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作业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30
5、2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同步练习)1。
中世纪晚期,罗马教廷竭力阻挠德意志统一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压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
维护封建贵族的特权C。
维持其在德国的神权统治D.继续榨取德国的钱财解析罗马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拥有巨大权力,原因就在于德意志缺乏一个强有力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权与其抗衡,而此时期的英法都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答案C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A。
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
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
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答案A3。
马丁·路德指出每个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
这一主张()A。
实质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B.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C.肯定了世俗权力的重要性D.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解析既然人人在《圣经》面前平等,都是教士,这就否定了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流的中介作用.4.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原则,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宗教原则C.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路德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意即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这实际上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
答案A5。
观察下图,该图寓言着路德的宗教改革()A。
打开了宗教信仰的大门B。
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C。
导致欧洲社会出现了混乱D。
使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传播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路德解析图中的路德被神化为拿着金钥匙痛打教皇恶魔的天使,这表明路德改革是对天主教会神权大一统的冲击,是对天主教会统治的有力打击。
答案B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27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每个信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促进了海外殖民扩张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 )A.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3.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4.马丁·路德指出每个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
这一主张( )A.实质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C.肯定了世俗权力的重要性D.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5.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合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A.“教随国定”B.路德派新教为将来德国的国教C.“因信称义”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路德6.观察上图,该图喻示着路德的宗教改革( )A.打开了宗教信仰的大门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C.导致欧洲社会出现了混乱D.使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传播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首先赦免受教士责难的人,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其次赦免犯罪、犯规或过分无节制的人,不论他的过错多大。
……只要是罗马教会之匙所达之处,我都可以赦免你该在炼狱接受的惩罚。
——赎罪券贩子的赦罪词(1)你如何看待天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做法?(2)马丁·路德是怎样驳斥赎罪券贩子的谬论的?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2013·济宁高二检测)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右图漫画形象地说明了()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2.(2013·昆明高二检测)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D.否定教皇地位3.面对教皇和教会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
”这最能表明他()A.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做法不满B.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坚持斗争C.痛心于天主教分崩离析的局面,积极挽救D.得到了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4.(2013·潍坊高二检测)“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
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5.(2012·广东文综)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6.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7.(2013·南京高二检测)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基础巩固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教皇代表认为只有教皇有权解释《圣经》,而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强调基督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即基督徒的信仰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上,反对信徒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C正确。
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A.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答案A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答案C解析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
“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
“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因而选C。
4.“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人非工具”D.理性至上答案B解析马丁·路德认为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如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
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A.①③④B.②③④.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兜售赎罪券,引起了众多的反对,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马丁·路德公开抨击,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根本原因是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④错误。
答案:D2.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钱财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直接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情况下发表的。
答案:A3.“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 A.宣扬因行称义B.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论基础.创立新教教派D.否定教皇的权威解析:“唯独圣经”“唯独信心”表明是因信称义,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论基础,与材料中“宗教改革”不符,故B项错误;创立新教教派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与题中“意义在于”不符,故项错误;材料中“唯独圣经”“唯独信心”“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就是没有“教皇”,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4.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
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基础达标]1.(2016·晋江高二期中)对如图“兜售赎罪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天主教会搜刮钱财的一种手段B.是激化天主教会和德意志矛盾的导火线C.可以使教徒赎清自己的罪行D.16世纪中期,在各方反对声中废止了这一做法答案 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声称可以用来抵消世间的一切罪恶。
此举引起了德意志各阶层的愤怒,马丁·路德强烈反对,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露赎罪券的荒谬,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
2.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兜售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
这说明()A.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B.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C.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D.“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答案 C解析注意材料信息“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在思想上天主教会对欧洲人民进行严密的精神统治;在经济上天主教会大肆搜刮欧洲各国人民;在政治上天主教会干涉各国的内政,引起欧洲许多君主和贵族的不满,因此教会与德意志各阶层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C项正确。
