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闲情偶寄》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李渔:闲情何处偶寄一日,卧病在床的李渔,对素来喜好的杨梅念念不忘。
咽了半晌口水,还是没忍住,抬眼问了句:“杨梅上市了没?”家人询问医生,知道杨梅是“大热之物”,病中应禁食,便告诉他:“没看见街上有卖。
”可就在这时,走街串巷叫卖杨梅的声音传来,家人没有办法,只好去买。
没想到,吃杨梅不仅没有加重病情,反而起到了神奇的效果。
后来,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部·疗病第六》中,记下这个康复过程:“及其既得,才一沁齿而满胸之郁结俱开,咽入腹中,则五脏皆和,四体尽适,不知前病为何物矣。
”他还由此得意洋洋地总结:“本性嗜好之物可以当药。
”李渔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既是个俗人,又是个雅人。
明末清初的江南文化圈里,有人把他捧为社会名流、文化巨子;也有一些自命清高的知识精英阶层将他视为异类。
李渔选择的人生道路,在中国古代传统文人中是罕见的,虽然在所处的时代被人诟病,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非常高——他倡编的《芥子园画谱》流传至今,被黄宾虹、齐白石等视为经典范本;他写成的《闲情偶寄》深谙生活之道,被林语堂称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今天再回望他的所思所想,更令我们感慨——他在创新的路上,竟与现代人的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入仕也难,归隐也难】关于李渔的出生,有一则有趣的传闻。
据说母亲生他时难产,就在床上乱槌乱叫。
床板眼看摇摇欲坠。
别人见状,只好去请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扳着手指一算,说此地阴气太盛,阳气不旺,于是大家把李渔母亲搬到向阳的山岗之上,这样才把他生下来。
因为这个缘故,家里人以为这个孩子是有些天才的,于是为其取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
李渔少时即以神童之名闻达乡里,跟随父亲时习医药,也读书经。
他才气横溢,赋诗作文大有可观,年纪轻轻就是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
但是,科举仕途之路,李渔走得并不顺利,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赴杭州应乡试,却名落孙山,这次失利给李渔造成很大打击,他挥笔写下:“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授曲》原文及翻译原文: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而命,独于填词制曲之事,非但略而未详,亦且置之不道。
揣摩其故,殆有三焉:一则为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想入云霄之际,神魂飞越,如在梦中,不至终篇,不能返魂收魄。
谈真则易,说梦为难,非不欲传,不能传也。
若是,则诚异诚难,诚为不可道矣。
吾谓此等至理,皆言最上一乘,非填词之学节节皆如是也,岂可为精者难言,而粗者亦置弗道乎?一则为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
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
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
诸如此类者,悉难胶柱。
恐以一定之陈言,误泥古拘方之,是以宁为阙疑,不生蛇足。
若是,则此种变幻之理,不独词曲为然,帖括诗文皆若是也。
岂有执死法为文,而能见赏于人,相传于后者乎?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
凡有能此者,悉皆剖腹藏珠,务求自秘,谓此法无人授我,我岂独肯传人。
使家家制曲,户户填词,则无论《白雪》盈车,《阳春》遍世,淘金选玉者未必不使后来居上,而觉糠秕在前。
且使周郎渐出,顾曲者多,攻出瑕疵,令前人无可藏拙。
是自为后羿而教出无数逢蒙,环执干戈而害我也,不如仍仿前人,缄口不提之为是。
吾揣摩不传之故,虽三者并列,窃恐此意居多。
以我论之: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不若出我所有,公之于人,收天下后世之名贤,悉为同调。
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类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
持此为心,遂不觉以生平底里,和盘托出,并前人已传之书,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
知我,罪我,怜我,杀我,悉听世人,不复能顾其后矣。
但恐我所言者,自以为是而未必果是;人所趋者,我以为非而未必尽非。
李渔《闲情偶寄》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闲情偶寄》重点注解【作者简介】【著作影响】《闲情偶寄》:“古代生活艺术大全”《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戏曲空、文学家李渔的重点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其中在戏曲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大,价值也最高。
