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全子宫切除术的护理查房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5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护理查房一、查房目标了解子宫全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手术体位、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掌握子宫局部解剖知识、洗手护士配合、巡回护士配合、术中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通过这次查房,使手术室护士能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经腹全子宫手术配合的关键。
提高该类手术护理配合质量,保证手术顺利、安全,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拟提的问题:1、子宫韧带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2、子宫的临近器官有哪些?(膀胱、输尿管、直肠)3、子宫切除的手术方法有哪些?(1、腹式全子宫切除术 2、阴式子宫切除术 3、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4、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4、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围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除非切口周围有毛发影响手术需要剃毛外,其他无需剃毛。
术前备皮在手术当日进行,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3、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4、消毒前应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5、严格手术操作流程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规范手术部管理,限制人员进入清洁的手术环境。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7、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进行微生物培养。
)二、病史资料患者常XX,女,45岁,汉族,已婚,务农。
主诉:发现子宫肌瘤2年,现病史:2年前在当地体健时超声提示子宫肌瘤,平素月经规则,35天,量多,痛经明显。
患者自诉近2年来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下腹痛,伴腰酸,无肛门坠胀感,无不规则阴道流血。
一直未予重视,近半年来腹痛明显加重,才来我院就诊既往史:7年前患“肺结核”于当地诊治,现已愈个人史:生于本地,无吸烟、饮酒史。
婚育史:23岁结婚,爱人体健,夫妻关系和睦。
月经史:13岁3-5/28-30,经量正常有痛经,孕4产2。
一例全子宫切除术 的护理查房
姚维广 2017年5月31日 时间:2017年5月5日下午15:00 地点:手术室 参加人员:倪孟茵、王小乔、吴鑫鑫、何敏、曹玉婷、高欣、刘江平 主讲人:姚维广 主持人:孔曼春 查房目的:加强对子宫解剖的认识,以及子宫肌瘤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进一步了解子宫切除的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手术前的器械物品准备及术中的护理配合,也是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请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 孔曼春:下面请姚维广介绍一下病史 一:病史: 左家秀,女,77岁,自觉外阴包块4月余,于2017年4月10日入院 ,妇产科13床,住院号17017916 T :36.5℃ P : 80 次/分 R: 20 次/分 BP : 160/90mmHg 1:一般情况可,神清,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2:心率:80次/分,律齐,心浊音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微隆,压痛(-), 3: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4:妇检:外阴: 已产式; 阴道:畅;壁光; 宫颈:III度子宫脱垂; 宫体:屏气后宫体及宫颈全脱出阴道口,压痛(-) 附件:(-)。 5:辅检:2017-4-10我院B超示子宫体积缩小,包膜完整,肌层回声均匀,呈经期改变,宫腔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双侧附件处未见明显异常,盆腔无积液。 