.83分,早饱1.89分,嗳气1.17分,恶心0.96分,症状总评分为6.88分。
实验组的症状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证明实验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一般采取清除HP的方法,来保护胃黏膜。
经实践表明,采用抗生素等疗法治疗HP,虽然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也会产生副作用以及耐药性[4]。
中医以和胃湿脾、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方中的厚朴、藿香、茯苓、半夏有健脾化湿的功效,蒲公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三七有活血的功效,炙甘草可以对诸药进行调和,以实现行气和胃、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标本兼治的共同目的。
本研究以行气和胃、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为治疗的基本原则,不仅很好的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治疗,又符合现代的药学原理,实现了药症结合的目的。
经过研究表明,采用夏苓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比较理想,且副作用少,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彭泽深,王莹.藿朴夏苓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13):25-26.
[2]高武珍.夏苓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3.31:183-184.
[3]曾玉梅,倪春红,王群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2):28-29.
[4]李妍,刘华一.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7: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