李渔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
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
他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批评金圣叹评《西厢记》只是文人在案头把玩的《西厢》,并非优伶扮演的《西厢》。
李渔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含有命意、构思和布局,把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
同时他又提出了“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的弊病而发的。
此外,李渔还就语言、题材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对导演和表演,也发表了很多中肯之言。
总之,李渔是元、明以来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闲情偶寄》也被看做是一部戏曲理论专著。
【经典新解】01.刀能杀人,人尽知之;笔能杀人,人则未尽知也。
(出自《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直译:人们都知道刀是能杀人的,但不一定知道笔也能杀人。
新解:笔的确有这样的厉害,刀只伤害了人们的肉体,但是人们的心灵可能不会认同或屈服,而文字的话就可能达到让人从内心佩服的效果。
当年鲁迅等优秀的作家,他们用手中的笔来声讨反动派,他们的笔就像是锋利的茅一样狠狠02.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李渔《闲情偶寄》云:“猪,兽也,其形似狗,而肥大过之。
毛色不一,或黑或白,或黄或赤。
其耳如竹,其尾如帚,其足如蹄,其鼻如管,其眼如珠。
豕之性,驯而好食,易养而难驯。
”翻译如下:猪,属于野兽之一种,其外形类似狗,但体型更为肥大。
毛色各异,有的黑色,有的白色,有的黄色,有的红色。
猪的耳朵像竹子,尾巴像扫帚,脚像蹄子,鼻子像管子,眼睛像珍珠。
猪的习性,温顺而喜食,容易饲养但难以驯服。
又云:“豕之食,杂而不厌,五谷六畜,无不啖之。
然猪之性,贪而无厌,食必尽其所有,故曰:‘豕食如山,不知止足。
’”翻译如下:猪的食物,杂乱无章却从不厌烦,五谷杂粮,六畜无不食用。
然而猪的习性,贪婪无度,吃东西必吃到尽兴,所以说:“猪食如山,不知满足。
”又云:“豕之用,大矣哉!庖厨之中,猪为上品。
其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食之鲜美可口。
猪之皮,可制革,可制裘,可制靴,可制帽,用途甚广。
”翻译如下:猪的用途,真是广泛啊!在厨房里,猪是上等食材。
其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起来美味可口。
猪的皮,可以制作皮革,可以制作皮袄,可以制作皮靴,可以制作皮帽,用途非常广泛。
又云:“豕与人,关系亦深。
农家养豕,以此为业,赖以谋生。
城市之人,亦多豕肉为食,豕之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翻译如下:猪与人,关系也十分密切。
农村家庭养猪,以此为生计,依靠它谋生。
城市里的人们,也多以猪肉为食,猪的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猪作为一种家畜,在古代及现代均有重要地位。
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用途广泛,与人关系密切。
然而,猪的习性贪婪无度,饲养过程中需特别注意。
吾人当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家畜,使猪这一物种在人类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之肉食、猪羊牛犬、鸡鸭鹅、鱼虾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
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闲情偶寄》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
颐养部○肉食【原文】“肉食者鄙①”,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谋也。
食肉之人之不善谋者,以肥腻之*,结而为脂,蔽障胸臆,犹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也。
此非予之臆说,夫有所验之矣。
诸兽食草木杂物,皆狡黠而有智。
虎独食人,不得人则食诸兽之肉,是匪肉不食者,虎也;虎者,兽之至愚者也。
何以知之?考诸群书则信矣。
“虎不食小儿”,非不食也,以其痴不惧虎,谬谓勇士而避之也。
“虎不食醉人”,非不食也,因其醉势猖獗,目为劲敌而防之也。
“虎不行曲路,人遇之者,引至曲路即得脱。
”其不行曲路者,非若澹台灭明②之行不曲径,以颈直不能回顾也。
使知曲路必脱,先于周行食之矣。
《虎苑》云:“虎之能搏狗者,牙爪也。
使失其牙爪,则反伏于狗矣。
”迹是观之,其能降人降物而藉之为粮者,则专恃威猛,威猛之外,一无他能,世所谓“有勇无谋”者,虎是也。
予究其所以然之故,则以舍肉之外,不食他物,脂腻填胸,不能生智故也。
然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其说不既有征乎?吾今虽为肉食作俑,然望天下之人,多食不如少食。
无虎之威猛而益其愚,与有虎之威猛而自昏其智,均非养生善后之道也。
【注释】①肉食者鄙:出《左传》,指坐高官食厚俸的人眼光短浅。
②澹台灭明:孔子学生,貌丑,但品性端正。
史载他“行不曲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译文】《左传》一书中说“肉食者鄙”,并不是鄙视他们吃肉,而是鄙视他们不善计谋。
