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概括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的描述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的描述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据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材料,如调查问卷、数据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彩票中奖号码、天气情况等,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
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对应课标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课件一、引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对数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技巧成为了一项必备的能力。
本课件将为您介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
二、数据的收集1. 数据收集的重要性数据收集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它决定了后续分析的质量和准确性。
准确、全面的数据收集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和见解,帮助决策和解决问题。
2. 数据收集方法-调查问卷:通过设计问卷,向目标群体收集信息。
问卷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进行发放和收集。
-访谈:直接与目标群体进行对话,收集信息。
访谈可以是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或非结构化的,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观察:在特定场景中,通过观察记录相关的数据。
观察可以是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
-实验:通过设计实验条件,收集数据以验证假设。
实验需要控制变量和抽样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3. 数据收集注意事项-确定目标: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
-样本选择:选择代表性的样本来进行数据收集,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隐私和道德: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尊重个人隐私和道德准则,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机密性。
-数据记录: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记录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数据的整理1. 数据的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删除错误、缺失或无效的数据,并进行数据格式的统一。
常见的数据清洗操作包括:-删除重复数据-填充缺失数据-校正错误数据-数据类型转换-解决不一致的格式2. 数据的转换与归一化在数据的整理中,数据的转换与归一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常见的操作包括:-将分类数据转换为数值型数据-将日期和时间格式转换为一致的格式-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和归一化,使得数据具有可比性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数据整理完成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对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如平均值、中位数、方差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在现代社会,数据已经成为决策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然而,怎样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调查和统计,却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数据相关的工作。
一、数据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编制简明扼要的问卷,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可以直接获取主观信息和意见。
可以将问卷调查分为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两种方式。
在线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适合覆盖范围广、样本多的调查;实地问卷调查则需要调查员亲自走访,适合需要深入了解的情况。
2.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形式。
自然观察是在现实环境下观察与记录,实验观察则是通过实验设计来观察与记录。
观察法适用于需要获取客观信息、运用潜在规律的情况。
3.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与受访者进行谈话、交流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群体访谈两种形式。
个别访谈是与单个受访者进行深入交流,群体访谈则是在群体中进行观点互换和碰撞。
访谈法适用于需要获取详细信息、探索需求和动机的情况。
二、数据整理方法1.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整理数据的第一步。
在数据清洗过程中,需要处理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数据等。
缺失值是指数据中不完整或者缺失的部分,异常值是指与其他数据显著不同的数值,重复数据是指多次录入相同的数据。
通过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清洗,可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分类:数据分类是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将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组,可以方便后续分析和使用。
可以按照时间、地区、性别、年龄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灵活选择。
3.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将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转变的过程。
常见的数据转换方法有归一化、标准化、离散化等。
通过数据转换,可以使得原始数据更易于处理和分析,并且能够满足特定的要求。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小结)(第1课时)一、 背景与意义分析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它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来帮助人们对事物的发展作出合理的判断,能够利用数据信息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通过对本章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学习,学生可基本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二、 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复习小结,进一步领悟到现实生活中通过数据处理,对未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断的事实。
2.技能掌握与指导: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会设计调查问卷。
4.情感修炼与提高:积极创设情境,参与调查、整理数据,体会社会调查的艰辛与乐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体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辨证思想。
三、 障碍与生成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根据调查总结的报告给出合理的预测。
