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爱莲说》李渔《闲情偶寄》对比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67 KB
- 文档页数:2
周敦颐《爱莲说》与李盛仙《夏日赏荷》对比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余忆回忆年少年轻时,住居住西湖。
每至到了夏日,临到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和数几友,观荷于在湖边亭中。
兴兴致正浓,忽忽然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的态。
少(shao)时不一会儿时候,雨过天晴,波澜不惊不起,湖天一色。
荷花为被雨所洗,鲜妍光彩艳丽明媚明丽妩媚,袅娜多姿荷花枝叶柔软摇曳,形态多样,清丽清秀美丽,雅致优雅别致,实为真是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认为妙好绝极了。
——李盛仙《夏日赏荷》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余以为妙绝(3)濯清涟而不妖(4)陶后鲜有闻6.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8.读文赏莲、赏荷:(7分)(1)赏莲莲在文中象征了(1分)具有的高尚品格。
(1分)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2分)(2)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分)5、①亲近而不庄重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3)洗(4)少6、B (3分)7、(4分)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XXX说对比阅读(含答案)XXX说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文。
完成第7—11题。
(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XXX独爱菊。
自XXX,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XXX,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XXX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XXX《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XXX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XXX《卜算子·咏梅》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XXX(4)待到山花烂漫时..8.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10.【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4分)11.两文所赞美的工具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类似之处?(3分)答案;7.(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8.莲,是花中的君子。
9.XXX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菊花、牡丹;风雪绝壁(冰天雪地、绝壁冰雪)、万花丛。
11.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二、比较阅读上面的古诗文,完成4-8题。
(10分)[甲[饮酒XXXXXX在人间,而无车马喧。
问君XXX?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XXX说XXX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XXX独爱菊。
自XXX,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XXX鲜有闻。
2021年春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文言文对比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
然水芙蓉必须池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者,不可数得。
茂叔之好,徒有其心而已。
木则随地可植。
况二花之艳,相距不远。
虽居岸上,如在水中,谓之秋莲可,谓之夏莲亦可,即自认为三春之花,东皇未去也亦可。
凡有篱落之家,此种必不可少。
如或傍水而居,隔岸不见此花者,非至俗之人,即薄福不能消受之人也。
(李渔《闲情偶寄》)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C.水芙蓉之于.夏求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D.然.水芙蓉必须池沼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2.翻译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茂叔之好,徒有其心而已。
3.如何理解(甲)文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4.(甲)文描写“莲”和(乙)文描写“木芙蓉”在写法上有何共同特点?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爱莲说》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 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 袅娜之态;迢至菡萏 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 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 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 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 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⑷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 .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 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3分)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 的语言分析。
一、《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阅读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谈笑有鸿儒鸿: (2)无案牍之劳形劳:(3)可爱者甚蕃蕃: (4) 亭亭净植植: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
(4分)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1.(4分)(1)鸿: 大(2)劳:使……劳累(3)蕃:多(4)植:立2.(4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3.(4分)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比较文言文阅读13篇(江苏专用)(五大题材:《爱莲说》《活板》《孙权劝学》《陋室铭》课外阅读)题材一:《爱莲说》一、(2022·无锡市惠山区·七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蕖① (清)李渔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② 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④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⑤ ;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
①荷钱:生的荷叶,状如铜钱,故称“荷钱”。
①迨(dài):及,到。
①徂(cú)往,到。
①异馥:特别的香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可爱者甚蕃.(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5)过而不问之秋.(6)亭亭..独立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荷钱出水之日自.非亭午夜分(《三峡》)B.乃.复蒂下生蓬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C.荷叶之.清香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3.翻译下列句子。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爱莲说对比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 .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 D .呼尔而与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 .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甲文:乙文:5. 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答案:1 .⑴长枝节,生出枝节⑵少⑶停止⑷合宜,适合2.C3 .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七下语文《爱莲说》比较阅读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3)可爱者甚蕃.()(4)亭亭净植.()2.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每句划两处)(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 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5分)16.(4分)(1)大(2)使……劳累(3)多(4)竖立17.(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李渔《闲情偶寄》节选阅读及答案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
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
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
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致:获得B.得时闻鼓吹者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D.隔婵娟而不使见者婵娟:指月亮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以在卧榻之上也申之以孝悌之义B. 此其不宜于昼夜臣之客欲有求于臣C.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 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故忧愁思而作《离骚》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文章写鸟在白天有“虚患之念”,故“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古诗文阅读三、爱莲说,答复以下问题。
(16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白居易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
②荷:也称作莲。
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
1.请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只(2)濯清涟而不妖.妖: 艳丽(3)宜.乎众矣宜: 应当(4)金粟初.开晓更清初: 开始,刚刚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的柄)内部贯穿,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3.《爱莲说》中,菊是隐逸(者)的象征;《咏菊》中,菊有耐寒的特点。
(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4.《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6分)情感:《爱莲说》喜爱(或:赞美)莲,《咏菊》不喜爱(或:鄙弃)荷。
(2分)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4分)(答复“原因”时,从写法、主旨等角度解说,言之成理也可)【参考译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着在瓦上,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金粟一般的花蕊刚刚绽开,早晨更多了一份清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答复以下问题。
(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4)《短文两篇》对比阅读(一)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3)可爱者甚蕃.()(4)陶后鲜.有闻()2.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分)(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3.【乙】文中作者爱莲,仅仅写莲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3分)4.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答案】1.(1)大(2)使……劳累(3)多(4)少(每空1分)2.(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分。
关键词:上)(2)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着,(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它。
(2分,关键词:益、植、亵)3. 以菊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1分)突出莲的形象,赞美莲的品格,(1分)表现出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1分)4. 【甲】文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2分)【乙】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写法:托物言志。
(2分)(二)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庭竹刘禹锡露涤铅粉①节,风摇青玉枝。
周敦颐爱莲说阅读题答案《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关于《爱莲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爱莲说》阅读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阅读题目1.解释加点的字。
(4分)(1)可爱者甚蕃蕃 (2)濯清涟而不妖濯(3)不蔓不枝枝 (4)陶后鲜有闻鲜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7、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爱莲说》阅读答案1、(1)多 (2)洗涤 (3)长枝节 (4)很少2、(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6、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7、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2003年山东省潍坊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2题。
(12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周元公集》)[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藉,皆并列盘餐,而王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乃简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节)注:①荷钱:措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hàn dà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ù):异香。
18.将甲文中横线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2分)予独爱莲之,。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面山而居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乃记之而去D.溪深而鱼肥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2)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已:()21.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22.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4分)答:2005年福建省泉州市(非省级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爱莲说》,完成7—11题(16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爱莲说》李渔《闲情偶寄》对比阅读答案
(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
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
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
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
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
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
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
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答案】
2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2分)
21.C(2分) 2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
2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
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
2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
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
分)
(2007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