吃肉的人之所以不善谋略,是因为肥腻的肉汁,凝结为脂肪,遮住了胸臆,就像堵塞了心智一样,使他的灵性无法通透。
李渔《闲情偶寄》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蟹予于饮食之美,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
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之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
予嗜此一生。
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
同人知予癖蟹,召者饷者,皆于此日,予因呼九月、十月为“蟹秋”。
向有一婢,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今亡之矣。
蟹之为物至美,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
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在?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
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
世间好物,利在孤行。
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①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
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
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昧②,再有深入于此者哉?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
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
此与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僮仆虽多,不能任其力者,同出一理。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注】①爝火:火把。
①三昧:佛教用语,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85.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则气与味纤毫不漏8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予嗜.此一生(2)即易.其名为“蟹奴”(3)冀.其有裨也(4)旋.剥旋食则有味8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在?88.请你联系李渔的《蟹》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谈谈对“痴”的理解。
89.班刊编辑部准备出一期《文坛美食家》专刊。
为了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小徐同学和小钱同学从网上各找了一张图,你认为哪张图和本文相配呢?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闲情偶寄.饮馔部》清.李渔饮馔部蔬食第一吾观人之一身,眼耳鼻舌,手足躯骸,件件都不可少。
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
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
君不能施其爱育,亲不能遂其恩私,造物好生,而亦不能不逆行其志者,皆当日赋形不善,多此二物之累也。
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
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即生口腹,亦当使如鱼虾之饮水,蜩螗之吸露,尽可滋生气力,而为潜跃飞鸣。
若是,则可与世无求,而生人之患熄矣。
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
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
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
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
吾辑是编而谬及饮馔,亦是可已不已之事。
其止崇啬,不导奢靡者,因不得已而为造物饰非,亦当虑始计终,而为庶物弭患。
如逞一己之聪明,导千万人之嗜欲,则匪特禽兽昆虫无噍类,吾虑风气所开,日甚一日,焉知不有易牙复出,烹子求荣,杀婴儿以媚权奸,如亡隋故事者哉!一误岂堪再误,吾不敢不以赋形造物视作覆车。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笋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
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记》曰:“甘受和,白受采。
”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
李渔的《闲情偶寄》
李渔(1613年3月10日—1680年2月28日),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笠翁山人。
