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人工气道患者正确吸痰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医学知识库——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及注意事项
今天整理临床医学知识库-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及注意事项。
吸痰是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患者最平常的护理技术,它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极其重要的措施。
做到既能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使呼吸道通畅,又能准确判断人工气道是否在位,因此制定操作常规相当必要。
当患者突然出现咳嗽或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床旁听到痰鸣音;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呼吸机报警气道压力突然增高或患者主动要求吸痰,护士定时吸痰时该操作即可执行,临床上进行吸痰操作前必须准备:气护盘(内有吸痰管盒、两个灭菌注射用水罐、两把镊子、湿化液)电动吸引器,PE手套,1:100的84消毒液桶。
操作方法:吸痰前3分钟提高吸入氧浓度向清醒的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打开气护盘,右手戴手套,左手打开吸引器电源开关,用离患者远的镊子夹取吸痰管与吸引器的玻璃接头连接,后在离患者远的注射用水罐里吸取少量的注射用水并湿润吸痰管前端不少与三分之二长度,痰液粘稠者先气道内注入湿化液2-3ml待呛咳后,换离患者近的镊子夹住吸痰管,带负压实施吸引,左右旋转,痰液较多的地方可稍做停留,提出吸痰管后可在离患者近的注射用水罐里稍做吸引后再吸尽口腔内分泌物,之后将吸痰管丢浸泡在84消毒液中。
注意事项:动作轻柔,避免反复上下提拉吸痰管而刺激呼吸道粘
膜,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负压不可过大150-200mmHg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发现病情变化立即停止操作;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很重要)。
北京海淀医院ICU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痰液引流操作指南一、使用呼吸机患者概述:经人工气道吸引痰液是肺部护理和治疗的必需组成部分,对于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和对已经存在的感染控制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说如果痰液引流不通畅不彻底,那么所有其他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措施都将丧失作用。
因此,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认识到,痰液引流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存还是死亡的重要问题。
指南包括以下内容:患者准备,吸痰方法,后续看护。
1. 患者的准备:1.1 吸痰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痛苦经历,应在吸痰前向患者告知,使患者有心理准备;1.2 对于之前进行了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引流措施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吸痰以获得最佳效果。
1.3吸痰前应给予患者100%纯氧至少30 秒,以增加患者氧储备,减少吸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损害。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开启呼吸机上的吸痰模式;或者调节呼吸机给氧浓度;带管脱机的患者增加氧流量至10L/min。
不建议采用短暂增加潮气量、PEEP、呼吸频率、或手控呼吸方式增加氧储备。
1.4 对正在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期间建议采用不脱开呼吸机的闭合吸引方式,以维持患者连续机械通气和給氧,呼吸机将在吸痰期间为维持预设的压力或容量而进行漏气补偿,可以降低肺萎陷的发生。
1.5 建议在吸痰期间和操作后监测血氧饱和度。
1.6 可以在吸痰前进行气道盥洗,给予少量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与5%碳酸氢钠1:1 混合液,有助于稀释粘稠的痰液、防止气道内形成痰痂、和促进咳嗽反射利于深部分泌物引流;对于咳嗽反射丧失或力量微弱的患者,这项操作应慎重。
对于持续气道内滴注液体的湿化气道和痰液的做法不应常规采用,因为过度湿化或湿化不足、以及增加感染风险的报道均存在,滴注液体量必须根据患者的自身分泌物产量、通气量、咳嗽反射能力决定。
2. 吸痰过程:2.1 吸痰操作前的准备主要包括:数量充足的吸痰管、无菌手套、有效的可调节压力的负压设备。
2.2 不带负压放置吸痰管进入气道,直到开始准备撤出时才给予负压吸引。
人工气道吸痰注意事项人工气道吸痰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下是一些人工气道吸痰的注意事项。
首先,操作人员必须确保自己具有相关技能和知识。
人工气道吸痰是一项专业操作,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资格认证的医务人员执行。
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各种人工气道的类型、使用方法和特点,并掌握正确的吸痰技巧,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不适。
其次,操作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在进行人工气道吸痰之前,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洗手,并佩戴干净的手套和口罩。