四、 学程与导程活动活动一 回顾本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制表绘图活动二 例题:调查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时间)同学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
(抽样调查)活动三 调查观河中学初一学生最喜爱的球类活动设计问卷 (全面调查) 小组讨论,完善问卷。
活动四 小结 :设计问卷的一般注意点。
习题 :P172 1、2、3五、 笔记与板书提纲课题例1 小结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例2 习题六、练习与拓展选题统计校工会服务部一天内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设计问卷。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小结)(第2课时)一、背景与意义分析通过上一课的复习,学生对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得以进一步巩固,对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得到进一步加强,本课将对统计图表的选择以及自主完成整个调查过程加以训练。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复习,体会不同统计图表的区别,会正确绘制统计图表2.技能掌握与指导: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会统计调查,并以此决策的过程3.智能提高与训导: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清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4.情感修炼与开导:创设情景,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艰辛与乐趣。
第1篇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企业、政府、组织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资产。
为了更好地反映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特此制作年度总结数据展示。
本文将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您的年度总结提供参考。
二、数据收集1. 数据来源(1)内部数据: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统计数据、报表、工作总结等。
(2)外部数据:包括行业报告、市场调研数据、竞争对手数据等。
2. 数据类型(1)定量数据:如销售额、利润、员工数量、项目数量等。
(2)定性数据:如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产品满意度等。
三、数据整理1. 数据清洗(1)剔除无效数据:如缺失值、异常值等。
(2)数据转换:将不同单位、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
2. 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类型、业务领域、时间范围等因素,将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于后续分析和展示。
四、数据分析1. 描述性分析(1)统计指标: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2)图表展示: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2. 因子分析(1)相关性分析:分析各数据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2)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关键指标的因素。
3. 预测分析(1)趋势预测: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2)情景分析:针对不同假设条件,分析可能的结果。
五、数据展示1. 展示形式(1)文字报告: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建议。
(2)图表展示:运用图表直观地展示数据。
(3)PPT演示:将数据、分析、结论等内容以PPT形式呈现。
2. 展示内容(1)年度工作总结: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关键指标分析:展示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趋势及原因分析。
(3)问题与挑战: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4)改进措施与建议:针对问题与挑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六、制作步骤1. 确定展示主题:根据年度工作重点,确定数据展示的主题。
2. 收集数据: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数据。
3. 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类。
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调查方法在统计学中,数据的收集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方法是指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调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便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2. 数据的整理与汇总数据的整理与汇总包括数据的分类、分组、计数、绘制统计图表等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频数表、频数分布、直方图、饼图、折线图、散点图等工具来整理和展示数据。
3. 数据的中心趋势中心趋势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中心位置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意义,以便分析数据的中心分布。
4. 极差、标准差和方差极差是描述数据分布范围的指标,标准差和方差是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学生需要学会计算和理解这些指标,并能够使用它们来量化数据的差异程度。
二、描述统计1. 概率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工具。
学生需要了解基本概率概念,包括事件发生的概率、概率的加法和乘法规则等。
2. 统计图表统计图表是用来展示和分析数据的重要工具。
学生需要掌握直方图、饼图、折线图、散点图等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3. 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常见的一种分布形式,它具有特定的均值和标准差。
学生需要了解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并且理解标准正态分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方法。
学生需要学会计算相关系数、绘制散点图等技能,以便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1. 抽样与总体抽样是指从总体中选取部分样本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以及抽样误差的计算方法。
2. 置信区间置信区间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范围。
学生需要学会计算置信区间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置信区间来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
3.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用来检验总体参数是否符合某种假设的统计方法。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梳理】一、调查与收集数据想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要通过调查来收据数据.其过程主要有如下步骤:1、明确调查问题——喜欢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2、明确调查对象——全班每个同学;3、选择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4、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写在调查问卷上,收集每位同学最喜欢的动物,进行编号;5、整理数据——用“划记法”记录数据;6、得出结论——划记最多的动物,即为同学们喜欢的最多的动物;7、描述数据——统计表是描述数据最常用的方式,为了更直观地获取信息,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二、调查方式的有关概念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方式.实际上最常用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1、全面调查:在“喜欢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调查活动中,全班同学都是考察对象。
