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成形工艺基础
- 格式:pptx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49
表1-1 塑性成形方法分类表1-2 五大基本加工方法的分类第 一 章 绪 论一、金属塑性成形的特点与地位金属塑性成形是金属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指金属工件在工具外力(主要是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达到要求的形状、尺寸和性能的加工过程。
因此,也把塑性成形称为塑性加工或压力加工。
金属塑性成形与其它加工方法相比,主要具有如下优点:1. 能改善组织性能。
如减轻偏析、致密结构、细化晶粒等,从而提高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2. 金属废屑少。
因塑性成形主要靠金属塑性状态下的体积转移,故不需切除大量的多余金属,所以金属收得率较高。
3. 生产率高。
这体现在塑性成形可采用高的加工速度,以及可采用连续式(非周期式)的生产方式。
因此特别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由于上述优点,占产钢总量90%以上的钢制品都要经过塑性成形加工过程,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部门,并随着塑性成形技术的发展,能生产的产品品种及规格也越来越多,因此金属塑性成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 金属塑性成形方法分类按金属塑性成形的加工方式,即综合考虑工具的特征及工件的变形方式,可将塑性成形方法分为五大类(见表1-1)。
类 别 工具特征 工件变形方式 锻 造直线运动的锻锤或锻模在锻模间体积变形挤 压 直线运动的挤压板及带挤压模的挤压缸 在挤压模孔中挤出拉 拔 直线运动的夹头及拉拔模架 在拉拔模孔中拉出冲 压 直线运动的冲模 在冲模间板料成形轧 制旋转运动的轧辊在轧辊间压缩成形上述五大基本加工方法又可分别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种如表1-2所例举的加工方法。
基本方法 类 别 锻 造 自 由 锻 模 锻 挤 压 正 挤 反 挤 拉 拔 实心材拉拔 空心材拉拔 冲 压冲 裁 弯 曲表1-3 塑性理论发展概览拉 深轧 制纵 轧横 轧斜 轧三、金属塑性成形理论的发展概况金属塑性成形理论是一门基于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学、物理-化学、金属学与力学基础上的应用技术理论。
发现金属材料的塑性并利用其加工金属制品可追溯至2000 多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但是对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的微观机理的认识,则是与本世纪30年代位错概念的提出分不开的。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总复习思考题一、基本概念加工硬化、轧制成形、热塑性成形、冷塑性成形、变形速度、塑性变形能力(可锻性)、自由锻造、模型锻造、敷料(余块)、锻造比、镦粗、拔长、冲孔、落料、拉深、拉深系数、反挤压成形、正挤压。
二、是非判断1、塑性是金属固有的一种属性,它不随变形方式或变形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对于塑性较低的合金材料进行塑性加工时拟采用挤压变形方式效果最好。
()3、自由锻是生产单件小批量锻件最经济的方法,也是生产重型、大型锻件的惟一方法。
()4、锻件图上的敷料或余块和加工余量都是在零件图上增加的部分,但两者作用不同。
()5、模膛深度越深,其拔模斜度就越大。
()6、对正方体毛坯进行完全镦粗变形时,可得到近似于圆形截面的毛坯。
()7、对长方体毛坯进行整体镦粗时,金属沿长度方向流动的速度大于横向流动的速度。
()8、塑性变形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弹性变形。
()9、金属在塑性变形时,压应力数目越多,则表现出的塑性就越好。
()10、金属变形程度越大,纤维组织越明显,导致其各向异性也就越明显。
()11、金属变形后的纤维组织稳定性极强,其分布状况一般不能通过热处理消除,只能通过在不同方向上的塑性成形后才能改变。
()12、材料的变形程度在塑性加工中常用锻造比来表示。
()13、材料的锻造温度范围是指始锻温度与终锻温度之间的温度。
()14、加热是提高金属塑性的常用措施。
()15、将碳钢加热到250℃后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热塑性变性。
()16、自由锻造成形时,金属在两砧块间受力变形,在其它方向自由流动。
()17、镦粗、拔长、冲孔工序属于自由锻的基本工序。
()18、模锻件的通孔可以直接锻造出来。
()19、可锻铸铁可以进行锻造加工。
()20、始锻温度过高会导致锻件出现过热和过烧缺陷。
()21、热模锻成形时,终锻模膛的形状与尺寸与冷锻件相同。
()22、金属的锻造性与材料的性能有关,而与变形的方式无关。
()23、模锻件的精度取决于终锻模膛的精度。
金属液态成型加工工艺第一篇:金属液态成型加工工艺第一篇:金属液态成型加工工艺第一章液态成型理论基础一、铸件的凝固方式金属的凝固过程是一个结晶过程,包括形核和晶体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凝固组织对铸件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晶粒越细小均匀,铸件的强度、硬度越高,塑性和韧性越好。
铸件的凝固方式: 1)逐层凝固(流动性最好) 2)糊状凝固3)中间凝固,影响凝固方式的因素:1)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2)铸件断面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 凝固区宽度?)二、液态金属的工艺性能液态金属的工艺性能称铸造性能,具体包括流动性、收缩性、吸气性、偏析等。
充型能力:金属液充满铸型型腔,获得轮廓清晰、形状准确的铸件的能力。
流动性越好,充型能力越强。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1)合金成分2)合金种类3)浇注条件4)铸型的填充条件铸型的填充条件包括:(1)铸型的蓄热能力(蓄热系数)(2)铸型形状(3)铸型温度(4) 铸型中气体浇注条件:浇注温度和充型能力合金成分越远离共晶成分,结晶温度范围越宽,流动性越差。
三、合金的收缩1)液态收缩:液面下降2)凝固收缩: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的根本原因3)固态收缩:铸件的外形尺寸减小;用线收缩率:产生铸造应力,变形、裂纹等的原因叙述缩孔的形成,缩松的形成,(书上有)4)缩孔和缩松的防止其产生使铸件的机械性能下降,甚至渗漏2缩松的防止1缩孔的防止: ?加压补缩 ?采用顺序凝固原则使铸件在压力下凝固,可显著减少经冒口充型、向冒口和内浇道方向凝固、最终将缩孔转移到冒缩口中、可获得致密的铸件,但使铸件各部分 ?再热节处安放冷铁活在局部砂温差大,易产生内应力。
冒口增加成本型表面涂敷激冷涂料,加大冷却速用于收缩大,凝固温度范围窄的合金度。
?合理确定浇注系统和浇注工艺 ?加大结晶压力,破坏树枝状晶浇注系统的位置影响铸型的温度分布,体,减少其对金属液流动的阻力进而影响其凝固顺序 ?合理应用冒口、冷铁、补贴,目的为使铸件顺序凝固3铸造应力铸造应力有热应力、收缩应力和相变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