汉族,江苏太仓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正月廿八日。
出身商贾世家,自称祖籍福建长乐,先世为江夏人。
父李宝嘉,母王氏。
因从小多病,医治无效,在他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代表作品之一,共收录24首。
这些作品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生活哲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书在后来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经典著作。
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联匾第四·序、联、匾额康熙⼗年(1671),《笠翁秘书第⼀种》即《闲情偶寄》(⼜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艺术、⽣活经验的结晶。
《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部,共有234个⼩题,堪称⽣活艺术⼤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部倡导休闲⽂化的专著。
居室部◎联匾第四⼩序【原⽂】堂联斋匾,⾮有成规。
不过前⼈赠⼈以⾔,多则书于卷轴,少则挥诸扇头;若⽌⼀⼆字、三四字,以及偶语⼀联,因其太少也,便⾯难书,⽅策不满,不得已⽽⼤书于⽊。
彼受之者,因其坚巨难藏,不便纳之笥中,欲举以⽰⼈,⼜不便出诸怀袖,亦不得已⽽悬之中堂,使⼈共见。
此当⽇作始者偶然为之,⾮有成格定制,画⼀⽽不可移也。
讵料⼀⼈为之,千⼈万⼈效之,⾃昔徂今,莫知稍变。
夫礼乐制⾃圣⼈,后世莫敢窜易,⽽殷因夏礼,周因殷礼,尚有损益于其间,矧器玩⽵⽊之微乎?予亦不必⼤肆更张,但效前⼈之损益可⽿。
锢习繁多,不能尽⾰,姑取斋头已设者,略陈数则,以例其余。
⾮欲举世则⽽效之,但望同调者各出新裁,其聪明什佰于我。
投砖引⽟,正不知导出⼏许神奇⽿。
有诘予者⽈:观⼦联匾之制,佳则佳矣,其如挂⼀漏万何?由⼦所为者⽽类推之,则《博古图》中,如樽罍、琴瑟、⼏杖、盘盂之属,⽆⼀不可肖像⽽为之,胡仅以寥寥数则为也?予⽈:不然。
凡予所为者,不徒取异标新,要皆有所取义。
凡⼈操觚握管,必先择地⽽后书之,如古⼈种蕉代纸①,刻⽵留题,册上挥毫,卷头染翰,剪桐作诏②,选⽯题诗,是之数者,皆书家固有之物,不过取⽽予之,⾮有蛇⾜于其间也。
若不计可否⽽混⽤之,则将来⽜⿁蛇神⽆⼀不备,予其作俑之⼈乎?图中所载诸名笔,系绘图者勉强肖之,⾮出其⼈之⼿。
缩巨为细,⾃失原神,观者但会其意可也。
【注释】①种蕉代纸: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种植了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代纸练习书法,为千古佳话。
②剪桐作诏: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发⽣内乱,周公灭了唐。
闲情偶寄主要表达的意思
《闲情偶寄》表达了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全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和美学。
李渔在书中不仅关注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还关注居室、器玩、饮食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强调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李渔的闲情偶寄并非逃避现实的托词,而是对生活深度思考的结果。
他认为人生的乐趣在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享受当下的闲暇时光。
在李渔看来,想要超越庸常的生活,关键是要有一颗爱美的心,要在当下去发现领略生活的美好。
总之,《闲情偶寄》主要表达了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这本书既展示了中国古人生活意识中的精神热力,也体现了其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
水仙(清) 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3分)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文言文《水仙》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9.(4分)(1)季节(2)想要(3)停止(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2分)B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每小题2分)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
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
(意对即可)【水仙】译文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
闲情偶寄李渔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
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
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予有《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
