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三上科学《水和空气》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和空气》是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水和空气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实验和实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水和空气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水和空气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他们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水和空气的深层次特性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和空气的特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水的天然循环过程、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和空气的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和保护空气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水的天然循环过程、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等方法,探究水和空气的特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和空气的特性。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自然界中水和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水和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新课导入:介绍水的天然循环过程、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究水和空气的特性。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总结水和空气的特性。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和技能。
6.作业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课题《水和空气》、水的天然循环过程、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等内容。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水和空气的特性。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课《水和空气还有什么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4课《水和空气还有什么用》,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水和空气的用途,并探究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水和空气的用途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可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水和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和空气的用途;–探究水和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水和空气的用途;–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水和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和空气的用途;•探究水和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深刻认识到水和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2.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3.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实验器材:水、空气等;3.教学卡片:包括水和空气的用途等相关知识;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节课的内容,如水和空气的特性;–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给予反馈和引导。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水和空气的用途,如生活中的用水和呼吸空气等;–学生观察和思考,教师引导和提问。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和空气的压缩等;–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教师给予指导和支持。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1.水1.我们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空气是单独一类,称为。
2.研究水是什么样的物质时,我们用了,,等方法。
二、 1.纯净的水是白色的。
()2.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3.油和水一样,都属于液体。
()4.空气和水一样都会流动,所以是同一类。
()三、简答你观察到的水是什么样的?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1.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的方法比较物体。
2.水和油比较,较轻。
3.像水和油一样,没有固定的,会的物体较液体,像,和等都是液体。
ニ、判断1.在科学观察中,我们经常用“尝”的方法比较物体。
()2.研究完的液体可以直接倒人室外花坛里。
()3.同体积的水和油,水比油重一些。
()三、我在认识液体时采用的方法很多,请判断下列方法的对错1.用眼睛看。
()2.用手摸一摸。
()3.用手轻轻地将少量气体扇到鼻子里闻。
()4.直接尝一尝。
( )3.谁流的更快一些一. 1.水会,油会,其他液体也会。
2.液体与它们的黏度有关。
二、 1.在比较液体流动快慢的实验中,除了液体不同,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
()2.水、食用油和洗洁精流动的快慢是相同的。
()3.比较液体流动快慢的方法只有一种。
()4.在科学探究中,我们经常用到实验证明法。
( )4.比较水的多少一、填一填我能行1.为了精确测量水的多少,我们可以用。
量简是有的玻璃简,专门用来测量的多少,也就是测量的体积。
2.液体体积的单位是,。
3.用量简测量液体的多少时,量简必须放,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
二、辨一辨我能行1.在三个大小、形状不同的容器里,水的液面越高,水就越多。
( )2.用量筒测量液体时,读数据时视线要和液面水平。
( )3.量筒是玻璃仪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 )4.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很多,可以灵活运用。
( )5.估测虽然不准确,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用到。
( )三.简答 1.写出三种比较不同瓶子中水的方法?2.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多少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5.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和水一样,也会2.空气和水比较,轻重。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一课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5、生实践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水和空气》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和空气的基本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水的性质、空气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污染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水的循环和空气污染等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的性质、空气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污染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性质、空气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污染等基本知识。
2.难点:水的循环和空气污染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水的性质和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和空气的污染。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PPT、实验器材(如水、杯子、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操作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循环和空气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和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它们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水的性质、空气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污染等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验内容包括:水的溶解实验、空气的压缩实验等。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和空气的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水的循环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性学业调查
三上科学《水和空气》单元
2010下半年使用三()班姓名_____评价______
一、我的填空(在空格上填上适当的内容,每空格1分,共14分):
1、在《水和空气》这一单元的活动中,我最喜欢的活动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是一种没有_______,没有,没有,的物体,
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我们称它_________;像石头、铅笔这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不会流动的物体我们称它;像空气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会流动的物体我们称它为。
3、我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等都是液体。
二、我的判断(错的在括号里打“×”,对的打“√”。
每题1分,共14分):()⑴水和空气是地球上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
()⑵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说明它就是不存在的。
()⑶自来水和井水很干净,可以直接拿来饮用。
()⑷洗洁精不是液体,食用油是液体。
()⑸“厘米”是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
()⑹在科学观察中,我们经常用尝的方法比较物体。
()⑺炒菜时4,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
()⑻空气流动会产生风。
()⑼空气可以被压缩,但水不能被压缩。
()⑽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可能有重量。
( )⑾把一瓶密封的空气抽去半瓶后,瓶里只有半瓶空气了。
()⑿生活在水里的动物不需要空气。
()⒀“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是因为空气流动把桂花的香气传播出去的。
()⒁水和空气需要我们人类自己去保护。
三、我的选择(把一个合适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每题3分,共42分):
⑴观察一种不熟悉的液体时,我们首先能做的是()。
①用鼻子闻②用嘴巴尝③用眼睛看
⑵可以用来表示水的多少的单位是()。
①厘米②小时③毫升
⑶实验室里的()是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①量筒②放大镜③天平
⑷一瓶娃哈哈矿泉水大约是()毫升。
①559毫升②590毫升③600毫升
⑸500ml水相当与我们平时说的();
①半斤② 1斤③ 2斤
⑹测量水的多少,实验室里用();
①直尺②三角尺③量筒
⑺下列哪样东西没有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特点()。
①篮球②席梦思床垫③空气床垫
⑻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是空气中()。
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氢气
⑼水黾能在池塘水面上滑行而不沉入水中,是因为被水的()支撑着。
①表面张力②浮力③重力
⑽对一种液体缺乏了解时,我们()轻易尝或闻。
①、可以②、不能③、无所谓
⑾注射器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压活塞,观察活塞会()。
①推不动②推到底③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⑿潜水员叔叔身背氧气瓶下水是为了()。
①下沉②呼吸③上浮
⒀下列的()组物体是可以流动的。
①玻璃、番茄浆、汽油、空气、⒁
②番茄浆、纯净水、空气、海水、
③水晶、水蒸汽、白云、冰雹
⒁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①我们周围任何地方都有空气②水中也有空气,所以鱼能生存
③山越高,山顶上空气就越稀薄④冬天钻到被窝里睡觉空气新鲜
四、我的描述(第1题7分,第2题8分,共15分): 1、把我们了解的有关空气的知识表示在气泡图上。
2
五、我的操作(10分):
1、空气有重量吗(2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它,写出简要的方法或
画出简笔画(4分)。
2、(4分)如右图所示,你看到了什么
现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的探究(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进行活动设计)(5分):
1、比较水和空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纯牛奶会结冰吗?
3、风是怎样形成的?
4、其他你感兴趣的问题?
研究活动设计
年月日。