这样可以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保护患者免受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进行吸痰操作时,操作人员应确保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吸痰管、吸痰器等器械必须经过严格清洗和高温蒸汽灭菌,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操作人员在使用这些器械时必须佩戴手套,并在使用后及时清洁和消毒。
此外,操作人员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必须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
吸痰时应选择适当的姿势,以保证患者的上呼吸道通畅,并防止吸痰液误入下呼吸道,引发窒息。
在吸痰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持耐心和专注,确保吸痰管顺利进入气道,吸取痰液,并及时停止吸痰。
值得注意的是,吸痰操作不可过于频繁和过度。
过度吸痰可能引发气道刺激和反射性咳嗽,患者可能因此感到不适和疼痛。
因此,操作人员必须合理判断吸痰时机、频率和吸气阻力力度,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最后,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和关注。
他们应理解人工气道吸痰的重要性,并遵守医务人员的建议和指示。
同时,他们还应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或不适的症状,以便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和处理。
总之,人工气道吸痰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技能和严格操作规范的医疗技术。
正确的操作流程、个人卫生保护以及对患者的细心关注,是确保人工气道吸痰安全有效的关键。
操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应共同努力,确保吸痰操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医院常见护理操作规范(吸痰法)(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评估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2.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
2.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一】低氧血症1.原因(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
(3)吸痰时卷入气体量不足以及气道内注水易引起小气道阻塞和肺不张,导致低氧血症。
(4)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5)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6)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置管过深等均可造成低氧血症。
(7)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医院病人人工气道吸痰安全作业指引
1、目的:保证吸痰能顺利进行,保持有效通气,确保患者安全。
2、适用范围:经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
3、安全指引:
(1)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标准预防原则。
(2)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对患者/家属应当进行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3)选择粗细合适(小于气管套管内径的1/2)、长短合适(经口鼻吸痰、气管切开的吸痰管长约30cm;经气管插管吸痰管长约55cm)、质地适宜的吸痰管。
(4)检查吸引装置是否运作正常,调节适宜的压力(成人40—53Kpa;小儿33-40KPa)
(5)操作动作应轻、准确、快速,自下往上慢慢移动并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
先吸气管内,后吸口鼻腔,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间歇3--5分。
(6)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7)在无吸力状态下(可折住吸引管)从插管或套内插入吸痰管,其插管深度取决于痰液的位置(吸痰前判断)。
一般吸痰管插入应长于人工气道至气管隆凸之上,气管套管插入10—20cm以上,气管插管插入10—25cm以上,(超过
气管插管长度)。
(8)吸痰管一用一换,吸痰托盘4小时更换一次,将
吸管弃于医疗废物中。
冲冼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管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
(9)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
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给予纯氧吸入或机械通气。
(10)观察呼吸是否改善、痰液吸引情况,有心电监护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SPO2情况,记录痰量、性质、颜色。
人工气道吸痰技术1、吸痰的目的:A、保持气道通畅,减小气道阻力;B、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C、获取化验标本。
2、如何掌握吸痰的时机:呼吸机气道压力增高或高压报警,肺部听诊有痰鸣音,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频繁呛咳,气道雾化、肺部物理治疗后等情况下吸痰。
神志清醒患者自诉有痰或在床旁听到痰鸣音,提示大量痰液淤积在上气道,需立即吸痰。
对于年老体弱,需要镇静治疗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各种反应能力降低,有痰液蓄积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应定时听诊两肺呼吸音,及时清理呼吸道。
3、吸痰的操作要点:(1)、严格掌握吸痰时间,既要防止吸痰不及时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又要避免加重患者缺氧和不必要的刺激使分泌物增多。
