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461.50 KB
- 文档页数:88
第三章:婴幼儿学习要点:• 1 如何看待人类的婴幼儿时期?• 2 婴幼儿生物生理成长的规律是什么?• 3 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如何看待婴幼儿周围的社会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案例分析:竞争激烈的大都市,6个月宝宝也不能闲着。
今天,沪上一家早教机构将率先推出一项6个月到2岁的幼儿学手语的培训项目,让还未学会用嘴讲话的上海宝宝先用手尝试聋哑人士的交流方式。
对于该价格不菲的另类教育培训项目,各方褒贬不一,有关专家则提醒事件背后的市民非理性的心态。
宝宝面对老师的手势反应不一:这是一天内早教机构的小学员正常的午餐时间,当孩子们正在进餐时,一名女老师开始手舞足蹈进行演示,她时而将手握成C形,五指聚拢,放在嘴边,表示“吃”;时而拇指抬起,其余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状,放在嘴边,做出“喝”的动作;最后又反复握紧、张开拳头,就像牧民挤奶的动作一样,表示“牛奶”。
伴随着眼前老师陌生的一举一动,在场年幼的宝宝们都莫衷一是,有的聚精会神地看着,有的伸出小手比画着,有的只是呵呵地笑着,还有的在妈妈的帮助下,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老师:能锻炼语言和认知能力“这是欧美现在最流行的育儿方式。
”推出宝宝手语的金宝贝教师蓝如雅介绍说,主办方计划在上海招收6至8个月到2岁的上海幼儿进行手语学习,全程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形式。
每阶段的培训分为6堂45分钟的短课,期间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上课,而每阶段的收费则会达到一千多元,后续学习将继续加收。
“学手语能锻炼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蓝如雅抛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即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学习手语的孩子比同龄孩子的平均IQ高出12个百分点。
手语除了能增强宝宝与成年人的沟通理解、加强亲子间的融洽关系外,还有效减缓了宝宝学会很多东西又不会说话表达时产生的挫败感,至于孩子长大后是否还记得多少手语并不重要。
家长:开发孩子潜力吸引人不过,对于商家的这一新培训项目,有些家长并不买账。
有家长明确表示,年幼的孩子话都不会讲,就贸然学习手语,会不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开口讲话?不过,也有许多家长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中的一些人坦言,商家以开发孩子认知潜力为卖点是吸引他们最重要的因素。
知识点5: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媒体1.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主干家庭: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单亲家庭:父母一方与未婚子女丁克家庭:夫妻都有收入没有孩子【例题】小张是独生子,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工作,成家后与父母同住。
婚后小张和妻子育有二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与父母发生分歧,于是小张和妻子购买了商品房,带着孩子搬出去居住。
目前小张的家庭类型属于( )。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原生家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这种家庭规模较小,家庭关系较为简单,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家庭形式。
(考点:家庭的类型)【例题】下列图示中,家庭成员共同居住。
从家庭内部结构的角度看,此家庭的类型应是( )。
A.核心家庭B.单亲家庭C.联合家庭D.主干家庭【答案】D【解析】主干家庭是指由父母与一对已婚的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主干家庭是核心家庭在纵向上的延伸。
2.家庭教养方式娇纵型:盲目溺爱,疏于管束,“小霸王”支配型:过分溺爱,严加管束专制型:命令与服从放任型:缺少爱心或耐心、责任感冲突型:家庭关系不协调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例题】初中学生小亮在家上网课,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偷偷玩游戏,由于临近中考,父母担心亲子关系冲突影响升学,对小亮玩游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亮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 )A.骄纵型B.支配型C.专制型D.放任型【答案】D【解析】家长既缺少爱心、耐心,也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构成放任型家庭教养模式。
【例题】小明是初一学生,班主任张老师发现他比较胆小,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
张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小明父亲是一名客车司机,常年在外跑长途,对小明要求严苛,小明母亲包揽了小明的生活,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小明的家庭教养模式属于( )。