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又称为“普查”.2、抽样调查:在“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活动中,采用了调查部分学生的方式来收集数据,根据部分学生的视力来估计整个地区学生的视力情况.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这里,整个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是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所有实际被调查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视力组成一个样本.注意:(1)抽样调查只考虑总体中的一个样本,因此其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全面调查得到的结果准确.(2)抽样调查时一般应注意:被调查的对象不能太少,被调查的对象应是随意抽取的,调查的对象应是真实的.因此,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广泛性又要关注其代表性.方法点拨:(1)全面调查是对总体中每个对象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广,数据详细;而调查样本有局限性,数据不全面;(2)当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所有对象进行全面调查时,往往采用抽样调查;(3)当调查具有破坏性时,不允许进行全面调查;4. ⑴总体:把所要考察对象的①叫总体.⑵个体:②考察对象叫做个体.⑶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③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⑷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④叫做样本容量.规律总结:①弄清考察对象是明确总体、个体、样本的关键;②总体或样本中的每一个数据表示个体,不同的个体在数值上是可以相同的,样本中有多少个体,样本容量就是多少,样本容量没有单位.三、统计图的选择——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具特色: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展现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展现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展现出事物变化的情形。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7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小结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7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意义和作用,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以及利用图表描述数据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图表描述数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整理方法。
2.学会利用图表描述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以及利用图表描述数据。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图表描述数据。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
3.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用于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
2.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图片、图表等,用于直观展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学校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2.呈现(10分钟)展示调查学校学生身高情况的实际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
小学四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能。
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培养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小学四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收集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调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实地观察法:学生可以亲自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进行观察,如学校操场上同学们的身高、体重等信息,或者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销量等信息。
2. 调查问卷法:学生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向同学、家人或邻居收集信息。
比如,询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的水果种类及数量,或者邻居家有几口人等等。
3. 记录法: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记录有关数据。
比如,记录每天上学所花费的时间,或者每周阅读的书籍数量等。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数据,为后面的整理和分析打下基础。
二、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整理是指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格式进行分类、整理和展示的过程。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1. 列表法:将所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分类,以表格或列表的形式进行整理。
比如,将同学们每天上学所花费的时间按照从少到多进行排序。
2. 图表法: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整理,直观地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常用的图表有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比如,可以用柱状图来展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种类及数量。
3. 文字描述法: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图表展示的数据,可以用文字进行描述。
比如,对于同学们喜欢的季节,可以用文字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和比例。