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
翻译
秋天里面最香的东西,就是桂花了。
树是月亮上的树(传说吴刚就在月亮上砍桂树),香味也是天上的香味道啊。
但它有缺憾的地方在于,它要开就整棵树都开了,不留一点余地。
我写了一篇名为《惜桂》的诗里面说“把万斛(量词)的黄金碾作灰尘(这里黄金应该指代桂花),
西风一阵总吹来(西北风总要吹来的,指的是冬天总会到的)。
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早点知道花过几天都会凋谢的,为什么不将一些花留到以后再开呢)”。
事物到了极繁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天地万物的常
理,有些人富贵荣华一蹴而成(暴发户),他们(指的就是那些暴发户)都是春天里的玉兰,秋天里的丹桂。
闲情偶寄介绍
《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
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
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道无穷。
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本书唯一缺憾中在于没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则必有奇文妙论。
总之,《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闲情偶寄》及译文《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的名著,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全书8部,前3部是戏曲理论,后5部写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饮馔调治等生活情趣,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
对后世文人影晌很大。
•颐养部○蔬食•颐养部○笋•颐养部○蕈•颐养部○莼•颐养部○菜•颐养部○瓜、茄、瓠、芋、山药•颐养部○葱、蒜、韭•颐养部○萝卜•颐养部○芥辣汁•颐养部○谷食•颐养部○饭粥•颐养部○汤•颐养部○糕饼•颐养部○面•颐养部○粉•颐养部○肉食•颐养部○猪•颐养部○羊•颐养部○牛、犬•颐养部○鸡•颐养部○鹅•颐养部○鸭•颐养部○野禽、野兽•颐养部○鱼•颐养部○虾•颐养部○鳖•颐养部○鳖•颐养部○蟹•颐养部○零星水族•颐养部○小序•颐养部○贵人行乐之法•颐养部○富人行乐之法•颐养部○贫贱行乐之法•颐养部○家庭行乐之法•颐养部○道途行乐之法•颐养部○睡•颐养部○坐•颐养部○行•颐养部○立•颐养部○饮•颐养部○谈•颐养部○沐浴•颐养部○听琴观棋•颐养部○看花听鸟•颐养部○蓄养禽鱼•颐养部○浇灌竹木•颐养部◎止忧第二•颐养部○止眼前可备之忧•颐养部○止身外不测之忧•颐养部◎调饮啜第三•颐养部○爱食者多食•颐养部○怕食者少食•颐养部○太饥勿饱•颐养部○太饱勿饥•颐养部○怒时哀时勿食•颐养部○倦时闷时勿食•颐养部◎却病第四•颐养部○病未至而防之•颐养部○病将至而止之•颐养部○病已至而退之•颐养部◎疗病第五•颐养部○本性酷好之药•颐养部○其人急需之药•颐养部○一心钟爱之药•颐养部○一生未见之药•颐养部○平时契慕之药•颐养部○素常乐为之药•颐养部○生平痛恶之药•种植部◎木本第一•种植部○牡丹•种植部○梅•种植部○桃•种植部○梨•种植部○海棠•种植部○玉兰•种植部○辛夷•种植部○山茶•种植部○紫薇•种植部○绣球•种植部○紫荆•种植部○紫荆•种植部○栀子•种植部○杜鹃、樱桃•种植部○石榴•种植部○木槿•种植部○桂•种植部○木芙蓉•种植部○夹竹桃•种植部○瑞香•种植部○茉莉•种植部◎藤本第二•种植部○蔷薇•种植部○木香•种植部○酴醿•种植部○月月红•种植部○姊妹花•种植部○玫瑰•种植部○素馨•种植部○凌霄•种植部○真珠兰•种植部◎草本第三•种植部○兰•种植部○蕙•种植部○水仙•种植部○芙蕖•种植部○罂粟•种植部○葵•种植部○萱•种植部○鸡冠•种植部○玉簪•种植部○凤仙•种植部○金钱•种植部○蝴蝶花•种植部○菊•种植部○菜•种植部◎众卉第四•种植部○芭蕉•种植部○翠云•种植部○虞美人•种植部○书带草•种植部○老少年•种植部○天竹•种植部○虎刺•种植部○苔•种植部○萍•种植部◎竹木第五•种植部○竹•种植部○松柏•种植部○梧桐•种植部○槐榆•种植部○黄杨•种植部○棕榈•种植部○枫、桕•种植部○冬青•居室部◎房舍第一•居室部○向背•居室部○途径•居室部○高下•居室部○出檐深浅•居室部○置顶格•居室部○甃地•居室部○洒扫•居室部○藏垢纳污•居室部◎窗栏第二•居室部○制体宜坚•居室部○纵横格•居室部○欹斜格•居室部○屈曲体•居室部○取景在借•居室部○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居室部○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居室部○山水图窗•居室部○尺幅窗图式•居室部○梅窗•居室部◎墙壁第三•居室部○界墙•居室部○女墙•居室部○厅壁•居室部○书房壁•居室部◎联匾第四•居室部○蕉叶联•居室部○此君联•居室部○碑文额•居室部○手卷额•居室部○册页匾•居室部○虚白匾•居室部○石光匾•居室部○秋叶匾•居室部◎山石第五•居室部○大山•居室部○小山•居室部○石壁•居室部○石洞•居室部○零星小石•器玩部◎制度第一•器玩部○几案•器玩部○椅杌•器玩部○床帐。
牡丹《闲情偶寄》李渔阅读答案翻译牡丹《闲情偶寄》李渔阅读答案翻译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牡丹《闲情偶寄》李渔阅读答案翻译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