A.民主型B.支配型C.娇纵型D.冲突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支配型家庭教养模式。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人类行为的类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习因素等。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因素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行为。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环境的类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三、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3.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适应、互动、影响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是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A:人类动机
B:人类行为
C:社会环境
D:人类需要
答案:B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是()
A:对等的
B:不对等的
C:平衡的
D:相互的
答案:B
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B: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D:尊重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A
4、下列关于青少年阶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少年要度过“危险期”,经不住不良环境影响会出现行为偏差。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阿尔弗雷德E-R-G 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
A:人类的需要层级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第次满足的
B:某中需要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行为其作用
C:当较高级需要收到挫折后,可能会出现低级的需要
D:高级需要的满足并不意味着低级需要的消失
E:个体可能会长期只最求某种低级需要的满足,而不去寻求更高需求的满足 答案:B,C,D,E
2、人类行为的特征是( )
A:固定性
B:多样性
C:适应性
D:可调性
E:发展性
答案:B,C,E
3、社会环境的特征是( )
A:涵盖了影响人类行为的不同层面和方面
B: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村社会环境
C:是动态变化的
D:是相对稳定的
E:是不可琢磨和分析的
答案:A,B,C,D。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行为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诸因素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
B:人类行为只受社会因素影响
C: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都是本能的
D:人类行为是先有想法,然后行动,动物是不想就行动
答案:A
2、以下( )不是人类行为的特点。
A:适应性
B:多样性
C:需求性
D:动态性
答案:C
3、埃里克森通过引入( )因素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A:社会文化因素
B:社会发展阶段因素
C:历史因素
D:现代化因素
答案:A
4、( )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结点。
A:社会功能。
第三章⼈类⾏为与社会环境 第⼀节⼈类⾏为 【本节知识重点】 ⼈类需要的层次 ⼈类需要的类型 ⼈类⾏为的含义 ⼈类⾏为的类型 ⼈类⾏为的特点 社会⼯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科学⽅法助⼈的服务活动。
我们要科学地帮助别⼈,⾸先必须科学地理解别⼈的⾏为,明确⼈们为什么产⽣某些⾏为、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状况。
到底是什么影响⼈类的⾏为呢?是⽣理因素、个性⽓质,还是家庭、学校、社区或者其他的社会环境因素呢?⼈在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理、⼼理和社会⽅⾯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深⼊研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种研究常常建⽴在⽣物学、⼼理学和社会学的视⾓的基础之上。
⼀、⼈类需要 需要何以产⽣?因为⼈的机体在某⼀⽅⾯表现出缺乏和不⾜,如⽣理的饥饿、⼼理空虚等。
为此,⼈们就会实施各种⾏为来满⾜相应的需要。
需要是内驱⼒的基础,内驱⼒的增强会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另外,外部刺激对于形成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般⽽⾔,需要具有以下⼏个特征: 1、对象性。
⼈的需要总是指向⼀定的对象,具有特定的内容。
如饥饿导致对⾷物的需要、空虚导致对充实、成就的需要。
所以需要指向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可以是社会⽣活、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
2、动⼒性。
需要不会因为暂时满⾜⽽终⽌,它们或者带有周期性,如我们隔数个⼩时就会想吃东西;或者在⼀种需要得到满⾜的同时⼜会产⽣新的、更⾼的需要,如考过了社会⼯作者初级的⼜想过中级的。
3、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也不会有两个⼈具备完全相同的需要。
4、社会性。
⼈具有两重属性,⼀是⾃然属性,⼆是具有社会属性,但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由此也就具有了社会性的需要,社会在变化,需要也在变化。
⼆、⼈类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类需求按照由低到⾼的顺序分为如下⼏个层次 (1)⽣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 此需求包括维持个体⽣存及延续种族所需要的资源,和促进使个体处于平衡状态,如:⾷、⾐、住⾏的满⾜,需要运动、休息、休闲和睡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