通过数据的整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在小学四年级学习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重点难点知识总结: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过程,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个体与总体等统计概念;学会从样本中分析、归纳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二、重点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分层抽样的方法和样本的分析、归纳;抽样调查、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三、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样本的抽取;分层抽样方案的制定;确定组距和组数。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1.数据的整理:我们利用划记法整理数据,如下图所示,2.数据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如下图所示:3.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5.抽样调查分类: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
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6.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7.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8.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数的数据搜集调查统计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一、数的数据搜集调查统计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还是社会调查中,数据的搜集、调查、统计和整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旨在介绍数的数据搜集调查统计和整理数据的一些常见方法。
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搜集方法,通过编制一系列问题,向目标群体发放问卷并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在多个平台进行,例如纸质问卷、在线问卷等。
在设计问卷时,需要明确调查的目的,避免主观偏见,保证问题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整理。
2. 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法是通过亲自进行观察,获得真实的数据资料。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需要观察某一特定现象或者场景的情况。
研究者可以通过记录观察结果、拍摄照片、录像等方式来搜集数据。
在实地观察时,需要注意保持客观、真实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
3.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搜集方法,通过人为设定实验条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获得数据。
实验方法可以被应用于不同领域,例如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确保实验条件的准确性和可控性,以获取可靠的数据。
4. 访谈法访谈法是指通过与目标人群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属于他们的观点、意见和经验。
访谈可以是个别访谈也可以是群体访谈,可以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
在访谈时,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遵循科学的访谈技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文献调研法文献调研法是指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报告和资料等获得数据。
在进行文献调研时,需要选择可靠的来源,确保所获得的数据准确无误。
文献调研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广泛的背景和有关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是非常有价值的。
6.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
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等。
描述统计方法用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概括,例如平均值、中位数、方差等。
一、选择题1.某学习小组将要进行一次统计活动,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活动序号,其中正确的是()A.实际问题→收集数据→表示数据→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合理决策B.实际问题→表示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合理决策C.实际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统计分析合理决策D.实际问题→整理数据→收集数据→表示数据→统计分析合理决策2.某校开展以“了解传统习俗,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小组就“是否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不知道的学生有8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被调查的学生共有50人B.被调查的学生中“知道”的人数为32人C.图中“记不清”对应的圆心角为60°D.全校“知道”的人数约占全校总人数的64%3.为了解中学300名男生的身高情况,随机抽取若干名男生进行身高测量,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估计该校男生的身高在169.5cm~174.5cm之间的人数有()A.12 B.48 C.72 D.964.如图,王老师将某班近三个月跳跃类项目的训练情况做了统计,并绘制了折线统计图,则根据图中信息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男女生5月份的平均成绩一样B.4月到6月,女生平均成绩一直在进步C.4月到5月,女生平均成绩的增长率约为8.5%D.5月到6月女生平均成绩比4月到5月的平均成绩增长快5.下列调查中,适宜抽样调查的是()A.了解某班学生的身高情况B.选出某校短跑最快的学生参加全市比赛C.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D.调查某批次汽车的抗撞击能力6.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A.了解全国中学生的视力情况B.调查某批次日光灯的使用寿命C.调查市场上矿泉水的质量情况D.调查某校九年级一班50名同学的身高情况7.如图是一个扇形统计图,那么以下从图中得出的结论:①A占总体的25%;②表示B的扇形的圆心角是18 ;③C和D所占总体的百分比相等;④分别表示A、B、C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之比为5:1:7.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8.已知一组数据:10,8,6,10,8,13,11,12,10,10,7,9,8,12,9,11,12,9,10,11,则频率为0.2的范围是()A.6~7 B.10~11 C.8~9 D.12~139.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如图的统计图分别反映了2012﹣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变化情况(注:贫困发生率=贫困人数(人)÷统计人数(人)×100%).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2012﹣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逐年递减B.2013﹣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较上年下降最多的是2013年C.2012﹣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累计减少9348万D.2019年,全国各省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都不可能超过0.6%10.以下问题,不适合用普查的是()A.一个班级学生的体重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检C.学校招聘教师,对应聘人员面试D.某品牌袋装食品的质量11.将100个数据分成①~⑧组,如下表所示:那么第④组的频率为()A.24 B.26 C.0.24 D.0.2612.为了解某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从该中学中随机调查了1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中学八年级学生是总体B.这100名八年级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C.