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
后系人主,可强鸡使昼呜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
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
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
”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
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
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
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1/ 5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
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
”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
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
斯言得无定论?。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允宜肇于此日肇:开始B.惜其所见不逮其:代词,指武后C.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悉:详尽D.匪止士民之家匪:少,微薄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C.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2/ 5D.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看到书上有关牡丹被贬的记载以后,作者才开始认同牡丹的花王地位。
原文(李渔《闲情偶寄》)桃者,春日之花也。
其色鲜红,其香馥郁,若置之案头,则令人心旷神怡。
其叶翠绿,如碧波荡漾,与桃相映成趣。
桃之实,甘美可口,食之可疗疾,故人皆喜食之。
译为白话文:桃树,是春天的花朵。
它的颜色鲜艳如同火焰,香气浓郁如同花香,如果把它放在案头,就会让人心情愉悦,精神焕发。
它的叶子碧绿如翠波荡漾,与桃花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
桃子的果实甜美可口,吃了可以治病,所以人们都喜欢食用。
【原文】桃之种植,须择地而居。
土宜深厚,则根深蒂固;水宜清澈,则枝繁叶茂。
若植于砂土,则根易动摇;若植于污浊,则叶易枯萎。
种植之时,宜春月之望后,此际天地之和气,最宜桃树生长。
栽植之法,先用铁锹深掘土坑,坑深一尺,宽三尺,然后以水灌之,待水干后,取桃苗置坑中,覆以土,拍实,使根与土相接。
灌溉之水,必用清洁之水,不可用污水。
桃树忌风,故宜避风之处种植。
译为白话文:种植桃树,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地。
土壤要深厚,这样根系才能稳固;水源要清澈,这样枝叶才能茂盛。
如果种植在沙土中,根系容易动摇;如果种植在污水中,叶子容易枯萎。
种植的时间,最好在春季的月圆之后,这时候天地之间的和气,最适宜桃树生长。
种植的方法,首先用铁锹挖一个深一尺、宽三尺的坑,然后用水浇灌,等水干了之后,将桃苗放入坑中,覆上土,踩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相连。
灌溉的水必须是干净的水,不能使用污水。
桃树害怕风吹,所以应该在避风的地方种植。
【原文】桃之管理,宜勤不宜懒。
春则浇灌,夏则除草,秋则施肥,冬则剪枝。
春之浇灌,宜在日中,夏日则宜在清晨,以免暑气伤根。
夏之除草,宜在雨后,以利桃树生长。
秋之施肥,宜在果实成熟之际,以助桃树结实。
冬之剪枝,宜在雪后,以除病枝,养壮枝。
译为白话文:管理桃树,应该勤快而不应该懒惰。
春天要浇水,夏天要除草,秋天要施肥,冬天要修剪枝条。
春天的浇水,应该在中午进行,夏天的浇水则应该在清晨,以免暑气伤害根系。
夏天的除草,应该在雨后进行,有利于桃树的生长。
《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
清代李渔撰。
康熙十年(1671)刊刻,后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
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李渔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
他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批评金圣叹评《西厢记》只是文人在案头把玩的《西厢》,并非优伶扮演的《西厢》。
李渔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含有命意、构思和布局,把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
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的原则,同时又提出“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的弊病而发的。
李渔主张结构谨严,情节紧凑,组织得天衣无缝,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至今仍具艺术实践意义。
