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2.62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浣溪沙》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 背诵《浣溪沙》。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浣溪沙》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浣溪沙》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浣溪沙》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背诵练习(1)学生齐读《浣溪沙》,巩固记忆。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浣溪沙》与其他宋词的异同,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2)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创作练习(1)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词。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请填空:__,山明水净夜___。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1、作者详见《记承天寺夜游》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参见课本注释补充: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 浣溪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诗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浣溪沙》,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浣溪沙》是宋代诗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2.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溪沙、楼台、美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浣溪沙》,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诗的主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浣溪沙》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晏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4. 感受诗意: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5. 背诵诗歌:教师组织学生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效果。
6.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2. 作者:晏殊3. 诗歌背景: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4. 诗歌内容:通过对溪沙、楼台、美人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七、作业设计1. 背诵《浣溪沙》。
2. 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六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的哪些诗词作品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的优美词句。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词的感悟。
5. 巩固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个小片段。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6.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浣溪沙》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浣溪沙》,并背诵。
2. 收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学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向往美好生活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抄写、背诵和创作。
9 浣溪沙【课时目标】1.反复朗诵,能背诵。
2.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二、引导读通这首词。
三、理解词意。
1.注释:浸溪:浸润在溪水中。
子规:杜鹃鸟。
2.词意: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流逝,自伤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部编六下语文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兰花长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课文说明: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
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
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一.作者简介: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
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
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
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
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词文: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
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浣溪沙教课目的1.大概认识古诗词的意思。
2.能娴熟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娴熟背诵古诗词。
教课难点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基层,落魄不得志的柳永截然相反,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适的。
不一样的主人公,相同是面对春光,相同是登高喝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一样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诵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导这首词的粗心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光景,谈谈跟着所见光景的不一样,诗人的思绪经历了如何的变化过程?3、领会这首词中的“昨年天气”“旧亭台”“斜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昨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斜阳”——光阴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失的美好“归燕”——似曾相逢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能为力花落去,似曾相逢燕回来”,中“无可何如”、“似曾相逢” 两个词包括了如何的感情?诗人面对“花落去” “燕回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真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此间会有失掉,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固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一样的,可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徙、深入掌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国都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经过今昔对照,表达对失掉光阴的不舍与,且二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沉静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一样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一样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收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婉约委婉不一样之处:《浣溪沙》更加清丽自然,圆精通畅板书浣溪沙上片 : 写景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下片 : 抒情溪水西流——老当益壮——踊跃向上的人生态度诗词粗心学生自由散读,联合书下说明,初步理解本词中要点词语的含义。
9《浣溪沙》(教案)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生词及其意义。
3. 学生能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2. 诗词内容解析3. 诗词意境赏析4. 诗词情感体验5. 诗词背诵与默写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2. 诗词意境的感悟与体验3. 诗词情感的领会与表达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诗词意境的深入感悟3. 诗词情感的准确把握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词背景资料、诗词解析资料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浣溪沙》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2. 诗词朗读: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诗词内容,理解并掌握生字、生词。
4. 诗词意境赏析:通过讨论、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5. 诗词情感体验:学生分享对诗词情感的体验,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诗词背诵与默写:学生自主背诵《浣溪沙》,并进行默写练习。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1. 诗词《浣溪沙》2. 诗词作者:杨万里3. 诗词内容解析:生字、生词及其意义4. 诗词意境:描绘的画面、情感表达5. 诗词情感:作者的情感态度作业设计1. 背诵《浣溪沙》。
2. 按照课后习题要求,完成诗词默写。
3. 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9 浣溪沙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背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词意,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
3.感悟词中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4.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情怀。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导语:古诗有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的呢?让我们跟随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从中寻找答案。
2.板书题目,齐读题目,解题。
明确:“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有杰出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极大。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4.教师简单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苏轼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初读全词,整体感知过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一个鉴赏诗词的好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节奏示例: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学生试着读出节奏。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读懂词句的意思。
预设:同桌合作学习,一人读词句,另一人说出词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浣溪沙
上片:写景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