每一名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是个体D.100名学生是样本容量13.为了解七年级10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30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有下列判断:①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②1000名学生的体重是总体;③每名学生的体重是个体;④30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⑤300是样本容量.其中正确的判断有()A.1个B.2个C.3个D.4个14.下列调查中,适合用普查方法的是()A.了解某班学生对“北京精神”的知晓率B.了解某种奶制品中蛋白质的含量C.了解北京台《北京新闻》栏目的收视率D.了解一批科学计算器的使用寿命15.有下列调查:其中不适合普查而适合抽样调查的是()①了解地里西瓜的成熟程度;②了解某班学生完成 20 道素质测评选择题的通过率;③了解一批导弹的杀伤范围;④了解迁西县中学生睡眠情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填空题16.如图所示,是幸福村农作物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1)在扇形统计图中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据:___;(2)棉花的扇形圆心角是144°,表示它占百分数是___;(3)水稻种了240公顷,那么棉花种了___公顷;(4)该村的农作物总种植面积是___.17.有效的垃圾分类,可以减少污染、保护地球上的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某社区居委会对本社区居民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从中随机抽取部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测试,并把测试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次,绘制成如图所示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下面有四个推断:①本次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样本容量是40;②扇形统计图中,表示C等次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为72°;③测试成绩为D等次的居民人数占参测总人数的10%;④测试成绩为A或B等次的居民人数共30人.所有合理推断的序号是______.18.手机已经普及,家庭座机还有多少?为此,某校中学生从某街道5000户家庭中随机抽取50户家庭进行统计,列表如下:拥有座机数(部)01234相应户数10141871该街道拥有多部电话(指1部以上,不含1部)的家庭大约有__________户.19.生物工作者为了估计一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设计了如下方案:先捕捉50只雀鸟,给它们做上标记后放回山林;一段时间后,再从中随机捕捉200只,其中有标记的雀鸟有2只.请你帮助工作人员估计这片山林中雀鸟的数量约为_______只.20.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所占百分比如图,是全国生态环境、水、空气质量均为优的省份.福建省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则福建省森林面积为__________万平方千米(精确到0.01).21.某班学生参加环保知识竞赛,已知竞赛得分都是整数.把参赛学生的成绩整理后分为6小组,画出竞赛成绩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的信息,可得成绩高于60分的学生占全班参赛人数的百分率是_____.22.已知一组数据有40个,把它分成五组,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第五组的频数分别是10,8,7,6,第三组频数是________.23.自2020年1月1日延庆区开展创城以来,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帮助下,居民的投放正确率不断提升,分类习惯正在养成.尤其是在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延庆区城管委为全区从源头上规范垃圾投放,18个街乡镇新配备户用分类垃圾桶20万个,助力推进垃圾分类.下面两张图表是某小区每个月的厨余垃圾量和其他垃圾量.(1)3月份厨余垃圾量比其他垃圾量多_____吨;(2)_____月份两类垃圾量(单位:吨)的差距最大.24.为落实“停课不停学”,某校在线上教学时,要求学生因地制宜开展体育锻炼.为了解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情况,学校对学生四月份平均每天开展体育锻炼的时长情况随机抽取了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绘制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A 类:时长10≤分钟;B 类:10分钟<时长20≤分钟;C 类:20分钟<时长30≤分钟;D 类:30分钟<时长40≤分钟;E 类:时长40>分钟).该校共有学生2000人,请根据以上统计分析,估计该校四月份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长超过20分钟且不超过40分钟的学生约有________人.25.在整数20200520中,数字“0”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_.26.某地质量监管部门对辖区内的甲、乙两家企业生产的某同类产品进行检查,分别随机抽取了50件产品并对某一项关键质量指标做检测,获得了它们的质量指标值s ,并对样本数据(质量指标值s )进行了整理、描述和分析.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a .该质量指标值对应的产品等级如下:说明:等级是一等品,二等品为质量合格(其中等级是一等品为质量优秀);等级是次品为质量不合格.b .甲企业样本数据的频数分布统计表如下(不完整):c .乙企业样本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d.两企业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如下: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m的值为__________,n的值为______________;(2)若从甲企业生产的产品中任取一件,估计该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若乙企业生产的某批产品共5万件,估计质量优秀的有_____________万件;(3)根据图表数据,你认为___________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好,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从两个角度说明推断的合理性)三、解答题27.某校学生会为了解同学们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随机调查了本校部分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了如下两个尚不完整的统计图表:调查结果统计表:组别时间(单位:小时)(每组只含最高值,不含最低值)人数A0.5 1.016B 1.0 1.564C 1.5 2.0aD 2.0 2.5bE 2.5以上8调查结果扇形统计图请根据以上图表,解答下列问题:(1)这次被调查的同学共有______人;统计表中a=______;b=______.(2)求扇形统计图中扇形C的圆心角的度数;(3)若该校共有学生1600人,请估计该校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学生数.28.今年受疫情影响,我市中小学生全体在家线上学习.为了了解学生在家主动锻炼身体的情况,某校随机抽查了部分学生,对他们每天的运动时间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统计的结果分为四类:每天运动时间t≤20分钟的学生记为A类,20分钟<t≤40分钟记为B类,40分钟<t≤60分钟记为C类,t>60分钟记为D类.收集的数据绘制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这次共抽取了_________名学生进行调查统计;(2)扇形统计图中D类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大小为_________;(3)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4)如果该校共有1500名学生,请你估计该校B类学生约有多少人?29.