关于语言,他认为要赋予它舞台艺术的特征,是写给观众听的而不是给人看的案头之作,在这个原则下,他提出了曲文应当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应当语求肖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文贵洁净,声务铿锵等一系列独特见地。
闲情偶寄李原文及翻译闲情偶寄李原文及翻译导语: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
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闲情偶寄李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闲情偶寄李原文李是吾家果,花亦吾家花,当以私爱嬖之,然不敢也。
唐有天下,此树未闻得封。
天子未尝私庇,况庶人乎?以公道论之可已。
与桃齐名,同作花中领袖,然而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
“邦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邦无道,至死不变,强哉娇!”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而不淄,是诚吾家物也。
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
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
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
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翻译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应当对它有所偏爱,但是我不敢。
李唐王朝拥有天下时,都没听说这种树得到什么封号。
连天子都没有私下庇护它,何况我这样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论它就可以了。
李花和桃花齐名,都是花中的领袖,但是桃花的'颜色可以变化,李花的颜色却不可以改变。
“国家治理得好,不改变困顿时的节操,这是真正的强硬;国家治理不好,到死也不改变节操,这也是真正的强硬。
”自从有这种花以来,就没听说花的颜色有一点改变,始终如一,严守节操,受到污染也不会变黑,这真是我们李家的成员啊!至于颜色稍有一点变化,冒充是同一宗族,却没被这一家族接受,就给它加上一个字以示区别的,就是郁李。
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老得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
这是因为它得天独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
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
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原文:闲情偶寄,载酒问花,醉卧芳草,闲步山径,望云卷云舒,听风吟风啸。
人生几何,岁月如梭,忽然而已。
吾辈闲人,何不就此优游岁月,以尽余生?翻译:《闲情偶寄》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我在闲暇之余,携酒问花,醉卧在芬芳的草地上,漫步在山间小径,观赏云卷云舒,聆听风的吟唱与呼啸。
人生短暂,时光如梭,转瞬即逝。
我们这些闲散之人,为何不在这闲暇时光中尽情游历,以度余生呢?原文: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乃大丈夫之志也。
然吾辈闲人,既无富贵之望,又无贫贱之苦,威武亦非吾辈所欲。
惟愿闲云野鹤,悠然自得,了此一生。
翻译:人活在世,富贵不能使我沉溺,贫贱不能使我动摇,威武也不能使我屈服。
这才是大丈夫的志向。
然而我们这些闲散之人,既没有追求富贵的愿望,也没有承受贫贱的痛苦,威武也不是我们所向往的。
只愿像闲云野鹤一样,悠然自得,度过此生。
原文:世间万事,皆有因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吾辈闲人,虽不求富贵,然亦不敢为非作歹。
但求心地善良,行善积德,以安度余生。
翻译:世间万事,皆有因果关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我们这些闲散之人,虽然不追求富贵,但也绝不干坏事。
只愿心地善良,行善积德,以安度余生。
原文: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世间繁华,皆如过眼云烟。
唯有山水之间,清幽宁静,方可让人忘却尘世纷扰,领略人生真谛。
翻译:人生如梦,转瞬即逝。
世间的繁华,都如同过眼云烟。
唯有山水之间,清幽宁静,才能让人忘却尘世的纷扰,领略人生的真谛。
原文:人生在世,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
人生短暂,何苦拘泥于名利场中,奔波劳碌?翻译:人活在世,不要因为物质的得失而喜悦,也不要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悲伤。
知足常乐,顺应自然。
人生短暂,何必拘泥于名利场中,忙碌奔波?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渔的《闲情偶寄》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意境。
他提倡人们要珍惜闲暇时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善良的心态面对生活,顺其自然,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