二:初步诊断:Ⅲ度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 三:诊断依据 1病史:自觉外阴包块4月余。 2体格检查:腹软,微隆,妇检:外阴,已产式;阴道:畅、壁光;宫颈:肥大;宫体:屏气后宫体及宫颈全脱出阴道口,压痛(-);附件:(-);宫旁:无增厚。 3 B超示:子宫体积缩小,包膜完整,肌层回声均匀,呈经期改变,宫腔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双侧附件处未见明显异常,盆腔无积液。 四.鉴别诊断:1妊娠子宫: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子宫增大变软,B超可确诊。 2.卵巢肿瘤:多无月经改变,肿块呈囊性位于子宫一侧,注意实质性卵巢肿瘤与带蒂浆膜下肌瘤鉴别,肌瘤囊性与卵巢囊肿鉴别,可借助B超等协助诊断。 3:子宫腺肌病:有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史,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B超等协助诊断,但有时两者可同时并存。 五.处理原则: 1.完善相关检查如胸透和心电图等。. 2.择日手术。 于2017-4-13日9:20在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13:10术毕安返病房。 孔曼春:下面请曹玉婷讲一下子宫的解剖位置? 曹玉婷:子宫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 孔曼春:解剖位置是对的,但还不具体,请姚维广介绍一下吧! 姚维广:解剖:子宫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子宫大小与年龄及生育有关,未产者约长7.5cm、宽5cm、厚3cm,子宫可分为底、体与颈三个部分。宫腔呈倒置三角形,深约6cm,上方两角为“子宫角”,通向输卵管。下端狭窄为“峡部”,长约1cm。峡部在妊娠期逐渐扩展,临产时形成子宫下段。宫体与宫颈比例因年龄而异,婴儿期为1:2,青春期为1:1,生育期为2:1。子宫正常稍向前弯曲,前壁俯卧于膀胱上,与阴道几乎成直角,位置可随膀胱直肠充盈程度的不同而改变。 子宫壁由外向内为浆膜、肌层及粘膜(即内膜)三层。 子宫内膜即粘膜,由上皮(属单层柱状上皮,有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二种)和(由结缔组织构成,其内有大量的星形细胞,称为基质细胞)固有膜组成,子宫内膜可分为浅表的功能膜和深部的基底层,功能层较厚,约占内膜厚度的4/5,基底层较薄较致密,约占1/5,在月经周期中,功能层可剥脱,而基底层不可剥脱。 子宫可分为底、体、峡、颈四部,其上端钝圆隆起,位于两侧输卵管子宫口以上的部分为底;下段窄细呈圆柱状的部分为颈,是炎症和癌肿的多发部位,子宫颈又分为阴道上部及阴道部。底与颈之间的部分为体;体的下部与颈之间的狭窄部分为峡,子宫峡随妊娠期逐渐扩展,临产时明显形成子宫下段,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取胎。子宫两侧缘的上部与输卵管相接处,称子宫角。子宫前面隔膀胱子宫陷凹与膀胱上面相邻,子宫颈阴道上部的前方借膀胱阴道隔与膀胱底部相邻,子宫颈阴道部借尿道阴道隔与尿道相邻;子宫后面借直肠子宫陷凹及直肠阴道隔与直肠相邻。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膀胱和直肠之间。正常成年未孕女子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子宫的固定装置主要是盆膈和阴道的承托和韧带的牵引固定。四对韧带是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内侧缘与子宫前、后面的腹膜相续。 孔曼春:下面请哪位同志讲一下子宫的主要韧带有哪些?王小乔,讲讲你的认识吧! 王小乔:啊……. 姚维广:还是我来讲讲吧! (1)子宫阔韧带:位于子宫两侧,为呈冠状位的双层腹膜皱襞。上缘游离,包裹输卵管,其外侧端移行于卵巢悬韧带。下缘和外侧缘与盆底和盆侧壁的腹膜较行, (2)子宫主韧带:又称子宫颈横韧带,位于子宫阔韧带基底部,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构成。连于子宫颈与盆侧壁之间,呈扇形,向下与盆膈上筋膜愈着。子宫主韧带是固定子宫颈,使其维持在坐骨棘平面以上的重要结构,损伤或牵拉造成该韧带松弛后,容易引起子宫脱垂。 (3)子宫圆韧带:呈圆索状,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构成。长约12~14cm。起自子宫角,输卵管附着部的前下方,在子宫阔韧带前叶覆盖下弯向盆侧 壁前行,越过髂外血管至腹壁下动脉外侧,经深环入腹股沟管,出浅环附着于阴阜及大阴唇皮下,它是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结构。 (4)骶子宫韧带: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构成,起自子宫颈后面,向后呈弓形绕过直肠外侧,附着于骶骨前面。其表面有腹膜覆盖,形成直肠子宫襞。