3.(2017·成都高二检测)《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写道,“《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九十五条论纲》为马丁·路德的著作,他在德国开始了宗教改革,故“划燃火柴的地点”是德国,图中①为英国,②为法国,③为德国,④为瑞士,故C正确。
4.(2017·西宁高二检测)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
解题关键:“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思路引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从教义、教会组织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略)
(二)学习延伸
阅读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解题关键:材料中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就是“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基础巩固1.下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
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 D解析兜售赎罪券,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反对,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马丁·路德公开抨击,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故D项正确。
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A.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答案 A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答案 D解析结合材料中“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进行分析,可见路德是在否定教皇的地位,主张世俗的权力应当高于皇权。
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答案 C解析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
[键入文字]
高二下册历史第五章同步练习题: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宗教改革的形式。
请回答1~2题。
1.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答案:D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D
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请回答3~4题。
3.《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答案:B
1。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马丁路德的行动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马丁·路德的行动宗教改革可谓是人类历史上一场重大的变革。
在16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在德意志地区,马丁·路德成为了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
他的教义构想和行动不仅对基督新教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引发了宗教战争的爆发。
本文将探讨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马丁·路德的教义构想马丁·路德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神学家和牧师,他对于天主教会的教义和日益腐败的行为感到担忧。
在1521年的万神殿诉讼期间,路德对教会的不满公开表达,他批评教皇权威过大、天主教会掌控信徒经济、贩卖赎罪券等行为。
路德强调,信仰的救赎不应该仅仅依靠教会的仪式和职权,而是应该通过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对话来实现。
因此,他提出了“信仰称义”的概念,强调只有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才能使人获得救赎。
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马丁·路德并不是宗教改革的唯一推动者,但他的行动和思想对整个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九十五条论纲》中,路德对教会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公开质疑了教皇的权威。
这引起了广大信徒的共鸣,激起了他们对教会体制和信仰方式的怀疑。
同时,路德通过翻译《圣经》等行动,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接触到圣经的内容,了解到真正的信仰内涵。
这些举动为宗教改革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三、宗教战争的爆发尽管宗教改革本身旨在解决教会内部存在的问题,但它最终演变成了宗教战争的导火索。
马丁·路德的教义和行为在欧洲引起了极大争议,不同的势力对他的观点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些君主和贵族看到了反抗教会体制的机会,支持并推动了新教派的形成和扩张。
同时,天主教会对于新教派的反击也是毫不留情的,宗教战争随之爆发。
四、马丁·路德的影响虽然宗教战争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分裂,但马丁·路德本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争议的。
他的教义和行动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宗教格局,奠定了基督新教的基石。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选择题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3.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是( )①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④简化基督教宗教仪式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4.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
”“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A.推动宗教信仰自由B.否定教会权威C.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D.传播无神论思想5.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6.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A.新教与旧教矛盾消除B.路德教派获得合法地位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5)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给予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6)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债,而只能宣布并肯定罪债已经得到了上帝的赦免。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选择题1。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
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解析: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正确提取马丁·路德的观点,另一方面要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理解其观点。
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社会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社会运动,题干材料中,马丁·路德主张加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这符合西欧社会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需要。
答案:D2.“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出乎路德意料的是,用拉丁文写成的论纲很快被译成德文,并被大量传抄和印刷,在短短的两个多星期内传遍德国,四星期内传遍天主教世界,“好像它们是由天使传送的”。
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A.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在增强B。
天主教会同西欧社会的矛盾较为尖锐C.教皇的权威受到了普遍的质疑D.各国王权摆脱教皇控制的要求较强烈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王权与教皇的关系问题。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3。
马丁·路德指出,每个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这一主张( )A.实质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
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C.肯定了世俗权力的重要性D。
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解析:既然人人在《圣经》面前平等,都是教士,这就否定了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流的中介的作用。
答案:B4.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这种观点反映出的实质是( )A。
《圣经》才是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B.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C.坚持世俗权高于教权D。
为农民起义寻找理论解析:从题干材料来看,马丁·路德追求信仰的自由,反对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威,这实质上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故选B项。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建议用时:30分钟))1.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他在《九十五条论纲》提出的核心主张是“因信称义”,下列有关对“因信称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核心内容是“信仰耶稣即可得救”B.主张靠虔诚信仰,与上帝沟通,获得拯救C.主张通过阅读《圣经》虔诚地信仰与上帝沟通成为上帝的义人D.主张通过教堂、宗教仪式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而获救D [“因信称义”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等,故D项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项,符合题意。
]2.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A [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原因”。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是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条件下发表的。
]3.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次“社会革命”,因为它深入家家户户,影响及于社会生活,人们的眼界、思维方式都因此发生变化。