(2)、吸痰的操作必须向患者充分解释以取得配合。
(3)、吸痰前必须预充氧,使体内获得氧储备。
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可通过吸入纯氧2分钟达到预充氧的目的,充分地预充氧可避免发生低氧血症。
(4)、吸痰的各个环节均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树立视气管如血管的观念。
(5)、吸痰管插到气管插管远端前必须关闭负压,以免因过度抽吸肺内气体而引起肺萎陷及损伤气道黏膜;插入吸痰管过程中,如感到阻力,则应将吸痰管略退1~2cm,以免引起支气管过度嵌和损伤。
(6)、在吸痰管逐渐出的过程中,打开负压吸痰,抽吸时应边旋转边上提吸痰管,并间断使用负压,可减少黏膜损伤,而且抽吸更为有效。
(7)、吸痰管在气道内的时间不应超过15s,而从吸痰过程开始到恢复通气和氧合的时间不应超过20s。
(8)、吸痰过程中应注意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氧饱和度情况,如有明显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颜面紫绀,心律失常或呼吸窘迫要立即停止操作,并吸入纯氧。
(9)、吸痰时先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内分泌物,再吸引口腔、鼻腔内分泌物。
抽吸过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绝对不可再进入气道。
(10)、吸痰后再次应给予纯氧吸入,通气和氧合恢复后至少进行5次深呼吸,生命体征恢复到基础的水平后,才可再次抽吸,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否则,会导致血氧降低基至出现窒息和气道损伤。
人工气道吸痰的管理1吸痰管的选择:根据气管导管的内径大小选用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成人一般选用12F-14F号一次性硅胶管。
若吸痰管过粗,产生的吸引负压过大,可造成肺内负压,而使肺泡陷闭,患者感到憋气。
若过细则吸痰不畅。
气管切开者长度约30cm,气管插管者长度约40-50cm,吸痰管应比气管导管长4-5cm ,保证能吸出气管、支气管中的分泌物。
2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吸痰:采用非定时性吸痰技术如痰液潴留在人工气道内、口腔或鼻腔内,可听到痰鸣音、干罗音、湿罗音,患者烦躁不安,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患者要求吸痰或呼吸机的吸气峰压增高,出现峰压报警、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吸痰。
尤其在体位改变、雾化治疗、气管导管或套管护理、更换呼吸机管道、调节呼吸机参数时应判断是否需要吸痰。
采用非定时性吸痰技术可以减少定时吸痰的并发症,如粘膜的损伤、气道痉挛等,减少患者的痛苦3 有效的吸痰程序3.1 吸痰前评估:采取按需吸痰,适时吸痰的原则。
适时吸痰主要指的是以下几种表现:患者咳嗽或呼吸窘迫症,可在床旁听到痰鸣音;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报警;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
3.2 协助排痰:根据听诊双肺呼吸音,以判断痰液的潴留部位,调整患者体位,使痰液潴留的肺区域在上。
具体方法: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轴式翻身予以叩背。
根据听诊情况及胸片情况着重叩击炎症较重的一侧,以便痰液松动,从周边肺野向中心集中,便于吸出。
3.3 根据痰液的黏稠度雾化加湿,加大吸氧浓度。
3.4 吸痰操作:3.4.1正确掌握人工气道患者的吸痰操作,吸痰前向患者解释吸痰的注意事项,3.4.2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3.4.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4.4吸痰的手法:阻断吸痰管的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直到有阻力感或估计吸痰管接近气管导管末端,此时应将吸痰管后退1-2cm,开放负压边吸引边鼓励患者咳嗽,然后向上提拉进行左右旋转式吸引。
吸痰动作要轻柔、快捷、力求吸痰彻底又不损伤粘膜,以免引起病人气管粘膜出血;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发生低氧血症。
人工气道吸痰法1. 用物电动吸引器,无菌吸痰盘,20cm×30cm带盖方盘1个(盛放无菌吸痰管数根),消毒止血钳1把(置于镊子罐内),镊子1把,换药碗、带盖搪瓷缸(500ml)2个(1个缸内放无菌生理盐水,1个缸内放纱布),湿化液,5ml和10ml注射器各一个,酌情备盛放消毒液的小桶。
2. 操作程序(1)同口腔鼻腔吸痰法。
(2)如使用吸痰带盖方盘(硅胶吸痰管):打开方盘盖,左手持吸引管,握住接头,右手以持物钳夹取吸痰管,将持物钳移至吸痰管前端,以吸引管接头接取左手的吸痰管接头使之衔接。
(3)左手持吸引管,右手以持物钳夹取吸痰管,吸引无菌生理盐水少许,湿润吸痰管前端,并查看吸引力。
(4)在无吸力状态下(可折住吸引管)从插管或套管内插入吸痰管,其插管深度取决于痰液的位置(吸痰前判断)。
一般吸痰管插入应长于人工气道至气管隆凸之上,气管插管时,吸痰管应插入30-35cm以上,气管再套管时,应插入10-15cm以上。
(5)痰管送到一定(理想)深度后再启动吸引器,自下往上慢慢移动,并左右旋转,提出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将吸痰器弃于消毒液中(一次性吸痰管则弃于医用垃圾袋内)。
(6)如病人痰液比较粘稠,可在吸痰前向气管内滴入湿化液。
(7)将吸引管头插入1:5000呋喃西林溶液,吸少许溶液,冲洗管道并置于瓶内保留。
(8)吸痰管经浸泡消毒后,再冲洗、晾干、高压灭菌后备用。
3. 注意事项(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引时,从深至浅,已抽出的吸痰管不能重复插入吸引。
(2)吸痰时防止内套管脱出,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1/2,防止负压过大出现肺泡萎缩。
(3)呼吸衰竭患者吸痰前,可加大氧浓度3-5min后,再给予吸痰,以防吸痰后出现低氧血症。
(4)吸痰盘及用物每日更换消毒一次。
每吸痰一次更换一根痰管,不得反复使用。
吸口腔或鼻腔的痰管切忌进入人工气道内吸引。
-3-其他注意事项1. 按需吸痰,还是按时吸痰?吸痰操作能导致患者气道黏膜机械性损伤和肺容积降低,因此不必要的吸引应尽量避免。