该韧带的作用是向后上方牵引子宫颈,防止子宫前移,使子宫维持前屈姿势。 (5)耻骨子宫韧带:由结缔组织构成,起自子宫颈前面,向前呈弓形绕过膀胱外侧,附着于耻骨盆面,韧带表面有腹膜覆盖,形成膀胱子宫襞。耻骨子宫韧带的作用是限制子宫后倾后屈。 孔曼春:讲的很好,新进科的同志你们要加强学习,加强对解剖的认识。好了,请主讲人继续讲吧! 姚维广:下面我来讲讲子宫的主要动脉及淋巴神经? 子宫动脉为营养子宫的主要动脉,起自髂内动脉的前干,沿盆侧壁向前内下方走行,进入子宫阔韧带基底部,在距子宫颈外侧约2cm处,横向越过输尿管盆部的前上方,至子宫颈侧缘迂曲上行,沿途分支进入子宫壁。主干行至子宫角处即分为输卵管支及卵巢支,后者在子宫阔韧带内与卵巢动脉分支吻合,故子宫的血液供应也有一部分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盆部交叉后,向下发出阴道支,分布于阴道上部。子宫静脉丛应于子宫两侧,由该丛发出的小静脉常汇合成两条子宫静脉,最后汇入髂内静脉。此丛前接膀胱静脉丛,后连直肠静脉丛,向下与阴道静脉丛相续,合成子宫阴道静脉丛。 子宫底和子宫体上部的多数淋巴管,沿卵巢血管上行,注入腰淋巴结和髂总淋巴结。子宫底两侧的一部分淋巴管,沿子宫圆韧带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子宫体下部及子宫颈的淋巴管,沿子宫血管注入骼内淋巴结或骼外淋巴结,一部分淋巴管向后沿骰子宫韧带注入骶淋巴结。盆内脏器的淋巴管之间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吻合,因此,如患子宫癌时,可有广泛转移。 子宫的神经来自盆丛分出的子宫阴道丛,随血管分布于子宫和阴道上部。
孔曼春:下面请刘江平讲讲定义? 刘江平:定义: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是良性的。但由于子宫肌瘤倾向于多发,因此,在育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大增多,肌瘤剔除手术亦有可能复发。子宫肌瘤的恶变(即肉瘤变)率很低,约为0.4-0.8%。但仍需警惕恶变风险。 孔曼春:刘江平讲的很好,说明提前做了准备,都应该向她一样,加强自身学习。 倪孟茵:我来讲讲疾病分类和病理生理以及肌瘤变性。 疾病分类: 子宫肌瘤按肌瘤所在部位分宫体肌瘤(92%)和宫颈肌瘤(8%)。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多个或多种类型的肌瘤可发生于同一子宫,称为多发子宫肌瘤。 病理生理: 子宫肌瘤表现为实性球形包块,表面光滑,质地较子宫肌层硬,与周围肌组织有明显界限。肌瘤压迫周围肌壁纤维形成假包膜,肌瘤与假包膜间有一层疏松网状间隙,切开假包膜后肌瘤可自行突出。肌瘤切面常呈白色,可见漩涡状或编织状结构。肌瘤颜色和硬度与纤维组织多少有关。 镜检:肌瘤主要由梭形平滑肌细胞和不等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肌细胞大小均匀,排列成漩涡状,细胞核呈杆状。 肌瘤变性 肌瘤变性是指肌瘤失去了原有的典型结构。常见的变性有: 1.玻璃样变(hyaline degeneration) 又称透明变性,最常见。肌瘤剖面漩涡状结构消失,为均匀透明样物质取代。镜下见病变区肌细胞消失,为均匀透明无结构区。 2.囊性变(cystic degeneration) 子宫肌瘤玻璃样变继续发展,肌细胞坏死液化即可发生囊性变,此时子宫肌瘤变软,很难与妊娠子宫或卵巢囊肿区别。肌瘤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囊腔,其间有结缔组织相隔,数个囊腔也可融合成大囊腔,腔内含清亮无色液体,也可凝固成胶冻状。镜下见囊腔为玻璃样变的肌瘤组织构成,内壁无上皮覆盖。 3.红色样变(red degeneration) 多见于妊娠期或产褥期,为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坏死,发生机制不清,可能与肌瘤内小血管退行性变引起血栓及溶血,血红蛋白渗入肌瘤内有关。患者可有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检查发现肌瘤迅速增大、压痛。肌瘤剖面为暗红色,如半熟的牛肉,有腥臭味,质软,漩涡状结构消失。镜检见组织高度水肿,假包膜内大静脉及瘤体内小静脉血栓形成,广泛出血伴溶血,肌细胞减少,细胞核常溶解消失,并有较多脂肪小球沉积。 4.肉瘤变(sarcomatous change) 肌瘤恶变为肉瘤少见,仅为0.4%~0.8%,多见于年龄较大妇女。肌瘤在短期内迅速长大或伴有不规则出血者应考虑恶变。若绝经后妇女肌瘤增大更应警惕恶性变可能。肌瘤恶变后,组织变软而且脆,切面灰黄色,似生鱼肉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镜下见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漩涡状结构消失,细胞有异型性。 5.钙化(degeneration with calcification) 多见于蒂部细小血供不足的浆膜下肌瘤以及绝经后妇女的肌瘤。X线摄片可清楚看到钙化阴影。镜下可见钙化区为层状沉积,呈圆形,有深蓝色微细颗粒。 孔曼春:下面请何敏讲讲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