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前者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事幸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孩子爱做家务的家庭出不爱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为调查了解某区学生做家务的情况,随机发放调查表进行调查,要求被调查者从“A:不做家务,B:会煮饭或会做简单的菜,C:洗碗,D:保持自己的卧室清洁,E:洗衣服”五个选项中选择最常做的一项,将所有调查结果整理后绘制成如下不完整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扇形统计图.请结合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本次调查中,一共调查了______名市民;A、B、C、D、E五个选项的频率之和等于______.(2)扇形统计图中,“会煮饭或会做简单的菜”对应的扇形圆心角是_________度(3)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4)若某市有小学生约24万,请你估计做家务中“洗碗”的总人数.30.市种子培育基地用A,B,C三种型号的甜玉米种子共1500粒进行发芽试验,从中选出发芽率高的种子进行推广.如图是根据试验数据绘制的统计图:(1)请你分别计算A,B,C三种型号的种子粒数;(2)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应选哪种型号的种子进行推广?。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处理方法统计数据在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的规律,并做出科学的决策。
然而,要准确地收集、整理和处理统计数据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方法。
一、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统计数据收集方法,可以通过编制问卷并发放给目标受众来获取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访谈、电话调查或在线调查等方式进行。
在设计问卷时,需要确保问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理解性,以便受访者可以清楚地理解并提供准确的回答。
2.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目标群体的行为或现象来收集统计数据的方法。
观察可以是直接观察,也可以是利用摄像机、监测设备等进行间接观察。
在进行观察时,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并制定观察规则和记录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不同试验组进行操作或处理,并观察结果的变化来收集统计数据的方法。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并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以便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二、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法1.分类整理分类整理是将收集到的统计数据按照不同的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类,并将其编码或标记,使数据更易于分析和处理。
分类的方式可以是按照时间、地区、性别、年龄等进行划分,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分类方式。
2.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去噪、去重、修正等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进行数据清洗时,需要对异常值进行识别和处理,并对缺失值进行填充或删除,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将原始数据按照需要的形式进行格式转换和计算,以方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数据转换可以包括数值的计算、数据的加工和指标的计算等操作。
在进行数据转换时,需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转换规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1.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量计算和分析,以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概括总结
一、知识结构
二、统计调查
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有关概念:要考查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机会被抽到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将总体分成几个层(如年龄段),然后再在各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这是一种分层抽样. 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分层抽样更具有代表性.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人数统计表(划记法)
扇形的大小是由圆心角的大小决定的.根据各项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算出对应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如新闻:360°×10%≈36° 折线统计图
节目类型 划 记 人 数 百分比 A 新闻
4 10% B 体育 正正 10 25% C 动画 正 8 20% D 娱乐 正正正 18 45% 合 计
40
40
100%
301020400
娱乐 动画
娱乐
三、直方图
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40名参加广播体比赛。
收集身高数据如下(单位:㎝)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 172-149=23
2、决定组距与组数
把所有的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作等距分组(各组的组距相同),本例取组距为3㎝(从最小值起每隔3㎝作为一组). 232733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将数据分成8组:149≤x <152,152≤x <155,…,170≤x <173.
注意:①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②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③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3、频数分布表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用表格整理可得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
身高分组 划记 频数
149≤x <152
2 152≤x <155 正一
6 155≤x <158 正正
12 158≤x <161 正正正
19 161≤x <164 正正
10 164≤x <167 正
8 167≤x <170
4 170≤x <173
2 155≤x <158,158≤x <161,161≤x <164三个组的人数最多,共有12+19+10=41人, 因此,可从身高在155~164㎝(不含164㎝)的学生中选队员.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可以根据上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频数/
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数组距
=频数.
可见,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多少. 等距分组时,各小长方形的面积(频数)与高的比是常数(组距)。
因此,画等距分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时,为画图与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
这样,上面的频数分布图可画成下面的形式.
5、频数分布折线图
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
首先取直方图的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
例如,在上面的直方图的左边取点(147.5,0),在直方图右边取点(174.5,0),将所取的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
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