人工气道吸痰操作流程简介人工气道吸痰操作流程简介引言:人工气道吸痰是指通过特定的操作,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以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在医疗领域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技术,尤其对于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而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人工气道吸痰的操作流程,并探讨其优势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开始吸痰操作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洗手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确保吸痰设备齐全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 与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释吸痰的目的和过程,以减轻其紧张和不适感。
确保患者配合并提供合理的合作。
3. 体位调整:将患者安置在安全舒适的体位,通常是半卧位或直立位,确保头部稍微前倾。
这有助于防止误吸,并促进痰液的排出。
4. 氧气治疗:在吸痰操作之前,必要时要给予患者氧气治疗,以确保患者有足够的氧供。
5. 吸痰操作:a. 清洁吸痰设备:根据需要,清洁吸痰管和瓶子,并确保吸痰管具备足够的柔韧性和强度。
b. 无菌操作: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消毒药水清洁吸痰管,确保无菌操作。
避免直接接触吸痰管的末端。
c. 插入吸痰管:逐渐将吸痰管插入患者的气道直到合适位置,但不要超过22-24cm的深度(如果为气管插管)。
如果遇到阻力,应停止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d. 吸痰:连接吸痰管到负压或手动吸痰设备,并根据设备的说明进行吸痰。
吸痰时间一般为10到15秒。
e. 移除吸痰管:缓慢、平稳地移除吸痰管,并确保患者舒适。
6. 吸痰后护理:吸痰操作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清洁护理,包括口腔护理和面部清洁。
记录吸痰的时间、频率、量和痰液的性质。
二、优势和注意事项:人工气道吸痰的操作流程具有以下优势和注意事项:优势:1. 清除分泌物:吸痰操作可以有效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并维持气道通畅。
2. 减少并发症:通过定期吸痰,可以减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已经成为ICU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过程中,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吸痰操作,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传统的吸痰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局限性,近年来逐渐引入了密闭式吸痰技术。
本文将介绍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优势、注意事项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原理密闭式吸痰技术是一种通过密闭式系统进行吸痰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吸痰操作时,在人工气道与呼吸机连接的部分加装一个密闭式吸痰器。
当需要吸痰时,医护人员通过呼吸机上的按钮触发吸痰操作,呼吸机将自动关闭气道通路,然后进行吸痰操作,完成后再次打开气道通路。
这种操作过程可以有效减少吸痰时对患者气道的负压影响,降低气道压力的波动,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
1. 降低气道感染风险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技术容易导致气道压力波动,增加细菌进入气道的机会,从而增加VAP的风险。
而密闭式吸痰技术可以在吸痰操作时有效降低气道压力波动,减少细菌进入气道的机会,从而降低VAP的发生率。
2. 保护呼吸机传统的吸痰方式会使呼吸机的内部部件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容易受到细菌和污染物的侵袭,影响呼吸机的使用寿命和清洁度。
而密闭式吸痰技术可以将呼吸机与外界环境有效隔离,保护呼吸机的内部部件免受污染。
3. 提高患者舒适度传统的吸痰方式会在吸痰时产生气道负压,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和咳嗽,甚至引发气道黏膜损伤。
而密闭式吸痰技术在吸痰时不会产生负压和气道压力波动,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密闭式吸痰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其应用更为突出。
在临床实践中,密闭式吸痰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情况:1. 重症患者长期机械通气期间进行吸痰操作。
2. 对于患有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易形成气道堵塞的患者进行吸痰操作。
3. 经皮气道造口或气管切开患者在呼吸机辅助下进行吸痰操作。
人工气道吸痰操作流程一、前言人工气道吸痰是指通过人工气道进入呼吸道,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痰液吸出,以便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工气道吸痰的操作流程。
二、准备工作1.检查医疗设备:确认氧气、负压抽吸器、人工气道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2.准备好所需物品: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生理盐水、无菌注射器、无菌橡胶管等操作用具。
3.告知患者及家属: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操作流程,并征得其同意。