它本身是宗教问题,但它的影响要深广得多。
材料旨在说明宗教改革( )A.彻底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B.推动思想方式出现重大转变C.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D.促使人类理性思维走向成熟B [题干材料从“社会革命”的角度交代了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说明它在思想方式的转变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D两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故排除。
]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C [材料信息表明,教皇代表认为只有教皇有权解释《圣经》,而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强调基督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即基督徒的信仰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上,反对信徒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C项正确。
课时作业(十四)一、单项选择题1.(2019·东阳中学试题)某某改革发端于德意志地区。
当时的主要矛盾是( )A.农民与封建主的矛盾B.教会与封建主的矛盾C.市民与封建主的矛盾D.教会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答案 D解析某某改革后确立的新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实质上反映了教会与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
故选D项。
2.(2019·某某二中试题)马丁·路德领导的某某改革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马丁·路德主X“因信称义”B.天主教会的腐败堕落C.罗马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D.德国统治阶级利用天主教迫害人民答案 C解析罗马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直接导致了某某改革运动的兴起。
故选C项。
3.(2019·某某七校试题)马丁·路德倡导某某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某某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运动,马丁·路德倡导的教义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故选D项。
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把人们从某某迷信中解放出来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答案 C解析16世纪的某某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示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
“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故选C项。
5.(2019·某某省实验中学试题)下列属于马丁·路德某某改革内容的是( )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③主X神甫可以娶妻④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B解析马丁·路德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提出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主X神甫可以娶妻,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是加尔文某某改革的内容。
高中历史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马丁·路德说:“世俗的权利受上帝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限制。
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来管他。
”材料2,闵采尔说:“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困、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旨意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所以,基督教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无需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引自《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回答①材料1中马丁·路德强调了什么?②上述材料的相同点是什么?③上述材料的不同点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为什么具有这种不同?2,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A.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C.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D.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4,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代表人物()①但丁②彼特拉克③达·芬奇④拉菲尔⑤薄伽丘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 D.②④⑥5,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是指:①薄伽丘②但丁③米开朗琪罗④彼特拉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关于达芬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人文主义艺术家B.其绘画用写实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善恶C.其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为欧洲画廊的拱顶之石D.其思想是智者学派的理论依据7,马丁·路德主张有:①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能够使文艺复兴开世界之先河是因为:①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②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③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④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答案1, ①世俗权力高于神权②反对封建教会、具有反封建性质。
马丁·路德的某某改革同步练习16世纪西欧某某改革与文艺复兴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
请回答1~3题。
1.16世纪西欧某某改革,其实质是()A.农奴反对农奴主的斗争B.手工业者反对作坊主的斗争C.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D.农民和手工业者反对国王与诸侯的斗争2.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和某某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发生,其相同背景是()A.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B.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C.资本主义的萌芽D.受某某迫害最严重3.揭开欧洲某某改革序幕的是()A.某某“异端”的出现B.德国资本主义的产生C.“九十瓦条论纲”的发表D.闵采尔的农民起义某某改革最早兴起于德意志地区。
请回答4~7题。
4.某某改革发端于德意志地区。
当时的主要矛盾是()A.农民与封建主的矛盾B.教会与封建主的矛盾C.市民与城市贵族的矛盾D.教会与资产阶级的矛盾5.16世纪马丁·路德倡导某某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免罪符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C.改革天主教会的教义和仪式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的教会6.马丁·路德的某某改革的措施不包括()A.反对兜售赎罪券B.简化某某仪式C.驱逐天主教会势力D.建立某某教会7.马丁·路德的某某改革主X集中体现在()①“九十五条论纲”②《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③《圣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马丁·路德的某某改革意义重大。
请回答8~9题。
8.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实际上是反对()A.封建专制制度B.反对教皇出售免罪符C.反对教皇的权威D.反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9.下列内容属于马丁·路德某某改革意义的有()①推动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②马丁·路德支持下的农民起义③有力地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世纪马丁·路德倡导某某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适合资产阶级的教会。
高中历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下列有关下图人物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意识②在宋神宗在位期间进行改革,历史上称之为“庆历新政”③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整顿吏治④主政期间,对官员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4分)471年,孝文帝登上了北魏皇帝的宝座。
此时的北魏政权所要解决的最急迫的问题是A.一举统一中国B.缓和社会矛盾C.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D.改变鲜卑的社会风俗3、(4分)下图反映的内容与下列哪一项无直接关系A.雅典手工业的发展B.雅典对外贸易的发展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雅典陶片放逐法4、(4分)19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了“尊王攘夷”运动。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①中下级武士是这一运动的主体②“尊王”就是尊奉幕府的将军③运动得到了日本新兴阶级的响应④幕府的将军是运动实际策划和领导者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4分)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④俄国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4分)(2017·山东淄博高三摸底)下列选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中不正确的是A.A B.B C.CD.D7、(4分)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他评价的是A.新思想的萌发B.《资政新篇》C.百日维新D.辛亥革命8、(4分)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A.没有给俄国带来变化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C.具有明显的局限性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9、(4分)史学界认为,在阿里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阿里政权的社会基础进一步扩大了,他培植起了其统治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