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一二章魏晋南北朝诗文
- 格式:ppt
- 大小:370.50 KB
- 文档页数:20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背诵篇目共计诗117首,文10篇魏晋南北朝(诗16首,文6篇)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曹丕《燕歌行》曹植《杂诗》(其一)《七哀》《白马篇》《洛神赋》阮籍《咏怀》(其一、其三十一)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左思《咏史》(其二、其五、其六)南朝乐府《西洲曲》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其三)《和郭主簿》(其一)《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饮酒》(其五)《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拟行路难》(其三、其六)江淹《别赋》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吴均《与朱元思书》隋唐五代文学(诗101首,文4篇)魏征《述怀》王绩《野望》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骆宾王《在狱咏蝉》卢照邻《长安古意》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王勃《滕王阁序并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陈子昂《感遇》(其二、其三十四)《登幽州台歌》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湾《次北固山下》张九龄《感遇》(其一)《望月怀远》王翰《凉州词》(其一)孟浩然《临洞庭》《过故人庄》李颀《古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其二、其四、其五) 祖咏《终南望余雪》高适《燕歌行并序》《别董大》(其二)王维《山居秋瞑》《终南山》《观猎》《汉江临眺》《使至塞上》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李白《古风》(其一、其十九) 《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其一)《长干行》(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崔灏《黄鹤楼》储光羲《钓鱼湾》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杜甫《望岳》《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赠卫八处士》《梦李白二首》《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登岳阳楼》岑参《白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张继《枫桥夜泊》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韩翃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韩愈《听颖师弹琴》《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长恨歌》《琵琶行并序》《钱塘湖春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石头城》《乌衣巷》柳宗元《渔翁》《钴鉧潭西小丘记》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李贺《李憑箜篌引》《雁门太守行》《梦天》《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杜牧《早雁》《寄扬州韩绰判官》《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泊秦淮》温庭筠《商山早行》《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李商隐《隋宫》《安定城楼》《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聂夷中《咏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秦韬玉《贫女》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谒金门》(风乍起)李璟《浣溪纱》(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无名氏《忆秦娥》(箫声咽)。
第一章先秦文学(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文字产生以前都属于远古文学,包括远古神话(原始人类把自然界变化的动力归之于某种神的意志和权力)的和原始歌谣(原始人类在劳动或者舞蹈的过程中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声)。
比如《山海经》、《淮南子》2、《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
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总共分风(十五国风,160篇)雅(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周,鲁,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有赋(铺叙陈述)比(托物比方)兴(感悟起兴)。
先秦时称“诗”或者“诗三百”,汉代的时候奉为经典成为《诗经》。
现在独毛诗得以流传。
诗经反应了黄河流域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
它或者揭示了中国的统治阶级剥削的本质或者讲述了兵役、徭役的重压或者揭示了妇女婚姻生活的不幸或者讲述了男女之间的美好的爱情。
意义是:一、真实的反应了周代生活的本质,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二、运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有助于增强诗歌的含蓄美和形象美;三、句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使用押韵的同时还是用叠音和双声叠韵的手法,使之富有节奏美。
3、《离骚》与屈原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体,以屈原为代表诗人,同时楚辞也指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辑的诗集。
后人多以“骚”指代楚辞。
屈原,名平,是战国末期楚国没落的贵族,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多次放逐,最后在楚国国都被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的伟大作家。
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对离骚的解释目前有两种接受度比较的高,一是遭受忧愁,二是离别的忧愁。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恋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他不但想要救楚国,而且想要让楚国发达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诗歌还表现了屈原嫉恶如仇,坚持理想,憎恶黑暗的精神。
虽是一篇浪漫诗篇但是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魏晋南北朝诗选(⼀)魏晋南北朝诗选(⼀)〔曹操〕蒿⾥⾏关东有义⼠,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在咸阳。
