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473.00 KB
- 文档页数:17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方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环境质量。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我国将加大大气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了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方案,通过多种手段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一、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的背景我国实施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的背景和现状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源种类不断增加,引起各地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大气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和保护大气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保护应遵循“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公众参与、科技支撑、改革创新”的原则。
通过制定和执行符合我国国情、科学可行、可行性计划的大气环境保护规划,促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大气环境保护的任务和重点(一)加强大气污染源控制加强大气污染源控制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务。
应完善大气污染源排放标准和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行“最严控制、最高标准、最严惩罚”原则,加强能源、交通、工业等行业和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二)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筑牢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要完善监测和信息公开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预警能力和防范措施,加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制度,形成全民参与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三)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实现“向洁净能源转型发展”的目标,优化能源结构,注重开发利用清洁煤技术,积极发展天然气、核电等清洁能源,推行废气利用、余热利用,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四)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科研力度,推动对大气污染规律和机理的探索和分析,研究和开发大气污染物防治技术,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在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领域推广应用。
四、大气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一)创新治理机制,形成大气污染治理体系。
第六章⼤⽓环境规划第六章⼤⽓环境规划第⼀节⼤⽓环境现状评价⼀、确定需要调查的⼤⽓污染因⼦重点城市空⽓环境质量达标规划主要污染因⼦确定为:PM10(或TSP)、SO2、NO2或(NOx)及该城市的特征污染物,超⼤城市增加O3。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1、⼤⽓污染源的调查原则充分利⽤现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可在其基础上补充和验证,避免重复⼯作。
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数据,以能满⾜环境污染预测与制定污染综合整治⽅案的需要为前提。
2、⼤⽓污染源收集的基准年3、规划范围:城市市区⾏政管辖区域4、⼤⽓污染源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业污染源、⽣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依据排放源⾼度,将各排放源按点源与⾯源进⾏统计(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城市还需进⾏线源统计)。
并给出规划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分布图,标明污染源位置,污染排放⽅式,并列表给出污染源排放清单。
⼤⽓点源排⽓筒底部中⼼坐标;排⽓筒⾼度(m)及出⼝内径(m);排⽓筒出⼝烟⽓温度(℃);烟⽓出⼝速度(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kg/h)。
⼤⽓⾯源(两种⽅法)(1)按⽹格统计将规划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格化。
以规划区的左下⾓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
⽹格单元,⼀般可取1000×1000(m2),城市较⼩时,可取500×500(m2),按⽹格统计⾯源的下述参数: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b.⾯源排放⾼度(m),如⽹格内排放⾼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度;c.⾯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当其⾼度差较⼤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度将⾯源分为2-3类。
(2)按⾯源的实际⾯积统计a.⾯源中⼼坐标(相对值或经纬度);b.⾯源平均有效⾼度(m );c.⾯源东西向宽度(m )、南北向长度(m );d.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 或kg/h )线源调查内容对于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城市,需要将⾼速路、快速路和主⼲路作为线源,进⾏统计。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六章、课后习题1、描述大气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2、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1)弄清问题(2)确定环境目标(3)建立源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输入相应关系(4)选择规划方法与建立规划模型(5)确定优选方案(6)方案的实施3、简述能源构成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
答:1 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2 能源消耗费得增加3 大气污染物产生量的增加4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5 大气环境质量恶化。
4、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
答:1、一个完整的大旗环境规划包括多反面的内容如:大气环境评价、大气环境污染预测、大气环境目标确定及大气环境功能区的划分等2、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预测,了解现在和未来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情况。
大气污染预测确定主要大气污染物,影响排污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和预测排污量增长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大气环境目标是编制大气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是研究和编制大气环境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大气环境总量控制的基础前提5、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目标。
如何确定大气环境规划的目标?答:大气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在区域大气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以及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和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6、为什么要进行大气功能区的划分?如何进行划分?答:1、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的区域, A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分别划分为一、二、三类功能区,各功能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大旗环境标准,来保证这些区域社会功能的发挥B 、应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科学地合理地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
C、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实行不同大气环境目标的控制对策,有利于实行新的环境管理机制2、大气功能区的方法一般有:多因子综合评分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生态适宜度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等。
按多因子综合评分法为例,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可采取一下步骤:确定评价因子,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单因子权重的确定,单因子综合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评价结果的最终确定。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大气环境规划简介大气环境规划的目的是平衡和协调某一地区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达到大气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的功能。
一、大气环境系统的组成大气环境系统分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子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
大气环境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如图1-10所示。
图1-10 大气环境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1.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环境过程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和稀释扩散能力,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极为有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系统。
通过实验或历史资料的分析,可以掌握其运动规律,确定对大气过程影响的主要参数等。
2.大气污染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排放子系统主要包括点源、线源和面源。
污染物的排放形式直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进而影响城市生态子系统。
3.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城市大气污染的控制不仅是污染源本身的治理,要立足于尽可能通过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工艺或技术,节约燃料或原料,提高装置整体性能等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此外,还应把污染源的治理与旨在控制大气污染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起来,对城市大气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4.城市生态子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大气环境容量的大小,良好的自然生态有利于污染的净化和达到更高的环境要求,同时环境污染又对生态环境产生损害。
制定大气环境规划时,通过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以最。
二、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是一个自然系统,通过对这个系统的研究,可以了解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大气污染物排放与控制要一并考虑,才能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的效益。
根据分析,可将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划分为两类,即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这两类规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作用构成了大气环境规划的全过程。
1.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环境质量规划是以城市总体布局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规定了城市不同功能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
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二、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一)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通过现状调查和评价,分析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治理措施的现状及环境变化趋势,确定规划区主要环境问题。
(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环境要求,确定功能区,提出土地利用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具体要求。
(三)环境影响预测
在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和功能区功能确定基础上,分析环境质量与源强之间的响应关系,根据规划区气象条件和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源强变化预测、环境质量预测。
(四)确定环境目标
根据大气环境功能区,确定合理的环境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目标以及规划指标体系。
(五)选择规划方法,建立规划模型
通常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规划模型方法,确定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综合治理的最佳方案。
(六)确定优选方案
实现规划目标,可以提出多个方案,然后对其进行比较和反复论证,最后选定最优方案。
(七)方案实施
方案确定后,需制定管理政策和监督措施,以保证方案的实施,达到规划要求。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而且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
为了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大气环境规划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第一节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一、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在大气环境规划时,应首先对大气环境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各于系统之间的关系;其次对规划期内的主要资源进行需求分析;重点分析城市能流过程,从能源的输入、输送、转换、分配和使用各个环节中,找出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控制污染的主要途径,从而为确定和实现大气环境目标提供可靠保证。
大气环境规划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图6—1):(一)弄清问题环境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是环境规划的开始和归宿。
通过调查和评价,分析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治理措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评价大气环境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找出主要环境问题。
(二)确定环境目标在大气环境现状调查、预测及各功能区的功能确定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与大气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确定合理的大气环境目标。
同时给出表征环境目标的大气环境指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案,通过投资估算和可行性分析及反复平衡.最后才能确定规划目标。
(三)建立源与大气环境质量间伪输入响应关系确定源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大气总量控制规划方案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关系最好是通过实测资料建立的大气质量模型,定量描述源强场与环境浓度场。
有时也可以是实测资料的回归曲线,或简单的线性关系。
以便完成以下工作:·污染源布局评价;·污染源贡献评价;·控制方案的评价;·建立技术经济优化模型的环境约束方程。
(四)选择规划方法与建立规划模型目前根据我国大气环境主要针对SO2和TSP污染的基本特点,普遍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规划模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