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北师生物】七上《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 (6)
- 格式:pptx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6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北师大版同步课时作业3.5.1 光合作用1.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黎明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B.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C.丁中叶片滴加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的枝叶、果实等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转化而来的B.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通过柳苗实验得出“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C.1771年英同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D.1782年瑞士牧师瑟讷比埃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3.如图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外两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只有乙B.只有丙C.乙和丙都是D.乙和丙都不是4.泉州森林公园是天然“氧吧”,到此“吸氧”的最佳时间是( )A.凌晨B.上午C.傍晚D.深夜5.同学们利用银边天竺葵展开了如下图所示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前需要将银边天竺葵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B.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⑤①②③④C.叶片经碘液染色后,只有c区域会变为蓝色D.该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6.取一盆银边天竺葵(边缘无叶绿体)植物,选取一片叶片做如图所示的处理,你认为利用该叶片可以探究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有( )①光合作用产生淀粉②光合作用产生氧气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④光合作用需要光⑤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A.②③⑤B.①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⑤7.一绿色植株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如图所示),然后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B区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B区叶片缺少( )A.叶绿素B.光C.二氧化碳D.水8.下列关于叶片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片表皮属于营养组织B.叶片由叶肉和叶脉组成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D.叶片表皮上有气孔,白天全部开放,夜晚全部关闭9.下列有关保卫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圆柱形细胞,含叶绿体B.半月形细胞,含叶绿体C.圆柱形细胞,不含叶绿体D.半月形细胞,不含叶绿体10.马铃薯富含淀粉,将发展成我国的第四大主粮,马铃薯植株合成淀粉的原料是水和( )A.氧B.二氧化碳C.有机物D.有机物和氧11.将一粒1克重的樟树种子种到适宜樟树生长的土地里,几年后长成100多公斤重的大樟树。
第1节《光合作用》【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一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之一,而“光合作用”是它其中一个二级主题。
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第一个复杂而抽像的概念,它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公式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设计思路】关于光合作用,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抽象而复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通过学生熟悉的做饭,并写出做饭公式,反映出原料、场所、条件的重要性,归纳做饭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相应公式,化抽象为具体。
之后整节课以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主线来推导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的应用”,在前6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习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因此,本节应当对前6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
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公式贯穿全节课。
【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二氧化碳+水——>淀粉等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叶绿体2种原料 2个必要(条件和场所) 2种产物2、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要(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3、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光合作用过程(包含两种变化):物质转变: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4、光合作用的意义:1)食物来源2)能量来源 3)氧气来源5、光合作用原理应用:1、合理密植、2、间作套种3、提高光照强度4、延长光照时间5、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等。
..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一、学习目标1、 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 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师生互动-62将上述两套实验装置移到光下照枝条上各摘取一片叶,分别检检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演示实验的原理. 选取的实验材料应进行黑暗处理,目的是消耗叶内存留的淀种环境,是检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验设计关键,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二、预习导学1、导入:绝大多数动物(如:珊瑚虫和海葵)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动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相适应的现象.2、知识点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①水母、乌贼可靠伞部做漂浮运动或运动.②草履虫(细胞动物【填单或多】):靠纤毛在水中做运动.③蛙、鹅、鸭等趾间有发达的 . 有利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④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在水中的,身上还长有各种鳍,人们模仿了鱼的制造了浆和橹.3、知识点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请说出以下动物在陆地的主要运动方式:蜗牛鸵鸟袋鼠蛇大象蝗虫捕食的猎豹4、知识点三:动物在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是:①在空中飞行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②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5、思考:一种动物是否只有一种运动方式,举例说明.6、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 . 通过运动可以出击获取,可以逃避和迁移到适宜的场所,可以完成和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有利于和种族.7、小结:(1)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2)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3)空中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8、拓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例子,小组结合课文举例. 如:浆模仿鱼鳍,天线模仿昆虫的触角,锯子模仿锯齿草,电子蛙眼模仿青蛙, .三、课堂检测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飞行B.蠕动C.奔跑D. 行走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飞行爬行B.跳跃爬行C.跳跃游泳D.飞行游泳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7、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表有大量纤毛,该特征有利于它在水中A、爬行B、飞行C、游泳D、奔跑。
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
并能正确书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光合作用实质的分析,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探究对叶绿素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4、总结概括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
5、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难点:1、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2、实施实验过程中单一变量的控制。
3、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的资料;
教师收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制作PPT,准备面条燃烧释放能量演示实验。
四、教学过程
五、内容要点】
1、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量转化:光能
化学能
水 + 二氧化碳 有机物 + 氧气
物质转化:无机物 有机物
2.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3.意义:
(1)食(有机物)源 (2)能源
(3)氧源(维持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4.光合作用原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