军合⼒不齐,踌躇⽽雁⾏。
势利使⼈争,嗣还⾃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
铠甲⽣虮虱,万姓以死亡。
⽩⾻露於野,千⾥⽆鸡鸣。
⽣民百遗⼀,念之断⼈肠。
【注】: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家。
东汉末年,以黄⼱军为代表的农民⾰命武装,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
曹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了⼀⽀地主武装,接着他⼜"挟天⼦以令诸侯",逐个地打败了其他地⽅割据势⼒,最后统⼀了北⽅,形成了与吴、蜀相峙的三国⿍⽴局⾯,并为⽇后的晋朝进⼀步统⼀全国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他⼜采取了⼀些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屯⽥的措施,对当时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定的促进作⽤。
曹操的⼀⽣⼤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天下的雄⼼,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
他的诗今存⼆⼗余⾸,都是采⽤的乐府古题,明显地表现了对汉代乐府的继承关系。
他的⽂章也⼀变东汉以来的典雅繁缛,⽽以"清峻通侻"著称,显⽰着他崇尚刑名,反对儒学传统的突出特点。
鲁迅曾称他是⼀个"改造⽂章的祖师"。
曹操的著作今有辑本《曹操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魏武帝诗注》较为详备。
蒿⾥,指死⼈所处之地。
蒿,同,枯也,⼈死则枯槁,故云。
《蒿⾥⾏》是汉乐府《相和歌。
相和曲》中的⼀个曲调名,是当时⼈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这⾥是曹操按照旧题写作的新辞。
作品叙述了袁绍等军阀讨伐董卓不成,转⽽互相攻战,给⼈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这表现了作者对割据势⼒的痛恨,和对⼈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建⽴⼀个统⼀国家的愿望。
〔曹操〕苦寒⾏北上太⾏⼭,艰哉何巍巍!⽺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魏晋南北朝诗歌建安诗歌。
由于汉末社会动乱、思想活跃,建安诗歌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辉煌的阶段之一。
学习时对“三曹”、“七子”及蔡琰的创作概貌应全面了解,对曹操、曹植、王粲、蔡琰的作品应重点掌握。
曹操既是政治军事集团领袖,也是建安文盟主,诗歌创作开一代风气。
存诗虽仅二十余首,但内容现实性强,或反映社会动乱,如《蒿里行》,苍凉悲愤;或抒写理想壮志,如《短歌行》,慷慨刚健。
·艺术形式上则富独创性,如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此外,语言的简朴刚健,情调的慷慨悲愤,也都是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更重要的是,悲伤离乱、慷慨苍凉、志深笔长、梗概多气之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有首创之功。
曹丕是曹操次子,他的《燕歌行》开创了七言新体制。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
他有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这两方面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多写政治抱负,奋发进取,《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英雄,正是曹植本人的写照。
后期诗多写不幸遭际,充满愤懑,《野田黄雀行》中“利剑不在掌”的悲哀,《赠白马王彪》中亲人生离死别的悲痛和遭到迫害的苦闷,都表现得十分强烈。
曹植诗在艺术上有突出成就。
他的五言诗名震诗坛,有鲜明的特色:一、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抒情性,前期诗中的任侠使气,后期诗中的满腔悲愤,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
二、骨气奇高,慷慨奋发,他那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贯穿于他的生活与创作的始终,形成奇高的骨气,激越感人。
三、词采华茂,语言精炼。
曹植诗歌或语言质朴,如《野田黄雀行》,或词采华美,如《公宴》,改变了乐府诗语言古朴的风貌。
四、工于起调,善为警句。
曹植善以警句开篇,精警突出,造成强烈影响。
警句有时安排于诗篇之中,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使诗情振起,感染读者。
总之,曹植创作成就比较突出,他使五言诗从民歌走向文人诗苑,故而被人们誉为“建安之杰”。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2)、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3),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小国寡民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大学语文练习题第一章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复习题【判断题】请根据判断,在毎题后相应选择“正确”或不正确”。
1.全篇均为七言句的诗才可称七言古诗。
()A. 正确B. 不正确2.《诗经》的创作原则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 )A.正确B.不正确3.骈文和赋两种文体都存在押韵情况,但又不像诗歌那么严整。
( )A. 正确B. 不正确4.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毛三家。
()A.正确B.不正确5.《董妖娆》的作者是宋子侯。
( )A.正确6.祭祀农业神的《蜡歌》最早载于《吴越春秋》。
( )A.正确B.不正确7.唐代儒者将《诗》奉为经典,始称《诗经》。
()A.正确B.不正确【选择题】请在每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答案。
1.下列不属于原始歌谣的作品是()。
A.《弹歌》B.《蜡歌》2.原始歌谣都是(、)。
A. 徒歌B. 歌舞一体C. 歌乐一体D.歌舞乐一体3.辞赋在行文体制上更近于( ).A.诗歌B. 戏曲C. 小说D. 散文4.原始歌调的形式多为()。
A.四音B.二言C.五音D.杂言【古文阅滨】阅读下面的古文,请给出横线词的正确选项。
(一)公日:“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1. 庸( )A. 平庸B. 同“用” 2.及( )B. 顾及A. 赶上3.厚()A. 优厚B.土地扩大4.众()A. 民众B. 多5. 崩( )A. 驾崩B.崩溃(二)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做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 乘( )A. 马匹B.兵车告。
2.摄()A. 夹处B. 震慑3.加( )A.增减B.再加上4. 因( )A.继B. 因为5. 哂( )A.大笑B.微笑【理解与辨析】本题有 3 种表述,其中只有一种表述完全正确,请给出正确选项。
简述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
( )A. 汉代乐府民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