三、操作步骤1.洗手并戴上个人防护用品:洗手时应按规定时间洗手,戴上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2.评估患者状态: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和深度等情况,以便根据需要调整操作方案。
3.取出人工气道:将人工气道取出,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以清除管腔内的分泌物和痰液。
4.准备操作用具:将无菌注射器连接到无菌橡胶管上,再将橡胶管插入人工气道内。
5.吸痰操作:将无菌注射器连接到负压抽吸器上,打开负压抽吸器,并缓慢向注射器内注入生理盐水,同时轻轻旋转橡胶管,使其顺畅地进入呼吸道。
当感觉到有分泌物或痰液被吸出时,停止向注射器内注入生理盐水,并用一根干净的棉签或纱布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
6.处理分泌物和痰液:将被吸出的分泌物或痰液放入有盖垃圾桶中,并进行分类处理。
7.重复操作:如有需要,可重复以上操作直至呼吸道内无明显分泌物或痰液为止。
8.安装人工气道:在完成吸痰操作后,应立即重新安装人工气道,并确认其安装是否正确。
9.观察患者反应:在操作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和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四、注意事项1.操作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设备和用具的卫生和完好无损。
2.吸痰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频率,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在吸痰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分泌物或痰液呈现异色或异味,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4.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吸痰并通知医生。
如何为人工气道患者正确吸痰
吸痰操作正确和安全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转归,而且也关系到其他所有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措施是否有效。
吸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护理操作,还需要护士具有专业的观察、系统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同时要求护士要建立循证护理的科学理念来获得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依据支持。
1 吸痰时机
频繁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 发生的机会; 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甚至导致窒息。
患者需要吸痰的指征有: 在病床旁听到或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或导管口溢痰,清醒患者主动示意“吸痰”,出现频繁呛咳、发绀、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胸部物理治疗后,雾化吸入后,气囊放气前后,更换体位前后,呼吸机流量或压力曲线呈锯齿状振荡,排除呼吸机管路积水,定压控制呼吸时出现潮气量不足报警,定容控制呼吸时出现气道峰压升高报警等。
2 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宜选用管壁光滑、软硬适中、多孔、透明、压力可控的硅胶管。
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的外径小于其使用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50%,婴儿小于70%。
吸痰管的型号用F 来标识,F 是管径的计量单位,1f≈0. 333 mm。
常见的型号有5 F、6 F、8 F、12 F、14 F、16 F、18 F、20 F 等。
选择吸痰管型号的计算公式:吸痰管型号( F) =[人工气道套管内径( mm) - 2]× 2。
3 吸痰负压的选择
吸痰负压应尽可能小,以减少肺不张、缺氧和对气道黏膜的损伤。
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标准成人吸痰压力为150 ~ 200 mm Hg ( 1 mm Hg = 0. 133 kPa)。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2004 年临床实践指南,提到成人适合的负压范围是13. 3 ~ 20. 0 kPa。
4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
此吸痰方式既可吸尽人工气道外气管深部的痰液,又可避免碰触气管分叉处隆突对气管黏膜造成的损伤,并且减少了刺激性咳嗽、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吸痰效果好。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 的位置,可通过测量胸骨上2 ~ 3 cm 处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末端的长度来判断。
5 非旋转式吸痰法
传统的吸痰法是常规旋转式吸痰,目的是彻底清除导管侧壁分泌物,以达到彻底吸痰的目的。
有研究报道非旋转式吸痰法是安全有效的,对患者的心率、SpO2等影响小,可减轻患者吸痰的不适,吸痰过程中减少旋转动作,理论上讲,非旋转式吸痰法会影响吸痰效果,但研究表明旋转式吸痰与非旋转式吸痰的吸引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其原因是: ( 1) 常规旋转式吸痰法是针对老式吸痰管而制定的方法,因为老式吸痰管只在导管顶端有一个吸引孔,而目前临床使用的一次性吸痰管在距顶端开口不同长度、不同侧面增加了2 个吸引侧孔,即使不旋转吸痰管也不会影响清除导管侧壁的分泌物。
( 2 ) 气管导管内径7 ~8 mm,吸痰管外径3. 5 ~ 4 mm,吸痰管在导管内吸痰时空隙2 mm,侧孔负压可直接作用至导管侧壁。
( 3) 体外模拟实验表明,由于吸痰管柔软且有一定长度,吸痰过程中的旋转动作并不能使导管内吸痰管的前端旋转,非旋转式吸痰法减轻患者吸痰时认为旋转动作引起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